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中国古代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血脉记忆:中国古代家书千年演变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中国古代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31

血脉记忆:中国古代家书千年演变,本文是中国古代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家书和血脉记忆和演变方面论文范例.

中国古代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明论文中国古代建筑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流传两千年的家书故事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相传3000 多年以前,周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宠幸绝代佳人褒姒( 姒音si 读“似”),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宫.申后遂用之计,为太子修书一封,商量废除褒姒的计谋.“书”,最早不作书信之解,而是作动词用,是写的意思.后来才作名词用,演变为书信.“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顾名思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兵荒马乱时期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太平盛世时期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都向我们显示了人们对家书的重视.家书是古时人们与亲人联系的唯一途径,也是古代人互诉思念、互报平安、议论时政的重要方式.由于对象范围小,而且对象常常是至亲,使得家书有相当的隐私性,读起来真实感人,所以,西方人称它是“最温柔的艺术”.

我国家书历史源远流长,大概从文字产生以后,家书就出现了.迄今发现的两封最古老的家书,是刻在战国末期木简上的.1975 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郊睡虎地四号墓,出土木牍两件,均两面墨书秦隶,内容为从军出征的士卒黑夫和惊两兄弟的家信.据专家考证,这两封家书写于秦始皇二十四年( 公元前223 年),内容是淮阳当兵的“黑夫”和“惊”两兄弟给安陆家人的信.这一年,是秦军大将王翦率60 万大军灭楚的一年.“黑夫”和“惊”作为秦兵,参加了对郢城的围攻,战事激烈而长久.在战争间隙,从军出征的士卒“黑夫”和“惊”兄弟俩分别给家里的哥哥“中”写了家书.“黑夫”在信中首先问候大哥,再问候母亲.他在信中说,不久前在前线与同样从军的哥哥“惊”相会,两人都安然无恙,请家人放心.然后,“黑夫”请求送些零用钱来,也请母亲在家乡买些丝布,做成夏衣,与钱一道送来.“黑夫”是精打细算的人,他在信上说,如果家乡的丝布太贵的话,就只送钱来,自己在当地买丝布做夏衣.并在信的末尾问候家中的其他亲人,也代从军的哥哥“惊”问候家人.

第二封“惊”的家书也是说自己缺衣少钱,希望家里能够火速寄衣寄钱.“惊”大概结婚不久,一个女儿年纪也小,他对妻女牵肠挂肚.他问候妻子,请妻子一定要孝顺父母,赡养老人.他最放心不下年幼的女儿,特意嘱咐哥哥“中”,定要多加管教.自汉代始,家书名篇不断到了汉代,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纸、简、绢、帛等书信材料的出现,家书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加丰富.文人学者对写信非常重视,将其视为创作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这一时期的家书异彩纷呈,留下了不少千古传颂的佳作.汉高祖刘邦的《手敕太子文》对自己年轻时不读书及轻薄文人之举,进行了沉痛反省,希望太子以此为戒,努力学习,并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地告诫太子要尊重开国功臣,养成尊老、谦虚的优良品质.西汉史学家司马谈的《命子迁》,告知司马迁要继承父志,完成《史记》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东方朔的《诫子书》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诫儿子,最好的处世方法就是恰到好处,随着环境、事态的变化而变化,进退有则,游刃有余;只有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以折中的态度为人处世,才能和而不匮,优哉游哉.刘向的《诫子歆书》引述董仲舒名言来说明祸因福生、祸藏于福、相互转化的道理,告诫儿子在得志时不骄傲,失意时不气馁,保持清醒头脑,以求免除祸患.所有这些都说明,汉代家书已经成为人们教子的重要手段之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进入“为艺术而艺术”的自觉时代,家书这种袒露心灵的文体也随之得到发展.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记载了当时人们在书信这种应用文体中竞相展示才华的盛况.在当时文人眼里,已经不把家书单纯地看着一种应用文体,而是使之和诗歌、辞赋并列,尽量使之想象鲜明、感情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家书不但可以用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且还借此炫耀文采,张扬才情.如虞翻的《与弟书》、羊祜的《诫子书》、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杨椿《诫子孙》、谢氏《贻王疏书》等,都是流传千载的脍炙人口之作.其中,诸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芝草无根,醴泉无源”“恭为德首,慎为行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语句,也因文美意深,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佳句.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其主要特点是讲究辞藻、典故、声韵、偶对.由于南北朝是骈文的全盛时期,家书受其影响,也有骈偶化倾向.不过,骈文这种形式并没有束缚家书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反倒因为恰当应用,增强了家书的艺术效果.如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既是一封色彩瑰丽、写景如绘的家书,也是一篇游记散文,以书简写景状物,诉说路途艰辛和旅怀愁苦,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书信骈偶的风气一直影响到隋唐时期.随着中唐古文运动的兴起,由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努力,新鲜活泼的散文得到普及,为家书的写作提供了充分发展条件.宋元是古代书信的全盛期,这时的家书内容从天下大势,到人生哲理几乎无所不包,并密切关注现实问题.宋太宗、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朱熹等均留下了诸多绝句名篇.

明清是古代家书发展巅峰时期在明代以前,私人之间的通信基本上都靠私人传递.有一则典故叫“误付洪乔”,说的是晋朝豫章太守殷羡,字洪乔,在离任时,很多人委托他捎带书信回家乡,因那时还没有邮局,只有托人捎带.他很客气地接收了100 多封信,可到了石头渚,就将信全部扔进河水里,使其“沉者自沉,浮者自浮”.从这则典故中,可看出古人通信的难度.寄信不容易,收信自然也是几年才能遇到的事了.“东望山阴何处是? 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陆游的这首词,再次印证了古代家书的珍贵.《古诗十九首》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书信的珍视程度.在交通不便、万山阻隔之时,家书对古人是何等的重要.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官邮出现很早,可是,私邮却落后很多,民间通信极不方便.根据甲骨文的记载,早在商代就有速报军情的传递活动.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在明代以前多托人捎带家书,直到明代永乐年间,才开始出现专门*民间信件传递的民信局.第一家民信局出现于当时商业最发达的浙江宁波,后来逐渐出现在沿海各通商口岸和内地各商业城市.至清代同治、咸丰、光绪年间,全国大小民信局达数千家,机构遍布国内及海外华侨聚居区,形成内地信局、轮船信局和专门为南洋侨民服务的侨批局交织的民间通信网.清末,新式邮局出现,家书开始通过邮政寄递.

明清是古代家书发展的巅峰时期.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录家书.在清代,郑板桥、纪晓岚、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影响也很大.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曾国藩的家书.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小至人际琐事,如交友和旅游的内容;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如用人、修身、学习、理财等内容.到了近现代,流传下来的家书就更多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傅雷家书》曾先后再版5 次,重印19 次,累计发行超过100 万册.

( 据《寻根》、《辽宁日报》)——/链接/——书信的别称及其由来书信,是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最普通不过的方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知其别称和由来的人并不太多.书:最早是作动词用的,即写的意思,后来才作名词用,又演变为书信.例如白居易的《与元九书》等.家书即家信,手书即亲笔信.信:《三国志》载:“马超等屯渭南,遗信求割河西以请和.”以后作书信用,成为最通俗、最常用的名称.简:据《说文》解释:“古未有纸,载文于简,谓之简札.”简是一种竹片,后来也作书信用.例如《西厢记》有“酬简”,就是张生与崔莺莺互通书信.笺:古称小幅而华贵的纸为笺,后来演变为书信之用,今天也称信纸为信笺.翰:古时以羽翰为笔,用来写诗文或书信,因之用它代替书信.尊称别人的书信叫“华翰”.函:古时称封套为函,后来写信多放在封套内,免被他人看到,故也称书信为函,尊称别人的信叫“大函”.缄:本来是封的意思,写信多是封起来,所以也称书信为缄.鸿雁:典出自《汉书》:“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后来,鸿雁就成了书信的代称.( 据《中国书信礼仪》)

该文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家书和血脉记忆和演变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中国古代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竹林七贤:中国古代第一偶像男团
文时和畅其实中国很早就有偶像了,那就是中国古代第一男天团“竹林七贤”,这七个人其实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偶像男团 我们把它叫作“BB boys” 竹林的英文是.

美食众议院:中国古代十二大名厨之一伊尹篇
减字木兰花 伊尹一代名厨,夏末作奴到商汤 一代贤相,铺助商朝五代王 身背玉鼎, 述解治国之良方 一羹一酱,烹饪绝技天下扬 少小学艺,勤奋刻苦挥刀勺;精烹之道,那料他日作栋梁 调鲜治国,前无古人后无仿 .

烟霞丘壑:中国古代画家和他们的世界
中国古代绘画精妙、丰富、绝美精髓 本文以轻松的笔法、隽永的文字,将中国古代画家和他们生活的世界做了简切的勾勒,以引领读者领略中国绘画的烟霞丘壑,感受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 郭忠恕的“离绝匠意&.

中国古代婚姻:无媒不成婚
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 但提到媒婆,人们想到的多是一个滑稽的形象两坨腮红,脸上有痣,手里拎个烟袋,巧舌如簧 按理说,促成姻缘应当是件美事,可媒婆的形象,为何被丑化至此呢婚前第一问您贵姓媒.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