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议程设置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和新媒介环境下高校舆论工作的突破和一以议程设置理论为视角类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议程设置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8

新媒介环境下高校舆论工作的突破和一以议程设置理论为视角,该文是关于议程设置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跟媒介环境和议程设置和议程设置理论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议程设置论文参考文献:

议程设置论文参考文献 德育工作论文农村新技术杂志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环境污染论文

李永智

摘 要: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新时代条件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作出战略部署,以及为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关键词:新媒介;高校舆论工作;议程设置理论

作者简介:李永智,东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舆论生态建设、网络新媒体研究.(上海20162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 2017)04-0079-03

议程设置理论是新闻传播学重要理论,主要研究媒体如何影响公众对社会与政治的关注,是对传媒与社会互动的具体方法和效果的研究.这一理论自20世纪20年代萌芽以来,始终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当今媒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传媒的作用日益凸显,基于议程设置理论,探索提高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能力水平的有效方式更具现实意义.

一、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与运用

议程设置由美国学者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他们认为大众媒介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在主要新闻部分,媒介对某一问题的强调程度与选民对某一问题的感知程度之间呈正相关.事实上,在其之前曾有一些研究者提出过与议程设置理论非常接近的媒介效果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李普曼,他在20世纪20年代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新闻媒体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并提出了拟态环境一说,认为人们在头脑中将真实的外在世界映射成一幅图画叫作拟态环境,拟态环境与真实世界并非完全一致.新闻媒体介于拟态环境与真实世界之间,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们对外在世界的认知.40年之后,科恩进一步发展了议程设置的理论基础,提出更为清晰的表述——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各不相同,这取决于新闻媒体的作者、编辑、发行人等共同为人们建构的图像.对议程设置的第一次直接表述是诺顿.朗在1958年提出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报纸是设置地方性议题的原动力.在决定人们将谈论些什么,多数人想到的事实会是什么,以及多数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是什么等这些问题上,它起着很大的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诞生于传统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介环境下,该理论是否还适用一直以来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体对受众依旧具有议程设置功能,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网络媒体自身之间存在媒介间的议程设置效果.但在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效果的“时滞”大大缩短,从数周缩短到一周之内,表明新媒介环境下媒体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更为迅捷;而且新媒介环境下,受众对于媒体议程的影响初现端倪,新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议程设置变得更为复杂,由传统媒体为受众设置议程变化为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与媒体双向互动设置议程.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壮大以及受众公民意识的成长,受众对媒体议程的影响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强烈.

二、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现状

鉴于媒介生态环境的日趋复杂,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高校校园媒介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化与“去中心化”.在此背景下开展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传播失焦、失范、失控与失准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提示着传播者与把关人,新媒介环境下的时效性与交互性是议程设置理论呈现出的新特征与新要求,而议程设置的核心在于提示所有的传播者或把关人,与其试图去影响受众“如何想”,不如首先把精力放在影响受众“想什么”上,可以说,议题的选择与排序是传播产生效果的首要关键.高校新闻舆论工作需找准问题,对症突破,创新思路,化挑战为机遇.

1.失焦——受众迁移与传播者“安土重迁”.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首先表现为信息传播接触点的变化.传统的校园信息传播方式是与传统媒体时代相适应的,社会化媒体以主流媒体的形态,主要是广播、电视、报纸三大传播接触点,通过校园组织化的传播可以实现最大范围的覆盖;同时,校园媒体的建设也与此相对应,形成校报、校广播台、校电视台三足鼎立的“自给自足”的媒介生态链,信息的采集、编辑、传播均呈现“中心化”、“层级化”、可管控的特征,信息传播的接触点有限而可控.此种信息传播方式也造成了当前高校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安土重迁”的惯性思维.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长,人们对新媒介技术应用非常敏感,追随度高.同时,各类基于iOS和Android开放平台的应用越来越丰富且方便,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硬件终端越来越便宜易得.此外,近年来校园的移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4G和Wi-Fi无线接人基本实现校园全覆盖.因此,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已成校园新常态.根据2014年《大学生通过移动终端上网的状况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高校新闻舆论的主要客体早已迁移到新媒体,且日益呈现碎片化.但与此同时,绝大多数高校新闻工作的机构、编制、经费仍主要集中于传统校园媒体,传播者与把关人也还固守着传统媒体阵地,造成传播“失焦”,无效传播与资源浪费.

2.失范——受众新特征与传播方式陈旧.新媒介环境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技术的革新,更是信息表达方式的革新.传统的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方式是与传统媒体的“管控思维”相适应的.因此,信息的传播与表达方式总脱离不了“居高临下”的教育说服式,将学生置于被动的被说服教育境地,而没有认识到传播是一个“传”与“受”的双向互动环节.信息化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人人处于信息冗余状态,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新技术的运用驾轻就熟.因此,一方面他们对信息有极强的汲取需求,另一方面,他们的兴趣又转移得更为迅速.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者如果没有认识到新一代受众的这些特征,还是以传统的新闻宣传范式、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将很难捕捉受众的注意,最终只会造成新闻传播的失范.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提醒我们,首先要善于为大学生受众设置议题,其次要以恰当的方式来构建与传播议题,即要为新媒介环境下的“网络原住民”提供一种新的新闻范式,这种范式的核心要义在于符合这一代青年的接受心理机制.

在新媒介环境下,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环境下,个性化的表达、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都越来越背离传统的信息表达方式.根据《当前首都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分析》调查报告,2015年首都大学生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关注度较2010年同期数据提高了近5%.大学生们紧跟时代潮流,主动了解甚至参与社会各领域的各种热点焦点,且有着强烈的表达诉求,希望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新方法,形成“我的”独特视角.当前高校新闻舆论存在的重要挑战即来自于大学生受众群体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观点表达的个性化.他们既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就业与前途问题,也对当下的国际国内热点事件保持着持续热情.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大学生身处的环境又普遍呈现出信息冗余的情况.因此,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如果能与时俱进,形成新的范式,传播效果提升的空间巨大.

3.失控——显性舆论场与隐性舆论场.由于传与受的不对称与不对等,目前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客观上存在着“两个舆论场”的现象,一个显性的即以校方或为代表的主流舆论场,这个舆论场借助于主流媒体或途径,构建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舆论传导体系;另一个则是“隐性舆论场”,也可称之为民间舆论场,这个舆论场借助以网络为主阵地的非主流或非媒体,自发形成.但借助于网络传播的迅捷,很多时候其影响力、覆盖面、传播力超过显性舆论场.

4.失准——“把关人”与媒介素养.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理论提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在传统媒介环境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存在着“把关人”一说并没有错,且“把关人”的媒介素养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效果.因此,要想提升高校新闻舆论的传播效果,提升“把关人”的媒介素养是关键.但在新媒介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处于弥散的状态,只有在显性的舆论场内,似乎还有清晰可辨的“把关人”,进入到网络的世界,谁是“把关人”、谁是传播者、谁是受众,角色可能瞬间转换,信息可以自我纠正,观点可以相互辩驳.因此,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如还以“把关人”作为筛选议题唯一途径,传播往往会处于失准的状态.如何在信息传播弥散的状态下,在即时性、交互性与迭代性成为信息传播的常态的情况下,不让新闻传播“失准”,显然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思考

新媒介给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笔者尝试基于对议程设置理论的思考,提出目前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创新与突破的三个着力点.

1.谁来设置议题?——两个舆论场的共振而非背离.所谓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即指这样的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议题的设置应该是双向、互动而非单向、静态的.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要改变议题设置的方式.借助于网络媒体的参与性、即时性,将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与舆论引导、价值引导对接起来,使显性舆论场与隐性舆论场形成共振与呼应. 同时,新媒介环境下,应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为当代大学生设置议题.议程设置不但为传播者厘清了媒介的传播效果产生的方向,同时也昭示了传播者,要越过辞令的套话,探寻揭示事物的本质.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有自己认可的话语体系,虽然“蓝瘦”“我方”“吃土”这样的网络语言未必有生命力,但“你若端着,我必无感”肯定是这一代人的特质,因此,追求平等、包容、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与传播方式,也是议题设置的应考虑的调适方向.

双向、互动地来设置议题,利于有效化解目前高校新闻传播因两个舆论场的存在而隐伏的“失控”风险.同时,用适合大学生群体接受心理的信息表达方式,利于解决传播的失范问题.

2.谁来调适议题——去中心化的调适机制.互联网技术的本质在于即时、共享与迭代,信息传播技术也是如此,所谓议题的调适能力,即如何在新媒介环境下,让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的议题在相互设置中,不断得到调适,最后形成明确而共容的媒介与公众议题.

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下已变得模糊不可辨,因此,调适议题再不是原来“把关人”理论强调的“中心化”的调适机制,而应是扁平化、互动性的调适机制,即在高校新闻舆论工作中,要建立一支去“中心化”、非“层级性”的议题调适队伍,这个群体的构成追求的是多样化与扁平化,能在网络环境下快速反应并形成合力,将偏移或模糊的议题调适至明确、主流的方向.历年来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皆显示,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正面,对社会热点持理性态度.因此,建立与新媒介环境相适应的扁平化的议题调适队伍,摒弃“中心化”的单向把关理论,利用网络把传播的接触点尽可能网络化,有效解决传播的失焦问题,是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第二个着力点.

3.如何来传播议题——在“想什么”与“如何想”两个层面着手.议程设置不仅在议题层次发挥作用,而且在议题属性或议题的层次上发挥作用,即“新闻不仅告诉我们该想些什么,而且告诉我们该怎样想.”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的新闻舆论工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几点:首先,对于高校新闻舆论的工作者而言,需要有更强的责任心,尤其是在信息冗余的当下,为受众提供怎样的议题清单,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是信息的一种供给,也是一种价值的导向.其次,议程设置在两个层次上的传播效果,也意味着高校的新闻舆论工作有很大的作为与空间.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与特点,构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新阵地,需要从“想什么”与“如何想”两个层面着手,关键时刻不仅要勇于亮观点,更要善于亮观点,用贴合于年轻人价值判断的语言与方式去做有效的价值传播.最后,对于高校新闻舆论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内容——危机公关而言,如何来传播议题更是提醒我们,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来建构议题是捕捉受众注意力的关键.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如何通过主动地议题设置与传播来吸引最大程度的注意力,是危机公关成功与否的关键.

议程设置理论作为传播学的主导理论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就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而不断得到修正与丰富.高校新闻舆论工作作为传播学领域的重要一环,理应从这个主导理论的最新成果中汲取灵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方向.

综上而言:本文是关于媒介环境和议程设置和议程设置理论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议程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议程设置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时代逐渐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在给大学生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容易给他们的身心健康、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当看到新媒体提供更加便捷、及时信息.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公寓中党建工作
一、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实践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

新媒介环境下应用型视听新媒体人才培养路径
【摘要我国网络视听媒体迅速发展,带来网络视听媒体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则成为高校视听媒体人才培养的一大问题 本文在对视听新媒体行业调查的基础上,解析了视听新媒体人才的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12 075摘要教学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是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改革推进的主体部分,具有创新性、多元性以及基础性…….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