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中高职衔接论文范文素材 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综合调研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中高职衔接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综合调研,本文是中高职衔接类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机电一体化和高职和调研类论文如何写.

中高职衔接论文参考文献:

中高职衔接论文参考文献 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关于机电一体化的论文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江苏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课题组一线传真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3-0009-09

一、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调研目的与任务

针对以江苏省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通过走访面谈、召开座谈会、书面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网站查阅等多种渠道,深入了解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求及学校培养现状,全面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对中职、高职毕业生素养能力的具体要求,着重对中、高职毕业生从事机电产品和机电设备的设计、操作、装配、测试、质检、维修、销售、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等工作岗位的初期定位及迁移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通过调查研究与分析,为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奠定良好基础.

(二)调研范围与对象(略)

(三)调研方法与工具(略)

(四)样本数据收集情况

1.人才市场与行业调研:主要包括苏州高新区、开发区、南通海安等地的人力资源市场、相关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机电协会、机械加工协会、苏州市太仓区(县)金属加工行业协会、南通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南通家纺行业联合协会等行业协会,共调研人才市场与行业协会16 家,其中深度访谈6 家.

2.企业调研:调研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的20多个市(县),回收有效企业调研问卷373份.3.同类院校调研:江苏省高职院校28 所、中职学校30所.

4.在校生调研: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8 所学校回收有效调研问卷和访谈问卷703份.

5.毕业生调研: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7 所中职学校,收回中职毕业生有效调研问卷377份;在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回收高职毕业生有效调研问卷和访谈问卷共278份;共回收近五年毕业的中高职毕业生调研问卷655份.

二、调研内容与分析

(一)人才市场与行业调研

1.江苏地区行业分布(略).

2.江苏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等文件显示,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江苏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根据预测,江苏省未来5—10 年将是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时期,到2020年机电类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将新增20 万人.相关人力资源部门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全省机电行业企业一线劳动者需求的满足率为30%,具有维修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满足率仅为10%,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远不能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3.高新技术发展需求(略).

4.人才学历层次发展需求(略).

5.中高职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课题组通过对人才市场和企业的调研发现,“十二五”期间,江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方面加大纺织、冶金等传统产业的淘汰、重组和转型升级力度;另一方面加快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要支撑的先进制造体系.江苏经济转型与制造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正在从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向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转变.

江苏省现有中等职业学校数、高等职业院校数和在校生人数均处在全国前列,但由于学校发展不平衡、实训实习条件受限、双师型师资队伍不足、课程改革艰难、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不够等原因,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专业与产业衔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够吻合、中高职课程体系不够贯通、课程内容不够衔接、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贯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优势,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体系迫在眉睫.

(二)企业调研

1.企业的性质分类.

据统计,所调研373 家企业的性质主要分为国有企业、民(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四大类型.其中,民(私)营企业占50%,外资企业占37%,合资企业8%,国有企业5%.

2.企业的规模类型.

在所调研的企业中,大型企业占32%,中型企业占40%,小型企业占25%,微型企业占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毕业生就业所面向的企业,其生产的主要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范围可以分为:原材料生产,食品、医药及日用品生产,机电产品零部件的生产,仪器设备的生产,设备调试及技术服务.从机电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看,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先进生物医疗技术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3.企业用人需求.

对所调研企业近三年录用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和无学历要求等不同层次员工人数情况进行统计.

2012 年、2013 年、2014 年连续三年,373 家企业对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总量分别为19223 人、22337 人、23205 人,逐年呈增长趋势;每年对中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占比均很高,分别为70.84%、71.73%、72.07%,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分别为4734 人、5672 人、5883 人,中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分别为8883 人、10351 人、10840 人,均呈增长趋势.

从企业调研访谈中了解到: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职毕业生很难留得住,人员流动性大;而一些设备先进的外资企业,由于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比较简单,中职毕业生完全能胜任.这些都是中职毕业生需求量大于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4.企业录用的中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职毕业生在毕业0—1 年期间,从事的岗位主要为操作、装配、质检、测试、维修和销售等;中职生在毕业1—3 年期间,从事操作、装配、测试岗位的人数减少,部分优秀毕业生实现岗位迁移,从事质检、维修、销售、设计助理、技术服务和管理经营等岗位的人数增加.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在毕业0—1年期间,从事的岗位主要为操作、装配、销售、质检、测试、维修和设计助理等;高职生在毕业1—3年期间,从事操作、装配的人数减少,从事维修、设计助理、技术服务工程师、生产主管和产品区域经理等岗位的人数增加.

将中高职毕业生从事岗位情况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

在毕业初期,中高职毕业生从事的岗位大部分为操作和装配岗位,在质检、维修、销售、设计助理和技术服务等岗位,高职毕业生略占优势,说明部分高职毕业生基础较好,所以起点较高.在毕业1—3 年期间,中高职毕业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迁移,但在设计助理、技术服务工程师、生产主管和产品区域经理等技术管理水平要求较高的岗位,高职毕业生呈现明显优势,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的发展后劲较大.

5.企业对毕业生素养能力要求.

多数企业在录用毕业生时,对素质能力的要求按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基本素养>操作技能>工作实践经历>专业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

不同企业对毕业生的素养能力有不同要求.譬如,在数控机床生产企业,由于设备的制造与装配是一项系统工程,这类企业要求毕业生首先应具备吃苦耐劳、团队合作、认真负责等基本素养,其次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工作经验可以在企业实践中积累.在非标自动设备生产企业,除了基本素质要求之外,就是要求机电综合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如果缺乏这两项能力,毕业生就很难胜任设备装调工作.在一些家电、仪器、零部件生产等的操作岗位,基本素养和操作技能要求被排在首位.

结合企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20项职业素养能力,由企业技术骨干和相关负责人进行打分,基本素质重要性程度排序为:

(1)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2)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3)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

(4)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5)具有就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6)具有高尚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具有较高的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美的生活情趣.

对毕业生技能掌握要求方面的重要性评价排序为:

(1)具有识读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

(2)具有常用机械加工设备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3)具有正确使用常规电工仪器仪表的能力,具有分析和应用典型电气线路的能力;

(4)具有计算机绘图和机械三维设计能力;

(5)具有典型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的能力;

(6)具有机械零件和机械传动机构的认知能力和简单设计能力;

(7)具有车间生产组织和管理的认知能力;

(8)具有对电子电路的基本分析能力和基础应用能力,并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

(9)具有PLC 编程和控制系统设计、维护能力;

(10)具有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

(11)具有对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装备的认知能力;

(12)具有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英文资料;

(13)具有对液压气动技术、电机与驱动技术、传感器应用技术、单片机技术等的综合应用能力;

(14)具有熟练的维修电工操作技能.

由此可见,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毕业生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要求较高,自动化设备装调、PLC 编程、先进设备应用、维修技术等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其次,说明企业期望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培养扎实的基本技能,综合应用能力有待进入企业后继续提升.

企业对AutoCAD、维修电工、电工上岗证、钳工、数控加工技能考证与实际操作能力比较看重.

(三)同类院校调研

对江苏省参与调研的中高职院校的有效调研问卷做出如下统计与分析.

1.近三年招生就业情况

(1)招生情况:机电一体化专业招生数量变化情况各校有差异,有些学校是逐年增加的,有些相对稳定,有些则略有起伏.其中部分院校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分为若干方向,更趋于专门方向化,所以学生数量不增反减.

(2)就业情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总体就业良好,就业率均在90%以上,部分学校可以达到100%.

2.课程体系设置

江苏省针对中职类学校所开设专业,统一给出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增开2~3 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体系设置如图3所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机械制图、AutoCAD、机械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等;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因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方向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致分为偏机和偏电两大类,其共同的专业核心课程有: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传感与检测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线安装与调试、触摸屏与变频器技术.偏机的专业核心课程会增加以数控加工为导向的课程,如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机床故障与诊断技术、机制工艺与夹具设计、UG 造型与数控编程.偏电的专业核心课程会增加以机电设备为导向的课程,如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与维护、机电设备控制系统的构建与维护等.

3.实验实训室建设(略).

4.技能培养与考证情况.

根据中职学校的有效问卷可知,学校开设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考证最多,达到93%,是所有证书中开设率最高的;AutoCAD(中级)证书、钳工(初、中级)、车工(初、中级)和电工上岗证的开设率基本持平,分别为59%、52%、50%和44%;而Protel(中级)证书、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中、高级)、三维CAD 应用工程师证书的开设率都在5%左右;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开设率为0.

高职院校调研结果显示,学校开设维修电工(中、高级)达到69%,开设电工上岗证和Auto?CAD(中级)证书考证项目均达到61%,开设Protel(中级)考证为29% ,开设钳工(初、中级)和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的为18%,开设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中、高级)、三维CAD 应用工程师、车工(初、中级)、数控车工、加工中心(中高级)均为14%.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中职学校一般需要取得初级或中级职业证书,高职院校则需要取得高级职业证书,这与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规定有关系(规定一定要取得中等职业资格证书一年后方可报考高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Protel(中级)证书、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中、高级)、三维CAD 应用工程师证书这些侧重设计类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中职学校通过率较低,而高职院校设计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进一步证实了中高职衔接螺旋式发展的需求.

5.校企合作模式

所调研的中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如图4、图5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中职还是高职都越来越重视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模式上高职院校采用企业顶岗和企业教师模式较多,分别为75%和71%;其次为企业识岗和订单培养,分别为64%和61%;而采用校外实训基地、校中厂和教师实践工作站校企合作模式的分别为57%、46%和46%;采用工学交替和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较少,分别为21%和4%.

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上以企业顶岗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主,分别为78%和74%;其次为订单培养,为67%;而采用企业习岗和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较少,分别为13%和6%.

(四)在校生调研

对8所中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703份调研问卷分析如下:

1.专业选择途径.

学生专业由自己选择和家长安排的占了91%.其中自己选择占了总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本人决定专业为主要选择方式,这样较容易保证其对专业的认可度.同时,由于学生年龄不大,所以听从家长的意见也是主要途径之一.

2.专业兴趣度(略).

3.专业满意度(略).

4.教学工作评价.

(1)教学内容满意度(略)

(2)教学方法满意度(略)

(3)实验实训条件(略)

(4)实训项目难度(略)

(5)企业实习满意度(略)

(6)教学效果满意度(略)

5.对技能证书的需求情况.

学生对维修电工中高级证书、PLC 中高级证书、加工中心中高级证书、机电设备维修证书、Au?toCAD中级证书的需求比较突出,同时对于钳工、车工、数控车工证书也有较大需求.从调研表中发现,学生对证书的需求情况比较集中,往往与学校本身提供的考工情况相吻合,对本校没有开设的一些考工项目学生普遍较少选择.另外,对英语和计算机这类资格证书各校学生普遍比较重视.

6.毕业后打算.

54%的中职在校生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学习,43%的学生希望参加工作,只有3%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或休息一段时间.对于选择继续学习的学生,48%选择中高职衔接(3+3)的形式,33%选择五年一贯制,还有16%选择对口单招,成人高考主要是追求创业的学生所选.

从学生选择来看,86%的学生希望能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还有11%的学生觉得无所谓,只有3%的学生希望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情况较好.

(五)毕业生调研

1.中职毕业生调查分析.

(1)中职毕业生薪资情况

中职毕业生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500~3500 元区域,2000元以下和4000元以上的比重较少.

(2)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岗位迁移

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主要是机电设备的操作和装配,共占65.2%,维修岗位占7%,质检、测试共占24.8% ,其他岗位为2% .工作1—3 年期间有一部分毕业生换岗,从事设备维修(包括机械和电气维修)、设计助理和技术服务工程师岗位比例增加,工作出色的成为生产主管.工作3 年后,有部分毕业生从事设计、技术工程师等技术岗位,晋升为生产管理和产品区域经理的比例增加,受到单位的重用,具体见表2.

在机电设备维修和装配类岗位中,机械维修和电气维修技术含量较高,要求维修人员在熟悉机械设备、电气设备、机电设备结构和原理的基础上,有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目前在大多数企业,机械维修和电气维修一般都有较明确的分工,中职毕业生在这类岗位开始时只能做一些辅助性工作.相对而言,装配类岗位中职毕业生更容易上手,但待遇较低.

(3)毕业生认为比较重要的课程

中职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认为比较重要的课程有: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电机与拖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等.在与毕业生的座谈中,学生反映除了要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外,还认为部分课程的知识实际应用较少(如“ 可编程控制技术”);部分课程的理论和实际脱节(如“电机与拖动”等),故课程体系和内容有必要进行合理整合.

2.高职毕业生调查分析.

(1)毕业生就业企业类型

毕业生就业单位位于长三角地区为多,绝大部分就业单位是制造行业,服务类与三产就业人数很少.其中国营单位占10.8%,民(私)企占47.2%,外企占21.2%,合资企业占14.4%,其他类型占6.4%.

(2)毕业生就业企业规模情况为:大型企业占26.62%,中型企业占41.00%,小型企业占27.34%,微型企业占2.88%,其他2.16%.

(3)毕业生工作胜任情况为:“ 完全胜任”30.22%,“基本胜任”66.55%,“不太胜任”2.88%,“不胜任”0.35%.

(4)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情况为“: 满意”为21.22%,“较满意”为66.91%,“较不满意”为10.4%,“不满意”为1.44%.

(5)毕业生薪资情况为:月收入2000元以下者占1%,2000~2499元占11%,2500~2999元占18%,3000~3499元占21%,3500~3999元占20%,4000~4499元占9%,4500~4999元占6%,5000元以上占14%.

调研显示:机电专业专科毕业生岗位安排变动性较大.一般企业对新进毕业生主要安排从事机电设备的加工操作、装配、测试和质检工作,并负责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工作1—2 年期间,其中有一部分换岗从事设备维修(包括机械和电气维修)、机电设备的改造、生产现场管理和服务等;工作3 年后,较多毕业生积累了一定经验,可以从事设计、技术工程师等技术岗位,晋升为生产管理和产品区域经理的比例增加,受到单位的重用.传统的岗位分工在现代化企业中正在逐步地被灵活、整体、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机电综合性任务所代替,如自动化生产线的故障排除,往往涉及机械传动、电气控制、液压与气动、计算机等综合性的技术.这就对技能型人才的技术与知识结构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需要他们有复合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7)专业课满足工作需要情况

高职毕业生认为与工作需要契合度好和较好的课程有:机械制图、电工及维修电工实训、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具体专业课程与目前工作需要契合的认可程度见表3.

(8)技能证对工作的作用

高职毕业生基本都拥有与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如维修电工、数控车工、装配钳工、制图员、普通钳工等证书.各技能考证对工作有帮助的认可度分析如图8所示.

(9)毕业生对教学工作的总体评价

三、调研总结与启示

(一)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在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远不能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企业急需复合型、综合化、宽基础、具有现代综合职业能力的劳动者.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现造业基地的进程中,高技能机电技术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江苏省机电行业企业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仅占1/3,企业急需既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制造、使用、维修、检测、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机电产品的维修及机电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等实际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如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人员、操作与维护人员、维修和技术改造人员以及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加工人员等,积极探索中高职教育衔接势在必行.

(二)根据企业用人和职业岗位需求,明确中高职衔接教育培养目标

分析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调研结果,不难发现:

1.企业用人需求面广量大(略).

2.企业职业岗位跨度大(略).

3.企业看重素质能力要求(略).

4.企业注重实践技能.

不同性质和类型的企业对技能要求各有侧重,相对而言,企业对AutoCAD、维修电工、电工上岗证、钳工、数控加工技能考证重视的程度更高些,对PLC、电子和机械三维设计等需求略少,而实际上企业在录用技术人员时更看重的是实际技能水平.

据此,课题组确定了中高职教育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在中职阶段应重点掌握普通机床加工、机电设备的简单安装、中级维修电工等基本技能,毕业生既可直接从事相关的操作性工作,又为高职阶段的能力提升打下扎实基础;高职阶段重在培养先进设备的运行、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控制程序的编制、高级维修电工、设备开发等能力,学生通过高职阶段学习既可提升单项技能,又能使这些技能得到综合运用,从而具备从事机电复合型高端技能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

(三)结合职业院校调研情况,分析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1.招生与就业(略).

2.课程设置(略).

3.实践条件.

中、高职院校均为机电专业实践训练提供了必要的实践条件,基本普及的实验实训室有:钳工实训室、数控实训车间、电工实训室、电子电路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液压气动实训室、PLC 实训室、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等.因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各校投资力度不同等原因,有些学校还建有电气智能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数电模电实验室、电机运动控制实训室、机器人实训中心、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触摸屏与变频器实训室等.各校开设的实验实训室为学生技能训练和相应职业资格考证提供了可靠保障.

4.学生评价.

(1)在校生专业认可度(略)

(2)中职在校生发展需求(略)

(3)毕业生对专业课评价(略)

(4)毕业生对技能培训考证认可度

毕业生认为技能证对工作需要有较大帮助的主要有:维修电工(中、高级)、电工上岗证、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中、高级)、Protel(中级)、AutoCAD(中级)、三维CAD 应用工程师等.其中机电产品的装配与调试、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岗位必须具备维修电工技能和电工上岗证,机电产品装配与钳工(初、中级)有紧密联系.AutoCAD(中级)、三维CAD应用工程师技能证认可比例达到80%多,说明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经常涉及机械产品的设计与表达.

(5)毕业生对学校总体评价

毕业生对母校教学内容和教师水平满意度较高,认为教学效果较好,教学方法可进一步改进;对设备条件和实践安排满意度不高.毕业生建议教师讲课时能够采用讲练结合、现场教学;部分毕业生建议结合企业项目和案例教学,学校的设备要和企业接轨,需要更新设备,加大对设备的投入,提高分组率,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手机会;部分毕业生要求开设有一定创新技能的项目让学生参加,以拓宽思维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5.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略).

通过调研,目前中高职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有:(1)专业培养目标不到位:目前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按“既懂机又懂电”来定位,但三年制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因培养周期短,存在着中职生文化基础差、发展后劲不足,高职生技能训练有限、发展方向单一等问题,部分学生一到岗位就出现“既不懂机又不懂电”的尴尬情况.

(2)学校缺乏与企业全面合作的办学机制,没有根据企业需求办学.

(3)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传统课程多,与就业及工作相关的课程少,学用不一致明显;专业教学与实践训练环节难以保证,很难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4)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传统,教学内容相对落后,新工艺、新技术没有体现,与企业接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训练不足.

(5)教学设施配置不够合理: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供应不足或更新较慢,落后于企业的要求,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国际不能接轨.

(6)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够强,“双师型”教师不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有机融合.

(7)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职业资格鉴定工种的考核不能满足企业要求,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职业岗位技能相对薄弱.

(8)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配合度低,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协议层面,没有实质性突破.

(四)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明确中高职衔接教育改革方向

1.转变课程设置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主的教育形式.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首先就要使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都指向职业生涯,而不能只指向具体的职业岗位.人社部将职业能力分为四个层次:行业通用能力、行业特定能力、跨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全面落实四种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开设专门的核心能力课程的同时,各专业课程学习中也要融入核心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中高职顺畅衔接的重要保障.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提高行业影响力,促进来自企业的教师提升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同时发挥其作为学生职业指导师的作用.实现专教师的有机组合,从整体结构上优化“双师”教师队伍,不断满足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教学需要.

3.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加强学生技能训练.

依据岗位综合技能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将维修电工(中级、高级和技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中的主要知识与技能要求融入主干课程的教学项目中,将主要产品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每一学期针对典型设备的机械与电气装调修能力进行项目化、学做合一的培养.中职课程融入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高职课程融入高级维修电工和技师的资格标准.

4.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系统设计实践训练体系,使实训基地符合专业的职业功能定位,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可按照“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原则,增强体系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满足学生共性的实践训练需要与专门化、个性化的技能提升训练要求,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体系中有平台基础实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岗位专项实训,实践场所也有校中厂、实训基地、共享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实践体系满足职业能力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直到技师的标准要求.

中高职衔接必须是一个自身完整,能够“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能够满足学生职业养成、职业生涯设计和重构,实现长远发展、潜能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高职阶段形成“机”和“电”两个方向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更有效地将中职和高职阶段的素质和技能课程融为一体,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也可提升中高职衔接效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致力于培养能高效服务于江苏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该文评论,此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机电一体化和高职和调研方面的中高职衔接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中高职衔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摘要根据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铁道分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为例,对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针对专业能力课程模块,提出了文化基础课、专业群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内容设置.

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王渔(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重庆401520)摘要中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重要的一部分,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中高职学校开设的常见专业,为酒店行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和输送人才,而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

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存在问题与
【摘要】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是护理专业走向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经之路 如何有效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是当前护理职业教育发展得重点 本文从中高职招生制度、学制衔接、培养目标、课程衔接、教学过程、质量评.

新能源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
摘 要 中……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有本质上的差别 学院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第一年的学生.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