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艺术家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与李安源乐泉:碑帖造就不了艺术家对话乐泉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艺术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7

李安源乐泉:碑帖造就不了艺术家对话乐泉,本文是关于艺术家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与李安源乐泉和碑帖和艺术家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艺术家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家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家杂志烹饪艺术家杂志李约瑟难题论文

李安源(以下简称“李”):在谈论书道之前,想请乐先生从自学背景来谈谈自己的从艺经历.

乐泉(以下简称“乐”):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机缘,只是爱好.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写字,两岁就开始玩,一直玩到到农村插队,十年,然后又回来,回来后还是在玩,就这样玩了大半辈子.有人说我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这不好说,只能留待时间去印证.李:您在《论书道》里说,书道起于三个层次的递进:一技法,二心法,三自然法.

请谈一谈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乐:学习总要从有形的东西入手,于书法而言,就是临摹古人的作品,掌握技法,技法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走进去.但你花了很多年写了一手王羲之行不行?只能说你掌握了王羲之的技法,那是王羲之的,不是你的.技法问题就那么些,你掌握了也只能说明你半步跨进了这个大门.大部分人下了功夫都能学好,这不是我们学习艺术的目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个桥,一根拐棍达到彼岸.

我们通过学习让自己丰富起来,这样你的笔下就会丰富,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要学传统文化,传统的文化精神.传统好比中国国土上的长江、黄河,我们离不开她.学习也一样,没有传统,你的创新就靠不住.现在很多土地化肥使用多了,第二期再重种就需要更多的化肥才能长出庄稼,这是从根本上把土地破坏了.我们从小就要知道保护自己的土壤,保护我们的传统,保护每个人的根本,你要热爱这片国土,是她养育了你.不学习就没办法分辨这些,变得随大流.人要有独立性,没有独立的人格就没有办法达到一定的高度.

书法、绘画要有风骨,笔下一定要见性,见性就是还原本人,线条下去以后要见到你本人的灵性.灵性不是用于还原王羲之或者还原谁,或者综合几家变成什么样.书法不是改良,不是拼盘,是要还原一个原原本本的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地丢掉,就像狗熊掰苞米,掰一个夹起来,再看一个又夹起来,前一个就掉了,只有不断地掉,才能夹到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是大是小很难说,我们不去谈论这个.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有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背篓,如果你不断地往里面加,最后会连路都走不动.

艺术爱好虽然是小器小道,但它可以通大道.你通过学习,慢慢想到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做.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个人就是一个过程,历史就是一段长的过程,人很渺小,能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安心去做.

李:乐先生在书里说“故智者之书,必然书道”,是否可以反过来思考,“所谓书道,必是智者之书”?

乐:这是要分析的,我是说学习书法、学习传统文化.书写每个国家都有,唯有中国用毛笔,毛笔书写还原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它是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物质载体.如果把书法当作艺术来推敲悟道,并且用道来衡量,其实是还没有做到真正放下.

但为什么要这样提?是说我们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品质,这样在无形中会上升到一个道的境界,而不是笔法、技法.艺术需要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品性.如今艺术家想成功,就要选择一个背景,让自己更容易得到光鲜的光环.我们一般人认为的成就就是这样的成就,这样的成就很多人都能达到,但艺术上是不是达到了?我看未必,真正的成功绝不是这套.所以为什么要去慢慢悟?这是体验内在的修养、提升自己的过程,这很重要.从历史上看,当时很光鲜的人物现在看并不见得.单就书法来说,历史上的名家也就是几十个人,作品一人几件而已.如今西方大量东西进来了,我们的眼界宽了,认识世界的立场也受到影响.西方艺术有它的好,但是东西方文化相悖.中国人讲的是精神,几根线把一个人画出来,惟妙惟肖;西方人不断地用铅笔还原,实际上只是一种光影.中国人还原的是精神,你几笔画了一个人,人家看出来这是某某,可是和这个人放在一起时一点都不像,为什么?这就是中国艺术的高度,反映的是这个人内在的气象.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五千年的历史,她将来在世界上一定是顶天立地的.

喜欢这个东西就要好好地学习,好好学习就有一个方法问题.如果不能从文化精神方面去学习,只把心用在技法、技术方面,最后并不能清晰地反映文化的高度.大家要从大自然里学习.画山水,大家都提倡写生,一块石头、一棵树,有的甚至用相机去照,回来拼起来,满纸烟云.这是不是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是从心里酝酿过一段时间后慢慢回味出来,这样的东西才能看,才是你自己.这不是我在教导你们,而是我的切身体会.你只有把很多东西丢掉,才能够还原自己,否则你不干净,不干净在你的笔下会出现.

中国人谈文化、谈艺术,首先讲究的是品,这个品就是还原你的气息.大家做一件事情,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去学习,找不到好的途径,最后是白忙而已.所以人首先要立品,要有志向、品格和超凡的眼力,还要有精神,如果缺少这些东西,你就是个书法家而已.现在书法家、画家千千万万,都是大师,哪来那么多呢?一个社会不需要那么多大家,社会需要整体文化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个才重要.

李:乐先生认为书道其实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代表,林语堂先生也说最能代表中国人心灵自由的艺术就是书法,可见书法代表了中国文化及审美的高度.木心曾说“一切艺术最终归于音乐”,其实说它归于书法也可以,都是中国艺术的精神,是相互贯通的.请乐先生谈谈书法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学间的关系.

乐:这是一个很高深的问题,因为我们只能谈,不是论.当我们认真去论道的时候,其实离它就已经很远了,它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只要你心里面有它.但如果你从外面追它,你就失去它了,就像两个人谈恋爱,你天天和他在一起,结果人家对你越来越冷淡,道理是一样的.爱它,你就必须要去学习它,学习它,不是要你一天到晚不断研究,那叫做学问,是不行的.艺术不能去做,要放松地去学习,一面学习一面玩.当你关注某一件事情,你会忘掉自己.忘掉自己是好事情,失去自己是坏事.

“创作”是很奢侈的一个词.当你写字,那一定是在一个状态上,一种内在的环境.想写字马上就写,肯定是不错的.如果你天天想我今天把字写成什么样,还计划怎样去做,做成什么风格,你一旦动心去“做”的时候,这个念头一生你就做不出真正好的东西.因为它是假的,是虚的,是奔着目的去的.人生,目的不要太明确.所有的目的是长线,然后在平常的生活过程中,你突然间悟到了,就赶快去行动,那么,你可能会把你的灵光表现出来.也许跟昨天的不同,也许跟一贯的不同,那就是你弄出好的东西了.我们过去教育人都要执着,执着是个长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执着.最好是半天学习,半天放松,这样有利于身心,在高度紧张的过程中没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科学问题可能需要执着,但艺术必须要让自己放下,不放下来,作品也没意思.放松了,喜欢做的事情你不会觉得累.

所谓创作,其实是在平常的生活中等待,等待一个机缘.不是天天写字就能把字写好,每天写只是重复劳动,艺术要靠平常的养.艺术需要怎么养?

靠读书,靠各个方面.创作也需要机缘,所以,我生活中并没有一直在创作.过去说炉火纯青,写得如何之好,遍临名帖,其实是很痛苦的事情.有时你可能20岁已经写得很好,但你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等你到60岁的时候,回头看看,没想到当年还有这么好的作品.对个体而言,它是一个机缘.我在那时得到了机缘.哪能天天都有好东西,你天天都吃山珍海味行不行?不行.

你热爱生活,生活会回馈给你很多意外的东西,而当你有准备去做时,往往欲速不达.目标太明确、太现实,就跟艺术没有关系了.好的艺术作品往往意外.苏东坡讲“无意于佳乃佳”,就凭这一句话,他比王羲之高.《兰亭序》写来写去他还想写得更好,所以,它有脂粉气,它不是“天下第一行书”.

真正好的艺术一定是小众的,因为大部分人不做你这个事情,所以大家不认识你.大家都说你好,你的艺术一定很平常,因为你的共性很多.好的艺术一定是个性的大于共性的.个性审美可能占据了他的整个生命,所以,他能坚持下来,可以在某一方面取得一些成功.独立的语言一定是你自己,不属于传统,不属于未来.

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把握好时机,要坚持自己.这个坚持不是要你太执着地坚持,凡事陷进去就会失去自己.想做成一件事情首先要放松心态,不要把结果看得太重了.我们只有过程,只有方向,未来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所以学习才有意思,才能往前走.古人给我们作的范例、样本太多,大家都为了那个样板去学习、做事是不行的,但我们一定要敬畏,敬畏古人的每一点成就,不管高低,都是养我们的眼睛的东西.我们说“以眼观心”,你看到的东西,那些东西的好处你看到后很激动,其实你看到的那个激动的东西就是你,是你心里面原来就有的.好东西往往从有的人眼前过去,他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很麻木,那是因为浅薄,所以没有认识.

什么叫“智”,智就是想通了,小聪明解决不了大问题.就书法而言,很多青年人一开始都很聪明,一下就想通了,其实这个聪明往往会模糊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所以,一定要学习,不断地去充实自己,自己眼界高了,境界高了,品位高了,你才知道后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打开.人生是最精密的仪器,只有不断地打开了,你才会发现,你才有可塑性,才能往前走.我们学习都是为了放下,是为了打开自己,解放自己,让自己最终获得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就是你.你的生命都打开了,你一定会有更高的自我,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来.

李:谈到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尔”,我想这就是关于道的揭示,是超越于技法之上的偶然获得.中国有很多艺术家、理论家都谈到这些,也有不同的说法,石涛说“至人无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这和您讲的“心法”、“自然法”,是不是也有相合之处?

乐:技法如一根拐杖,到了一定程度可以生变,你慢慢会认识到怎样用技法来表达自己.你的想法很少,上来就能写得很好,这是个心法问题,就是用心去做.我们讲的“道法自然”是什么?是忘了自己,忘掉笔法,那一定是个玲珑世界,你下笔时是那么干净,它是很自然的流淌.

前面我们谈了很多学习过程中应该学到的东西,你的丰满、气象、内容、境界都能在你笔下很自然地反映出来.如果你强调了技法,这些东西都会退到边上去.为什么说画画的人要出去写生?写生是你在描摹这个世界,被这个世界所感动,然后去表现.可是更高的艺术需要去领略.有感觉的时候,你下笔,很快就到位,这个到位不是说你要反映山川的面貌.我强调的是山有精神、水有精神、树有精神,每一样东西都是生命,有表情,这个表情后面隐藏的就是精神.这个精神是什么?一定是你内在的气场,是你的感觉.如果你这时还想到我要表现出谁的风格,要画成什么,心里有了这些,真正的艺术就会减少.苏东坡还说过一句话:“只恨二王无我法”,太了不起了.王羲之、王献之,千古以来被主流所认可的大书法家.中国书法为什么没有很大的突破和进展?就是因为这样主流的思维.那真正的艺术在哪里?在人心里,在社会里.高等学府是把所有的学问集中到这里,然后大家去学.可是性灵的东西一定是在外面,在山水中间.道法自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今天说画山水,观察山水,注意山水的表情,还原山水的精神,人家说你是空谈、假话,其实我讲的句句都是真话.我们看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远看气势恢弘,那种艺术张力,所有的语言在这时都是苍白的.你走近它时仔细看,什么东西你都觉得一般嘛,因为远处的山、瀑布就是两三线,就这么简单,太简单了,可是当它完整地在你面前时,你不得不承认它.

我们每个搞艺术的脑后都要有一个反骨,你要重新梳理书法史,这是属于你自己内心的书法史,而不是书本上的.所有人讲的话,你都可以知道,但你不能完全相信,否则你又会失去自己.我希望学生要有自己,希望学生要通过学习找到自己,把自己立起来,长成自己的参天大树,而不是去学习导师的点滴.所有的学习最后是为了壮大自己,解放自己,一路走一路丢,一路学习一路放弃.所有的经历都是修行,最后这样才能返老还童.我曾经把毕加索的一张油画和一张儿童的画放在一起,我突然发现毕加索的画已经非常疲软了.儿童虽不会画画,但他无拘无束,把它们放在一起,它就非常的有力.为什么儿童画好?因为他没有任何世故,没有污染.我们学书法、学艺术,其实最后就是要有一个天真的、无拘无束的状态.找到自己的儿童状态、儿童的心态,你才能够不断地往前走,才敢突破自己.一个人要敢于破了自己花了几十年功夫才达到的境界.你要有了这样的认识,不断的心理发现,你才会得到更多,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自己、另外的自己.

李:碑帖之争,在近代书法史上曾形成一种思潮,但乐先生认为“碑帖无分”.这个问题请您再为我们解答一下.乐:王羲之的字历代帝王都喜欢,唐太宗尤为推崇,因此形成帖学,不断地传承,至清,改革派认为帖学羼弱不堪,碑刻上的字雄强粗野,提取一些可以让书法得到新生.这其实只能算改良,艺术的本质并没有变.改良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产生一些冲击力,但也只是在观念上,观念不能代表艺术.如果你强调观念,那是不行的,站不住的,只是一时之快.包世臣、康有为都提倡碑学,想要改变一千多年来帖学的这种状态,但其实碑学一直存在,有碑风的字也一直存在.宋朝的道士陈抟,写“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就是碑派的字.黄山谷的成就也很高,他的书法中就吸取大字鼻祖《瘞鹤铭》的结构,风格纵逸开张.只不过晚清才开始提倡碑学,好像帖学已经没前途了.近两百年来,书法基本上都被碑学笼罩,但是帖学也有大家,比如沈尹默、白蕉、林散之,都有很高的成就.所以说碑帖之分都是人为造成的,如果一味地偏颇,强调某一方面是不好的,营养全面很重要.严格来讲,六朝以前的碑,如龙门造像,基本上都是由一般工匠写的,刻工也不好,用现在的观点看,它们的很多字不通结构.我和学生说把字写亮,把字要写亮,首先要通透,往高一点说是要有构成意识.如果仅仅是一个端正的字,没有任何意义.当你有构成的意识去理解时,一个字可以还原出各种各样的面貌,你要让这些面貌都合理,有审美、有高度,这叫书法艺术.

所以,碑帖之争都是人为因素.我们学习一定要看破这一点,古人讲的并非都是最正确的、有道理的,你知道就行了,不要把它作为一种追求,作为一个行动的准则,甚至去辩论它.比如王羲之写《临河序》,后来文人附会了很多文字,就变成了《兰亭序》.王羲之可能也会觉得可笑,不过就是写了《临河序》几十个字而已,后人加上“死生亦大”,“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些话.这种封建社会文人做的东西我们不要追究,没有意义,真的需要的是有眼光,有独立的见解.你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坚持下来,你的精神在当下才能同古人相通.

学生:您常提到的“执着”是否和佛教里的“我执”有关,或者说您的书道是否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另外,您说观念不能代表艺术,那您认为以观念为主的当代艺术算不算艺术?

乐:我今天作为一个艺术的爱好者同大家交流,并不是说我的话就是正确的,仅供大家参考,我也并非什么都懂.你说艺术与宗教有关,那是有的.因为中国的艺术是靠宗教传承下来的,世界的艺术也是.中国讲儒释道,其实从大的方面讲都是相近的,都有“放下”.如果谁跟你说你一定要执着,至少不全对.

提到观念,因为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所以各种各样的观念的存在是被允许的,它存在自有它的道理.但是中国文化精神提倡的是内在的气象,山川、天地万物和人的内在气象的融合,它跟观念关系不大.观念可以解决技法表现的问题,我们不去强求一致.这个社会开放的程度越高,观念就会越多,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不认为观念是不对的,但是观念不能代表一个时代,或者一段历史的高度.我们年轻的时候被种种新的观念所冲击,很激动,去创新,当一切尘埃落定以后,你才知道我从这个观念走出来以后,还是我才是我自己.

学生:有人说井上有一是现代书法的开始,也是现代书法的终结,我们能否把他的作品当作书法来看?如果不能,那它是怎样的艺术?中国人评价日本人的书法时是基于不同的文化系统,如此,能否做出客观的评价?

乐:这个问题很大,不是我今天能帮你解决的.但有一点,中国人的艺术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气象,源远流长,不是像一些人所言,书法艺术到今天不行了,需要西方人冲进去,这是两种概念.相反地,我认为,我们的书法今天弱是因为我们对传统精神文化理解不深,我们差在这方面,这方面是可以救的.日本人写汉字是旁门左道,他用另外一种精神来做这件事.他可以很粗野地去表达一个字的象形状态,但那和中国传统的书道是相悖的.你不要用书法去套它,它也不会用它的东西来套书法,就像行走在两行轨道上,看上去相接近,但却是两条路.他们的象形可以作为一个意思,但不是内在的中国的精神.中国的笔墨是讲究情调的,要有内涵,笔笔见性.如果像武士道一样去写字,那根本同中国的书法不是一回事.我们不要去一味地否定自身去看别人.井上有一所写的那些小的、满的字,基本没有一个字的结构是对的,他没有那种基本功,没有这种文化素养,他有的就是拼命去写,跟绘画相近,跟汉字形状有关.

学生:您说“艺术是小众的,艺术家应该是个性大于共性”,对于前半句,您指的是当下艺术的这种现状,还是说艺术的本质就是小众的?

乐:前面的话同后面的话不能隔开看.阳春白雪的和通俗艺术必定有区别,共性的大家都能看出来,而有个性的艺术是不太容易被接受的,它更内心化,这种内心状态你不了解就没有办法领会.王羲之、颜真卿留下来几件作品,在当时看也是小众的,小众的与大众的,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任何历史阶段都是这样.

李:乐泉先生说的一句话可以作为这场讲演的提炼,就是“碑帖造就不了艺术家”,那么,学书法的同学要思考了,如果碑帖造就不了艺术家,那么学习如何依托?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今晚乐先生也给与了很精彩的解释.也请大家体会他在《论书道》中的一段话:“一切的见与闻是道,一切的存与在是道,一切的声与音是道,一切的道非道.”

此文结束语:本文是关于艺术家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李安源乐泉和碑帖和艺术家相关艺术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李安:不团结的中国艺术家,的最后一搏
李安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华人导演 他拍过卧虎藏龙,当时在海内外都很流行,被认为开创了新的武侠片类型,得了很多奖 2005 年,他导演的断背山同时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些年也有很好的作.

骨语者李法军:鉴骨是和生命对话
9月22日,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李法军的一份鉴定报告,宣告持续40天的广西灌阳县酒海井红军遗骸打捞第一阶段告一段落,一段83年前的隐秘往事,就此浮出水面 1934年11月,因部队撤退而未及.

李显龙访华:新加坡的调头策
许久没有动静的新加坡,最近出声了 在没有任何征兆的状况下,9月15日中国外交部和新加坡总理公署发布了李显龙访华的消息 为期三天,从本月19日到21日 这件事为什么值得关注呢因为自2013年8月,李显龙.

李可染夫人:为爱倾尽一生
1943年春末的一天,阳光格外好,重庆国立艺专学生邹佩珠正在离学校不远的路边写生,这时,一位又高又瘦、“看起来病恹恹”的男子摇摇晃晃地走过来向她打昕“请问国立艺专怎.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