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核心价值观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和知行合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终极目标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核心价值观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1

知行合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终极目标,本文是关于核心价值观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和知行合一和终极目标和核心价值观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核心价值观论文参考文献:

核心价值观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价值观论文大学生小论文范文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摘 要] 知行合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终极目标.但由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浅表化、践行导引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心理发展存在不稳定性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出现知行不一现象.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需要深化认知,为知行合一注入内在动力;强化导向,为知行合一提供制度保障;优化环境,为知行合一营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 知行合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终极目标;践行

[作者简介] 何旭娟,南华大学副校长,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衡阳 421001);蒋林,南华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衡阳 421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共同价值的凝炼,是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具体体现,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时代特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凝聚全国力量、实现共同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四个自信的重要路径,更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引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一日之功,需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认知到践行逐步推进,但终极目标是要实现认知和践行的统一,达到知行合一目的.2014 年5月,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知和践行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各高校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理论教学、媒介宣传、主题活动等各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查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践行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度和认同度普遍较高,但也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一些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和知晓度总体而言比较高,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并不是很熟悉、很了解,如李民指出,认为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程度较高的大学生仅有4.9%[3];柯健指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了解程度选择“非常了解”的大学生仅占9.95%.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知程度还不够深[4].金向华指出: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和认同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认知上呈现模糊性、认同上呈现差异性、认识上呈现实用性.[5]王妮指出,L 市80、90后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用和掌握程度不容乐观,总体陷入概念符号的外在捆绑与核心价值内化艰难的双重困境中.[6]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践行存在脱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合一,但在实证研究中普遍反映出一种现象:就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高、践行度低,出现知行不一.廖小琴指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特点表现为价值认同与价值践行矛盾、政治情感与政治理性分裂、家国情怀与务实功利兼有[7].郭曰铎通过对青岛七所高校近2000名学生抽样调查得出:虽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很多,但表示愿意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去做的却不到一半,反映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不一”.[8]周巍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知、情、信、意、行”方面存在脱节现象,在思想观念层面基本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层面则趋向个人主义,注重自我、功利、实用.[9]刘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内在认同的现状调查和分析》中指出:通过大学生对自我思想道德状况的较低评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度认知相比,说明大学生在道德“知、情、意、行”一致性方面存在“知行不一”.[10]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践行易受外部因素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践行不仅与自身政治素质、价值观念、道德素养等有关,还较大程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郭朝辉指出:父母、学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都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周巍指出:专业、政治面貌、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学校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方式以及授课方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强弱具有显著性影响.[12]赵元指出:社会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一定冲击.其中,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此外还有大学生群体的影响、网络文化的冲击、西方社会思潮影响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认为家庭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学生超过了六成,[13]这表明在引导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不可忽视.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行不一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并非偶然,笔者认为具体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浅表化

在人的行为形成过程中,尽管会受到个人道德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的影响,但个人道德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并非直接过渡为人的行为.一种价值观的确立需经历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过后才能转化为行为,它是一个将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内化于心是前提.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认为道德行为是由个人对其在某一事件中的道德责任判断来决定的,当人遇到一些事情首先会根据个人的道德认知水平对事情做出一个道义判断,也就是好与坏的判断,但这并不意味这个人会做出积极行动;只有当他们进一步对事情做出责任判断,即这个事情是否跟自己有责任关系以及关系的大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种道德责任判断和认领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因此,道德行为的产生首先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责任判断,而道德责任判断取决于个人对自身在事件中的地位判断,即主体地位判断.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内容从道义上肯定是认同的,这是人性向善向上的具体表现,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描述的国家和社会愿景是每个公民都所向往的.但是由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把握还处在一种知识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客观必然性缺乏深刻认知,对自身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应承担的主体角色没有清晰的责任判断,也难以真正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意义,没有真正内化于心,从而出现认知浅表化,导致出现知善之当行而不行的状况.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导引机制不完善

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准则,从根本上说是约束性和导向性的统一体,它通过倡导符合核心价值的行为和约束不符合核心价值的行为来实现规范效用.核心价值的导向性和约束性是同时存在、同时发挥作用的,但这种导向性和约束性都只是软导引机制,因此核心价值的践行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社会个体的自律.从社会个体道德发展来看,人并不是生来就懂得道德自律的,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处在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并不是个人的意志自律,不是个人自由的道德选择,也不是个人的良心,而是外在导引机制的结果.尤其在价值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的道德行为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对普遍存在的社会允许行为研究表明,除了稳定的德性因素外,生命主体对善恶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两种权衡结论:第一,能否逃避法律规范制裁或道德氛围的窘境和其他规范的处罚;第二,讲道德比不讲道德收益更大或零收益或负收益[14].因此,道德规范的践行仅仅依靠道德自身的软约束力和道德主体的自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刚性、正义的社会制度作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基本价值规范,也是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但它目前还处于培育阶段,还没有完全与社会规章制度相融合,缺乏刚性的价值导引机制,加上市场经济下价值的多元化和网络背景的匿名性、隐秘性等特点,就难免会出现社会主体知不善之不当行而行的现象.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存在不稳定性

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主要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且人的内在心理也只是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观念的一种内化,尤其是处于自我发展趋于成熟阶段的青年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意识.每个人在青年时期都在探索并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认同感[15].青年期是个体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个体通过自我分化为“主体我”“客体我”,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对自我积极肯定的方面予以接纳,对自我消极否定的方面予以排斥,最后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感和人生观、价值观.而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标准主要来自于自我探索、他人评价、同龄人的认同感三方面.不管是自我探索,还是他人评价、同龄人的认同感,这些标准都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的社会价值标准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然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带来的社会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挑战,这些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使他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存在内心矛盾,出现知行不一.

三、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行合一的路径选择

(一)深化认知,为知行合一注入内在动力

由于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文本阶段,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个人的道德责任判断,这种浅表化认知导致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知行脱节,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教育,使他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自身做起,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标准落实为个人的行为习惯,才能进一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要通过加强国际国内社会形势政策解读、国情世情解读、国家发展史解读,组织大学生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向大学生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社会价值核心地位,让他们从内心真正明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明白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家庭幸福是与自身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积极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去,让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在实践中真正意识到自己主人翁地位,体会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就感,从而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做自身责任,从内心主动自觉的担当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二)强化导向,为知行合一提供制度保障

在社会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知行脱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益冲突.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出现冲突时,大学生往往选择维护自身利益,而忽视国家、社会利益,出现知不善之不当行而行的现象.从一般意义上说,维护自身利益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人们的价值取向归根到底是由自身的利益取向所决定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6].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利益引导.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只是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只具有价值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前提依然是个人自省,这往往与维护自身利益的本能产生冲突,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应充分发挥社会法律规章制度等刚性规范的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制定和完善现有的法规、制度,进而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和践行.首先应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法律法规不健全甚至有失公允的现象予以纠正,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其次,应该充分发挥社会法规和高校规章制度的激励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制度和规范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激励,或者通过社会政策对这些行为进行导向,例如新加坡为引导市民履行孝道曾出台政策,青年与父母在同一社区购房可以享受优惠.[17]再次,要注重发挥法规制度的负激励作用.负激励就是惩罚性激励,以当前网络疯传的女大学生裸条贷、网络直播平台屡屡出现事件为例,原因不仅在于这些女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差,更主要的是当前社会法规并没有对这种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这种行为在当前法律上难以追究责任,而且通过这种行为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所承担的风险.因此只有将社会这些价值观融入社会法规制度,成为广大人民的日常行为规范,加以引导,用刚性手段约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同时积极宣传和鼓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得到践行.

(三)优化环境,为知行合一营造良好氛围

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个人发展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例如个体的社会背景、文化条件、家庭教育环境、以及个体对自己心目中的榜样人物的效仿和学习等,对于处在自我认同趋于成熟阶段的大学生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对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高校首先必须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校园生活氛围,搭建网络教育平台,主动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网络阵地;其次应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和接受心理,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依托学生组织、学生骨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去,加强家庭、社区、政府与学校联系,建立多维一体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新机制[18];最后,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开展系列思想辩论和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当中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在广大学生中大力倡导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评价标准,成为广大学生相互评价、师生评价的社会标准.这种评价标准的确立将进一步推动广大学生内心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的矛盾斗争,最终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的个人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自觉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24.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6-12/08/.

[3]李民.湖南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调查报告[J].*学研究,2015(6):7.

[4]柯健.广东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调查分析——基于广州若干所大学的样本[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90.

[5]金向华.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3):49.

[6]王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困境与原因分析——基于L市80、90后青年调查的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14(6):213.

[7]廖小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状况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0):69.

[8]郭曰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与践行意愿影响因素调研[J].理论学刊,2016(1):110.

[9][12]周巍.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研究——对武汉市18所高校的调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1):45-50.

[10]刘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内在认同的现状调查和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7):76.

[11]郭朝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81-86.

[13]赵元.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践行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6):49-51.

[14]俞世伟著.规范.德性.德行——动态*道德体系的实践性研究[M].商务出版社,2009:167.

[15]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12:268.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17]杨翠迎.子女赡养责任政策与立法的国际比较挤兑中国的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14(5):81-88.

[18]彭军林.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6-27.

本文总结:该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知行合一和终极目标和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核心价值观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核心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武术训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
摘 要在现代社会,大学生思想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在逐渐发生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西化”阻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

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以底线伦理和礼仪为中心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背后,都有其核心价值观,它是在特定时代里国家、社会及个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 而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倡导”,更需要“培育”和&ldqu.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王晓姣(辽宁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摘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微信、微博、、博客、Email……为.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