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传统文化论文范本 跟互联网十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情况调查以京剧为例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主题:传统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9

互联网十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情况调查以京剧为例,该文是关于传统文化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与中华和传统文化和京剧相关论文例文.

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摘 要] 为了解互联网+背景下京剧进校园的情况,本文对北京市4个区5所小学京剧进课堂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京剧进课堂活动的政策落实情况不均衡;学生对京剧的兴趣持续升高,对课堂的评价也较高,但后续学习的动机较少,延续性较差;拥有手机的学生逐渐增多,在平时使用时主要利用APP完成英语、数学、语文等作业,而其他科目的使用较少,学生对其他科目的教学APP需求较大.通过调查发现利用京剧手机APP,进行丰富的内容设计,在学生中有一定的需求,对京剧在小学的课堂教学延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校园;京剧;手机APP;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434;G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477(2018)10-0043-06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事业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京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历史、音乐、美术、语文等多学科的人文素质知识,在中小学开设京剧课程,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一个重要实现手段[2].自2008年3月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的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以来,10年的时间过去了,京剧进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学生对京剧学习的兴趣和对课堂的评价如何?在互联网+的大背景的下,京剧教学的计算机和网络化使用情况如何?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北京4个区的5所小学展开相应调研,以期全面了解与评价京剧进课堂及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情况.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为使样本具有代表性,以便了解北京市京剧进小学课堂(校园)及使用手机进行教学的真实情况,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丰台区、东城区、朝阳区、通州区四个区县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以在校二到六年级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丰台区、东城区具有良好的戏曲土壤和传统,有戏曲院校、剧院团等资源便于利用和开发,京剧进课堂(校园)比较成规模,开发教材、拓展校本课程、培训教师等工作有相应的规划.朝阳区和通州区由于京剧进校园工作开展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学校可利用资源较少,京剧进课堂(校园)仍处在发展过程中.

  2.抽样选择

  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91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1%.调查对象分别为:二年级230人(25.2%)、三年级351人(38.4%)、四年级237人(26%)、五年级39人(4.3%)、六年级56人(6.1%).其中男生458人,女生455人.本研究选取对象为二至六年级学生,由于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不长,理解能力也较弱,填写调查问卷能力较低,因此研究没有涉及一年级的学生.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对五、六年级的学生调查样本较少,因此京剧进课堂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论证.

  本研究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小学京剧进校园的具体情况及学生使用手机应用软件进行学习的情况.调查问卷涉及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信息;第二部分1~6题测量现阶段学生对京剧学习兴趣及京剧课堂具体情况,单项选择题提供2~4个选项不等;第三部分7~12题对在校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学习情况及父母态度三个维度进行了调查,题目既包括单项选择题也包括多项选择题;第四部分13~16题对学生使用手机软件进行京剧学习的态度和预期进行了调查,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

  研究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推论统计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除了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外,本文还将学生的年龄及性别作为考察的对象,探究学生的年龄及性别是否对京剧进课堂的效果有所影响.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京剧学习兴趣及课堂评价

  (1) 对京剧课的兴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是否喜欢上京剧课”进行回答中,有372名占40%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224名占24%的学生表示“喜欢”,185名占20%的学生认为“一般”.这些学生普遍的反映是,京剧“是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很有意思”,“因为他们的衣服很漂亮,声音很酷”等正面评价,可见京剧在小学生中已有较好的传播.

  由于调查的目的是研究现有条件下京剧进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对京剧课程兴趣不大的学生态度及原因是本研究的重点.对于京剧课的兴趣而言有146名学生表示“不喜欢”上京剧课,在问及原因时,不喜欢上京剧课的同学表示京剧“太难学”“没时间学”“练京剧很麻烦”等,因此如何更好地传播京剧的传统文化价值,又使学生体会京剧并不是一个高深、遥不可及的内容,对任课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研究将学生年级数据样本分为低年级(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进行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从数据分析结果(详见表1)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高,学生对京剧的喜好程度呈现降低的趋势.低年级学生对京剧的喜好程度显著高于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中年级学生对京剧的喜好程度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这与高年级学生接触京剧课较少等现实情况相关.因此平衡中、高年级各学科上课时间,利用课后进行京剧普及教育较为重要.

  (2) 学习京剧的途径.在问及通过什么途径学习京剧时,有近半数(47.8%)的学生表示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触京剧的最重要途径,可见目前课堂教学对京剧普及和推广的重要性.而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网络、家里人学习京剧的比例分别为28.1%、16.9%、7.2%.通过调查显示,手机、网络还没有成为学生学习京剧的主要途径,因此,适合学生课堂教学,开发在课后进行使用的京剧手机软件,相关研究还有一定的空白,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探索.

  (3) 对现有京剧课的课堂评价与性别差异.调查结果表明(详见表2),学生对现有的京剧课堂教学正面评价居多,认为现在京剧课堂内容丰富、活跃的占到74.2%,大部分的学生对现阶段的京剧课的课堂教学是认可的,而认为京剧课枯燥、无聊的学生占25.8%.在认为京剧课枯燥无聊的学生中,有76.3%在一开始就选择了不喜欢上京剧课,并且不喜欢上京剧课的学生以男生居多(150,63.6%).经χ2检验(如表2所示),验证了不同性别对京剧课堂评价具有显著性(χ2等于22.843,P等于0.000).因此,在做好现阶段课堂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下,如何利用更丰富的手段,吸引更多男生参与进京剧课堂,有待进一步研究.

  (4) 京剧课堂教学形式.在对学生喜欢的京剧课堂教学形式进行调查时发现,有42%的学生选择“以教师上课口传心授,模仿练习表演为主”的教学形式,58%的学生选择了“借助视频、音频、试听结合、有趣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两种教学形式的选择学生差距并不大,可见在京剧课堂中,需要将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以达到满足学生课堂兴趣并实现教学目标的最终结果.

  (5) 京剧课堂学习内容分析.在问及在京剧学习中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的时候,有37%的学生认为“京剧脸谱、服装”最吸引人,24%的学生选择“唱段、形体模仿”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30%的学生选择了“京剧的历史文化”,7%的学生选择“以上都不喜欢”.可见学生对京剧课堂教学的兴趣点较为分散,因此在课堂组织过程中,京剧的唱、念、做、打以及基础理论知识都需要进行教授,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十分重要.

  (6) 学习反馈.学生对于京剧课堂学习的反馈意见表明,有51.9%的学生认为京剧课“学习了国粹艺术,开阔了我的艺术视野,很有收获”;29%的学生认为京剧课“增强了我的兴趣爱好,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审美教育”;19.1%的学生认为京剧课“对我来说没用,以后不想学了”.在对这19.1%的学生进行进一步分析时,可以看到有58.1%的学生在回答对京剧课的兴趣时选择了“一般”、“不喜欢”,而剩下的41.9%的学生选择了“喜欢”、“非常喜欢”.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在学生选择了喜欢上京剧课之后,从京剧课堂上得到的最大收获却是“对我来说没用,以后不想学了”需要进一步思考.

  2.手机使用情况

  在对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时显示(详见表3),有近一半(49.6%)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手机,其中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增多,分别为低年级29.3%、中年级55.7%、高年级60.8%.说明在中、高年级学生中,拥有自己手机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

  当被问及使用手机的用途时,有55.3%的受访学生表示手机主要用于通过APP完成作业,而与父母联系、玩游戏和其他的比例分别为16%、15%、14%.按低、中、高年级进行区分、分析时显示,低年级学生使用手机完成作业的比例最高为59.6%,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年级越高,学生使用手机完成作业的比例越低,而玩游戏或进行其他活动的比例越高.

  现阶段,如图1所示,通过APP学习的科目中,学生利用手机软件完成作业、学习使用最多的三个科目依次为英语、数学和语文.而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使用APP进行学习的前三个科目分别为美术、计算机、语文,调查中还有学生提及希望能够使用手机APP学习科学课、体育课或者艺术课.

  图1已使用APP学习科目及期望学习科目

  统计显示,有57.7%的学生每天平均使用手机时间为0.5~1 h,25.4%的学生使用手机时间为1~2 h,10.1%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2~3 h,6.8%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3 h.在关注学生年龄大小与使用手机时长的分析时(如表4所示),手机的使用时间与年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等于0.003).具体分析时得到了较为有趣的现象,低年级学生使用手机要长于中年级的学生,而低于高年级学生,中年级的学生使用手机不仅少于低年级也少于高年级,而高年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最长,要高于低年级和中年级.

  家长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态度,大多数家长对学生使用手机持非常支持(37%)和支持(27%)的态度,持反对态度的占8%,非常反对态度的仅占3%.而进一步分析时发现,家长的态度与学生年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等于0.000,<0.005的临界值)(详见表5).在这些差异中,中、低年级家长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态度差异性不显著,大多为非常支持和支持,而高年级家长对使用手机的态度具有明显差异,高年级家长更反对孩子使用手机,这与学生学业负担增多、升学压力增大有关.

  3.对使用京剧APP学习的态度

  我们就小学生对使用APP进行京剧相关知识及京剧课的学习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有329名学生非常喜欢,216名表示喜欢,225名表示一般,不喜欢的有143名.而对不同年级对手机APP学习京剧的分析可知(如表6所示),各年龄间对京剧APP的使用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低年级学生与中年级之间对京剧APP使用的态度不明显,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间对京剧APP使用的态度明显,显示出低年级更倾向于使用京剧APP进行学习,而中年级使用京剧APP的态度,较高年级来说也更为显著(P等于0.002),因此年龄越低,学生越倾向于使用手机进行京剧的学习.

  在描述对使用京剧APP时最希望涵盖的内容时,学生的选择如图2所示,依次为观看经典唱段、京剧小知识介绍、与课堂教师互动、知识问答、经典唱段卡拉OK和上传音视频与同学交流.因此,在之后京剧APP的设计中,应按照学生的需求,重点设计经典唱段、京剧小知识、知识问答等相关信息和内容要比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性设计更为重要.

  图2京剧APP涵盖内容分析

  使用京剧APP进行学习的时间,52%的学生表示希望在寒、暑假进行学习,而选择在上课时使用APP的学生很少,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3%,课前使用和课后使用的人数分别为12%和23%.这与平时我们印象中学生喜欢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印象不符,可见在课堂中使用手机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不普遍,并且学生对何时使用手机、教师何时进行课堂讲解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区分.

  三、对策与建议

  1.改变评价标准,注重对各年龄段学生的京剧课堂教育

  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和访谈发现,当前京剧课堂教育需要注重对各年龄段学生的普及教育,在访谈中有教师谈到“学校希望能够体现教学成果,学生及家长也以上台表演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因此学校更多关注在低年级进行京剧教学,而非马上就要毕业的高年级学生”.而此做法忽略了对高年级学生的教育,使得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对京剧的喜好程度呈现降低的趋势,很多高年级学生表示不喜欢京剧因为“没接触过”京剧课.因此京剧课的普及评价标准需要进行改变,不能只以上台演出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均要进行京剧的普及教育.

  2.课堂注重区分性别差异,设计不同课程

  由于男女生之间的性格区别,小学期间的男孩儿较女孩来说,在生理发育上更倾向于多动、活泼的内容形式,而女孩子更倾向于歌唱等安静的活动[3].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由于学校对京剧进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同,仅将京剧作为常规音乐课一部分的学校,没有按照学生性别进行课程设计;而有些开展京剧进课堂较早、重视程度较高的学校,已经能够采用男女生分班教学模式,教授的内容也区分男女不同的唱段.但就课堂教授形式来看,还没有按照男女生性格之间的差别,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大多为简单的京剧曲目教唱,在课堂中较为枯燥,无法满足不同性别学生的兴趣,也因此造成男生对京剧课的兴趣普遍不高.因此,在已有分班教学模式的学校中,教师应关注不同性别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需求,在开设京剧课程时,多为男生提供身训课等动作、表演较多的课程内容,以配合男孩好动的性格;而为女生开设较为温柔安静的唱腔课程,配合幅度较小的动作搭配.

  3.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口传身授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模式

  口传身授是京剧教学的精髓所在,教师的表演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对小班教学较为适合,在面对40~50人的大班教学时,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学生容易走神,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在调查中,多数学生选择了“借助视频、音频、视听结合、有趣的现代化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可见配合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在京剧进课堂的普及教学中,还应适当加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加入视频、游戏等手段,广泛吸引学生的兴趣.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丰富京剧进课堂的学习内容,就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学校的京剧进课堂,大多以京剧唱腔学习为主,也就是把京剧课当作一门“音乐课”.而实际上,京剧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多种方面,除了唱腔外,还将历史、绘画、语文等内容涵盖其中,而这些内容可以由视频、PPT、小动画等内容进行讲解,因此选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式教学,有助于京剧的全方位普及和传播.

  4.保持京剧进课堂的延续性

  调研中发现,学生对于京剧课大多是欢迎的,但在被问及是否今后还想继续学习京剧时,有近20%的学生表示在京剧课结束后,不想再继续学习京剧.这种情况与京剧课堂的延续性不足有关,虽然有关部门已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在小升初阶段招收戏剧(京剧)特长生,但该政策刚刚起步,招生人数较少,学生、家长对京剧的关注度仅停留在普通的课堂内容上,学校课程结束后,对京剧的关注也就停止了.而京剧需要有长时间的关注和学习,不可仅局限在学校的几节课中,因此使用京剧手机APP,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后续学习,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满足其对京剧知识的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继续探索京剧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意义.

  5.手机APP内容设计和使用符合年龄需求

  在小学中有近半的学生表示拥有自己的手机,年龄越高拥有手机的比例就越大,而这一趋势还在逐渐上升,因此手机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现有手机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使用最多的科目是英语,其次是数学和语文等主科.而手机APP能够增加趣味性、知识性,并且可以将互联网中丰富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更新,适用于美术、计算机、科学课等科目,因此,设计符合学生和教师需求的手机APP,进行课堂的延伸教学,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在调研中学生对何时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的态度非常明确,他们将手机学习的时间选择在寒、暑假,而非课堂上,这与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是符合的.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手机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手机APP学习京剧;高年级学生的家长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学习持较为反对的态度,因此现阶段避免在高年级试点使用京剧APP进行学习,而直接在课堂开设京剧课较为重要.对低年级而言可以在课后和寒、暑假使用京剧APP进行京剧教学,在京剧APP的设计内容上,应符合学生的需求,涵盖经典唱段、京剧小知识、知识问答等相关信息和内容,减少互动交流等功能设计,以满足京剧进课堂最终效果的实现.

综上资料:这是关于对写作中华和传统文化和京剧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传统文化本科毕业论文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大魅力
总书记指出“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

论中职音乐欣赏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和
摘要在整个中……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中职音乐欣赏课极为重要,并且其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传承并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中职音乐欣赏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模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院G641 文献标识码院A DOI院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1 020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教育方法和丰富资源对于提.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和路径
【摘 要】高校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涵的深厚人文底蕴和精神价值,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思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坚.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