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林毅夫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和林毅夫:中国家要用好后发优势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主题:林毅夫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2

林毅夫:中国家要用好后发优势,本文是林毅夫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与后发优势和用好后发优势和林毅夫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林毅夫论文参考文献:

林毅夫论文参考文献 意林杂志订阅国家一级刊物意林投稿国家人文地理杂志

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好处呢?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利用后发优势,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速度就应该比发达国家更快,因为模仿学习的成本总比自己发明低,而且风险比自己发明小.

非洲为什么贫穷

非洲是现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大陆,它有约11亿人口.根据世界银行2015年公布的数字,430/0的非洲人口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最低贫困线之下.非洲的贫困问题如果不解决,非洲人民就不能摆脱贫困、实现跟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的现代化梦想,还可能导致非洲国家、非洲大陆社会政治的不稳定.

目前,非洲的人口非常年轻,11亿非洲人口,70010在30岁或者30岁以下,50010在20岁以下.这些人年轻力壮,但如果经济发展不起来,他们没有就业机会、没有美好的未来,他们就会对国家和社会有很多抱怨,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政治的不稳定.到了那时,非洲社会、政治不稳定影响的肯定不只是非洲.

非洲为什么贫穷?是不是非洲人不努力?当然,这是我们常有的印象,似乎非洲人到工厂里面工作,工作几天拿了工资,就去吃喝几天,没钱了再回到工厂.这种现象我不敢说没有,但想想看,当年我们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还贫穷的时候,农民刚刚到工厂工作的时候,不是同样也有这种情形吗?而且不仅是非洲和中国,东亚其他经济体,韩国或者中国台湾,它们在实现现代化之前,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那些工人的素质和现在非洲也差不多.

还有人说非洲国家的人没有企业家精神,我过去也曾有这种想法.但我在世界银行当副行长的时候,第一年去非洲的莫桑比克,当地政府安排我到各地去考察.有一次,我从莫桑比克首都去到一个乡下,车程两个多小时,当中经过一个农贸市场.看到农贸市场我感到很好奇,就要去农贸市场看看这里面卖什么东西.往农贸市场走的时候,看到有一群小女孩在农贸市场外面,用一个篮子装着芒果,那些小女孩大概十多岁.我觉得很好奇,就往小女孩那边走去,那是在农贸市场门外.

我们—群人往她们那儿走,当然就引起农贸市场门口的注意,就跟着我们了.在农贸市场外面的小女孩看到跟来以后,马上带着她们的芒果拔腿就跑.那些小女孩为什么不进入农贸市场呢?后来才知道跟我们国家—样,进入农贸市场是要交钱的,那些小女孩为了省钱,冒着被抓的危险,从家里树上摘了几个芒果在外面卖.我知道以后就说,这些小女孩完全符合我们教科书里所讲的企业家,具有企业家精神.

什么叫具有企业家精神呢?发现市场上有什么需求、什么机会,然后组织各种材料、商品卖到市场上去,抓住获利的机会,而且敢冒风险.她们会算这个成本和效益,她们知道如果要交农贸市场的费用就赚不了钱,所以她冒着被抓的危险,在外面卖芒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非常强调的企业家精神——发现市场机会敢冒风险,组织各种生产来抓住这个机会,在这些小女孩身上完全表现出来了.所以非洲国家的人民跟任何地方的人民—样,都是有企业家精神的.

那是不是非洲国家政府不作为,造成非洲国家现在这么贫穷呢?仔细一想,其实也不是.我们知道,非洲曾是西方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主义风起云涌,他们都在努力摆脱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们终于独立,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国家.

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非洲人民其实跟我们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他们的国家不惜牺牲生命,使他们的国家实现了独立.独立了之后也和我们一样,都希望能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希望能够民富国强.

那么,既然跟我们隋—样的追求,为什么现在还这么贫穷呢?

结构主义的处方失败了

当然你要实现国家现代化,需要有理论指导,要有追求的目标,非洲人民就把发达国家的理论用来指导他们的实践,用发达国家的经验作为他们的参考.实际上跟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一样,总是一种有参照系的心态,认为发达国家成功一定有他的道理,把这些道理学会了,拿到我们国家来用,就能够帮助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

开始的时候,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让老百姓能够过上跟发达国家一样的生活,那就把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发达国家有什么,我们希望也有什么;发达国家什么能做好,我们希望和发达国家做得一样好;我们缺什么,来补发达国家有的那部分;我们什么东西做不好,希望我们能够像发达国家一样做好.

我们知道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很多殖民国家想要摆脱殖民统治,想要追求他们国家的现代化,这才从现代主流经济当中分离出来,将之变为新的现代经济学子学科.发展经济学在上世纪40年代刚刚出现时,第一波思潮我们现在叫结构主义.

什么叫结构主义?发展中国家当时希望的是能够跟发达国家一样富强,你要跟它一样富强,你的劳动生产率就要跟发达国家一样高,产业水平也要跟发达国家一样高.发达国家当时收入很高,实力很强,有现代化资本密集的大产业,发展中国家只有一些原始的农业、传统的矿产资源产业,这些劳动生产率水平都很低.

因此,当时结构主义说你如果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就应该发展跟发达国家一样的现代化产业,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人民的收入,这个逻辑似乎非常严谨.

但事实证明,按照这种方式发展,无论是什么产业,都发展不起来,因此,结构主义认为,这是这些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等因素造成的结构性问题.他们认为,市场发展不起来,是因为有太多市场失灵,因此建议由国家克服市场失灵,由国家直接动用资源,配置资源,把现代化的大产业建立起来.当时的非洲国家就是这.样.

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非社会主义国家,都普遍推行这种战略需求,也就是类似中国的“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

在发展中国家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这种动员之下,这些非洲国家建立起现代化产业,钢铁厂、汽车厂等,发现这些产业在国家强力支持下是可以建立起来的,但是一般效率非常低,导致经济停滞,危机不断,然后跟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

所以看发达国家有什么,你缺什么,想按照发达国家有的去建设,失败了.

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也失败了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国家也在反思,为什么在第一代领导人努力和全民共同奋斗之下,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当时的看法就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发展不好,是因为政府有太多干预,没有让市场发挥作用,政府干预造成扭曲,造成资源错误配置,导致寻租.

因此,当时主流发展的经济学思想从全面的结构主义变成后来所谓的新自由主义,认为发展中国*不好是因为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现代化市场体系.所谓完善的现代化市场体系是以私有产权为基础,全部由市场决定,资源全部由市场配置,政府扮演最小政府的角色,有限政府的角色,主要目的就是维持国防安全,维持稳定.这样财政上就不能够有赤字.

这样好像很有说服力,因为发展中国家确实有很多政府干预,进行资源配置,政府干预导致寻租现象非常普遍,任何人都可以选一个理论模型证明只要这样效率肯定是低的.在这种情况下,十年展中国家领导人在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国际发展机构,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和帮助下,以“华盛顿共识”为基础,推行改革,进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财政稳定计划.

消灭贫困是世行等国际机构的使命之一,然而这项使命完成的并不顺利.

这从一定程度上看好像很有道理,但是推行结果怎么样?推行的结果是这些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国家原来建立的工业垮台了,然后经济崩溃、停滞,危机不断,而且不断出现去工业化现象,工业在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

在上世纪十年代这些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平均经济增长率比在结构主义的六七十年代还要低,而且发生危机的频率比六七十年代还要高.因此有些经济学家就把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十年代称为“迷失的二十年”,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很清楚,但是推行的结果效果是非常差,非常严重.

成功经济体的秘诀,是推行了“错误政策”

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都贫穷,两百多个发展经济体当中,只有少数几个,而且是非常少数,从低收入进入到中等收入,再进入到高收入.从低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目前在两百多个发展经济体当中有两个,一个是韩国,一个是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很可能在2025年变成第三个在二战以后从低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经济体.

在1960年的时候,有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截止2008年,共有13个从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当时有8个是西欧周边的欧洲国家,本来差距就不大,因为西欧国家一直都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高收入经济体.另外5个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从历史证据来看,真正能成功的经济体非常少.

我们对这些成功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的政策进行观察,发现了一个非常让入迷惑的现象.这些成功的发展经济体,不管是从发展还是转型来看,它们政策推行的时候,从当时主流的理论来看基本上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东亚这几个经济体,它们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主流的理论是结构主义,如果你要赶上发达国家,应该发展现代化的资本密集型大产业,但是东亚这些经济体,在五六十年展的却是传统劳动密集型小规模的轻加工业.

当时的看法是,发达国家产业水平那么高,生产率水平那么高,你发展劳动密集型小型加工业怎么能赶得上呢?

当时认为应该发展现代化加工业,要自己生产不要进口,所以当时结构主义的观点是推行进口替代战略,但是亚洲“四小龙”推行的是出口导向战略,在当时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是现在真正赶上它们的就是那些积极实行“错误政策”的发展中经济体.

上世纪80年代所有国家经济体都在转型,从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走向市场导向的这种经济体制.当时普遍的看法是,由政府导向的经济体向市场经济转型,应该推行所谓的“休克疗法”,—次性地把政府各种干预扭曲取消掉,这样才有办法建立起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效率才能提高,才能赶上发达国家.

当时还有一个看法,如果你在转型当中是“三心二意”,像中国推行渐进的、双轨的转型方式的话,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这会造成经济社会资源错误配置,腐败横行,导致的效果比原来计划经济还差,这是十年代普遍的看法.

寻找新的发展思路

在转型过程当中,维持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少数经济体,包括中国、越南、柬埔寨,以及东欧国家当中表现比较好的,像波兰、斯洛文尼亚,或者前苏联国家当中表现比较好的,像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推行的是一种不彻底的改革,保留了不少干预扭曲.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根据理论上看起来一清二楚的主流理论来做是不成功的,少数成功的几个经济体,它们的政策,从主流理论分析来看,却是错误的.

我们学理论的目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如果说这个理论能够帮我们认识世界,但是导致的结果是比原来更糟的话,那学这个理论就没有什么目的了.那些成功的少数经济体到底有没有什么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我看了一下这些少数成功的经济体,它们倒是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第一个共同特性是它们不是从发达国家有什么我缺什么,发达国家什么东西能做好我什么东西做不好,作为它的发展政策和转型政策的出发点,它们一般是从我有什么,根据我有的我能够做好的,然后把做好的做大做强,这是一个共同的特性,不是把发达国家做参照系,而是你自己做参照系.

第二,它们普遍都是比较务实的,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相比,拿发达国家做参照系可以看到处是问题.那么问题要解决,总要有时间,要有力量.但是我的时间和力量有限,我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解决好再来发展经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把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先取得成功,然后再让星星之火去燎原,这是我看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或者经济体成功的共同特性.比如在转型的时候,如果一下子把各种保护补贴都取消掉,那原来的体系就崩溃了.在这种状况之下,就像中国讲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人继续给他一些必要的保护补贴,新人部分给你支持,让你准入,这是务实.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是我最近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想探讨的.当然发展的目的是提高收入水平,有一天我们希望变成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有一样的收入水平.那么你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劳动力生产水平也要提高,劳动力生产水平要提高,现有技术水平必须不断创新,每个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可以更多更好,然后可以涌现新的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我可以把资源不断从低附加值产业配置到高附加值产业,这样劳动生产率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收入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在产业结构这样的转型当中,最早开始的是农业,逐渐进入到制造业,最后到服务业.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生产规模加大,市场范围拓宽,你要不断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随着现代化产业发展,机器设备需要电力,你必须提供电力的基础设施.现在的产业投资越来越多,你必须要有资本,自己的钱不够,那你必须要用金融市场来动员资本投入到新的产业上去.随着发展你的生产价值越来越高,交换范围越来越大,交易的人不认识,所以你要跟他交易必须要写合同,合同不会自己执行,所以必须要有执法机构.这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必须不断相应完善,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应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一样,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有一点不同,因为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以后都是最发达,收入水平最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最高,代表它们的技术和产业在世界上都是最好的.在这种状况下,他们要技术创新,必须自己发明,他们产业要升级,必须自己发明,自己发明投入非常大,风险非常大.

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好处呢?不好的地方是落后,劳动生产率水平低.我们技术比较落后,但是我们可以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模仿发达国家技术从而获得经济创新.在产业升级方面也同样,我们的产业附加价值低,可以进入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产业,只要它的附加价值比我们高,那就是产业升级,这就是经济学里说的后发优势.

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利用后发优势,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速度就应该比发达国家更快,因为模仿学习的成本总比自己发明低,而且风险比自己发明小.照理说,发展中国家可以跟发达国家不断缩小差距,甚至赶上超过发达国家.

但是为什么真正能实现快速发展的非常少,我想主要原因是要认识到这一点,发达国家现在产业很密集,资本很密集.

现在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都是比较传统的,用的劳动力比较多的或者资源比较多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或者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农业和矿产业.最重要的原因是要素禀赋结构不一样,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积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少,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是资本比较密集的现代化产业.

发展中国家最短缺的是什么?最短缺的是资本,在这种状况之下,这种资本密集型产业不是你的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那些劳动力比较密集、自然资源比较密集的.只有这个产业符合你的比较优势,它的要素生产成本才会最低.如果你也可以有相应的合适的软硬基础设施的话,你的交易费用也会比较低,你就会把你的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

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在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中国家目前不太可能形成同样的竞争优势,在目前这种要素禀赋结构状况下,它必然是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或者自然资源比较密集的产业.当然发展目标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有一天我们能够达到跟发达国家一样高的收入水平、一样高的劳动力水平和—样高的产业水平.但是因为产业是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要达到一样高的产业水平,你就要让你的要素禀赋结构,也就是资本相对劳动力的量,跟发达国家处于同样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开始的时候资本非常少,怎么样才能够让资本拥有量快速增加呢?

资本是怎么来的?资本是在生产当中的剩余,你不把它消除掉,沉积下来投入生产就变成资本了.在这种状况下,要快速积累资本,用什么方式最好?就是在每个发展阶段,按照你的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然后给他相对应的软硬基础设施就可以变得有竞争优势,有竞争优势可以创造更大的剩余,而且按照比较优势投资,他的回报会最高,积累的速度会最快,你的要素禀赋积累的速度也就最快.在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人均资本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在升级的过程当中,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就可以充分利用跟发达国家技术产业差距的后发优势.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我前面说要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这是经济学家才能懂的语言,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追求的是利润,你怎么让它在追求利润的时候,主动按照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采用技术呢?那必须有制度安排,这个制度安排就是你必须有完善的灵活信号,来反映你各种要素的相对稀缺性,资本少的时候资本必须昂贵,劳动力多的时候劳动力必须便宜.反过来,资本多的时候资本比较便宜,劳动力少的时候劳动力必须贵.怎样才能有这样的体系呢?就是必须有充分竞争的市场,所以市场非常重要.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必须清楚经济发展不是资源的静态配置,而是必须不断地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积累,进行产业技术升级,而产业技术升级以后,你要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你必须不断完善这些软硬基础设施,而这个不是企业家能做的.软硬基础设施完善必须政府来协调,政府来提供.所以一个经济要发展,一方面要按照比较优势,所以你必须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靠竞争来配置资源,靠竞争来给这些企业家提供准确的信号.

但是经济发展还是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软硬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和完善的过程,所以也必须有一个有为的政府,来因势利导这些软硬基础设施的完善.在这个过程当中,产业政策就变得必要了.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必然是软硬基础设施比较欠缺,也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跟发达国家一样,也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制度安排跟发达国家—样先进.

早期的发展中国家从落后的传统农业社会,要不断爬制度建立的阶梯,进入到现代社会,政府必须根据产业升级需要,去完善它的基础设施,完善它的制度安排.完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都是需要资源和政府支撑能力的,而资源和政府支撑能力又是有限的,既然有限,经济学都知道,要进行资源配置.

政府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支持能力用在能够最大地支持它的产业升级、形成竞争优势的地方.然后每个产业所需要的软硬基础设施又不完全一样,因此必须选择那些在发展的时候能够创造最多的就业、形成最大的竞争力、创造最多的出口,然后造就最大的财富积累的产业.必须做这些分析,然后配置资源才有效.

也就是说对于有限的资源,政府必须根据他所要发展的产业来进行配置.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为什么过去那些以发达国家有什么、发达国家能做到什么来做参照系的思维是失败的.

比如说结构主义,你要变成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要跟发达国家一样高,那你要有跟发达国家—样先进的产业,好像这个逻辑很难推翻,但是他忘了什么呢?忘了产业结构是内生于它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发达国家在资本密集产业,是因为发达国家资本相对比较丰富,如果他要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那发展中国家就把他竞争过了.

有的企业家说我们竞争不过美国,那是什么产业竞争不过美国?在那种很先进的,资本很密集、技术很密集的先进产业我们确实竞争不过美国,但是你进入到美国的百货市场、超级市场,你不买中国商品都非常难.所以特朗普才要讲制造业要回到美国去,劳动力很密集的中国优势产业,它根本没有办法跟我们竞争.

中非合作已经进入到了窗口机遇期

从历史经验来看,我们发现成功的经济体都有一个特性,因为你在收入低的时候一定是农业经济,收入水平低,包括西欧现代化发达国家,在18世纪之前也是农业经济,收入水平很低.它们从农业经济变成现代化工业经济,有一个特点,都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

为什么?因为要把大量农村劳动力变成现代化制造业工人,而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两个好处.

第一,它符合比较优势,劳动力多,工资成本低,要素生产成本低.而且提供大量从农业文化变成现造业文化、工厂文化的机会,这样来培训工人,老的工业化国家是走这样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的工业化经济体,包括日本,包括亚洲 “四小龙”,它们的发展也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开始的,轻加工业、纺织业、成衣业、制鞋业、简单电I子加工业.

我们再来看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之所以成功.也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带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现代化制造业转移.1979年我们81010的人是住在农村的.78%的劳动力是从事农业的.现在为什么能够吸纳那么多人进入现代化制造业,也就是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所以成功的国家有一个特性,都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实现它们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制造业的转移.

成功追赶的国家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抓住了一个窗口机遇期.那个时候人均收入水平比较高的工业国家,随着它们的经济发展、工资水平提高、资本增加,它们要进入资本更密集的产业,这样就把劳动力密集型、附加价值比较低的产业市场让出来.

成功追赶的经济体都是抓住比自己更发达的国家在产业结构升级当中让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空间,并且快速进入.

由中国企业采用全套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造的非洲第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首都吉布提铁路(亚吉铁路)于去年10月5日正式通车.

二战以后,日本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电子加工业、成衣业、纺织业.到了60年代日本的工资提高,亚洲“四小龙”当时还处于农业经济,就利用日本产业结构转型的时候,进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改革开放的时候,亚洲“四小龙”工资水平也上去了,必须退出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我们正好在改革开放时进入到这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所以发展得非常陕.

从这种历史经验来看,今天非洲国家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期.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与6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一样,面临产业结构转型.1979年中国人均GDP连非洲国家1/3都不到,而现在是8500美元.工资水平,中国蓝领工人是600美元左右,而非洲国家大约为50美元.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如果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资本密集程度不断提高,这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必须逐渐地转移出去,这对非洲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窗口机遇期.

当然你要抓住窗口机遇期必须给这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我们知道低收入国家基础设施普遍比较差,所以这时候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作为抓手来推动亚欧非国家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市场的互联互通.

如果把这两个机遇结合起来,我们在2015年的时候,主席提出中非战略合作,里面有十项举措:第一项是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工业化,第二项是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因为他们绝大多数人在农村,农村也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也要结构变迁.第三项是基础设施完善.

如果把这个结合在一起的话,非洲国家就能够抓住这个窗口机遇期,就能够实现他们从农业社会或者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然后像其他抓住窗口机遇期的国家—样,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改变现在贫穷落后的面貌.

(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博雅讲坛第100期上发表的演讲整理)

括而言之,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后发优势和用好后发优势和林毅夫方面的林毅夫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林毅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重走杜甫路的新收获左汉林《朝圣:重走杜甫之路》读后记
诗人杜甫自幼饱读诗书,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曾身居两京,目睹大唐之盛衰,青年时期又漫游三晋、吴越、齐赵……地 “安史之乱”后,“.

马来西亚:这个国家居然有9个皇室
在东南亚国家中,中国人对新加坡比较熟悉,也借鉴了他们不少管理经验,但对马来西亚所知甚少 其实,新加坡曾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在1965年从马来西亚联邦独立了出去 马来西亚被誉为亚洲的“第五小.

蒋百里和林徽冈:才子佳人的三代旷世情
蒋百里是民国的一代传奇人物 他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学习军事,创办了中国现代国防理论 他同时又是战略大师,较为准确地预测到日本侵华战争进程,提出了国民政府的应对策略 他多才多艺,在文艺、书法、翻译、外交….

林俊德:大漠英雄
林俊德是谁相信很多中国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他是一位将军,更是一位院士,他一辈子隐姓埋名,52年坚守在罗布泊,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到的不是自己,不是亲人,而.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