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网络舆情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探究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主题:网络舆情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探究,本文是关于网络舆情方面硕士论文范文与突发事件和舆情和新媒体环境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网络舆情论文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论文参考文献 新媒体营销论文农村新技术杂志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环境污染论文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分析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特性,提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应遵循迅速应对、实事求是、积极主动、有效疏导等原则,在应对过程中要树立舆情危机意识,加强预防;建设网络舆情处理机制,提升危机处理能力;增强学校公信力,加强学生对高校的信任感;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增强网络舆论领袖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群体性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引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C-0004-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社会思想和大众舆论的最便捷平台.由于新媒体具有比传统纸媒更迅速更便捷的特性,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通过网络渠道来接收信息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的使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大学生是我国网民中占比重最大的一个群体.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大学生群体受某种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导致某些事件的急速发展或变化,短时间内会引起学生群体的广大关注,形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威胁到校园和社会的秩序稳定.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传播中公众对社会现实中的某些热点、焦点问题集中形成影响力较强、倾向性较大的言论、观点.网络舆情是公众对社会热点问题所表达出来的一种态度、意见和情绪,在某些程度上集中反映了公众对现实社会的意愿和态度.随着网络使用率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有的比重不断增大,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出来.

一、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 、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迅速崛起,并在高校学生群体中被广泛应用,这些新兴的网络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思想、情感和行为.高校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青年大学生对网络使用很频繁,他们在网络上会接收到各种各样信息,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在网络中针对某些信息或者事件的表达并不一定代表他们的真实想法,因为大学生虽然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年龄尚小、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思维情绪容易受外界影响,对社会现实充满热情,但是遇事容易冲动,较难客观理性地对待问题.网络中的一些庸俗、带有煽动性乃至反动性的信息很容易误导大学生,所以多数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均掺有强烈的情感因素,不够客观理性,一旦发生舆情危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引导和化解,可能会引发恶性校园安全事件.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与一般社会网络舆情相比具有特殊性,随着各高校的招生规模日趋扩大,在校大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尤为重要.大学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重要阵地,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结合国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殷切希望,更需要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深入研究,发挥高校网络舆情的积极引导作用,预防并减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构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预防机制,掌握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化解高校网络舆论危机.

二、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特性

(一)快捷性.新兴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信息发布近似零门槛,传统媒体发布信息主要通过纸媒,而网络媒体发布信息则简单便捷得多,只需要手机、电脑等网络工具,就能随时随地发布相关的网络信息、图片甚至视频,还能与其他网友即时互动.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高校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全天24小时在线.学生通过 、微信、微博、直播平台、校园论坛、贴吧、博客等网络平台随时、随地发表言论,搜索信息,信息的获得和传递变得十分快捷.

新兴的网络媒体日渐成为高校学生交流思想、发泄情绪、交友联络的主要渠道,同时也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热点话题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当网上发布的某些信息或观点被大学生群体关注后,他们通常会相互转发,或跟风顶帖,使得网络舆情的范围和规模呈几何速度增长,使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无限延伸、传播速度快到难以控制,除了会引起在校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还会引起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广泛关注,转变成社会群体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复杂性.高校网络舆情还具有内容庞杂的特点.高校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思维活跃,关注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内容,还密切关注与学校相关的热点事件,例如就业与创业、学生工作、校园生活、校企合作、社会热点、国内外时事政策等.同时,高校学生也很关注社会上的突发事件,关注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大到国际热点、国内新闻,小到生活中的日常点滴,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会引起学生在网络上的热烈讨论,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同时,大学生通过网络各类平台发表个人观点、表达个人意愿,话题丰富,观点多元化,一旦有敏感话题出现,就会引起热烈讨论和争鸣.学生的关注焦点会随着网络舆情的方向出现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高校很难预测到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爆发点,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三)盲目性.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使用网络时大多是匿名的,很少会被要求实名认证,因此网络舆论具有言论者身份虚拟的特点,这就造成网络舆论难以被有关部门有效监管,网络舆情传播也因此具有盲目性.匿名的网络特性使得一部分大学生随心所欲在网络上宣泄个人情绪、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尤其大学生群体缺乏认知性、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网络言论又缺乏完整有效的监控,无形中增强了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盲目性.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谣言和虚假信息,会误导学生,使得大学生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积累不满情绪,进而爆发校园网络舆情危机,造成不可控的状态,影响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四)单一性.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还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因为年龄相近、心理经历相仿,群体的同质性高于社会其他群体.这种较高的同质性,使大学生群体在遇到校园突发事件的时候,很容易受群体内部的影响,出现“围观”“随大流”“人云亦云”等,对事件网络舆情的产生与推动起到主要推动的作用.这种网络舆情传播的单一性使得学生群体对事件的传播出现一边倒的现象,甚至部分学生在对事件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转帖、传播、扩散,加快网络舆情的传播,对突发性事件本身产生很大影响.

三、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应遵循的原则

(一)迅速应对原则.在信息时代,掌握舆论话语权就必须在事件中及时快捷做出应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一旦爆发,学校相关管理层要当机立断,迅速做出应对,不给事件有过多发酵、扩散的时间,尽量把问题消灭在源头.对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要在事态没有进一步扩散的情况下积极引导校内媒体进行客观、及时报道,使一些猜测之言、夸大之词没有传播的机会和时间,同时积极引导校外媒体报道客观事实,不要弄虚作假、夸大其词.

(二)实事求是原则.对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最主要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信息透明公开.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时,校方要在第一时间及时公布事件的真实情况,并加快后续调查,跟踪报道事件的后续情况及处理结果,充分尊重学生群体和其他公众群体的知情权.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里,公开透明的信息来源、实事求是的原则才是保障校园稳定、安定人心的重要手段.

(三)积极主动原则.目前,许多高校由于对新媒体、新网络的发展认识不足,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时,不能与时俱进,无法采取行之有效的对应方式,只一味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掩盖真相、逃避问题、消极应对、对抗舆论等,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无法及时化解矛盾,反而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因此,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要坚持积极主动的原则,在事件爆发前期就进行积极、正面引导,高校和相关管理部门以积极态度对待突发事件,面对高校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不消极回避,而是勇于承担事件责任,积极处理、化解矛盾.

(四)有效疏导原则.出现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避免矛盾的激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效疏导是在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高校相关部门应处充分意识到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转变观念,不能简单粗暴采取“删除帖子”“封锁信息”“堵住源头”的单一处理方式,而是要主动顺应网络发展新规律,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要有效疏导、互动引导.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后,学校在进行舆论引导时要注意采取有效疏导策略,尽量避免矛盾的激化,通过对舆情的积极引导,控制负面舆论的扩散和蔓延.

四、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

面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高校有关部门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舆情导向,避免产生蝴蝶效应.

(一)树立舆情危机意识,加强预防.对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高校要防患于未然,在学校管理过程中采取事前干预的制度管理方式,以使争议事件进入网络平台之前,就事先得到有效的监控.当前网络国际、国内信息化交汇融合形成了一个开放联通的网络环境,高校由于在校学生人数众多,更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的发源地,相关管理部门要清楚地认识到网络舆情爆发的危机会给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学校管理部门要重视舆情收集,并对舆情进行有效监管,一旦出现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避免出现措手不及或束手无策的情况.

(二)建设网络舆情处理机制,提升危机处理能力.高校的校园网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的职能机构要形成联动机制,建设高校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积极应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化解网络舆情的危机.

根据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各高校可由分管校园网管理中心的领导担任网络舆情处理机制的负责人,并成立群体性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当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时,负责网络舆情监管的相关人员要及时发现问题,报告管理中心领导,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理转变成为一种程序化的决策过程,例如:当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时,学校网络舆情监管机构协同校内网络中心及时采取技术手段实施有效抑制,及时追查信息来源,采取适当方式控制信息源头,密切关注事态发展过程,随时做出相应处置的办法,对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要迅速报告门.

(三)增强学校公信力,加强学生对高校的信任感.公信力是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一种无形资产,体现了一个单位、媒体的权威性以及在社会中的信誉度和对公众的影响力.公信力对媒体而言是媒体的生命,没有公信力的媒体是无法生存的.现代网络中由于某些媒体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方法,使得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民众的质疑,在进行舆论引导的时候就很难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同.高校作为国家(下转第8页)(上接第5页)人才培养的学府,更应该努力加强自身的公信力建设,积极消除认知偏见、价值偏差等所带来的学生群体不信任感.出现群体性突发事件时,高校要积极通过网站主动、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尽快澄清虚假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促进正面信息的传播,抑制负面信息的扩散,缓解过激的言论信息,防止错误信息、负面信息向学生群体传播,及时解答学生群体的各种疑惑问,尽快消除学生群体的误解.

(四)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增强网络舆论领袖作用.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积极网络舆情引导,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也是有效的措施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创建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校园论坛和沙龙等,不要压制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同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真伪的辨识力,鼓励学生通过正当的网络渠道获取信息,不要偏听偏信网上的一些虚假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在网络中客观理性地表达意愿,不要跟风、随大流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重视对校园网络舆论领袖的培养,网络舆论领袖具有既是学生又是“舆论导向者”的双重身份,在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时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获得学生群体的信任,对网络舆情引导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可在校园内选拔一些具有较高政治觉悟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担任网络舆论领袖,爆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由比较有公信力的网络舆论领袖及时发布有事实依据的消息,正面引导学生冷静思考,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及时引导舆论走向,推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兰芹,徐新,潘慧.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2014(22)

[2]王建平,刘怀辉,夏登庆.论高校校园网舆情应急联动管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山东学院学,2012(7)

[3]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模式研究初探[J].北京教育,2011(7)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高校组)“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20161C118);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课题“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研究——以广西为例”(KY2016LX537)

【作者简介】梁 剑(1981—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 黎 原)

总结:此文为一篇关于经典网络舆情专业范文可作为突发事件和舆情和新媒体环境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网络舆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政教育探析
如今移动互联网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我们可以经常在手机上进行社交活动,随时随地掌握最新的资讯,和网上的朋友一起娱乐 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的信息高度自由化时代,我们称之为新媒体时代 随着它在人们生活中占有越.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时代逐渐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在给大学生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容易给他们的身心健康、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当看到新媒体提供更加便捷、及时信息.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公寓中党建工作
一、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实践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12 075摘要教学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是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改革推进的主体部分,具有创新性、多元性以及基础性…….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