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理论基础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与姜良铎:推陈出新中医理论基础上的新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主题:理论基础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4

姜良铎:推陈出新中医理论基础上的新,本文是关于理论基础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与姜良铎和新思考和理论基础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理论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理论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管理学基础论文1500字军事理论论文2000

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五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优异成绩和快速发展.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中,涌现出了众多学科带头人,他们以丰富的临床经验、朴素严谨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的观点理念,为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中医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它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以辩证思维的方式论证人体平衡之法,其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背景植根于百姓心中,广泛应用于百姓的病痛,它所取得的医疗成就曾为世界瞩目.我国的有识之士从未放弃过对于中医的研究,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了“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研究”项目,23家机构在辨识、分类、监测、数据库、干预方法和保障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在之后的几年,国务院医改部际协调小组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提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向百姓推广普及,中医再次回归到百姓生活中,受益于百姓生命健康.可以说,中医的发展是伴随着伟大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和飞跃发展,它凝聚着无数医学家们的智慧结晶.

姜良铎教授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近五十年的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果.在那场犹如噩梦的“SARS”疫情爆发期间,在中西方医疗专家束手无策之时,是他提出的中药方力缆狂澜,为早日结束那场生命博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传统中医理论,不断推陈出新,先后提出了“生物管道学说”和“从态论治理论”,并使之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以此推动我国中医医学从理念到临床研究的不断向前发展.他多次被国家授予荣誉称号,并担任多项中医研究重点项目带头人职务,培养的中医人才遍布国内中医领域,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着中医发展的百年传奇.

为此,本期我们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呼吸热病学科带头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保健食品评审专家、保健委员会中医会诊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姜良铎教授进行了专访.

慧誊:姜教授从医四十余年,从一个普通的乡村赤脚医生,到现在全国知名的中医大家,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内科疑难病症的诊疗经验,还创立了多种新理论和新型养生方法,同时提出了“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的生物管道学说,并使之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以此推动我国中医医学从理念到临床研究的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有请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所提出的这一生物管道学说理论?

.~一、滚麓j “生物管道”这个名词是我提出来的,因为管道确实存在.比如西医的气管、血管、神经以及中医的经络、血脉,这些都是人体内的管道,我将这些管道总结归纳为“生物管道”,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了生物管道学说.要解释生物管道学说的具体内容,中医理论中有句话说的特别好: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我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逐渐认识到,这不是通则不痛的问题,而是“通则不病,痛则有病”的问题.痛代表血脉淤滞,血脉淤滞自然会导致生病.针对这一道理,可以举例说明:人体存在消化管、气管、血管、淋巴管,甚至脊髓中都有血脉运行的管道,如果管道不通畅,消化管堵塞、气管堵塞、血管堵塞,淋巴或者脊髓中发生堵塞,就会由此导致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所以我将原来的“痛”改成了“病”,称为“通则不病”.因为“痛”只是一个点, “病”则是包含所有疾病.大部分疾病都与血管和管道不通畅有关系,而中医一贯坚持“经络通畅,气血安和,脏腑平衡”,“生物管道学说”及“通则不病”想法的提出,可以说是一个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的新思考,并不是突发异想.

:通过您以上的介绍,我们对于生物管道学说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那么,请您再为我们介绍一下,本学说在临床上是如何运用的?具体适用于哪些病例?

:中医讲究“气血安和”,是指气血流通,在管道内流通.古语有云: “气血以流通为贵”.气血不运行或者运行的很差而导致患病的情况在临床上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一个健康的人一定是气血通畅的人.比如说,健康人体的消化通道是把吃进去的东西在从上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完成了消化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供给人体生活所需要的营养.如果消化管道不通,积食不化,就会产生毒素,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最终导致生病.针对此类情况,我提出了“从毒论治”、 “从通论治”,这一系列的新理论对于临床上的指导作用是比较大的.所以,我经常和他们开玩笑说,医生就是个管道工.我在这里将人体比作大楼,血管、淋巴等生物管道就是大楼里的运输、排污管道.试想而知,一个大楼如果管道破裂了,很多功能就丧失了,电梯停运,人们就无法进出,排污管道堵塞,很快会污染整个大楼的空气,所以一定要维持通畅的状态.在这里,我要强调的一点是:过去我们理解这个通畅就是生命在于运动,以为运动了生命就健康了、通畅了,其实更重要的是生命在于管道里面的运动——在管道里面完成物质交换,精华吸收了,糟粕排出了,人体才会健康.

谈到在临床上的运用,自生物管道学说提出以后,临床上出现的从毒论治论文有很多,比如说糖尿病、气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以及各种顽固性的疾病等等,都可以用生物管道学说来解释和治疗.该学说为这类疾病的诊治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思路,在疫病诊治方面运用非常广泛.

赫跨:我们知道,您一直致力于人体健康机制的研究,主持的“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研究”、 “通补法延缓衰老研究”以及“宣肺解毒通络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作用机制研究”等都曾取得过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类的奖项,您发表的《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从毒论治》、《论环境毒》等也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随着冬季的到来,特别是秋冬季节交替时,人体容易患上一些疾病,这时人们应该更加多重视在秋季里的养生,请您从中医角度谈一谈秋季的养生方法,以此预防疾病.

.一、.;懑爱!世界各地一般在季节划分上把9—10月定为秋季,这种划分法虽在时间上可同属一个季节,但南、北寞际气温差异较大.所以,部分国家多以10~22℃气温的候天气,均可视为秋季.而中国常以农历划分秋季,其常认为秋天时的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先是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到“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所以,在过渡阶段的养生尤为重要.

秋季气候多变,乍凉乍热,昼夜温差大.中医学认为,“肺乃气之海”,“秋气通于肺”.因此,秋季养生保健必须应时令的变迁,注意保养肺气,避免发生呼吸系统疾患.同时,中医理论提示,肺是娇脏,喜润恶燥;然而秋燥最易犯肺,伤津耗液.故秋季宜多吃生津增液的食物,如梨、苹果、银耳、百合、萝卜以及蜂蜜、豆浆等.外出活动,勿过度劳累,要劳逸结合;同时,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的患者,还应遵照医嘱按时服药,以免1日病复发和加重.

第一,方药应用.秋季饮食应以“养阴润肺、润燥生津”为宜.需要适当药补,药物进补主要以养阴、益气之品为主,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白术、北沙参、生地、麦冬等.具体方药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杏苏散、养阴清肺膏、玉屏风冲剂、人参保肺丸、六君子丸、参苏丸、参麦糖浆.同时,可服用膏剂,以养肺阴、润肺燥.

一是八仙膏:生藕汁、生姜汁、梨汁、萝卜汁、白果汁、竹沥、甘蔗汁、蜂蜜各等份,将各汁和匀,蒸熟后用玻璃瓶贮存,任意食之.有生津养肺、清热化痰之功效.

二是贝梨膏:川贝母粉1 0克、雪梨汁1 000克、东阿胶500克,共蒸熟.每次10克,日服两次,可滋阴润肺,治久咳不愈、痰中带血、鼻中出血.

第二,食疗养生.“秋季养生”中食疗也是重要的一环,秋季气候干燥,故饮食以清淡滋润为宜.应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稀粥、牛奶,蔬菜应选用新鲜汁多的萝卜、冬瓜、西红柿.水果的种类很多,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为佳,如葡萄、香蕉、柿子.有人认为“早上喝淡盐水、晚上喝蜂蜜水”可以养肺.

其中,养生粥是“秋季养生”食谱中的首选,其具有滋润的口感,及养阴润肺的功效.明代医家李挺曾言: “凡晨起食粥,利隔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同时代的戒庵老人在《煮粥诗》中记载“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证实了粥对人的强身、抗病作用.具体如下:

一是梨粥:梨子2个,洗净后连皮带核切碎,加粳米1 00克,和水煮粥.秋季气候干燥,人们常会出现口干鼻燥,干咳无痰等病症,而梨具有良好的润燥作用,用以煮粥,可作为秋季常食的保健食品.

二是莲藕大米粥:莲藕10克洗净切碎,大米50克左右同煮.煮成后可加蜂蜜.

三是山药大米粥:山药100克,大米50克.山药洗净切块.大米淘净煮粥,一日2次分食.

四是银耳大米粥:银耳5克,发泡后加入大米50—100克淘净同煮,然后加蜂蜜适量,搅匀即可.

西是银耳茶:银耳20克,茶叶5克,20克.先将银耳洗净加水与炖熟:再将茶叶冲泡5分钟取汁和人银耳汤,搅拌均匀服用.有滋阴降火,润肺止咳之功,适用于阴虚咳嗽.

六是大枣银耳羹:银耳泡发,加入大枣10枚,加入适量水煮一两个小时,然后调入白糖或食用.

同时,秋季食补必须注意脾胃功能,忌烟酒,少用烧、烤、油腻和辛辣及大辛大热的食品.此外,秋天应多吃有健脑活血和兴奋精神作用的食物,如核桃仁、鱼类、香蕉、牛奶、蛋类和豆制品等.亦可饮用绿茶、咖啡和食用巧克力等饮食,能兴奋神经系统,驱除忧郁情绪和改善心境.

第三,导引方法应用.中医学的锻炼方法,同样也可达到养肺祛病的功效.强健肺脏的最佳方法是体育锻炼,如散步、体操、气功等,以免过度消耗体力,耗伤阴津,外泄阳气,从而违背“阴精加贮,阳气内敛”的养生法则.在秋季尚可以时间厘定锻炼的方法.

一是深吸气.每天睡前或晨起前平卧于床上,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深吸气、吐气,反复做20—30次,有助于锻炼肺部的生理功能.

二是秋天的早晨是四季中空气最清新、含氧量最高的时候,宜早点起床,广步于庭,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秋天的夜晚,气温转凉,上了年纪的人宜早睡养神,以顺应“阴精*,收敛神气”的养生法则,有助阴精内蓄,保持人体阴阳调和.

三是日中.由于秋主*,故以静功为妙.可以选择古代呼吸锻炼的呼气法之一,有“去肺家一切积气”, “出肺中之浊气”的健肺功能.此方法是在室气清新处站立片刻.尽量吸入新鲜空气,稍顿一下,然后口中发出口四(xi)音,渐渐呼出浊气.反复36次.口四字音可以清肺.若外感发热咳嗽,痰涎上涌,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等,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四是晚餐后两小时,选择室外空气清新之地,先慢步走10分钟,然后站定,面对明月,两脚分开与肩平,两手掌相搭,掌心向上,放于脐下3公分处,双目平视,全身放松,吸气于两乳之间,收腹,再缓缓呼气放松,持续半小时即可.

五是每晚临睡前,坐在椅子上,身体直立,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同时拾手用掌从两侧胸部由上至下轻拍,呼气时从下向上轻拍,持续约1 0分钟,最后用手背随呼吸轻叩背部肺俞穴数十下.

第三,老年人秋季养生.在秋季,老人养生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饮食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另外还应“少辛增酸”,以养肝气.可以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等,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多吃荸荠、菱角、桑葚、广柑、山楂、苹果等酸味食品.但在此应注意,不要忘记辨体质选饮食的养生原则,上述水果虽可润燥但并非人人皆宜,凡脾虚湿重和咳喘者应忌食.就是身体健康者也不应贪食瓜果,以防过量而损伤脾胃.另外,糖尿病患者不可吃含糖多的食品,可以选用枇杷果、樱桃、苦瓜汁等.对于年老体弱的人,可适当选服些滋阴润肺补品或药粥.如沙参、百合、银耳、芝麻加粳米、适量煮粥即可,早晚服龠,以防秋燥伤人.

总之,在秋冬季节交替之前的秋季里,中医养生尤为重要,应提前注重保养,预防冬季各种疾病的侵袭.

祭j:提起疫病防治,让我们油然回想起非洲地区肆虐的埃博拉病毒,以及2003年我国“非典”疫情的那段时期,当时“非典”疫情爆发,死伤重大,西医也束手无策.您在北京“非典”疫情初期亲临一线参与救治工作,拟出防“非典”方药——姜八味,并制定东方医院赴长辛店“非典”医疗队中医药方案,并参与北京地区防治“非典”中医药专家协作小组成员,同时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参与起草《中医药防治SARS技术方案(修正案)》,并受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主持制定《北京地区流感中医药预防技术方案(草案)》.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和中医在现代疫病防治方面的作用?我们应当从这次疫情中吸取哪些教训?`

“非典”,在中医上统称为“瘟疫”.在中国古代,有史记载的瘟疫有百十来次,其中最大的有三四次.其实,瘟疫就是急性传染病,它的特点是发病广泛、发病快,而且每个时期流行的瘟疫都不一样,完全一样的很少.因此,当年“非典”爆发时,我们才会措手不及,我们的卫生防御体系介入还不够,但是很快我们就理出了头绪.我记得当年“非典”防治会议是在北京市委时任书记刘琪的主持下召开的,与会专家基本上都是西医的院士,中医代表只有我一个人.当时,大家都谈了一些对非典型性肺炎的认识,问到我时,因为那时我已经接触过实际病例,我提出了“非典”就是瘟疫的看法,并提出了预防方案,得到了几位院士和刘琪书记的肯定,这个预防方案就是以上提到的“姜八味”.刘琪书记当即决定向社会公布这个药方,其后又将这个方剂作为国家中医管理局和北京市预防“非典”的方案,起到了很大作用.

自从“非典”之后,人们认识到中医在应对传染病方面的价值,我们研究发现,中药应对瘟疫的效果非常好,后来还做过统计分析,也得到了联合国卫生组织的认可.此外,经过“非典”,国家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一整套的预防机制,中医能第一时间参与、防治而且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其后多次小型瘟疫突发传染病我们就从容应对.

据了解,除了以上我们谈到的生物管道学说,您还创立了“从态论治理论”,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临床实践中是怎样运用的?

传统中医讲“从病从讧论治”,但是我提出了“从态论治”,这是对“从病论治”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我们可以将人体看成一台电视,它的各个元件都是好的,没有问题,可是它的工作状态不好,有时有图像没声音,有时候图像或者声音时断时续,这都不是最佳工作状态.而“从态论治”就是将人体健康维持在一个很好的状态,将疾病状态扭转为健康状态,这实际上是状态的动态辩证论治体系,比以往的从病证论治理念更清晰.也就是说以往靠背书、背处方、背病症,按病症下药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却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是这个人——在什么时间——患了什么病——有哪些症状——采取什么治疗方法才是正确的.中医绝不能靠死记硬背来行医,我们不要生产“套圈医生”,而是要会“量体裁衣”的高级裁缝,这才是真正的中医.

:姜教授,您早年师从陕西名医张学文、郭谦享教授,其后又师从著名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并获中国首届中医专业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培养硕士、博士几十余人.您以上提到了“套圈医生”,也提到了背处方、背病症等学习方式,似乎您并不完全赞同.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星星之火,中医传承和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前景.请问,您是如何看待青年中医医师的培养问题?结合近年来的中医发展的趋势及人才梯队培养的现状,您有何建议给青年医生们?

我的老师是国医大师张学文和郭谦亨教授,我的博士导师是董建华院士.从他们的教育方法中,我发现中医传承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抄方和跟着老师看病.理论与实践并举,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进行学习.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中医的传承是很讲究悟性的,所以想要培养出一个合格的中医很难.按现在的教育体系,大学毕业后至少还要十五年的临床实践时间,这还要是高材生的前提下.我大概带了78个研究生,大部分是博士,我还有6个徒弟,都是这么带出来的.

谈到现在中医大学培养出来的中医,他们对于西医都是了解的.而且我们国家现在的医疗体系是两套方法,中西医共同诊断,这实际上是非常有价值的.为什么?因为两者可以互补.过去胃疼心脏病在中医诊断鉴别非常难,现在西医的心电图、CT等技术诊断很清晰,可以及时确诊,这就是进步.而且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知识的发展过程,比如西洋参,在美国就称为花旗参,比如藏红花,这是从藏医吸收过来的.同时,西医也在不断吸收中医的治疗方法为己用,特别是在临床方面,比如甲亢的治疗.以前西医治疗甲亢就是抑制甲状腺素的分泌,但是往往都伴随着其他的并发症.中医在治疗甲亢时,在清心肝火的同时注意补脾肾,使得患者的内分泌达到平衡,从而减少井发症.在借鉴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后,现在西医治疗甲亢也是双管齐下,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作,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用词不同,但是方法是一样的.特别是西医这几年对于综合医学、整体医学也比较倡导,所以青年学者们应多关注这方面的发展.

j蠢参“i不难看出,您对我国中医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寄予了无限期冀.请您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中医行业发展前景做一个整体评价.最后,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请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所在的科室自创建以来所取得的成效?

:现在有很多人将中医视为出土文物,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中医本身是一门科学,会根据实际的现状不断地丰富发展,中医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有人说,现在的中医不如古代的中医,实际上不见得.现代中医比古代中医看病更难,因为环境变恶劣了,病毒变异了,但是所用的药材质量越来越不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类的平均寿命增加了,治疗手段也在上升,很多古代不能治的疾病,现在也都可以治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中医完全走上西医的路上就完了.我们要有信心,自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中医这种源于自然的治疗方法,永远是对人体有作用的,绝不可能面临灭绝.只要有人存在,中医的学术就会发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始终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为特色.自1984年成立以来,始终处于行业引领地位.1993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症诊疗中心,2006年成为北京中医急诊特色诊疗中心;2007年成为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急诊临床基地建设单位;200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1年成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 8年批准为急危重症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并在急诊科设有院前急救站,与院前急救无缝衔接.拥有北京中医药大学脓毒症研究所和东直门医院热病研究所,拥有国家级名老中医,成立了以我命名的“姜良铎名医工作室”及“北京3+3姜良铎名医传承工作站”,还设有中医急诊教研室,国家临床药物研究机构感染性疾病专业依托在急诊科.

在多年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结合我院特色,建立了具有中医内涵的中西医结合急性,嗍卤血管疾病“绿色通道”,在救治重症感染性疾病、多脏器功能障碍等急危重症方面疗效确切、独具特色,所指定的中医相关诊疗方案被行业广泛采纳,年收治急危重症人数逐年升高,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同时,在应对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贡献突出,我作为学科带头人,也是国家级公共卫生应急专家.近年来先后成立了东直门医院热病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属Ⅲ类脓毒症研究所,促进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 “临床_+科研_+临床”,进一步加强了专科的临床服务能力与科研实力,稳固了行业引领地位,始终保持管理一流、技术一流、服务—流,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引领学科发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现有床位30张(不合东区),年急诊量达到3.5万人次以上.科室结合中医药防治急危重症的优势、我院自身的特色与本科室的特点,确定了感染性急症及脓毒症多脏器功能不全、神经系统急症2个亚专科.其中,感染性急症及脓毒症多脏器功能不全以中医证候规范化与演变规律、中医药临床疗效与方案优化、中医药作用靶点与疗效机制为研究方向,团队成员包括博导1名、硕导7名,中级职称8人,以外感发热、风温肺热、脓毒症为优势病种,临床效果显著,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医院对急诊科建设非常重视,在设备以及人员方面都给与最大支持.2016~2018年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平台建设将急诊急救设备配置近500万,将急诊急救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现急诊科可开展穴位贴敷、中药灌肠等中医医疗技术20余项,GRRT、危重症超声以及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现代医疗技术7项.医院对急诊科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相关课题的顺利进展.急诊科已经完成的原来承担的中医药管理局的多项课题以及国自然课题项目1项.

中药代煎实际上是机器操作,程序设定只熬制一次,药材没有熬透,药效自然要打折扣.所以,我一般建议患者自己熬药.当然,最好的方法是能够手工熬药机器包装,这样会方便很多,但是目前北京只有少数医院能够做到.

手工熬制中药最好是熬3次,在熬制前先清水浸泡1—2个小时,这样可以提高药材的利用率.第一次熬制可以使用凉水,熬制30分钟左右,但是第2次、第3次要添加开水,不然冷热交替,药效就被激回去了.而且后面两次不需要熬那么久,15—20分钟即可.然后将3次熬制的药汁合并后均分为3等份,分次服用即可.

熬制中药的器皿除生铁锅外都可以使用,因为生铁易与药物发生反应.除此之外,不锈钢、玻璃、陶瓷材质的厨具都可以使用,但是不建议使用高压锅,因为压力太强有时候也会破坏药效.

为方便患者服用,目前市面上重要有制作成粉状冲泡喝的,也有制作为膏状,直接服用的.中药粉剂可根据不同的方剂制作,但是大部分的散剂出末药效不太够.为什么?简单说一副药磨成粉,剂量有多大?患者十天也吃不完.因此,粉剂不如膏体.当然,这也要看具体情况.比如有一个治胃酸的方剂,我将它改为饭前吃药粉,因为粉末可以吸收胃酸,反而比膏体或者药汁效果好.

我现在都建议患者饭后服药.因为饭后服药,主要在肠道吸收,将饭和药充分混合起来,可以减轻对胃的刺激.早晚饭后服用最好,同时要注意,药汁不要太热,三四十度就可以,太热气味难闻不说,还很容易呕吐.

雾霾现在可以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对人体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它的危害不仅是对呼吸系统,财人体的气血流通都有很大的影响.目前,中医药中并没有专门应对雾霾造成人体危害的这种方药,但是雾霾对肺造成的影响也是一种炎症反应,我们将这个称为外来物质对人体的伤害,肯定也要排毒解毒,保持对肺的净化,主要保持肺通道的正常,可以早晚清洗鼻腔,也可以用香油涂抹鼻腔内部,保持鼻腔内的湿润环境,都会有一定的效果.

上文汇总: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姜良铎和新思考和理论基础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理论基础本科毕业论文理论基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陈良春:声遇良才
文/朱蒙钰随着1998年国内最后一条黑胶唱片生产线的关闭,黑胶唱片渐渐淡山了人们的生活 转眼的瞬间,CD、磁带、网络下载……方式的音乐分享遍布各地 但是近些年来,在收藏爱好者的推动下,黑胶唱片又慢慢聚.

姜吉榕:我相信世界会更美好
如果你第一次见到姜吉榕,一定不会相信她只有24岁,她朴实热情的面貌很容易让你想到乡野中忙碌的中年农妇 直到她开口,谈起自己多年来参与的西北农村科研项目,那种只属于科学家的笃定与专注才从她的眼神中闪光流.

尤良英:助力维吾尔族弟弟成致富达人
尤良英喜欢笑.她那灿烂的笑容绝不会让人想到曾经父母双亡的凄惨.如今面对生活有的只是用不完的干劲儿.以及善良和慈悲 正是因为这份善良和慈悲.她才收获了那份跨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姐弟情 一次永远难忘的&ld.

杏林杂谈:和中医相关的名称
中医,顾名思义是指中国医学,即相对西医而言的称谓,但真正的含义也不完全如此 在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之前,我国没有“中医”这个称谓,中医有其独特且丰富的内涵,除中医之外,对中医从医者.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