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翻转课堂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与思政课小组演讲翻转课堂教学法的舆情监测功能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翻转课堂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7

思政课小组演讲翻转课堂教学法的舆情监测功能,本文是翻转课堂有关论文范文素材跟舆情和课堂教学和翻转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翻转课堂论文参考文献:

翻转课堂论文参考文献 思修课论文思政论文政论文结课论文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主阵地,也是社会舆情综合监测的渠道.“小组演讲”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及时性、有效性、引导性、针对性特点,充分展示了它的舆情监测、舆情分析价值,为高校实现社会舆情监测提供了重要媒介,对保持大学生群体稳定性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组演讲;翻转课堂;舆情监测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8) 0源-0094-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宣讲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主阵地,培育学生德性修养提高思想素质主渠道.作为学生大学期间的必修课程因其具有维护校园稳定与社会舆情监测等多种功能,备受国家、社会和高校普遍重视和高度关注.我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根据主体间性和建构性教育理论,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4G 网络、微信、 等高度发达新媒体环境,把握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竞争意识强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小组演讲”翻转课堂教学法,既实现了对学生提高德性修养的功效,又起到了实时舆情监测效果.

一基于主体间性的“小组演讲”翻转课堂教学法理论基础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与客体的关系.主体间性又称交互主体性或主体际性,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主体间的一种规定性.它是近代主体性哲学范畴衰落之后出现的范畴,强调主体实践活动中的互动关系,以“主体———主体”或“主体———*———主体”模式出现.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与主体的平等性,交往过程的同一性、对等性、交互性和不可分割性,认为主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是实践与认知过程中对他人主体的理解、尊重、认同和互动,以及在道德和情感上的互动和关爱.因此,主体间性范畴突破了对“自我”的固守是对“单子式”主体性的超越.哈贝马斯认为它是人与人在语言交往中形成的精神沟通、道德同情、主体的相互理解与共识.[1]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间的互动和沟通,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原理,对高职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教与学完美的结合.传统思政课教学主要体现教师单极主体性,遵循“主体→介体→客体”结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客体地位明确、稳定,教学内容或目标既定且难以契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境遇、特点和兴趣爱好,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单子式”主体性教育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教育功能,达到教育目标.随着当代互联网高度发达,高科技产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深入渗透,以及西方各种价值观广泛辐射,身处“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大背景中的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者或者接受者,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已经具有了主体性、选择性和能动性.因此,关注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强调参与双方平等、合作、互动、理解与交流等特征,主张主体之间平等沟通,相互理解,充分发挥各方主体主观能动作用的主体间性理论,成功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指导理论.

二“小组演讲”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内涵与过程描述

“小组演讲”是基于主体间性理论充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和内容,将授课班级学生按照标准(学号或者寝室)分成小组,教师推荐参考主题或者方向和学生自选主题,以团队合作方式,借助各种手段收集、整理资料、制作课件并在指定时间在课堂上按顺序集体参与演讲,教师和其他同学对演讲的主题、内容、课件、团队合作点评、打分,成绩作为小组成员平时成绩构成的思政课堂教学方法.高职思政课堂“小组演讲”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如下.

确定主题.在学期期末教研教改会议上,由授课教师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确定下学期“小组演讲”参考主题、分组原则、评分标准等.确定主题时应注意符合授课内容,有较大的弹性和可选择性,贴近国内外社会热点与学生特点的原则.

布置任务.在学期开学第1 周的授课过程中,将“小组演讲”任务布置给学生.一是必须让学生充分明确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的意义.二是让学生明确规则和评分标准,即必须以团队形式进行选题、资料收集、制作课件与演讲,团队整体表现是评分的依据,个别成员的表现是评分参考,一个小组记一个成绩.三是合理划分各学习小组与合理安排好演讲的顺序.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不愿意第一次演讲,因为胆怯和准备时间相对较短(演讲一般从第四周开始),因此,通过抽签或由班委协助来安排顺序.

演讲准备.第1~3 周为演讲准备阶段,给各小组留足时间,通过手机、电脑网络等新媒体平台收集整理资料、制作课件.同时,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同步展示往届学生优秀课件、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参考和引导.在课后通过、短信、微信等形式及时与各小组同学进行有效沟通,关注他们的准备过程并对他们遇到的问题及时排解.

课堂实施.演讲一般从第四周或者第五周开始.演讲前营造气氛,以掌声的形式对演讲者进行鼓励,同时明确要求.一是演讲过程中其他同学不得随意打断演讲者,发表其他观点,允许小组演讲结束后进行讨论和提出质疑.二是每位同学演讲时间由小组自己商定,但整个小组的时间为30 分钟左右.三是先后顺序由学生自己商量确定.演讲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演讲过程进行记录,与学生课件一起进行保存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演讲结束后及时点评并打好分数.

综合评价.全部小组演讲结束后,授课教师对整个学期的小组演讲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本学期课堂演讲出现的表现、存在的问题,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等.根据学生课堂演讲的分数和学生上交的课件,以及其他方面的表现,给每个学生打出综合平时成绩并对本学期的小组演讲进行全面总结.在教研教改会议上,授课教师共同分析小组演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并根据教材变化、时事热点变化,讨论下学期课程教学的项目设置与小组演讲的参考主题.

三“小组演讲”翻转课堂教学法的舆情监测功能分析

舆情一般定位于民众主体对国家管理者客体的社会政治态度即社情民意,舆情是情绪、意见、态度,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2]可见,舆情是社会群体和个人通过某种渠道如、微信、微博、网页等,对以语言、文字、视频、符号形式表达的社会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冲突、社会活动等信息的接受态度、情绪性表达状态.当前,舆情监测、舆情分析集中于互联网,对微博、微信、论坛等的监测与分析比较充分,形成了网络舆情监测为主导的舆情监测体系.实际上,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焦点事件关注度,表达观点或者态度的分析,也能实现对大学生群体的舆情监测.

以我院2016 年刚刚结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小组演讲”为例.通过对300 多学生、40 多次“小组演讲”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从学生选择主题、内容、材料、课件等角度,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关注的国内外热点问题、焦点事件,所表达的观点以及所秉持的态度,实现社会舆情综合监测,如图所示.

第一,舆情综合监测指标.舆情综合监测指标是指思政课教学中根据学生对知识、社会发展、人物和时事热点的关注度,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的兴趣点而设定相关研究方向、教学目标的实践点.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布置演讲任务,学生参与,对本课程学习的态度、对社会热点问题、事件的关注度和态度进行舆情综合监测,得出相关结论.

第二,舆情监测方向.平时学生学习时间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文化知识、社会发展、人物关注和时事热点四个方面.通过对主题、内容和材料的选择,对学生平时关注方向进行有效监测.这个学期的实践使这一设想得到了有效的印证.比如,在学生进行的40 次演讲中,关于传统中国和当代中国发展方面的演讲有9 次;关于社会发展方面的演讲有6 次且比较集中于改革开放以及与之相关的领域;关于人物关注的演讲有6 次;关于时事热点的演讲次数最多达到19 次.

第三,演讲主题.作为舆情监测的演讲主题的设定坚持方向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方向性是指演讲不能脱离课程的方向,天马行空,不受约束;灵活性是指学生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点、特长、社会事件来选择主题,进行演讲.在这次的演讲中,大部分学生较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并反映出他们平时的关注点,例如,在时事热点这个方向上,演讲的次数达19 次,占总次数比例几乎达到50%.充分说明,在新媒体比较发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社会事件的高度关注程度.因此,“小组演讲”教学法的舆情监测具有以下特点.

及时有效性.高度发达的新媒体已经使大学生成为“低头族”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与学生平时的接触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几乎为零,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花在虚拟网络空间里.因此,如何及时对大学生的思想,对社会热点问题、事件的观点态度进行了解,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思政课教学除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德性修养的目标之外,进行舆情综合监测是其目标任务之一.在四个方向中,可以清晰看到平时学生对时事热点、事件的关注程度,同时,对于民进党上台后的台湾问题、人口计划生育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充分表现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的学习态度.

及时引导性.通过学生的演讲,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对于某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也能发现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大多数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态度、观点具有趋同性,因为他们受网络上某些人的观点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这点从学生对某次演讲的喝彩声、掌声能够体现出来.学生有失偏颇的观点、态度,既反映了当前互联网络发展部分人的观点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也表明了学生价值观不健全、知识面不广容易受互联网影响的特点.因此,及时对学生所持的态度,所表明的观点进行正确引导非常必要.例如,对于“寒门再出贵子可能吗?”有关教育公平的演讲,既反映了学生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也表明了这一问题在社会中影响程度,及时地对学生表露出来的观点进行引导,可以有效防范某些偏激观点在网上的传播.对民进党上台后台湾问题的关注,也需要教师对学生正确引导,以防范学生由于对这一问题复杂性的认识而导致的过激观点在网络上的传播,以及采取过激手段影响社会稳定.

教育针对性.通过学生演讲主题和内容重复次数,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主要观点、态度,为在不同班级重点开展相关内容的教学和讨论,实现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学校和相关部门了解学生思想特点,制定相关干预政策创造了条件.

四结语

作为舆情监测的方法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大学生舆情综合监测有效手段,但是,由于时间短其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在实践基础上,如何将之推广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稳定模式尚需要时间证明与政策方面的努力.把握“小组演讲”教学法舆情综合监测功能正常发挥时应该注意一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该从主题选择、材料的选择以及演讲等环节,应该充分给与学生学习的自由性、主体性,避免过多的限制造成他们思想束缚,从而不敢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能发挥好舆情综合监测作用.鼓励学生多使用互联网,合理使用各种新媒体工具用于学习,从而观察出网络的各种事件、观点对学生的影响,实现舆情监测的功效.其次,发挥好教师的舆情引导功能.了解学生的态度、观点不是舆情监测的最终目的,实现即时引导保持校园稳定、社会稳定,培育价值观健康的人才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当在学生对某个事件表露的态度和观点有失偏颇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及时引导,并且将监测到这种观点作为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进行及时引导,起到对学生即时的释疑解惑作用,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舆情综合监测的作用.最后,坚持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方向性.不管“小组演讲”进行到那个环节,注意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方向正确性是不变的原则.在指导学生选择主题时必须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方向性,对于有违这一原则的演讲应该及时纠正.同时,教师在进行引导时也必须坚持这一方向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2.

[2]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01):11.

汇总,本文论述了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舆情和课堂教学和翻转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翻转课堂本科毕业论文翻转课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高校思政课移动课堂法平台开发探究
豆艳荣,王有炜(安徽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100)摘 要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移动课堂法”的平台,有助于厘.

治国理政新理念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以参和式五步教学法为例
郭 瑞(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91)摘 要治国理政新理念系统地回答了在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目标、要求、途径、原则与方法……,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

促进高职生个性化学习的翻转课堂设计和实施以思政理论课为例
【摘 要】高职思政理论课在本质上与个性化学习是高度契合的,同时也具备翻转的可能性 从宏观层面看,需要摸清高职生原有思政理论课相关知识体系、组织多样化教学资源、构建网络环境、完善评价指标;从微观层面看.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思政课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背景“对分课堂”这一概念是2014年初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提出的一种课堂改革方案 这种教学模式同传统教授使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讲授.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