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资源类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对知青文献资源的建设和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主题:资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8

对知青文献资源的建设和,本文是资源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与知青文献资源和建设和思考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文献检索网站论文中怎么引用文献书籍参考文献

金美丽

(云南省图书馆云南昆明650031)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变革,知青历史在逐渐淡化.长期以来对知青史料的收集整理、对知青历史文化的研究未引起主流社会,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足够关注.许多珍贵的知青史料依然散落在民间.从到地方各个时期有关知青上山下乡的文件,声像资料、图片及统计数据等重要史料和信息依然封存在各地的档案馆里,像一座尚未开发利用的富矿.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云南知青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 云南;知青文献;建设

1 有关知青文献研究现状的述评

1.1从理论视角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知识青年群体的理论研究及历史评价,一直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当年的知青密切关注的事.迄今为止,国内外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有关知青的研究成果,国外的研究主要有:美国托马斯·伯恩斯坦的《上山下乡》、斯坦利·罗森的《下放青年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角色:广州个案研究》、潘以红的《锤炼在革命熔炉中——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中国青年》、姜雅容的《毛的孩子们在新的中国:发自红卫兵一代的声音》、曹左雅《出自苦难:关于知青的文学作品》;德国托玛斯·沙平的《中国的青年安置计划,1955 - 1980:政治演进中的城乡矛盾》;加拿大华人学者梁丽芳的《从红卫兵到作家——觉醒一代的声音》等等.国内的研究成果也很丰硕,主要代表作有:定宜庄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 - 1968年)》、刘小萌的《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 -1980年)》、刘小萌、定宜庄等人的《中国知青事典》、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和《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杨健的《中国知青文学史》、红土热血编辑组的《红土热血:云南支边生活实录》、张化的《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柳建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前前后后》等等.

1.2从文学艺术视角看

在国内对知青历史的关注,主要是从文学开始的,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带有浓厚“伤痕”的主要作品有:叶辛的《蹉跎岁月》、竹林的《生活的路》、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等;写青春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的主要作品有: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浮城》、张承志的《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等;写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具有“反思”性质的主要作品有: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张抗抗的《隐形伴侣》、老鬼的《血色黄昏》、潘婧的《抒情年代》(获2003年文学奖)等.回忆录、纪实作品、自传体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邓贤的《中国知青梦》、《中国知青终结》、姜昆主编的《中国知青回忆录》三卷本、刘海的《青春无主》、刘小萌《中国知青口述史》、金永华主编的《东方十日谈》等.另外还有图片、书画、影视、歌曲等载体丰富多彩的作品.

尽管有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当年的知青著书立说,探讨研究当年那场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运动.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弄清,有待人们去研究.例如: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中的作用是什么?对社会及人民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知青在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就现在的研究成果,我们经常看到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的情景,各抒己见,都说自己是亲历者,亲历者中有说无怨无悔的,也有诅咒害了一代人的.其实,作为个体,各自的经历不同,机遇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影响不同,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体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是,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就必须建立在唯物辩证的科学基础和方法上,是非曲直留等后人评说,去定论.

随着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的升温,当前国内许多高校和社会科学院都相继开设了以知青为主题的研究课题,上海、北京、武汉等地高校起步较早.例如“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刚成立就与高校联手,很多课题列入了上海社科院的研究计划中,已举行过数次学术研讨活动.2014年8月10日,上海知青博物馆在上海海湾园挂牌.知青博物馆的展览以真人真事为主,所采用的资料皆来源于公开发表的文字材料和知青*资料,通过文字、图片、图画、场景、雕塑、文物等形式反映上海知青在广阔天地中所度过的峥嵘岁月.

2知青文献资源研究的重要意义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1953年,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农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有知识的青年人;另一方面城镇户口未能升学的高、初中毕业生又难于就业.如何解决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成了以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1955年亲自主持编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一书,并为其中许多文章加了按语,其中一条批语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显然的这一批语,其出发点是鼓励广大知青到农村去工作、去奋斗、去改变农村落后状况的.于是,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纷纷回家种地.接着,团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0多城市组织青年到边疆农村垦荒,3万多知识青年参加了远征垦荒队.1957年IO月25日,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指出:“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伟大事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这样形成了社会时尚.60年代初,为了克服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并采取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的措施,在取得胜利的基础上,1962年下半年,党和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青下乡上山.1964年1月,、国务院在《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中指出:“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为城市未能升学、就业的知识青年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就业门路,使他们通过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锻炼.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可靠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国务院在第一次发布指导知青上山下乡的这一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动员组织城镇知青到农村去的目的和意义.从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城镇青年就业的一项长远方针.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大学停止招生,绝大多数工矿和基层单位也不招收新职工,后来被称为“老三届”的1966年,1967年,1968年毕业的初、高中生400多万人的工作安排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1968年6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了时代的最强音,中国大地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热潮.无数知识青年怀着青春的和对未来的憧憬,离开城市,离开学校,离开家庭,奔赴边疆和农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波及到全国每个城市、街道、学校、家庭.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1700万城镇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从一望无际的北大荒到孔雀之乡西双版纳,从天山南北的戈壁滩到海南岛的橡胶林场,从黄土高原到世界屋脊,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身影,洒下了他们的热血和汗水.

2.1从学术视角看

60年代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国家开辟城镇青年就业门路,培养人才的战略目标.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它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涉及面广,此项目的研究将为专家学者、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及其后代、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知青在云南的贡献,研究知青上山下乡历史,认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

2.2从经济研究视角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计划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时代,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力及生产率都在严重下降,物质供给与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出现了严重不足的现象,而我国当时有三届高、初中生不能升学和安排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疏散千百万知识青年到边疆、到农村插队落户垦荒种地,以缓解当时的就业压力,解决农产品供需不足的矛盾,无疑起到了很大作用.

2.3从三农视角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部中国农村变迁史.知识青年到边疆农村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为农村提供了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尤其是上海知青),为农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他们在农村开展文艺演出、办展览、办各种培训班、扫盲班,他们还在当地承担了教育、医疗卫生等工作,为农村培养了各种人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我国的橡胶事业、水利工程、垦荒种地做出了特殊贡献.对中国农村的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

2.4从人才培养视角看

知青生活在艰苦恶劣的农村环境里,终日“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他们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好机会,始终坚持如饥似渴地读书思考,在体察社会现实的过程中执著地进行精神上的探索和追求.在磨砺自己性格的同时,锻造坚强的意志和适应力.在艰苦的环境里,在和当地父老乡亲、兵团老职工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的岁月里,培养了知青一代的平民情怀和务实作风,塑造了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他们对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生活贫穷有亲身感受和深刻理解,对改变这种面貌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因此,在知青中涌现出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据统计,205名委员中,有65人有过知青经历,占这个群体的31. 7%.其中,25名政治局委员中,有7位是知青一代,占28%;而最高层的政治局常委中,则有4人曾有知青经历,占比57.1%.

3云南知青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

云南曾经是全国接受和安置知青人数最多的大省之一.云南省知青文献极其丰富,云南知青上山下乡的时间基本和全国同步,最早可以追朔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5年12月昆明首批下乡队员400人,赴保山龙陵县新城创办“新城青年农场”,云南省副省长张冲、昆明市委副书记刘湘屏、保山地委书记郑刚参加了欢送会.这就是云南最早的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1956年1月,昆明市青年垦荒队第二批500名队员出发,到德宏的芒市、遮放、盈江、陇川、莲山等地建立青年集体农庄,垦荒生产.1964年9月,昆明市587名知识青年下乡到安宁县60多个村子插队落户.1965年10月,昆明市委批准市劳动局党组、市农林局党组《关于动员城市劳动力上山下乡的方案》,又组织了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规模最大的是1969年至1979年间,云南省先后接受了11万余人的知青到农村插队或到国营农场垦荒;1968年到1972年,仅云南农垦系统,就接收安置省内外知识青年10. 40万人.由此可见,云南是全国安置知青最多的省份之一.

1968年到1979年的十年间,云南接受和安置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成都、昆明约11万多知识青年.他们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垦荒或在云南农村插队落户期间,普遍遇到了超越体力极限的繁重劳动和仅能维持生存的粗劣伙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在云南的红土地上种植橡胶、修建水利工程、开垦荒地,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甚至生命献给了云南.他们为云南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知识青年在云南省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对边疆社会进步,经济建设,国防巩固,谱写了一个个当代屯垦戍边的感人故事.知青在云南的历史是一部与云南各族人民休戚与共,水融的历史.

知识青年在云南的生产、生活,拼搏的经历无疑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页.对当时从到地方各级党和政府有关知青的文件、知青在云南档案文献、当年报刊上发表的重要文章、知青传记、知青研究成果、知青名录、回忆录、文艺作品、口述历史等材料进行数据化,并将其予以梳理和考辩,提供研究者研究,从而对这段历史做出公正、理性、客观的分析,最大限度地呈现历史事实.

4对知青文献资源的建设与思考

4.1知青文献资源的建设有待于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学术界的介入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变革,知青历史在逐渐淡化.长期以来对知青史料的收集整理、对知青历史文化的研究未引起主流社会,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足够关注.如今知青已步人老年,他们出版回忆录、老照片画册、制作光碟、开设网站、回访第二故乡、建造知青纪念碑等,以种种形式记录和回顾他们青春的记忆.这种局限于知青群体,处于民间状态的史料收集和整理方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存在着分散的、局限性、非学术性的特点.由于没有一个常设的专门机构,没有一个可操作的平台,许多珍贵的知青史料依然散落在民间.从到地方各个时期有关知青上山下乡的文件,声像资料、图片及统计数据等重要史料和信息依然封存在各地的档案馆里,像一座尚未开发利用的富矿.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知青文献馆存在很大难度.

4.2知青研究资料需进一步整合

4.2.1知青研究相关资料丰富但分散,需进一步整合.主要考察知青人口迁移的人数、插队落户情况以及知青在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搜集资料是一项重要工作,主要从档案和史料方面进行挖掘,通过档案对当地人口情况的记录,进行人口迁移的研究.

4.2.2了解知青情况的人年事已高,亟待社会学调查、口述史记录等研究课题的跟进.当年知青插队时居住的当地人家中,部分人已经过世,其余或搬离村子或年事已高,很难准确回忆起细节.因此,知青研究应首先展开对现存当事人的口述史记录,以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因此,这项工作非常关键,要在当事人在世时,将典型案例记录并保留下来,但是由于人员分散、数量庞大、时间有限,这部分工作仍需大量研究人员的加入.在研究方法上,除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研究方法外,还应加人心理学研究方法,在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各地区小背景,进而到对具体知青个人的研究.

4.2.3现有知青研究多为宏观研究,仍有许多研究空白亟须填补.《中国知青史》第一版于1998年出版,距今已有15年时间,其间,国内外对知青的研究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知青史》是对知青的宏观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可以进一步做专题性研究,如知青婚姻问题、知青与农民关系问题,以及知青的区域性研究等仍需新成果的出现.

4.3对知青的研究作品进行数字化

近年来对知青的研究作品层出不穷,收集这些作品并数字化后,可以借助互联网快速便捷的独特优势,提供研究者使用是文献工作者的首要任务.2000年以来,互联网异军突起,成为“知青”研究的新园地.

4. 3.1 一些学术性网站开始陆续转载“知青”研究方面的新论文,例如“中国新闻电脑网络”中的“博物馆”,就设立了“上山下乡”专栏,储存了相当多的不同学科的文章,给使用者的阅读和资料查询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4.3.2“老知青”及网友创办的“知青”网站也持续不断地对“知青”研究的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其中比较具代表性的是设于国内、由全世界“知青”志愿者组成并义务承担运作的《华夏知青》网站就设有“华夏知青论坛”、“知青网站汇总”、“知青论坛汇总”等具有特色的专栏,链接了80多个“知青”个人和团体的网站或论坛,汇集了网上“知青”研讨中几乎所有的重要文章,包含了不同观点兼收并蓄的丰富内容,吸引了遍布各地的“老知青”.网友们不仅直接发表文章,交流不同观点,还经常转贴其它网站的文章,并且围绕一些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4.3.3青岛市档案馆的“知青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录入知青档案一万余卷,约19万条信息,并于2012年7月13日正式启用.正在研究的还有江西省档案部门拟建立了知青档案数据库以及北京录制的“延安知青口述实录数据库”.以上网站的研究还尚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研究.而“知青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过于单一,它又仅限于档案的录制,且查询者还受到时空的限制.如此看来,进行知青文献资源研究与建设迫在眉睫.

该文汇总:本文是关于经典资源专业范文可作为知青文献资源和建设和思考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资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略论高校图书馆如何做好文献资源接收捐赠工作
摘 要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捐赠已经常态化 本文针对高校图书馆如何做好接收捐赠文献资源工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接收捐赠一、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来源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来.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一、我国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1)基本配备较为完善 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展开不是通过一个方面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配合 而每个部门的工作又是十分具体的,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的.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地方文献极具区域性、非时效性、选择性、内容丰富性,是自然人文的真实记录,客观记载着地区的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事物 本文简要阐述了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及其现今状况,针对提出.

民工子女学校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建设
一、背景及问题的提出从上个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到90 年代中期,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随着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和住所之后,逐渐将孩子.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