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师范大学本科论文范文 跟华东师范大学初期教育学系纪事(1951-1965)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师范大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4

华东师范大学初期教育学系纪事(1951-1965),该文是关于师范大学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跟华东师范大学和教育学系纪事和教育学系相关论文怎么写.

师范大学论文参考文献:

师范大学论文参考文献 华东科技期刊华东电力期刊华东科技杂志

我于1955年从淮安师范学校毕业,于同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附带注明要我提前一星期报到.我到校当晚,在第一宿舍门口一个房间报到.受到当时教育系团总支书记汪幼芳和几位高年级学生热情接待.他们如数家珍般向我介绍教育系,即:在全校,教育系列为第一系,教育系有教授20多人,为全校教授最多的系.教育系有心理学“五虎将”(萧孝嵘、张耀翔、左任侠、谢循初、胡寄南),有萧承慎先生的“四大弟子”(瞿葆奎、张瑞璠、马骥雄、张枋),有苏联专家杰普莉茨卡娅,有全国模范教师史瑞芬,学生中纪照亚派往苏联留学(在淮安师范学习时,纪比我高两个年级.他是中师部团总支书记,我是总支委员.我们都是员);张惠芬在师大附小实习时的讲课,被杰普莉茨卡娅评为小学语文教学“冰河解冻”;还有门门五分的金一鸣……灌得我头脑发热发胀.接着,去车站接我来校的二年级学生,送我到第五宿舍洗澡.经过两道桥,见到男男女女欢欢笑笑来来往往的年轻学子,感到新奇.可算是我的母校给我上的毕生难忘的第一课.这些都是后来流传不息的故事.问题在于我们那时的经历,到底验证了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组编《师魂——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共收入79位“名师”.其中收入教育学专业(含心理学专业)教师17人(孟宪承、刘佛年、左任侠、朱有瓛、沈百英、沈灌群、张耀翔、欧元怀、胡寄南、赵廷为、赵祥麟、曹孚、萧孝嵘、萧承慎、常道直、谢循初、廖世承),占所列本校“名师”21.5%.其中三人的编制在校部(孟宪承、廖世承、刘佛年).曹孚为副教授,是教育学系首任系主任(于1954年9月奉调人民教育出版社任编审).

该书漏列本系教育学专业教授7人(陈科美、张文郁、黄敬思、方同源、谭书麟、高君珊,及言心哲).其中言心哲、张文郁、高君珊的名声或不在上述某些“名师”之下.所以,当时教育学系共有教授20人,副教授4人(曹孚、胡守棻、金冬日、曾性初).自然,其中存在先来后到,调出、调进的情况.

由于教育学系人才荟萃,我在教育学系本科学习时,恩师萧承慎教授曾经提及,当时本校党委书记常溪萍问孟宪承:“教育系有那么多教授,其中究竟哪些人有真才实学?”得到的回答是:“萧孝嵘、常道直、赵廷为、萧承慎、曹孚,还有刘佛年”.另据萧氏弟子瞿葆奎所传,孟宪承称这几位是“真正读点书的人”.孟宪承的评价尔后对教师的任用影响甚大.

关于流传甚久的心理学“五虎将”之说,据恩师告诉我,其实是指收入英国什么名人辞典中的人物.只要交学术简历,或名人推荐,交10美元,再经选择,即可列入.他真正认可的,还是孟宪承的说法.有一次上海市教育学会请萧孝嵘作学术报告,先生知道我未去听,便告诫我:“以后凡是萧先生的报告,你都必须去听”;又有一次,我听左任侠说,檀某(后在福建师大任教授)在研究生班的论文被他改了二十多次.萧先生说:“哪有这回事?他的论文底稿还在我这里.”(萧先生是研究生班的班主任)

表1中所列之教育学专业教授,限于在本系任课和在校部任职的教授.此外,曹孚(1911-1968)博士、副教授,1951年40岁,为教育学系首任系主任.

以上19人,在1951年平均49.4岁.其中,中学学历2人,学士4人,硕士8人,博士5人.有些大学毕业生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如刘佛年、朱有瓛).

当时教师任用情况,大致分为本系任课教师和教育学、心理学公共必修课任课教师.以老教师为本系主讲教师,中年教师甚少主讲课程.1955年以后,陆续留系的研究班毕业生和大学本科毕业生,一般为助教、政治辅导员或带学生实习(都非专职).另有多位老教授为翻译,20世纪60年代初补充一批年轻教师后,建立本系西欧北美教育研究室.

当时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和教学法为教育学专业四类专业基础课程.这四类专业基础课程名称及任课教师见表2.约从1959年起,开设专题讲座,1962年起开设选修课程.

表2所列的教育学系第一代教师中的精英,大都是民国时期成长并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他们大都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其教育专业学识基本上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以致随着新旧时代的交替,都面临新的挑战.我国在1951-1957年间,“以俄为师”不仅是那时的时尚,而且为衡量当时学术和学者行为的准则.

当时教育学系参与本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中,如曹孚、萧孝嵘、萧承慎、赵廷为、朱有瓛,不惜从头学起,但自觉程度不同.曹孚以“小学教育讲座”为基础,于1954年出版的《教育学通俗讲座》,累计印行80万册,在当时教育界风靡一时.张耀翔、萧孝嵘、常道直未必相信俄国那套教育学问.张耀翔的普通心理学课程,却常常夹杂他自己的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东西,只能偷偷夹进私货.常道直讲课,只就麦丁斯基《教育史》,照本宣科,不加发挥.萧孝嵘以俄国心理学书籍、文章为依据,自编讲义.讲义并不发给学生,讲课时从不发挥.

萧承慎讲授教育学,只以凯洛夫《教育学》为学生的参考书.他参考俄国教育研究成果,按照自编的教育学讲稿授课,不仅对俄国教育理论的领会相当到位,而且结合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争议、的政策和教育现实状况,多有发挥.赵廷为讲课,同萧承慎相近,并且几乎不可抑制地表达个人独立见解.

当时的老教授如张耀翔、萧承慎、赵廷为在同我们的交流中,都以新旧社会对比为话题,洋溢.当时教师的基本任务为教学.能够在本系专业课程执教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教研组的基本活动为集体备课.我从1962年执教新开设的“列宁和文化教育论著选读课程”,半年准备,三位指导教师(刘佛年、萧承慎、张文郁).在这半年中,我每周星期二下午在刘校长家中接受辅导,每周周末在萧先生家中请教备课中的问题,从未中断.每年校庆期间举行一次学术交流活动.1954年上海市率先建立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孟宪承、秘书长萧承慎),教师自由参加.教师鲜有到外地参加会议的机会.约在1962年,曹孚、王铁在教育系报告,是在此期间唯一的一次外地专家讲学活动.

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口号的鼓舞下,教育学系曾举办本系教师研究成果展览.其中萧孝嵘和常道直的研究成果,最为引人瞩目.当时本班同学在看了展览后,调侃我:“你看,我们的老师有那么多著作,你的老师(指萧承慎),只有两篇‘检讨’.”所谓两篇“检讨”,指的是《教学法基本概念检讨》(1949)和《教学原则检讨》(1950)文章.

萧先生人如其名,一生谨慎.其实,他早有《师道征故》之作(文通书局1944年版,时年39岁).如今看来,在瞿葆奎、郑金洲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共二十多本)中,多为教育学科教科书.其中唯有萧承慎的《教学法三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版) 及该书所附《师道征故》,堪称学术著作.

1951-1965年间,本系教育学教研组的成员为:萧承慎、张文郁、朱有瓛、瞿葆奎、张家祥、(以下为历届毕业留校青年教师)金一鸣、黄荣昌、陈桂生、张济正、余光、钱景舫、成寅生(后调至北京任职),另有公共教育学教研组.

相对来说,当时教育学系的授业虽多有所干扰,仍不免值得怀念.其实,当时本校各系基本情况都大致如此.即大学以培养学生为主,授业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不得随意设课),教师以授课为主.只有经过充分准备,通过试教,获得批准的教师,才可主讲课程.学术研究为受到鼓励的自由选择.

教师到外地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况非常罕见.

至于如此学系成效如何?从本系第二代学人的业迹可知.

有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关于本校教育学专业此后的故事,只记得20世纪80-90年代,有瞿葆奎主编的《教育学文集》,孟宪承弟子(张惠芬、孙培青、李国钧、郑登云、江铭)的中国教育史研究,邵瑞珍的教育心理学研究,钟启泉的课程研究,张人杰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李其龙的德国教育研究,杜殿坤的俄国教育研究等,在当时国内或大有名气,或多有传闻.至于此后的故事,想必更为热闹.由于早就退避三舍,又孤陋寡闻,也就无缘分享.

以上陈述,若同事实稍有出入,恭请校正.

小结,本文论述了适合华东师范大学和教育学系纪事和教育学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师范大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双池献余江南人文地理:章堰纪事(一)
早年读书偶得一语大地方有大地方的风光,小去处有小去处的景致 像章堰,就是上海西郊重固镇境内的一个小去处,小到从建制上来讲只是一个行政村 惟其小,对于现在的上海人,恐怕知道这个去处的并不多,即便是土生土.

双池献余江南人文地理:章堰纪事(二)
我童年时曾在章堰短暂生活过 那时正值“”,城里武斗,学校停课,父母进了各种学习班,我大概多少带有点“被疏散”的意思吧 当时的章堰已全然没了曾经有过的精气.

双池献余江南人文地理:章堰纪事(三)
倏忽间,四十多年过去了,自那次与发小们的神聊后,我就再也没有到过章堰,但总也没忘记过它 最近几年中,似乎有一个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在催促,几次萌发了想回章堰看看的心思,甚至想到那家小饭店,坐在临窗的八仙.

木楼纪事(外一篇)
作者简介卢江良,本名卢钢粮,1972年生于绍兴,现居杭州 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 作品曾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阳光文学奖、浩然文学奖…… 已出版小说集狗小的自行车、随笔集行走的写作者和长篇小说城市蚂.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