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少数民族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跟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新和新进展刘冰清教授《中国节日志姊妹节》评介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主题:少数民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2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新和新进展刘冰清教授《中国节日志姊妹节》评介,本文是少数民族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与《中国节日志姊妹节》和少数民族和评介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少数民族论文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论文参考文献 新经济杂志新课程导学期刊新制度经济学论文农村新技术杂志

黄 金

(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重庆408100)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1332(2016)02 -0114 -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社会与文化生态的急剧变迁,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形成广泛参与的运动,以浓墨重彩重绘了中国的文化地图,创造了新的历史”.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中国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挖掘、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一方面,在实践层面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建立健全了国家一省一市一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评定了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推介和宣传,使得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深入人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也已基本确立,理论建构取得了丰硕成就.一大批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情怀的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学者深入田间地头,通过长时段、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和细致入微的体验观察,借助宏大的历史叙事和行云流水的情感体验,将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代先民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出来,或以文本,或以展演,或以仪式等多种方式予以呈现.这些学术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不仅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理论建构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切实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也有重要指导价值.其中,三峡大学刘冰清教授就是这些学者中极富代表性的一位少数民族学者.

长期以来,刘冰清教授致力于我国西南民族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工作,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2014年11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又公开推出刘冰清教授主编的《中国节日志·姊妹节》(以下简称“《姊妹节》”)一书,这是刘冰清教授及其团队对我国苗族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的最新成果.《姊妹节》一书是民族民间艺术发展中心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子课题《姊妹节》的最终研究成果,全书严格按照“中国节日志”的学术范式进行实地调查和文本书写,内容主要由综述、志略、调查报告、附录、后记等部分组成,约35万字.通读全文,笔者认为,刘冰清教授的《姊妹节》一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姊妹节”: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视野

苗族是我国苗瑶语族中最具特色的西南少数民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苗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诸如《中国苗族通史》‘31等代表性著作,对我国苗族历史、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讨论,苗学学科也初具雏形.但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研究多集中在“静态”的历史研究和现象描述与分析上,不仅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领域的系统观察与思考,而且现有研究也缺乏较为深入的理性思考和动态分析.基于此,刘冰清教授及其团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手,重点对苗族姊妹节进行实地调查与文本书写,这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探索和创新.可以认为,在全社会都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大背景下,刘冰清教授及其团队从苗族的姊妹节人手,全面思考和探讨少数民族非物质遗产保护问题,《姊妹节》一书实现了从民族节日研究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从传统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的成功转向,不仅极富现实意义,而且也有重要的学术样本价值.

二、“留住乡愁”:细致入微的深入观察和全景式文本书写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留守乡土社会逐渐成为人们守住精神家园的最好方式,传承与保护乡村文化及其文化空间也已成为“留住乡愁”的最佳手段.刘冰清教授及其团队从2009年1月开始到2012年9月结束,历时四个寒暑春秋的辛苦调查与写作,为人们“留住乡愁”而不懈奔波,这正是《姊妹节》一书得以完美呈现的最好证明和注解.

在《姊妹节》后记中,刘冰清教授这样写道:“我们共亲历了四个年度的姊妹节,从旧洲打牌双井,从良田到猫坡,从坝场到温泉,从施洞到老屯,从革东到革一……不少村寨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寻找着姊妹田、姊妹坡、藏鼓洞,我们听着九和九英、金党和窝久、仰和妮美妙的传说,我们采录了酒歌、飞歌、姊妹歌,我们抓拍了银饰、刺绣以及美丽动人的笑容,我们欣赏着踩鼓场上的飞扬和优雅,我们和寨老、歌师、银匠畅谈过去和未来……”这些文字,深刻记录了刘冰清教授及其团队为深入调查姊妹节的艰辛和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当然,付出这些艰辛的劳动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学人类学开展长时段、大规模田野调查的过程.四年里不辞辛劳深入田间地头调查,进入苗家访谈,与苗族同胞深入交流、交往,做朋友,和歌而舞,把酒酣饮,艰辛与喜悦交融,这些在《姊妹节》一书中都有完整的呈现和真实的反映.

同时,刘冰清教授及其团队“为了全面呈现苗族姊妹节这一颇具地方特色的节日面貌,我们采取访谈、跟踪、观察等多种方法对节日源流、时空布局、节日组织、游戏娱乐、表演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田野工作,获得了大量详尽而可靠的资料.”,为《姊妹节》一书的撰写做了充分的调查与准备,在大规模、长时段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刘冰清教授对姊妹节的时空分布、组织、节日缘起、仪式活动、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游艺娱乐、节日用品等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和文本书写,尤其是对姊妹节的历史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归类,同时还对不落夫家和还家头习俗进行了文本整理和展示,让《姊妹节》一书极富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在“调查报告”部分,刘冰清教授及其团队对苗族姊妹节进行了全方位调查与书写,从地域和内容角度呈现了《苗族姊妹节服饰调查报告》《苗族姊妹节银饰调查报告》《农历二月十五苗族姊妹节调查报告》《贵州省台江县老屯乡老屯村苗族姊妹节调查报告》《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苗族姊妹节调查报告》《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偏旧洲村苗族姊妹节调查报告》《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革东寨村老屯村苗族姊妹节调查报告》《贵州省台江县革一乡西南村捞鱼节调查报告》等八个子调查报告,这足见《姊妹节》一书田野调查的深度和广度.

可以认为,刘冰清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大规模、长时段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为“留住乡愁”守护精神家园,借助细致入微的参与观察和全景式的文本书写,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将活生生的苗族姊妹节活生生生立体式展现出来,既有一定的历史厚度,又有现实的生活现场感,动态而丰满,这是《姊妹节》一书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三、“节日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研究的新范式与新探索

民族志是民族学人类学作品的最主要呈现形式.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就曾将民族志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业余民族志、科学民族志和反思民族志”.已故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在思考土家族民族志撰写时认为,从民族学研究角度来说,民族志的写作主要可以分三个层次:宏观民族志、中观民族志和微观民族志.第一层次就是写一部总体的民族志,可谓宏观工作;第二层次就是选定一个范围适中的社区,进行调查研究,描述其社会的种种功能,可谓中观探索;第三层次就是就一个范围更小的典型乡村进行解剖和分析,可谓微观民族志.在李绍明先生眼中,民族学人类学的宏观研究固然重要,但一般民族学者还是喜欢进行微观和中观的研究.这是因为这样便于深刻地揭示社会现象,而且也是宏观和比较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7]3在现有的苗族研究领域和非物质文化研究中,虽然学术界也已发表了大量著作和学术论文,但真正以“民族志”来呈现的成果还为数不多.基于此,刘冰清教授及其团队就借助“民族志”的方法和写作范式,对苗族姊妹节进行了民族志调查与书写,具有极强的个案价值和样板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姊妹节》一书完全具备“科学规范的节日志”的一般特性.

总体而言,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包括民族节日在内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一直是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刘冰清教授及其团队为挖掘、保护和传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姊妹节》一书就是对苗族节日文化遗产进行探索的有力证据和最新成果.刘冰清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姊妹节》一书,借助大规模、长时段的田野调查和细致入微的体验观察,以及民族志书写和成果呈现,初步建构并积累了我国少数民族节日志调查与撰写的一般模式和基本经验,极富现实价值和样板意义.可以认为,《姊妹节》将是一部经过锤炼的经典式少数民族节日志著作,是一本合乎科学范式的民族志作品.

综上资料,本文是一篇关于少数民族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中国节日志姊妹节》和少数民族和评介相关少数民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族的新2019年中国家祠文化天柱论坛会议综述
摘要在中国家祠文化天柱论坛上,专家学者们以贵州清水江流域为中心,对祠堂、族谱……宗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探讨其传承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的方法、路径及其实践 论文比较集中地展示了清水江流域苗侗少数民族.

新媒体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意义探析
摘 要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这种节日是整个民族文化的魅力展示和独特表演,它们象征着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底蕴 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

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动向以《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为主的考察
一、“十九世纪创作方法”与文学经典化的主导标准  新世纪以来,文学经典化问题的讨论是一个持续性的文学景观 顾彬的“垃圾说”是引发这一讨论的导火线之一 顾.

新媒体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特点基于湘西南侗族地区的调查
摘要作为全新的媒介类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明显的传播优势,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传统媒体 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作用亦受到影响,对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应充.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