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创新研究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教育价值观视角下中外合作办学文化融合和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主题:创新研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9

教育价值观视角下中外合作办学文化融合和,本文是创新研究方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中外合作办学和价值观和视角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创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创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中外文化差异论文中外教育简史论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摘 要: 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增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教育文化的冲突也日益凸显,具体表现为教学物质文化冲突、教学精神文化冲突以及教学制度文化冲突.解决这些冲突的原则在于实事求是,解决的路径则为融合创新,即创造一种优势互补的新型文化.具体而言,须构筑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物质文化;构建以教学为本的新型教学精神文化;创建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制度文化.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融合与创新实质是对中西传统文化的扬弃.

关键词:教育价值观;中外合作办学;文化融合;文化创新;扬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4-0114-07

收稿日期:2017-03-11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教育价值观视角下中外合作办学文化融合研究”(14YJAZH043);2016年湖南省发改委“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示范基地”(长发改高技[2016]596号).

作者简介:李明清(1963-),男,湖南汉寿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商务翻译及ESP教学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目前所称的中外合作办学一般是指国家鼓励的,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从办学方式来看,可分为学历教育项目和非学历教育项目;从教育层次来看,可分为本科段教育、硕士段教育和博士段教育;从办学主体来看,可分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截止到2016年7月5日,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共66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达到894项.可见,中外文化元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交流与碰撞着,激荡出多元与创新的火花.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所谓全球化,它不仅局限于经济、政治领域,文化全球化也成必然,中外合作办学就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的产物.它既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社会各个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外合作办学加快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了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并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中西方在教育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以及规范性和理性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导致合作办学双方存在诸多文化冲突,尤其是教育文化冲突.要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或者说如何让中西文化更好地互补,合作办学双方迫切呼唤一种融合中西、优势互补的新型教学文化.本文旨在探讨出一条中西文化相辅相成的融合路径.

一、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异同呈现

(一)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相似呈现

回顾中西方教育史,虽然对教育价值的表述有所不同,但理念是大致相同的,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2500年前的孔子时代,在官办教育早已发展成熟的同时,民办教育也蔚然成风.教育成为了一种被社会认可的重要社会活动,人们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所谓“学而优则仕”,就是说学习得好的人就能够做国家的行政官员,能够很好地履职.这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它关涉到是否能“仕”的问题,“仕”并不是说当了官就可以欺压百姓、索取个人利益的意思,而是指为国家政权服务,担当社会责任.从这个逻辑来看,学习就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功能.但学习并不是单方面的行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自学成才,学习是需要教育的,那么,教育的重要价值也因此凸显出来.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学,而有“桃李满天下”,不仅教育成果丰硕,思想学说得以流布,也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而与孔子活动时间大致相当的西方,另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也在开办学园,为教育事业忙碌,他就是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出优秀人才,跟我国古代的教育价值理念非常一致.

直到数千年以后的现代,中西方教育方式虽不尽相同,但对教育价值的重视、教育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等基本理念仍然是非常一致的.而且,教育的空间、内容得到不断拓展,国际间的教育交流迅速发展,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是相同的.中国在清末就有“学贯中西”的教育思想,当时为了对付列强,欲“师夷人之技以制夷”,很多人出国留学,学到了很多进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理论,当然,现在出国学习的人就更多了,学成归国也就是人才回来了.现在,许多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汉语教育,如意大利将中文作为“第一外语”来倡导国人学习;巴西开办了第一个中英双语理科公立中学;中文被纳入里约热内卢州政府教育体系等等,他们都将学习中文纳为教育的重要部分.

(二)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呈现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等方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育的价值目标即人才观念是以考取功名为导向的.当今中国社会,虽然现代人对传统的教育有了很大的改革,但仍然以学历目标为导向,一纸文凭定终身,为学历而学习,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降.而西方的教育价值目标则更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强调个人主义自主精神建设,注重思维和自律能力的培养.教师充当朋友的角色,鼓励提倡学生自主演讲,多交流,积极互动.把学生需求作为教育评价的着眼点,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育评价的标准.在教育模式方面,我国仍采用灌输式教育,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注重考试、名次等外在的形式,老师和日为“资格”奔忙.这使学习和社会生活脱节,甚至背道而驰.而西方则更注重“人”的培养,强调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举,着重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文化意识.他们从个人的价值出发,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实施发散性思维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育观念方面,由于我国政治传统历来提倡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表现在教育上就是不重视学生个人的主动性,有意无意地忽视学生的思想动向,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不根据学生的求知欲从实际出发来调节课程安排,一味强调学科的完整.而西方则倾向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灵活、进取的创新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也特别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努力创造的、平等的同时也是多元的交流平台.

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与碰撞

(一)传统文化对中西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历经五千年历史,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对中国文化的教育影响深远,是我国教育的主要思想.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性,认为等级分明才能形成有序社会.道家思想则提出“天人合一”,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和谐共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相处之道,认为应该以天为道并顺应天,才能避免祸事.人们认为在天地自然界中有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着世间万物.人们惶恐中,觉得顺应自然,才不致触犯“神灵”,人们这种对自然规律的顺从、迷茫,甚至惧怕,使得他们不得不形成一个有力的、和谐的群体才能够适应自然,只有回归到自然界,将自己融为群体中,生命、财产才得以保障,人与自然才能真正的和谐统一.因此,中国文化的儒道传统自然而然导致了集体主义的产生.为了保证集体和谐,不被分散,还建立了一套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儒家的“家天下”观念使得“集体主义”一度成为国家以全体人民或者大多数人民的名义侵害个人利益的一种思想观念,它的本质是侵害(个人利益).改革开放之后,集体主义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否定、放弃,可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先天性缺陷,社会人群的贫富差距渐渐拉大,一种极端利己的个人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有本质区别)逐渐充斥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而由于我国教育计划经济的体制性问题(实际上也就是集体主义忽视、扼杀个性所致)、高考指挥棒仍在,这就必然地导致教育功利主义的蔓延.教育功利主义是以追求名利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它追求的是一种教育短期行为.它违背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原则,破坏了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当前教育中的拜金、拜权主义、分数挂帅、文凭至上等都是这种教育功利主义的典型表现.

2.西方传统文化

所谓“西方文化”是指以古西腊、罗马文化和希伯莱文化为源头的,以自由、平等、理性、科学为内核的一种文化模式.它历经黑暗宗教统治的中世纪、十四世纪的文化复兴运动、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十八世纪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直至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才逐步成熟的.总的来说,西方传统文化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是万物之灵,认为人可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甚至控制自然;重视个人的发展,崇尚与法治意识,富于冒险精神.

具体而言,西方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和天是分开的(这明显区分中国的“天人合一”).面对自然环境,他们采取了积极面对,勇敢探索的态度.他们认为只有不断地应付自然的挑战,战胜自然,征服自然,人类的生命财产才会得以保障.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和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显示了科学与技术的巨大威力,从此科学在西方世界开始蓬勃发展并展现出了广阔前景,人类的生产生活与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科学使西方世界从传统走向了文明.此后,科学与人文并列,共同构建了西方世界的主要特征.

其二,理性精神.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也就是“求真”思维,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善”截然不同.“真”是价值中立的,理性的.“善”却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是非理性的.故而“理性”也就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

其三,个人本位.在人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战斗中,西方人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认为不必团结更多的人也能战胜自然.这种思想导致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取向.十八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价值取向.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于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实现个体价值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亲情.于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观念与法治观念就成了社会全体成员的共识.洛克、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封建专制的同时,特别强调了以法治国、以法律为准绳,认为自由并不是以个人的意愿任意行事,平等也不是否定命令与服从.自由是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自由,平等是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西方教育秉承其文化传统,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为前提,以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手段,以发展个性为目的.这种以个人为目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自然地肯定并强化了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从本质上说,西方的“个人主义”其实是一种“利他主义”:他们强调社会是由单个的生命个体组成的;每个生命个体都不能被社会所忽视,都应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尊重他人的利益,不同于集体利益践踏个人基本权益.于是,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就会和谐地统一在一个共生共荣,一荣俱荣的共同体之下.

综上所述,知识是通往美德的路,教育是使人理性从而获得智慧,而理性和智慧使人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发展个性,崇尚能力和技术等理念便成了西方教育价值观的核心.

(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碰撞

1.教育思想观念的碰撞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儒家的创始人和大教育家,中国的教育思想继承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以调和、克己、持中为其出发点,主张“静”、向“内”等行为准则,注重人的内在修为,强调和谐安定,强调课堂秩序.这种单一、片面的教学形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受到的约束也相对较多,他们普遍性格内敛、保守,缺乏变革与创新精神.而西方教育思想则主张“动”、向“外”,力求变革创新、积极进取、善于发挥人的主动,探索性.教学上尤其注重学生思想、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灵活、课堂气氛活,学生普遍表现地开放而自由[1].

较之厚重的中国历史,西方国家的历史大多比较浅薄,他们多是移民国家,老旧的思想文化少,新的文化元素多.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能够较好地接受和吸收新鲜事物.开放和自由的理念就使得其教育文化有着冒险和创新的精神[2].但是,任何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可取性,我们应本着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态度,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机制,使其碰撞出新的火花,结出丰硕成果.

2.教育道德行为的碰撞

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待人接物谦恭有礼,以和为贵,做事做人循规蹈矩,稳重谦虚.中国文化强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要求国人要以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为利益,舍小家为大家.而西方国家则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国家以国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时刻强调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要求人们积极向上,锐意进取.此外,中国人还讲求人情面子,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做错了事不好意思承认,也不会当面指责他人的错误.但在西方国家里则更注重利益与实惠,往往会直接指责他人的错误,也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

在教育领域,无论中西文化在教育思想、道德行为上的碰撞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理性对待,谨慎处理,发扬自己的长处,学习他人的优点,以求在中西双方文化碰撞中得到进步与持续发展.

三、、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文化的冲突

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是一种跨文化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文化导入势必会与传统教学文化产生矛盾和冲突现象.传统的教学文化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固守性,世袭罔替的传承方式形成之后,对文化的惰性和民族中心主义等狭隘的思想倾向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新开放式的教学文化导入时,双方教学文化的行为、方式的差异,必然引发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具体在教学物质文化、教学精神文化和教学制度文化等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中哪一个层面的矛盾与冲突都将决定着一个项目内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落实.

(一)教学物质文化冲突

教学物质文化是学校教学文化的基石.是当代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它是指学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形态,是学校教育文化的外壳.同时,它也是学校文化内核即精神文化的载体,它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

中外合作办学商业性质浓厚、利益诉求明显.合作双方在教学物质文化的层面,如利益、资源等方面,天然地存在分歧,所以产生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如西方的课堂推崇“挑战权威”、“培养学生创造力”,注重师生之间多向交流,积极互动,平等对话;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措施与设施都是为了学生能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其综合素质.而在中国传统的课堂上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权威性”、“学生的惯性服从”成为理所当然.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精神文化冲突

教学精神文化是教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教学精神文化主要指长期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价值标准、精神风貌及基本信念.由于中外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外合作办学精神文化层面必然产生冲突,集中体现在对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及科研习惯等学术生活核心层面.如教学管理方面,多数外国管理者倾向于使用直接的、正面的措施,开诚布公,就事论事不讲人情,同时,彼此间也不生芥蒂,不计前嫌;而中方管理者则通常用间接的、侧面的、尽量不得罪人的方式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且遇事讲人情,讲平衡.因此,在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时,中外双方都可能遇到这样尴尬的处境:若使用一方的原则,必然引起另一方人员的不满甚至抵制,若使用不同的原则又会加大学校管理协调的困难,并留下诸多后遗症.例如,某校为了提高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有可能安排外籍教师在周六、周日上课,而在国外,周六、周日是不上班的.这就必然引起外方教师的,但如若把外方教师在周六、周日的课与中方教师调换,又会引起一些中方教师的抱怨.再如在教学理念方面,教育理念的差异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文化冲突产生的基本原因.西方的教育理念是“勇于创新”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地探索,不提倡机械反复练习,不提倡死记硬背;而中方的教育理念是:巩固基础知识,努力完善书本知识,课堂上保持安静,学生只能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不允许和老师有不同看法等等.因此,传统的中国教学精神文化与创新的西方教学精神文化之间的冲突,必然使中西双方教师及管理者在教材、教学方式及内容等方面产生相互排斥的不良情绪.

(三)教学制度文化冲突

教学制度文化是学校经过长期积淀而传承下来的教学管理思想和理念,是学校拟定的、学生在校的行为规范,是一个学校区别于他校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受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中国高校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为了保证所谓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管理得过多、过死.高校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被看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被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和诉求常常被因为服从整体需要而被忽略.被管理者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术自由未能得应有的重视和鼓励.再加上制度设计中人文关心与人格尊重的缺失,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不能达到最佳效果,从而无法激活人性化管理的潜能,也无法实现人本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有机结合.而在外籍管理者和教师看来,这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西方的高校长期以来都是实行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政府权力的魔杖无法染指高校圣洁的殿堂.西方的最新科学研究甚至发展到准备用智能机器人充当管理者以避免传统管理工作中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成本居高不下的现象[3].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中由于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的制度文化冲突在所难免.

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培育

(一)融合的原则

中外合作办学中,中西文化诸多的冲突,让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无所适从,而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又离不开各种文化的融合.既然文化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阻挡,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进行文化融合的问题.顾名思义,文化融合,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文化的主导地位,将自己民族的灵魂交给对方,而应该是以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为前提,在坚持改革、开放、平等、尊重包容、相互借鉴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经过冲突,沟通,理解和整合的过程,最终创立集本土文化特色和异质文化特质于一体的第三方新型教学文化.

(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价值观的培育

1.构筑以师生为本的新型教学物质文化

教育改革离不开必要的教学物质文化基础,优良的教学物质文化是保障新模式下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学物质文化虽然是文化层次的最外层,但它会通过心理预期、心理暗示等影响到文化深层的认同感.新型教学物质文化的构筑,不一定要多么先进的硬件,如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资源的配置等.重要的是一种意会,让人感觉顺畅不别扭,从而愿意积极面对困难,而不是回避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构筑一种优良的、新型的教学物质文化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合作办学经验认为,以师生为主体,前瞻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现代教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师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所以在新型教学物质文化构筑之时,应充分考虑如何适应主体发展的需要.再者,不能现在什么热门就是建什么,而要在充分考察未来社会,未来教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用心构筑,使教学物质文化适当地走在发展的前面,从而避免反复建设、重复建设,为教学文化体系整体的改善提供条件.另外,中外合作双方还应本着相互妥协、相互适应的合作精神,努力构筑师生共同发展的新型教学物质文化.

2.创建以教学为本的新型教学精神文化

教学精神文化是教学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所在.中国传统教学精神文化中保守封闭、行政干预、思维固化等许多弊端已日渐显现,无法适应合作办学的宗旨和世界潮流.只有通过变革反思、扬弃与重建,并结合中西双方不同的文化理念,才能构建起合作、开放、多元、与创新的新的教学精神文化范式,也才能最终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达到双方共赢的预期.

首先,在教学理念方面,充分突出教学之中心地位,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第一生命线”的观念.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结合,切切实实地将合作办学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引进教材和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把高质量的教材和课程设置作为选择评判的首要标准.教学内容选择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社会生活实际、注重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学生人格,竭力创造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正视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高水平师资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跨文化能力的提高,把好外籍老师引进的关口,尽可能对他们的文化身份和背景提出要求[4].

其次,在落实上面一系列工作的前提下,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合作双方教职员工参加教学研讨会,增进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从而达到调和及化解合作过程中教学精神文化冲突的目的.

3.创建以人性为本的新型教学制度文化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总体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完备.教学管理制度既是协调和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系统正常运转的依据,也是体现合作办学发展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载体.所以,没有较完善的合人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支撑,即使有好的教学模式也是很难向前发展的.

那么,如何创建符合中外合作办学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呢?众所周知,中外合作办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接受中外两种不同教学体系的教育.这就要求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兼顾学术研究和学生的立场,并对工作重心进行合理地调整.当前高校制度设计中真正缺失的是“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和性.而所有这些只需要我们放弃固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诚恳地向先进国家学习并结合自己以往的成功经验便可逐步达成.文化是人性的外化,教学管理制度就是人性外化的途径之一.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应该以师生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保护他们的创造性和学术自由.同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还应建立互相激励、互相制约的互动关系.当然,并非所有的制度都是必要的,任何一项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出台前都应进行足够地分析论证,避免朝令夕改,政出多门,减少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对立与抵触,从而提高制度本身的权威性与认可程度.另外,新的教学制度文化的创建,应本着制度体系内各项制度间的相互协同和有机组合的原则,使之形成有效的激励人性发展与完善的机制,并进而创造一个充分发挥师生能量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学习自主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外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旨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经验,借鉴国外成功的教学案例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双方因文化、教育、价值观差异所引起的矛盾与冲突是无法规避的.如何将双方文化融合,从而达到互惠、互利、互赢,是笔者与诸多教育工作者及教育机构共同探讨的问题.对文化的学习与运用采取融合与创新的态度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合作办学双方迫切呼唤教学文化培育,以尊重师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为前提,改变一方强势、排他、普世,另一方封闭、僵化、固守的教学文化型式,构建合作、开放、多元、的第三方新教学文化范式,在冲突与融合中实现教学文化的创新,从而走向双赢.”[5]“文化创造是新的文化思想对旧的文化思想的替换和超越.要完成这个过程,其前提条件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准确评价和认识,亦即应该判断出传统文化中哪些内容科学地凝聚了人类社会中文明、高尚、合理的思想,需要进行珍惜、保存、传承和弘扬;哪些内容内含了落后、愚昧、陈腐的观念和意识,需要进行清除和置换”,而“对传统文化中落后、保守、愚昧的内容进行批判和否定,必须具有不畏时势、不从世俗、不怕压力的胆识和勇气.特别是由于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体制、利益结构、成员素质之间所具有的极为密切的逻辑关系,将使研究者们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6]笔者以民办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为研究对象,同时对我国不同背景的合作办学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进行系统考察,以教育价值观为视角,对影响文化融合的重要因素展开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策略,同时对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的前景进行探索,以期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持续发展献计献策,使中外合作办学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兰信,李明清.冲突与融合: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CBI教学的文化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5(2):210-213.

[2]易敏.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J].湖南社会科学,2014(4):210-212.

[3]周俊敏.AlphaGo的管理启示[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6(4):44-48.

[4]李明清.新常态:大学外语教育的挑战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16(4):34-38.

[5]钟玲俐,李明清.教育价值观视阈下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培育[J].大学教育科学,2014(4):14-16.

[6]王长乐.加强教育理论研究 促进教育文化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03(9):60-62.

回顾述说:这是关于对写作中外合作办学和价值观和视角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创新研究本科毕业论文创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优质教育探析基于校企合作视角
才金凤摘要近年来,随着影视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加,各类高校影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朝着内涵式的方向发展 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逐步实.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课程体验--基于X大学的调查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在国内经历了近40 年的发展历史,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涉及合作项目教学质量的研究并不多,更少有深入教学第一线做调查的实证研究 项目组选取了课程体验这一能够从学生的立.

中外合作办学框架下本土园艺专业国际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2 024摘要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越来越被学生和教师接受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农业发展.

语料库在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英国学术英语写作语料库
1 引言2003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明确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国家鼓励在高……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教.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