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众创空间本科论文怎么写 与新时代上海众创空间的新思路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主题:众创空间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9

新时代上海众创空间的新思路,本文是众创空间类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众创和新思路和新时代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众创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众创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新时代教育杂志新教育时代杂志新时代新青年论文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

摘 要:近年来,上海众创空间建设在高效、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科创中心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众多空间的服务能力,促进各类众创空间持续良性发展,是上海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在上海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和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战略背景下,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创中心、全球卓越城市建设战略需求和大众创新创业的发展诉求,坚持营造浓郁双创文化氛围,坚持开放融合提升服务能力,以专业化为核心、促进众创空间内涵式发展,以集群化为重点、促进众创空间协同型发展,以特色化为根本、促进众创空间多样性发展,以市场化为牵引、促进众创空间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众创空间;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科技创新中心;上海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8.04.013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从而确立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4年以来,众创空间作为推进大众创新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而备受推崇,全国众创空间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上海也不例外.据统计,目前上海已有各类新型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 000余家.众创空间数量的快速增加,对营造浓郁全市创新创业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发展较快,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瓶颈制约.[1]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提升众创空间的服务能力,促进各类众创空间持续良性发展,既是完善上海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众创空间的概念内涵及发展新趋势

(一)众创空间的基本内涵

近年来,全球分享经济快速增长,基于互联网等方式的创业创新蓬勃兴起,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快速发展.众创空间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有效满足互联网时代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1]自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后,众创空间作为新的创新创业载体应运而生,并很快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发展众创空间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抓手,是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以创业带动就业具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在双创背景下,理解众创空间的内涵和特质,必须准确把握以下三个层面.

1.“创”是众创空间的核心本质

当前,创新的边界正在日益模糊,双创经济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众创空间成为以孵化为核心的无边界的创新创业新范式.与传统的创新创业载体(如科技园区、产业开发区等)相比,众创空间突出强调的是创新创业环境氛围的营造.众创空间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进创新成果和创意点子的产业化拓展,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众创空间不是孤立、分散的载体,而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是打通其他各类孵化载体与产业园区的对接通道.

2.“众”是众创空间的服务对象

新世纪以来,全球创新创业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创新创业正由小众走向大众、由精英走向草根,出现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众创”现象.在这样一个时育出来的众创空间,其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精英人士,而是广大草根创业者,不能只关注“高大上”的创新产业,而必须兼顾好“精英创新”和“草根创新”.既要重视发挥科学家等高端知识精英的作用,更要激发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创新创业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以专业化服务推动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业态.

3.“空间”是众创空间的基本形态

当前,创客探索、创业实践,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有效满足网络时代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应该是“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即资源聚合与对接的载体.它既可以是有形的载体,也可以是无形的空间.各种类型的众创空间共同构筑“创客-创业-创新”的“全周期”生态链,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等共同组成创业孵化链条.

(二)众创空间发展新趋势

1.双创服务产业化

未来的众创空间将发展成为“特殊”的服务行业.随着创业环境更加宽容,创业氛围更加浓郁,创业服务机构必将大量涌现,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因而带来的创业服务需求也会呈现指数级的爆发式增值,进而促使众创空间数量大幅增长,形成一个创业服务的产业,成为科技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创空间的机构形态将会更加丰富,如大企业建立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产业型众创空间、科技产业型众创空间等.同时有关创业孵化/创业服务行业协会及各地孵化器联盟、协会等众创空间交流平台也会大量涌现.[2]

2.空间功能融合化

众创空间的“跨界”将更加频繁,形成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碰撞和重组.如优客工场曾与知名艺人佟大为、胡海泉、林依轮等有过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合作;中国进出口图书公司上海分公司拟与《华东科技》出版社一起打造图书行业领域的众创空间.[2]未来众创空间可能还会增加读书、购物、社交等多种功能,如美国的众创空间日益成为购物中心的一部分.

3.服务对象多样化

众创空间的服务对象将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之外,还包括创客、极客、创新研发团队、自由职业者、虚拟员工等.如美国W eW o r k的诞生就并不仅仅是为创业者服务,更是一个联合办公(大家一起工作)的空间,入住者既有创业者,也有自由职业者;而独角兽企业培育者R o c e k e t S p a c e还为美国波音公司的研发团队等创新项目团队服务.《Intuit in 2020 Report》指出,到2020年,40%的美国劳动力将没有老板,他们可能是自由职业者也可能是虚拟员工,只是名义上属于某个公司;在中国,分布式办公将越来越多,这都将成为众创空间未来的潜在客户.

二、上海众创空间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987年我国第一家孵化器在武汉东湖成立.一年后的1988年,全国第二家孵化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成立,成为上海市科技孵化器事业的起点.新世纪以来,以民营孵化器为代表的专业型孵化器快速发展,全市众创空间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形成了国有、民营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2010年第一个创客空间——“新车间”的出现,带动了众创空间的发展,迎来创业平台发展的新.[2]2015年,上海响应国家双创战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引领创新创业进入新时代,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大力促进众创空间发展,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众创空间的规模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元.

(一)发展迅猛

上海是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14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及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本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市科委依托市场力量,打造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从2015年到2016年,各类商场、旧工业厂房竞相翻建成众创空间,新建的众创空间更是如雨后春笋,短短一年时间,全市众创空间数量由原来的250余家翻了一番,突破了500家.据统计,至2016年底,上海已有创业苗圃90家(累计预孵项目5 300多个,49%成功注册公司)、市级孵化器201家,加速器14家,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200余家,众创空间500余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12 364家,举办各类创业导师活动3 651场次,覆盖38万余名创业者,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模式多样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的众创空间在创业承载能力、支撑服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并形成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运作模式.

一是天使投资模式.这是典型的“孵化+投资”模式,依托其平台吸引汇集优质创业项目,聚集天使投资人、投资机构,发现、扶持和培养优秀的初创团队,提供有效的创业培训和融资服务,筛选成熟项目进行种子期股权投资.如起点创业营、苏河汇、飞马旅、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公益)等.

二是大企业平台模式.大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基于企业现有先进技术资源,通过技术扶持,以企业庞大的产业资源为创业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创新创业服务.该模式的主导者通常为大型科技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前期不追求初创企业为孵化器带来盈利,而着眼于鼓励创业在其现有先进技术平台上实现突破,实现创新.目标是未来能为主导者带来新模式、新用户,为上游企业带来新技术.而主导企业在孵化器中亦可寻觅有助于打造未来新型业务模式的潜力股,优先获得创新资源,为主导企业实现突破,如腾讯上海创业基地、中国电信创新孵化基地、U C l o u d创业加油站等,西门子等跨国公司也在沪设立了创新中心.

三是产业链模式.着眼于产业链布局企业孵化,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打通产业链,实现供求对接.例如德必易园、I C咖啡等,其中I C咖啡促进了芯片技术和产品研发者与产业上游的芯片设计和下游的整机硬件的衔接,促进了芯片创业.

四是咖啡沙龙模式.着力搭建信息沟通与创意碰撞平台,通过提供交流场地、举办沙龙活动等形式,运用“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促进趋势资讯分享、创意思想交流和创业者、资本等资源对接,如i T a l k沙龙、I P O C L U B等.

五是创客孵化模式.服务创客群体和满足个性化需求,为创客提供互联网开源硬件平台、开放实验室、加工车间、产品设计辅导、供应链管理服务和创意思想碰撞交流的空间,支持创客将奇思妙想和创意转化为现实产品,如新车间、F a b l a b、蘑菇云创客空间、凤巢联合创新空间、创客大爆炸等.

六是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提供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侧重对创业者的创业教育和培训辅导,以提升创业者的综合能力为目标,邀请知名企业家、创投专家、行业专家等作为创业导师,为企业开展创业辅导,如“乔杰创”创业服务公益平台等.其他模式的众创空间往往也提供培训辅导服务.

七是创业媒体模式.以提供创业项目推广为特色.主要由面向创业企业的媒体创办,利用媒体宣传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包括宣传、信息、投资等各种资源在内的综合性创业服务.如上海商报、第一财经创投联盟、鸵鸟电台等依托媒体优势推广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项目.

八是朋友圈模式.这是由熟人社群组成的创业互助模式.借助于一些著名科技企业的离职员工圈和沪上高校校友圈等,开展资源共享、抱团互助.大公司的离职员工的数量要远远高过现在的在职员工数量,是重要的创业群体,如盛大的离职圈“圣斗士”,腾讯的离职圈“南极圈”,阿里巴巴的离职圈“前橙会”,以及华为离职的“华创俱乐部”等.

九是跨境合作模式.国际知名孵化器入驻上海,开展跨国孵化,旨在发挥上海国际化的优势特点,加强双赢模式下的国际合作创新创业.如丹麦政府在全球设立的继硅谷之后第二个国际创业孵化器——上海丹麦科技创业中心,中国乌克兰科技园,以及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等多家具有国际企业孵化条件机构组成的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等.

十是综合创业孵化模式.同时具备前述多种运营模式的众创空间,包括一些复合型的新型众创空间和在促进科技创业、孵化科技企业上形成特色、做出品牌的综合型孵化器,如漕河泾创业中心、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交大慧谷等.

(三)能级较高

品牌众创空间集聚是上海众创空间发展的典型特点之一.上海众创空间不仅数量增长快,其质量和能级也相对较好,全球知名联合办公空间We W o r k、创业孵化器P l u g a n d P l a y,国内颇有知名度的众创空间优客工场,从上海迈向全国发展的蚂蚁众创空间、飞马旅众创空间等知名的众创空间不胜枚举.目前,上海已有华创俱乐部、苏河汇、腾讯众创空间(上海)等60多家单位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

与此同时,一些知名的众创空间立足上海,逐步向国内甚至国际拓展,形成了广泛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已经取得领先优势,并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众创空间通过品牌影响力在全国主要城市布点甚至国际上布点,如上海的I C咖啡在北京、新加坡、美国等都有布点.2015年3月31日,3W咖啡获得京东领投的A轮融资后着手在全国复制1000家3W.这类孵化器通过全国甚至全球布点,一方面是为了发现更多的所关注行业的团队、项目和技术,另一方面有了全国或全球视野后,可以预先了解到所关注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等.

交大慧谷创业中心注册了“慧谷创业”商标并被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孵化器管理及孵化服务通过I S O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孵化服务形成规范化、专业化、可复制,然后将交大慧谷的品牌输出,与长宁区、静安区和浦东新区合作建立新的孵化器,并且在江浙建立了5个孵化器及科技园区.

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建立起以“创业导师+创业投资+专业孵化”为核心的创新服务体系,创立了被誉为全国孵化器发展模式之一的“杨浦模式”,通过整合资源,输出资本、服务及管理等形式,先后投资了复旦科技园创业中心、上海临港海洋科技创业中心、上海财大科技园、上海电力科技园、上海同济科技园孵化器、上海新华文化创新科技园、上海中图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具有产业化特色的科技园区和孵化器,逐渐形成较完整的集团化的管理体系.

(四)效应凸显

随着众创空间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创新创业服务作为众创空间的核心价值开始逐步凸显.[3]特别是在科创中心背景下,各类众创空间面向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开放式、全方位服务,对培育新业态、形成新产业、积蓄新动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效应逐步显现.

第一,营造了城市创新创业氛围.众创空间的出现解决了创业早期孵化难题,形成了从创意到产业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全市500多家众创空间,与众多的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和产业开发区,共同形成接递有序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实现了创新、创业、就业的有机结合与良性循环.与此同时,众创空间打开了投资与孵化相结合的大门,大量民间资本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中.“投资+孵化”已成为众创空间发展的重要模式.更重要的是,依托这些众创空间,上海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扶持创业政策体系,贯穿“双创”全过程,让“幼苗”有机会长成“大树”.依托这一相对完善的扶持体系,近两年上海每年帮助1万多人成功创业,其中60%以上是高校毕业生.

第二,集聚了大量创新创业人才.一方面,众创空间成为优秀企业家人才成长的助力器.在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励榜单中,获得“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的10人中,4名企业界人士创办的企业,都得到过众创空间的孵化服务.另一方面,众创空间是吸引海外人才推动本土创新的前哨站.例如,作为一家有国际化背景的众创空间,XN o d e有复旦湾谷、静安寺两个空间,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挪威、澳大利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名创业者.

第三,培育了一批创新创业新锐企业.经过众创空间的孵化和支持,一批“隐形冠军”应运而生.例如,总部位于陆家嘴的W i n d资讯是金融数据、信息和软件服务企业.在国内市场,W i n d资讯的客户包括超过90%的中国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银行和投资公司;在国际市场,在被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中,75%是Wind资讯的客户.Wind资讯已建成国内最完整的以金融证券数据为核心的大型金融工程和财经数据仓库.2013年才在复旦科技园注册,不到四年时间,“英语流利说”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国人英语语音数据库,开发出全球最智能的人工智能老师,全球用户数突破4 300万.

三、上海众创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近年来,上海众创空间建设在高效、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科创中心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要求相比,全市众创空间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

(一)高品质服务能力亟需提升

现有的众创空间,服务功能单一,服务能力不足,尚不能很好地满足迅速增长的双创服务需求.

一是专业化增值服务略显不足.目前,众创空间的基础设施和软硬件装修都相对不错,多数还有咖啡馆、健身、沙龙和阅览空间.但是,多数众创空间在社交、辅导、培训、融资、产品设计等增值服务方面的软实力还非常有限,一些众创空间难以为入驻的创业团队或创客们提供有效的信息渠道、商业辅导、投融资、法律、财税等服务,导致团队项目不愿入驻.

二是专业化服务人才相对较少,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内的各类众创空间中的创业服务人员数量稀缺,能够真正驾御高层次创业的复合型众创空间运营核心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每个众创空间都聘请了创业导师,但这些导师与众创空间的关系十分松散,导师同创客之间的交流机会太少.

三是与主导产业配套的专业化孵化器建设亟需加强,围绕产业发展开展专业孵化和培育的能力还不足,产业孵化和投资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专业孵化器配套、服务和吸引优质企业成长为创业企业、与区域主导产业衔接、专业专注的众创空间和服务载体尚显不足.

(二)长效化运行机制尚需构建

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亟需规范和引导.双创热潮带来众创空间的迅猛发展,然而众创空间类型繁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一些风险和漏洞,影响整体双创推进水平.

可持续的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亟待探索.政府主导的众创空间对政府投资依赖性强,管理体制不够灵活,市场化运营能力差.企业主导的众创空间受创建企业规模和实力限制,资源整合能力不强,服务能力和共享性不足.

(三)持续性盈利模式亟需优化

众创空间的盈利空间不大,稍有不慎就会产生亏损.众创空间目前的定价模式就是微利.绝大多数众创空间没有固定的盈利模式,从最早的“房东”时代到服务时代,众创空间最多只有15%的净利润率.调查显示,多数众创空间营利状态以政府资助和工位租金为主,营利模式非常单一和被动,多数众创空间目前仍然处于入不敷出阶段,在政策扶持期尚可勉强维持生存,一旦失去补贴可能就难以为继.特别是一些民营资本、自然人投资建设及运营的众创空间,为吸引创客或创业团队入驻,往往采取低收费或免收费的方式,盈利模式单一且缺乏持续稳定的自身造血能力.在日益高昂的投资运营成本下,多数众创空间的建设与运营存在资金缺口且融资困难等问题,现有众创空间多数为公益性质并维持低成本运作,尚未重视自身商业模式的构建.

(四)精准化政策扶持亟待加强

现有支持创新创业的各类政策,主要集中在供给侧,大多以财政专项资金的形式存在;主要针对创业企业,大多用于支持创办企业和促进企业研发,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但是对于创业服务组织,特别是众创空间、技术转移机构等,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创业服务组织难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创业服务人才难以得到人才计划的培养.目前的各类人才计划大部分集中于选拔在科研、生产等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如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而服务创业者的创业服务人才缺乏对应的人才计划.各部门都高度重视众创空间发展,但部门政策需提高协同性.多数孵化器前期纯粹净支出,盈利压力大,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市政府非常关注对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也初步形成了政府购买孵化服务的投入方式,但财政投入力度尚不能满足孵化器数量不断增长的需要,也没有出台如江苏省等地区的支持政策(即省级孵化器享受国家级孵化器的相关扶持政策),造成了孵化器的发展速度与国内个别区域相比差距较大.

四、进一步推进上海众创空间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发展众创空间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抓手,[4]是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以创业带动就业具有重大意义.[5]在上海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和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战略背景下,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创中心、全球卓越城市建设战略需求和大众创新创业的发展诉求,坚持营造,浓郁双创文化氛围,坚持开放融合提升服务能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更大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发展理念

提升众创空间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影响力,要聚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双创战略实施需求,按照上海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社会、市场协同联动,建设、管理、服务一体推进,以运行模式创新增强双创服务活力与动力,促进众创空间实现专业化、集群化、特色化和市场化发展,拓展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众创空间对科创中心建设和城市双创氛围建设的支撑作用.

1.坚持系统推进

注重众创空间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系统推进.建设方面,政府在重大战略性产业和技术领域建设众创空间的同时,应主要鼓励和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等社会力量自主建设.管理方面,鼓励和引导众创空间完善开放运行、更新改造、活动举办、宣传推广,完善内部管理等基本制度,以精准的管理引导众创空间规范高效运行.服务方面,从转变政府职能出发,在对众创空间进行规范管理的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保障,通过搭建宣传展示平台、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2.注重协同联动

注重市、区、社会机构等多方协同联动,树立全方位合作理念,共同推动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创客等主体协同,促进大、中、小、微企业优势互补,推动跨区域创新创业协同联动,形成创新创业多元主体合力汇聚、活力迸发的良性格局.

3.突出价值创造

以价值创造为本质内涵,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业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基于绩效评估的理念,定期对众创空间实施激励、补贴或处罚,实行“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确保众创空间高效、持续运行,真正服务创新创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二)总体思路

1.以专业化为核心,促进众创空间内涵式发展

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置于众创空间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的关键位置,以专职队伍、专业机构和专门人才助力众创空间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通过整合专业领域的技术、设备、信息、资本、市场、人力等资源,提升众创空间的服务内涵及质量水平,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高端、更具专业特色和化的增值服务.

2.以集群化为重点,促进众创空间协同型发展

引导众创空间树立全方位合作观,加强与同类空间、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乃至企业的合作交流,构建区域联盟或跨区域联盟,或与相关机构建立特定工作领域的联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3.以特色化为根本,促进众创空间多样性发展

引导众创空间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培育成有品牌、有影响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及课件(实践课程),形成明显的创新服务及创新创业服务成效.

4.以市场化为牵引,促进众创空间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引导众创空间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促进众创空间注重提供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通过市场化服务,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服务绩效.

(三)对策建议

1.优化布局体系,营造双创氛围

优化众创空间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市、区产业结构特点,从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出发,充分发挥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一体化作用,加快关键技术突破,针对性地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精准医疗、虚拟现实、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建立相应的众创空间,并选择智能机器人、新能源产业、航空发动机、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等方向率先突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金融等新型的专业化众创空间.鼓励传统的制造业、咨询服务、文化娱乐、新餐饮业、房地产、图书出版、文化创意、建筑设计等行业与众创空间深度融合,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促进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同时,也促进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优化众创空间区域布局,建设众创空间集聚区.大力推动“众创空间集聚区”建设,开展“众创空间集聚区”示范工程,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和精品化发展,有的放矢地消除众创空间集聚发展的“堵点”、“痛点”和“盲点”,进一步完善商业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创空间、科技*服务机构、高校院所集聚和生活配套健全区域,打造一批生态型“创业社区”.[6]

2.拓展载体平台,优化双创服务

一是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可以有效整合区域内的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它联结政府部门、众创空间、产业组织、技术研发支持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等主体,使得信息资源不仅更加丰富全面,而且具有动态调整的功能,成为多方主体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另外,通过服务平台,创客团队及其企业还可以开展线上登记注册和孵化等“一条龙”服务,使创业服务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服务效率.

二是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支撑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上海应鼓励众创空间运营企业牵头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深度挖掘和整合上海的现有技术平台资源;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鼓励众创空间参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技研发活动,接触最新的科技研发.上海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众创空间技术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对技术平台建设和运营进行一定的补贴,并发掘、聚集、使用更多的技术资源.

三是搭建在线路演及科技投融资平台.搭建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众创空间创客项目在线路演及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开展系列活动和项目对接会,让投资机构更好地了解项目和创客,使好的项目可以更为方便地获得投资.

3.创新运营模式,提升服务品质

促进众创空间形成健康的营利模式.[7]引导办公场地的提供方以股权的形式投入到众创空间的管理中,从而降低物业成本.鼓励众创空间的管理人员以工资及股权收益的形式实现对众创空间的管理收益,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鼓励众创空间做好创业项目孵化,并引导创业项目以少量股权换取众创空间的孵化服务,从而实现双赢的良好结果.

提高众创空间的专业化运营水平.引导和鼓励各类众创空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更高水平的服务供给,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天使投资人、创投机构、创业导师、成功企业家、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各种资源加入,使各类创新创业主体都能在众创空间这一平台获取各种配套资源.支持有条件的众创空间成立创业金融管理公司,做好创业金融的接力配套.鼓励他们联合周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成立创业学院,推进创业辅导培训;鼓励众创空间内部企业的业务对接.

加强创客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运营素质.[ 8 ]建立引进高层次创客的长效机制.努力为高层次创客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人文环境,为其提供有力的资金、场地和良好的政策保障,建立“创客柔性流动”机制,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在沪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智力支援,加强海外创客在居留、出入境、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服务对接.提高管理团队人员能力,加强众创空间经营管理团队的业务培训,使其在业务能力、知识背景、市场意识、经营管理以及服务意识等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尤其要注意提高主要经营者的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经验以及风险投资者素质.

4.加强合作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促进众创空间与产学研主体协同合作.推动现有众创空间加强与大学、大院大所、大企业(如西门子、微软、I B M、百度、通用等)的合作,鼓励众创空间“抱团”式集群发展,打造具有集聚度、显示度的创业街区.引导优质众创空间建立连锁店,将特色化、专业化的创业服务体系推广到全市乃至全国,服务更广泛的大众创新创业.

强化区域合作与国内辐射.鼓励众创空间向外输出品牌和服务,例如鼓励和支持Innospace+、IPO、复客中国到全国乃至全球建立连锁店,将特色化、专业化的创业服务体系向外推广,服务更广泛的大众创新创业,将优秀的品牌和服务能力向外辐射和溢出,同时也提升众创空间自身的品牌认知度和知晓度.

鼓励“引进来”和“走出去”,促进众创空间国际化发展.加强对国外知名众创空间(如Tech Stars、RocketSpace、WeWork、YC、Plug and Play等)的引进和培育,争取更多的国际级众创空间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本土众创空间引入国际化的创业团队.支持众创空间与海外众创空间,投资机构和创业者深入合作,与知名跨国公司(如西门子、微软、I B M、I n t e l、华为、通用等)建立合作:一方面努力成为国际化大企业孵化业务的外包服务提供商,加强国际化的同时提升众创空间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挖掘更多的海外创业者和国际企业高管、白领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

5.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品牌影响

及时总结和交流众创空间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对模式新颖、绩效突出的案例进行宣传推广,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对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创业项目、创业人物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在全社会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大力支持创业媒体在上海落地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业媒体,将上海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创业资讯中心.引导《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卫视等主流媒体开设科技创业专栏、专版,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创业类自媒体,构建线上、线下创业宣传传播体系,通过新媒体、自媒体等广泛宣传成功的“创业明星”、创客、极客、优秀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众创空间及其服务人员,传播创业理念,推广创业活动,让创业成功的榜样力量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董书聪.众创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N].中国审计报,2017-05 -03(002).

史明纯.上海市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与模式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雷良海,贾天明.上海市众创空间扶持政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7(3):32-39.

国务院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号)[EB/OL].(2016-02-18)[2018-06-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18/content_5043305.htm.

国家科技部关于印发《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2015〕297号)[E B/O L].(2015-09-14) [2018-06-15]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2015/201509/t20150914_121588.htm.

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本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沪委办发〔2015〕37号)[EB/OL].(2015-11-18) [2018-06-15]http://www.stc.gov.cn/gk/zcfg/gfxwz/fzfwj/342869.htm.

何铮,魏莞月.创新创业微型集群——“众创空间”研究综述及其趋势[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50-55.

王昕. 打造更多专业化众创空间[ J ] . 唯实,2018(1):57-60.

■责任编辑:王明洲

点评,此文是关于对写作众创和新思路和新时代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众创空间本科毕业论文众创空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众创空间:挤掉泡沫谋转型
经历2015年“井喷式”发展后,2016年众创空间继续向纵深发展 与此同时,数量上急剧增加的众创空间、孵化器也出现了“分化”一些“有空间没人.

一带一路时期众创空间建设实践和
马克(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江苏常州213001)中图分类号 F279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9923(2017)01基金项目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一带一路苏北地区发展众创空.

打造工业3.0模式的众创空间
文/杨柳树在市区新城的万源路、花源路两边,便是“黎明92”文化创意产业街区,绿意缠绕的街区、个性化设计的店名和精致小巧的庭院代替了原先破旧的废弃工厂,年轻人三五成群,在此间进进.

关于虹口区进一步推进众创空间的调研报告
为更好地落实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大力推进虹口区众创空间发展,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区人大工作研究会在区人大、区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座谈、走访、问.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