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自我意识方面论文怎么写 和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自我意识哲学观探析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自我意识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9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自我意识哲学观探析,该文是关于自我意识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跟自我意识和《博士论文》和马克思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自我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自我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大学生自我意识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马克思哲学论文

郭澄澄,李瑞兰

(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摘 要:《博士论文》是青年马克思著作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博士论文》处处体现着深受青年黑格尔派布鲁诺·鲍威尔的费希特倾向影响的痕迹.表面上地,年轻的马克思是在论述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在自然哲学上的差别,实际上他一方面将自我意识哲学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对自我意识哲学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警醒.透过晦涩难懂的哲学术语与论辩,能够窥探到青年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哲学观,对于正确认识自我意识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原子;偏斜;排斥;自我意识;自由;必然

中图分类号:B 0-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390X(2016)03-0037-04

收稿日期:2016-01-04修回日期:2016-02-23网络出版日期:2016-05-25T 08:49

作者简介: 郭澄澄(1988—),男,云南昆明人,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60525.0849.016.html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0(3):37-40http://xb.ynau.edu.cn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E-mail:ynndxbsk@.com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6.03.008

一、 马克思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伊壁鸠鲁原子论异同的理解

众所周知,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原子论的创始人之一.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宇宙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结合则事物生成,分离则事物消亡;原子受自然规律驱使在虚空中产生了急剧和零乱的运动,彼碰撞而最终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世间万物.而伊壁鸠鲁则认为:由于原子自身有重量,因此它们在虚空中必然下落.为了克服了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必然性而否认偶然性的片面观点,伊壁鸠鲁指出,原子会受到有似于自由意志的某种东西的驱使产生偏斜运动,从而与其他的原子相碰撞形成万物.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将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在原子论上的区别理解为:“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一种运动是直线式的下落;另一种运动起因于原子偏离直线;第三种运动是由于许多原子的互相排斥而引起的.承认第一种和第三种运动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共同的;可是原子脱离直线而偏离却把伊壁鸠鲁同德谟克利特区别开来了.”[1]

哲学史上,伊壁鸠鲁原子论长期遭到了包括西塞罗和皮埃尔·埃尔等人的抨击,人们一致认为伊壁鸠鲁只是拙劣的抄袭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然而,有一种观点在哲学史中长期被人们忽视,直到黑格尔以来才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即:伊壁鸠鲁的形而上学事实上是为伊壁鸠鲁*学所服务的.诚如伊壁鸠鲁所指出的那样:“哲学的目的在于使人过快乐的生活……我们所以要懂物理学或关于宇宙的理论,即形而上学,是为了理解事物的自然的原因.这种知识有用,因为它可以解除我们对神、自然现象和死亡的恐惧.”[2]伊壁鸠鲁哲学是自我意识哲学,主张精神的绝对自由[3].

“正如点在线中被扬弃一样,每一个下落的物体也在它所划出的直线中被扬弃” [1]马克思看到倘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成立的——原子在虚空中呈垂直线下落,那么原子这一单个的点则在其垂直向下的运动轨迹中失去了其独立性.而根据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推论:点的运动构成线,线的运动构成面,而无论是在线或者面中,原子都失去了其存在的独立性而消失在线或者面中.“只要我们把原子仅仅看成是沿直线下落的东西,那么原子的坚实性就还根本没有出现.”[1]因此,按照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原子无非只是在垂直下落的原子雨轨迹中那处处被支配、被决定、甚至被湮灭,微不足道般的存在.“既然原子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原子就纯粹是由空间来规定的了,它就会被赋予一个相对的定在,而它的存在就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1]在这样纯粹的存在之中,原子本身的独立性为垂直线下落的轨迹所奴役.

然而在伊壁鸠鲁看来,原子不仅仅只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原子也是柏拉图“生气勃勃”般的存在.“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另)一个环节便是纯粹的形式,即对一切相对性的否定,对与另一定在的任何关系的否定.”[1]这样“纯粹的形式”是柏拉图的理念、是唯实论者的上帝、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总之远离尘世、超凡脱俗,它不受那“纯粹物质性”的垂直线下落轨迹所左右,并且它否定“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换言之它否定原子直线下落那已经被“纯粹物质性”决定了的命运.“在怀疑论这里,形式是否定的,是对一切片面性和绝对性的否定,但内容是肯定的,是一种否定之否定,是对于自我意识摆脱外在本质的肯定,是一种彻底的自我意识解放,是一种彻底的自我意识哲学.”[4]按照马克思的叙述,原子“纯粹物质性的存在”与“纯粹的形式”二者辩证统一于“原子”这一概念,并且在伊壁鸠鲁这里实现了客体化.

原子“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是通过原子的直线下落予以实现,那么原子“纯粹的形式”则是通过偏斜来予以实现.“因此,伊壁鸠鲁以原子的直线运动表述了原子的物质性,又以脱离直线的偏斜实现了原子的形式规定,而这些对立的规定又被看成是直接对立的运动.”[1]“所以卢克莱修正确的断言,偏斜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关于原子也可以这样说,偏斜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1]偏斜所打破的正是“纯粹物质性存在”中那处处被支配、被决定、甚至被湮灭,微不足道的原子的命运.偏斜正是那挣脱一切必然性的自由,“偏斜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即抽象个别性的概念.”[1]

二、 马克思对自我意识哲学的解读

“原子作为抽象的、个别性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表征的实际上是个体的人.”[5]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不正是如同原子一般在“纯粹的物质性的存在”中处处受到必然性的束缚,而在“纯粹的形式”中又处处希望自由的意志能够挣脱必然性束缚这样的存在吗?

从空间上看,无数的原子沿垂直线排列构成了直线,单个的原子则在直线中丧失了其独立性,而无数的个人亦沿循着一定的社会规范组成了社会,个人亦在社会中丧失了其独立性;从时间上看,垂直线运动轨迹是单个原子的时间规定性,单个的原子只能够被动地接受这一规定性,而命运就是个人的时间规定性,个人亦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一规定性.在空间与时间的规定性下,也就是之前我们谈到的“纯粹的物质性存在”下,单个的原子与个人同样为必然性所主宰.无论是人的社会属性还是自然属性,都必须得遵循社会与自然本身的客观规律、遵循时间与空间的规定性.人不仅仅无法在家庭、阶级出生以及社会规范等等社会关系中作出自由选择,并且无法在生老病死、万有引力、因果律等自然规律面前作出自由选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换言之:人为一切社会关系所左右.人的物质存在注定了人的一生为这样的必然性所束缚:当人们感叹个人在浩瀚社会中的沧海一粟而感到盲目与无助时;当人们感叹人生旅途中身不由己、命途多舛而感到乏力与悲痛时,人的命运似乎正如原子的命运一般为必然性所主宰.

然而马克思在伊壁鸠鲁这里看到:人正如原子一样并不仅仅只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而且也是“纯粹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人为“纯粹物质性的存在”的必然性所束缚,而“纯粹的形式”就为人们带来了否定必然性的自由:偏斜.正是“偏斜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偏斜正是它胸中能够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1]因此,偏斜是那身患耳聋的贝多芬不屈不挠的《命运交响曲》(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偏斜是那被缚在高加索群山之巅的宙斯之子普罗米修斯勇敢坚定地怒吼(我痛恨所有的神);偏斜是那历经挫败的瞿秋白被捕临刑前大义凌然的歌声(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会实现).偏斜是那从人们胸中迸发出不屈不挠的自由,这样的自由对一切理所应当的必然性处处予以了否定和质疑.

那么偏斜如何得以使原子以及人从“纯粹物质性的存在”的必然性束缚中得以解脱呢?换句话来说,自由通过何种途径来逃避必然性呢?马克思为我们指出了原子在虚空中的第三种运动——排斥.排斥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意味着抽象个别性的概念最终得以实现.单个的原子(人)“否定”与其他众多原子(人)原有的关系,使单个原子(人)的抽象个别性抑或自我意识从原有的必然性中解脱出来.原子与原子的原有关系是直线,而人与人的原有关系则是社会.在这样的关系中处处都体现着总体,却没有一处体现抽象的个别性.因此,抽象的个别性否定这样一种崇尚总体而忽视个体的关系.通过具有自我意识使原子从直线中解脱出来,而通过具有自我意识使人从人群中超脱出来.自我意识使得个体从个体之外的一切事物之中抽象独立了出来.

假如说偏斜是对必然性离经叛道的一声怒吼,那么排斥就是对必然性置若罔闻的一句轻佻.只有原子具有了抽象个别性,原子“坚实的存在”才能显现出来.对于人而言,亦是如此.圣人得道,离群索居.“因此众神也避开世界,对世界漠不关心,并且居住在世界之外.”[1]“于是,众多原子的排斥,就是卢克莱修称之为偏斜的原子规律的必然实现.”[1]众神避开尘世,普罗米修斯避开奥林匹斯山,第欧根尼避开亚历山大.从必然性出发、以寻常人的视角去看待众神、普罗米修斯、第欧根尼、甚至是伊壁鸠鲁,那么毫无疑问你只能得到他们置若罔闻的一句轻佻.

最后“在原子的排斥中,表现在直线下落的原子的物质性和表现在偏斜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综合地结合起来了.”[1]原子的概念得以独立、完整的表述.

三、 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哲学观

马克思从哲学史中那场围绕着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二者自然哲学区别的争论出发,引出了“偏斜”这一逻辑线索,通过阐述原子从直线下落的运动轨迹中产生“偏斜”来说明人从束缚人的必然性中实现自由.马克思借助“排斥”与“自我意识”来阐明“偏斜”和自由何以可能实现.

对于《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哲学观,可以从以下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自由是“纯粹的形式”,不受那“纯粹物质性”的必然性所左右.不仅如此,它否定“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换言之自由所打破的正是那在“纯粹物质性存在”中那处处被支配、被决定、甚至被湮灭,微不足道的人的命运.

其次,“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由于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不能作用于周围环境,因而这种精神自由具有抽象的性质.”[1]这里马克思表达出了对第一个层次自由观的反思:自然那挣脱了一切必然性束缚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是可贵的,正如那离不开木桶的第欧根尼是难能可贵的,然而这样的可贵却注定是超脱于尘世、对现实无能为力的一句辩解.可以看出,虽然《博士论文》行文中充满了康德、费希特古典哲学传统的气息,然而事实上马克思“毋宁说是在某种意义上更接近于黑格尔的思有统一”[7].

从以上两个层次来理解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哲学观,可以得出结论:在《博士论文》中,虽然马克思秉承了康德、费希特的自由观与自我意识立场,对伊壁鸠鲁做出了极大地推崇,然而马克思却始终保持着某种对自我意识哲学若隐若现的警醒和反思态度[8].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世界.”[6]青年黑格尔派那些“震撼世界的词句”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是如此的热心,然而每当这些超凡脱俗的词句仙女下凡般地来到了人间却处处碰壁、忍饥挨饿,最后只落得要么隐归山林作《归园田居》[9].毫无疑问,现实问题只能够依靠现实途径来解决,写著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将《博士论文》中那种若隐若现的警醒和反思推向了.

对于年轻的马克思来说,在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研究过程中,原子偏离了其直线下落的定在而偏斜并最终发生排斥,不仅仅只是意味着自由的意志能够挣脱必然性的束缚而坚实地存在着,更意味着那不屈的自由对为这个冷漠无情世界的不公不正而辩护的必然性及理所应当发出的一声声猛烈地咆哮.普罗米修斯正在高加索的群山之巅向整个由神主宰人的世界猛烈地怒吼着.假如公正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普罗米修斯的怒吼就不会停息[10].“普罗米修斯是哲学历史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

[2]梯立.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04.

[3]卜祥记.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及其与鲍威尔的潜在差异[J].社会科学战线,2004(4):22.

[4]赵凯荣,邢学军.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独特理论贡献[J].武汉大学学报,2012,65(3):46.

[5]刘同舫,陈晓斌.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拯救与宗教批判[J].社会科学研究,2012(5):148.

[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7]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 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朱学平.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探析[J].求是学刊,2014,41(3):25.

[9]周嘉昕,张一兵.自我意识旗帜背后的辩证法光辉[J].理论探讨,2005(4):50.

[10]陈晓斌,刘同舫.哲学作为一种救赎方式[J].哲学探讨,2009(3):16.

此文结论:上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自我意识和《博士论文》和马克思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自我意识本科毕业论文自我意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月光男孩》:性别意识建构和表达
刘 辰(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4)【摘 要】同性恋题材作为区别于异性恋主流文化中发展的亚文化,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 但近年来,社会上却出现了越来越多制作精良的同性恋题材影片,引发了人们.

《典论论文》之文气探究
摘 要曹丕的典论 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句“文以气为主”引发前赴后继的学者大家如钟嵘、刘勰、陆机……对“文气说”进行考察 本文.

柏拉图《理想国》的文学社会功用观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例
【摘 要】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公用问题,指出文学艺术不但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而且还应该对国家有用 在以浪漫主义文学著称的十九世纪美国,斯托夫人也认识到了文学艺术的巨大力量,它们能影响国家.

陈彦长篇小说的文体意识和文化意识以《主角》和《装台》为例
一、文体意识和两个问题  主角是不是装台的延续主角的主角是谁至少是带着两个疑问,我开始阅读作家陈彦新近出版的这部七十八万四千字的长篇小说   为什么会有这些疑问两年前,陈彦凭借长篇小说装台在当代文坛开.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