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大学生思想类论文怎么撰写 与历史虚无主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主题:大学生思想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2

历史虚无主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本文是关于大学生思想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跟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期刊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张帆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对民族主义的异化和虚无,冲淡中华民族的整体,瓦解中华民族精神,否定歪曲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起到了消极的误导作用.这些可能会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减弱、对党的民族政策产生抵触、对中国的领导产生质疑.针对以上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从教学方法向方法教学转化、从个别管理向整体管理转化.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少数民族大学生;影响;对策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1.04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1-0102-05

收稿日期:2017-12-08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马工程’专业课教材在陕西高校中的应用和效果测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专项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张帆(1987—),男,陕西渭南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后.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与民族主义的结合并将之异化为极端民族主义,在否定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冲击人们的政治信仰与民族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与认知水平,容易受到这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在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所带来挑战的同时,增强相关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一、历史虚无主义异化民族主义的具体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带有明确政治目的的社会思潮,是指“对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的历史加以歪曲、否定”[1]的一种政治思潮.当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演进是按照两条路线交织缠绕而进行的:一条是否定党的历史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另一条是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中华文明先进性的必然.第一条具有明确政治指向,第二条包含着潜在政治诉求.这两者都是“从历史领域入手,通过否定、丑化历史达到否定现实的目的,借以摧毁我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历史依据,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2]

民族主义作为一个中性词,是在将“民族”从文化概念转化为政治概念之后所出现的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明确的政治性.民族主义强调国家治理主体通过一定的长效性政策而将不同的文化民族群体纳入到同一治理范围内,实现统一的政治认同而建立或巩固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主义的异化,从文化概念的“民族”出发,以民族历史发展为具体内容,通过虚无民族国家整体的历史与文化发展过程,一方面突出强调民族个体的自我发展历程,另一方面抹煞民族国家的集体政治认同,从而在这两个方面加剧了民族主义的变异式发展,即向极端民族主义的发展.具体到我国民族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情况来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研究”、“历史学术”为名,在学术探讨的借口下偷换两种概念的内涵,以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历史竭力淡化中华民族整体的历史,以文化个体的差异性排斥政治整体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冲淡、抹煞中华民族这一政治共同体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连接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3]因此,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概念,更是一个以国家为整体在与西方国家进行抗争中出现的一个政治概念.中华民族强调了主权国家内所有民族所组成的整体集合性,是超越了文化、地区以及风俗传统的范畴而形成的国家政治整体.历史虚无主义首先蒙蔽了这一概念的政治属性,强调从文化层面理解,这样就偷换了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进一步从文化的角度展开,偷梁换柱地虚无掉了中华民族这一统一体的历史形成过程,将中华民族历史的整体性发展肢解为各个具体民族的自我历史发展,将国家政治整体肢解为民族文化个体,共性没有了、差异性凸显了.差异性的结果,就是刻意制造了民族个体与中华民族相区别的假象,民族从共融走向差异,并进一步异化为民族排斥,从而导致了民族与民族、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疏离甚至是对抗.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有意贬低甚至丑化中国在带领各民族同胞共同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淡化和瓦解了构成现代中国政治基础的强大民族精神,具有了鲜明的政治性.恩格斯曾经指出:“当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受到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时候,它就必须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自己的全部心血、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反对外来的敌人.”[4]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民,使得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都面临同样的革命对象,都必须走同样的革命道路,因而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同时,中国通过统一战线以及党自身培养起来的少数民族干部,把少数民族反侵略的自发斗争变成了一种自觉的斗争,并使之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构筑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但是,历史虚无主义以自己的政治目的为出发点,竭力否定中国在少数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坚强领导作用,将攻击的矛头直指我国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史虚无主义刻意歪曲、断章取义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抽象地孤立谈论少数民族斗争发展的成就和过程,剥离了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否定了党的领导与民族自治共融共生、相互依存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历史虚无主义在强调各个民族自发斗争的同时,有意淡化了整体民族的精神“公约数”,逐渐瓦解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基础.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恐怖主义等融合起来,“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否定历史的整体性、客观性,恶意改变历史”[5].它通过丑化党的领袖、污化党的历史、妖魔化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否定歪曲党在少数民族地区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成就,质疑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所制定与执行的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质疑党在少数民族地区领导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从而妄图在根本上否定党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促成国家分裂、民族冲突的混乱局面,最终从少数民族的突破口来达到对中国的和平演变.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对历史中某些细节性的东西加以无限夸大、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全局性问题进行无限缩小,一方面造成了历史细节的刻意歪曲并泛化为对历史整体的丑化,例如刻意渲染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过左行为等;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全局性问题的刻意强调并具体化到特殊的群体和区域,从而造成了对客观现实的误读,例如贫富差距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为渲染成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贫富差距等.而不论述夸大还是缩小,都是对相应历史时期国家政策与民族治理成效的歪曲与否定,并由此对制定相关政策和行使治理行为的制度、主体以及指导思想等进行歪曲与否定.同时,这种歪曲和否定还加大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让一种文化差异成为了政治差别和社会分化,使得社会问题、历史问题等成为了民族问题,最终导致汉族与少数民族双方相互疏离、甚至出现了相互排斥和相互仇视的情况.

总起来说,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主义的这种异化和结合,影响恶劣、后果严重,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中华民族”这一特有政治概念的含义,人为制造了民族差异与民族隔阂,同时更是将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无限地夸大为政治问题和民族问题,从而造成了民族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最终产生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领导核心地位的冲击与影响.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大汉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无一不是将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自己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宣传来源.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是多元而深刻的.所谓“多元”,是指影响的群体、依靠的途径、利用的内容等广泛而多样;所谓“深刻”,是指所造成的后果严重、所带来的冲击巨大,直接影响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我们必须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出发,高度重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这一群体的消极影响,对症下药,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和接受能力,相比较汉族学生而言更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容易发生思想的混乱,更有甚者成为了民族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的支持者、参与者.

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基础较弱,使得他们在对历史虚无主义辨别判断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从而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入提供了条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来源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这些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与中东部地区相比相对落后,教育程度也并非处于发达水平.尤其是生活在西藏地区、新疆地区的农牧民家庭子女,他们的文化程度、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与外界接触和自身视野等方面都不占优势.知识基础的薄弱又造成了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有限与不足.这样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缺乏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辨别与判断的知识基础,进而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入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交往与精神生活的封闭,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民族认同,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入提供了心理上接受的可能.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由于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具有独立的自我特性.这种特性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长地,就表现为地域文化封闭作用下的民族文化封闭,即对自我文化的极度强调与认同;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地,少数民族学生在同非本民族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更加明显地意识到自身与他人在多个方面的差异与区别,因此就从原先的文化封闭转向了交往封闭,从对自我文化的极度强调与认同转变为了对自我文化群体的特殊强调与认同.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民族差异与民族特殊性的强烈感知.而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主义的异化,恰恰需要的就是这种对特殊性的极度敏感.

综合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主义异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可能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一是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减弱.历史虚无主义歪曲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过程,只强调个别性、特殊性和差异性,人为割裂了少数民族个体与中华民族整体之间的血肉联系,从而不断强化少数民族个体的自我文化认同,并在异化了的民族主义的作用下将这种自我认同逐渐转化为一种排斥行为,使得少数民族学生不但越来越极端关注自我民族的发展和文化背景,同时也使得这种极端关注变成了对其他民族、对整体民族的疏离、排斥甚至是敌视.此外,历史虚无主义还通过对革命的虚无与淡化,冲击了中华民族的政治基础,导致了部分少数民族同学不再认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名族精神、整体民族气质、整体民族心理和整体民族品格,而是以大民族主义的心态去认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心理和民族品格.这种对文化基础和政治基础的冲击,造成了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冲击,并反向造成自我民族的极端认同,形成了学生与学生、群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隔阂.

二是教唆少数民族大学生歪曲、批判党长期以来在少数民族地区所实行的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从而质疑、否定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所取得的成就,让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与核心产生了疑问、困惑甚至是否定.历史虚无主义从历史的片段出发,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将细节无限放大、将错误无限强调、将转型无限抽象,从而使得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践的历史产生了不信任,对党的宣传和政策主张产生了质疑乃至不认同,更对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和努力产生了否定和不接受.这种认识再和恐怖主义与极端宗教主义结合起来,就直接转化为了与党的领导、与国家的对抗与冲突.

三是导致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的怀疑与否定,对民族国家的不接纳与不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排斥,有些甚至会投身于民族分裂活动而成为恐怖主义、反动势力、极端宗教主义的牺牲品.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是通过他们的政治观、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国家观的偏差来实现的.而这些偏差一方面造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发展与成长的畸形与扭曲,有些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也对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从总体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发展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却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而走上歧途.有些在学生时代可能表现的并不明显,但是在走上工作岗位或是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后,就可能会表现出来,而这时所造成的影响也会更大.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广大思政课教师的警醒.

三、以思政课教学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

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少数民族大学的影响,必须充分发挥好思政课教学这个主渠道,“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文化场’,采取现代教育方法和途径”[6],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与教育,去除错误思潮对他们的荼毒与戕害,让民族团结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的坚定拥护、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始终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重点突出反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思政课教学内容有其特殊性,是思想性、政治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是观点讲述、价值形成与情感升华的统一.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我们必须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找到创新点,从教学实际出发,解决他们的问题,关注他们在具体环境中面对具体社会发展现实与社会思潮冲击的心里变化和价值观养成.

因此,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在针对少数民族同学或是涉及少数民族相关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地方,必须突出反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旗帜鲜明、敢于亮剑,要“在所有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结合各门课的内容和性质,从不同的角度贯彻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及其结合”[7].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授中重点突出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者斗争的内容、重点突出中国领导少数民族群众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内容、重点突出中华民族这一整体民族发生发展、壮大振兴的内容,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有力地回击与驳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讲授中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容,重点突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内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讲授中重点突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重点讲授中国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重点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民族和谐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重点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讲授作为中华民族整体的民族团结和爱国传统,重点讲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各个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与情感依托.

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突出重点难点的过程中,要着重处理好以下的几个关系.一是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教学体系必须立足于教材体系之上,不能脱离教材体系所规定的教学目标、逻辑脉络等而无规律开展,同时教学体系要能够高于教材体系,要能够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而强调相应的内容、设置相应的环节;二是重点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关系,即教学重点是一般教学环节中的重点与突出强调的地方,一般教学是重点教学的重要载体与支撑,为重点教学的理论内容与历史史实服务,既要强调重点教学的问题导向,又要强调一般教学的支撑作用;三是教学重点与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即每一个问题的设置应当环环相扣,每一个重点的连接应当是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要求来衔接.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重点针对反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从教学方法向方法教学转化.

思政课教学方法是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组织环节和课堂具体操作过程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在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具体特征和重点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思想状况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8],在引发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思考过程中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困惑,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要达到思政课教学效果,就要实现教学思政的立体式转变,即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教学控制,都必须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而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都必须围绕要解决的思想难题和价值观困惑展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教学方法,必须能够真正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根本上、从内心深处生长出真诚接纳中华民族、认可社会主义制度、承认中国的伟大功绩、坚定拥护党的领导的情感.因此在这特殊情况下,我们认为教学方法的应用应当重点强调学生主体的价值自我生成过程,即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在自主学习、自觉参与、自由创造、自我思考与反思中生产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适当安排翻转课堂、慕课教学等活动,通过课前安排、课中研讨、课上答疑、课下反馈、课后测评的环节设置,有效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考,让政治素养、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进行少数民族主体性教学方法实践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研究、线上与线下、引导与参与等四个方面的关系,要能够把发挥教师作用与尊重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实践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把线上教师答疑解惑积极引导与线下学生调查研究提出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行为与学生的主动参与行为有机结合起来.

最后,在教学管理上,要重点设计反历史虚无主义的机制体制,从个别管理向整体管理的转化.一是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设计具体的思政课管理制度.历史虚无主义作为错误社会思潮的代表,需要思政课教学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和澄清.因此,在这里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的应对错误思潮的教学管理制度,要能够将教学过程、实践内容、考核机制、评价标准、思潮辨析等有机统一起来,实现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管理与课程设置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整体的课程管理制度,即实现各门课程的有机衔接和统一配合,让公共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知识课与操作课都形成联动机制,共同纳入到少数民族大学生课程管理当中,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材过程中遇到的认识困惑和思想难题等都能够有效控制并形成长期坚持的做法与模式.三是要充分结合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和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特点,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教学长效机制,形成能够长期坚持、系统沿用、固定有效的教学模式,探求新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法改革、师资配备、反馈评价、实践开展等形成整体性的机制体制,把育脑与与育心、知识与技能、价值与情感、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有机统一起来,提升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梅荣政,杨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与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67-69.

[2]张晓红,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2009(7):42-47.

[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30.

[5]徐玉明.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基础批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54-58.

[6]江先锋.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现状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5(4):124.

[7]江传月.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结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122-125.

[8]林伯海,谷照亮.个性化学习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转换的实证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55-60.

[责任编辑:庞达]

本文总结:此文是大学硕士与大学生思想本科大学生思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论文范文.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西华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四川南充李斌斌【摘要】大学生普遍有着活跃的思维,能够敏锐的感知各种新生事物,因为思想还未成熟,认知上有一定缺陷,不能有效免疫当代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下,需要高校重视.

互联网泛娱乐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泛娱乐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余 莹(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泛娱乐化的盛行,互联网泛娱乐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大的挑战,.

新媒体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数量繁多,种类繁杂 根据百度百科给出的新媒体定义新媒体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来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 新媒体涵盖了当今所有的数字化的媒体形式,是相对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传.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和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可见中国目前把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意见具有极强的政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