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农业科技方面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面向乡村振兴新要求开创农业科技新局面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主题:农业科技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7

面向乡村振兴新要求开创农业科技新局面,该文是农业科技方面论文范文资料和农业和乡村和振兴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农业科技论文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论文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论文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社农业科技期刊

(,北京100125)

摘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农业科技的重要历史性成就和改革发展重大进展,比较分析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农业科技政策动向,针对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与突出短板,立足国内国际形势,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需求,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创新举措.

关键词:农业科技;供给质量;绿色发展;政策措施;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志码:A

Turning a New Page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Face of Needs in Rural VitalizationZhang Taoli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125, China)Abstract: The author gives a brief review over past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T)in China, a systematic summary of its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and reform process,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of its future momentum and policy direction internationally. Then in light of broade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situation, the author proposes objectives, tasks, and measures for AS&T to move forward in China in the newera,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weak and vulnerable points to be conquered in its development, andimperative needs in pursuit of rural v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ly Quality; Green Development; Policy Measures;Rural Vitalization

0 引言

当前,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粮食产能登上新台阶,农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农村改革等取得新进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基础支撑作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也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强有力的引领和支撑.

1 回顾过去,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历史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的制度模式,构建了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的技术体系[1-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农业科技事业蒸蒸日上,支撑推动了其由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1.1 农业科技主要成就与作用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超过9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7%,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1.1 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20 世纪50 年代起,矮化育种、优势利用、分子育种等农业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大大挖掘了农业遗传潜力,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土地产出率.先后培育并推广应用了高产、优质粮棉油等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1 万余个,推动实现了农作物矮秆化、杂交化、优质化的三次跨越,实现了5~6次大规模品种更新换代.20 世纪80 年始,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为标志的化学农业迅猛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粮食单产从1949年的1035 kg/hm2提高到2017 年的5505 kg/hm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1949 年的1150 亿kg 提高并稳定在当前的6000 亿kg以上.

1.1.2 确保了肉蛋奶等有效供给筛选出了一批瘦肉率高、料肉比低的杂交生猪组合;陆续培育出中国黑白花奶牛、西门塔尔牛等,并形成了品种群,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水产养殖业大发展,先后培育出“黄海1 号”中国对虾、建鲤鱼、大菱鲆等近百个优良品种,推动了养殖新产业的兴起.养殖技术不断提升,有效解决了畜禽生产水平、饲料转化效率、出栏率、劳动生产效率低及畜禽死亡率高等问题.在畜牧水产科技的有力支撑下,中国畜牧水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肉、蛋和水产品等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

1.1.3 防控了农业重大病虫害掌握了小麦条锈病、稻瘟病、棉铃虫等30 多种重大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规律,成功研发出一系列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和中短期预测预报技术,有效防控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先后育成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了一批单价、双价和多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等危害.成功研制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禽流感疫苗以及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疫苗等,保障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研制出武夷菌素等低毒、安全、无污染的农用杀虫剂、杀菌剂,开发出喹烯酮等国家一类化学兽药,有效保障了动植物的健康生长.

1.1.4 改造了大批中低产田突破了水盐调控、旱作节水增效、土壤改良及退化防控等技术,促进了盐碱化、涝渍化、酸化等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了水、肥等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提出了区域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模式和适应不同类型区的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推动了黄淮海地区、松嫩-三江平原以及南方红黄壤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3].

1.1.5 加强了农业环境管理和生态农业建设着眼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探索等,坚持投入减量、绿色替代、综合治理,有效遏制了部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开展了一系列区域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培育筛选了一批镉低吸收水稻品种,研发出了一批钝化剂、阻控剂、功能性肥料等土壤治理修复新产品,初步探索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模式;先后在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和不同尺度范围建成一批生态农业示范省、示范县及示范园区和基地,围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清洁生产,探索形成了“猪-沼-果”、稻鱼共生、林果间作等一大批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促进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1.1.6 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国农机总动力突破10 亿kW,大马力、高效率、多功能和复式作业机具保有量快速增加.农机作业水平迅速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甘蔗、棉花、油菜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人畜力为主转到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机合作社及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跨区作业、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农机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在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发挥了重要引擎作用.

1.1.7 促进了数字化和智能化农业的兴起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遥感和卫星定位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农业领域的广泛渗透应用,北斗精准时空服务设施、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温室大棚环境监测控制系统、自动化精准化饲喂管理系统、水产养殖在线监测和综合保障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和质量追溯体系等一批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模式及数字农业、精准农业示范样板相继建成,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信息化、管理数字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中国农业基础研究整体实力快速提高.例如,在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小麦条锈病菌、水稻稻瘟病等流行致病规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跨种感染机制、养分高效利用理论、农田系统碳氮循环调控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成果,引领了现代农业科学发展,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撑.

1.2 农业科技发展政策与措施

中国农业科技之所以能取得上述巨大成就,根本在于党国务院长期以来始终把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逐步构建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适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1.2.1 把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作为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在不同时期,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农业科技发展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中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科技作为推动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第一动力和根本支撑,作为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性、决定性力量,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4].

1.2.2 把谋划制定重大规划作为战略引领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发展规划,引领农业科技发展.21 世纪初,召开了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制定出台了《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 年)》,明确了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任务[5].2006 年,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种质资源创新、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农业生态安全、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等九大领域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提出要经过15 年的努力,实现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重要目标[6].2016 年,制定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现代农业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强调要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7].

1.2.3 把实施重大政策举措作为工作抓手持续加强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在建立完善农业科技体系上,目前已经形成了和地方层级架构完整,涵盖科研、教学、推广,涉及多学科和上中下游各环节、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在加快推进协同创新上,2007 年以来,以粮、棉、油、肉、蛋、奶等50 个主要农产品作为建设单元,以农业产业链条为主线,设立的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了以往靠单个课题、单个学科、单个单位难以解决的产业技术问题,建立了符合农业科技规律和农业产业特点的稳定支持机制;到2014 年,由已建设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构建了全国协同一盘棋、上中下游协作一体化、科企合作一条龙的协同创新格局.在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上,在农业领域相继实施了科技攻关计划、丰收计划、跨越计划、星火计划、863 计划、973 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尤其是2008 年启动实施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重大专项以及“十三五”以来实施的主要农作物育种、化肥农药减施综合技术研究等国

家重点研发计划,有效增强了农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

2 放眼国际,农业科技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当今世界,农业发展呈现许多新特征和新趋势,绿色发展日益成为全球共识,优质营养日益成为重要方向和社会关切,人工智能将给农业带来颠覆性变革,农业的多功能和“农业+”成为新增长点.为顺应农业发展新变化,世界各国普遍加速了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2.1 国际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及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相互渗透越来越深,转换周期越来越短.基础科学沿着更微观、更宇观、更辩证、更人本等方向加快演进和交叉融合,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8].技术进步呈现出群体性、融合性重大革新态势,信息、能源、材料和生物等技术领域不断突破,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

农业科技领域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以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竞争,并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一是农业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发展,农业科学和技术的边界日益模糊,科学理论推动技术突破、技术发展拉动理论创新的趋势更加突出,周期日益缩短.二是农业科技学科交叉与分化并行发展,新兴学科加速涌现,信息科技、材料科技等的飞速发展引领农业科技诸多领域深入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纳米水平开展创新.三是农业科技领域不断拓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农业科技向医药、化工、能源、环保等领域加速延伸,农业的多功能不断拓展.四是农业科技与产业结合日趋紧密,产业需求驱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生物组学、智慧农业、自动化农业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及相互融合与转化应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和支撑农业产业格局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2.1.1 生物技术成为引领农业科技革命的新引擎当前,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与化学、材料、工程、信息等学科交叉融合,愈发显现出引领性、突破性、颠覆性的显著特征.生物技术与医药、农业、工业、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融合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预计到2030 年生物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15%左右[9].农业是生物技术最重要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之一.在植物育种领域,生物基因组学已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制高点,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与定点突变及高频重组技术成为新突破点.转基因技术向高效、多基因聚合、多功能发展,产业化规模持续增长.植物生物反应器和代谢工程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在动物育种领域,基因组选择策略目前已在主要发达国家大规模应用,给世界动物育种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基因编辑技术、性别控制技术及克隆技术等,在动物优异种质的创制和培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农业其他领域,催生了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工程疫苗、功能食品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引领构建新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1.2 智慧农业技术成为未来农业创新发展的生长点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结合更加紧密,成为未来智慧农业加快发展的驱动力.数据获取多样化、深度化、高效化,光学、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的传感技术已成为农业数据获取的研究热点,一些以前无法被探知的数字农业信息获取正在成为可能;数据传输更加便捷化、稳定化、全程化,4G、5G等移动网络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全过程数据采集、传输提供了可靠保障.适于农业作业环境的节点部署定位、深度路由、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逐步由研究转向应用;数据服务海量化、平台化、一体化,农业海量数据整合与挖掘分析将成为今后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大数据、云服务成为农业信息服务的主流技术,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农业产业[10].

2.1.3 先进农机装备技术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速器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制造业技术和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农机农艺的融合发展,促进了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加快升级,农机化发展呈现新趋势:向大型多功能高效能复式联合作业发展,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大型机械,可实现深松与灭茬等联合整地、免耕施肥与精密宽幅播种、超低量快速施药等联合作业功能;向操作自动化、控制智能化、作业精细化发展,完成从单向监控功能向多目标、多参数智能控制的过渡,进入以动植物最佳生理、生长活动指征来指导机器行为的新阶段;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生态发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装备技术日益得到重视,节本增效装备技术成为发展的主流.机器与植物生长、动物生理、环境生态日趋统一;向全程及全面机械化作业发展,农业装备技术逐步由单机走向全程装备配套,由单种作物全程装备走向支撑农、林、牧、渔及农村能源、环保的全面装备配套[11].

此外,以绿色低碳和高效优质为特征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正成为当前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带动作物生产向绿色高效方向转型、动物生产向生态健康与清洁生产方向转变、农产品加工向可预测、可控制的高品质、高营养方向发展.

2.2 国际农业科技政策措施

面对蓬勃兴起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制定多种政策措施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

2.2.1 注重国家意志,实施重大科技计划世界各国都聚焦本国农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布局,出台重大规划、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例如,美国始终把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优先战略,近年来将“农业与食品研究计划”聚焦到食品安全、营养健康、自然资源与环境等六大领域,并加大经费预算支持力度.欧盟2013年启动“地平线2020计划”,聚焦粮食安全、可持续农渔业和生物经济等七大领域,集中投入科研经费.

2.2.2 注重协同创新,重视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发达国家普遍注重构建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农业科技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格局比较健全.在研发主体方面,大学、科研院所是基础和前沿科技研究的主体,企业是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主体.各主体之间任务分工明确,协作广泛深入.在结构布局方面,注重国家层面的上下一体化布局,和地方农业科技创新任务各有侧重.注重区域化布局,遵循区域农业生态特点,布局研究机构.例如,美国农业部按照8 个大生态区设置研究中心.在协同机制方面,注重公益性科研院校和企业两大创新体系间的协同,有效提升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例如,孟山都公司通过与全世界最有优势的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获得了强有力的理论方法支持和人才支撑.美国北卡三角园区依托北卡州立大学等三所高校,集聚了农业、医药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吸引了全世界的风投资本进入,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又如,法国通过立法成立公共科学合作机构,汇聚了法国农科院、法国农业研究发展中心、巴黎生命食品环境科学学院、图卢兹国家理工学院等一批涉农科研院校,有力促进了科研设施的共建共享和联合攻关[12-13].

2.2.3 注重全球布局,统筹国际科技资源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均加快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新全球布局,加速整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抢占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在人才方面,在全球布局重点实验室,打造开放性研究平台,鼓励和吸引全球科技人员参与重大科学计划,吸纳和集聚高端人才.在研究资源方面,面向全球广泛搜集生物种质资源、区域地理信息等,系统掌握区域性、基础性、长期性数据材料,支撑科学研究.在成果应用方面,构建了以国家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主的技术孵化、转化、产业化支持机制,加速了科技成果在全球的商业化应用与市场开拓.例如,英国于2014 年发起成立牛顿科研基金,鼓励英国与中国、巴西、印度等15 个合作国家及地区进行包括农业科研在内的科学合作[14].

2.3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差距与不足

农业科技是一个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均很强的工作,同时具有地域性广、开放性高和周期性长等特点.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孕育兴起的新一轮农业科技与产业革命,在充分肯定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农业强国的要求相比,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产学研协作不密切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无论在成果转化应用,还是在基础研究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和不足[15].

2.3.1 支撑重大突破的基础前沿研究储备不足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科技工作的重心是应用研究,对作为创新源头、引领学科发展的农业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不足,很难带动、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形成;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积累不够,在水土质量、农业环境、生物生态等方面,缺乏长期系统的动态定位监测,重要资源底数不清;重要领域基础研究不够,难以支撑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重大前沿技术研究不够,如基因编辑、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研究起步晚、研究力量不足、发展较滞后.

2.3.2 面向需求导向的技术研发不足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支撑农业发展机械化、信息化、绿色化、标准化的重大技术突破和储备不足.在农业遗传育种方面,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单产水平仅为先进国家的63%、65%、54%、52%左右[16],畜禽遗传育种核心种源80%依赖国外进口,自主选育的高端设施蔬菜品种少,在设施番茄和辣椒方面,国外品种占60%;在农机装备方面,农作物精密播种、高速栽插、高效植保与施肥、多功能收获等关键部件及技术研究不足,定位变量、智能控制、农机农艺配套和联合复式作业机具尤其缺乏;在畜禽水产养殖方面,规模化、智能化健康养殖技术、深水离岸网箱设施养殖技术研发薄弱;在农业资源环境方面,高效绿色投入品创制、农用化学品安全使用、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精准实时检测、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技术储备不足,缺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2.3.3 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与工业及其他领域一样,中国农业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不能有效集聚农业科技创新要素,没有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这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大短板.第二,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创新主体结构布局不合理,各自为战、有体无系、上下一般粗和同质化发展的问题仍然突出,人才、科技、资本、金融等创新要素整合不够,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依然严重.市场机制、资本纽带在协同创新中的集聚、链接作用远远没有发挥.第三,立项评价机制有待完善.以产业问题为导向的科技立项和成果评价机制尚未建立,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仍然存在重论文、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科研工作与产业需求衔接仍不够紧密[17].

3 展望未来,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农业科技新局面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在国计民生和全党工作中的战略定位,并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新时期“三农”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18].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切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找准发展需求、凝练目标任务、实施重大举措.

3.1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总书记对农业发展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和目标方向的精辟论述,是准确把握“三农”发展形势任务的根本遵循,也是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的行动指南.总的来讲,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业科技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新要求.

3.1.1 支撑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着力三个不合理.第一,产品结构不合理.

农产品供应多了多、少了少的问题比较突出,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的需求.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种养业结构匹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粮经饲发展不协调,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不够,农业的多重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拓展.第三,区域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还没有实现向优势区的充分集聚,以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布局生产力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为此,要围绕优化农业供给体系的新要求,加大联合攻关、技术集成和推广力度,创制重大突破性新品种、优质特色新品种,创新高效生产、加工技术和设施装备,攻克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为调整农业生产力布局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19].

3.1.2 推动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中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比较突出,农业产业结构、产出效益与农业大国地位不相称,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业生产成本高.在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不断收窄.第二,农业产业链条短.产业体系发育不充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紧,农业比较效益偏低.

第三,农业技术水平不高.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程度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大幅度提高.为此,要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着力攻克品质、节本、高效、绿色等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1.3 切实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本身就是绿色产业,农业的底色就是绿色,绿水青山是农业农村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当前,促进中国农业绿色发展,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资源约束趋紧.长期以来,农业高投入、高消耗,资源透支、过度开发,未来受水、土资源的约束还会加剧.第二,环境承载受限.一些地方高消耗、高排放的农业生产方式超过了生态阈值,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第三,生态保育不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农业发展面临潜在的生态安全风险.为此,必须始终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和乡村环境生态建设规律,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加快发展节水节肥节药等节本低碳技术,突破农业清洁生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产品产地污染治理修复等技术瓶颈,开展畜禽粪便清洁处置、秸秆综合利用、农膜污染防控、低成本可降解地膜研发等科研攻关,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

3.2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

综观世界科学发展历史,世界经济中心通常也是世界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是农业大国,要成为农业强国,必须建设世界重要农业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此,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力争到2035 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部分关键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若干领域引领全球农业科技发展,全面支撑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到21 世纪中叶,力争将中国建成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强国,对全球农业科学发展做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为建设世界农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必须谋好篇、布好局,坚持“三个面向”,加快构建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供给质量,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3.2.1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进一步明确和优化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分工明确、运行高效、开放共享的创新网络体系.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增强农业科研院所在基础前沿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农业企业.要营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业,打造科技资源共享与成果交易平台,形成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现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构建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形成万众创新的局面.

3.2.2 面向农业农村主战场,提高农业科技供给质量要按照农业投入品绿色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管理智能化、生产模式循环化的总体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引领支撑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从偏重土地产出率向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相结合,并更加注重资源利用率转变;从偏重粮食农业向粮食农业与“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大食物农业研究相结合转变;从偏重产中研究向产地、产中和产品质量安全及产后储运加工的全过程覆盖研究转变.

3.2.3 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努力实现跨越发展要加大原始创新力度,力争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中国农业科技实现跨越发展,提升中国农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品产业创新的整体水平.重点是加强对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农业遗传改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生态安全、产品优质营养等农业科学问题研究部署,揭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知识,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农业科学发展方向;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创造更多先发性发展优势,支撑引领产业变革;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1].

要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科技工作中,必须更加注重遵循农业和农业科技规律,坚持突出三条基本原则.一要坚持产业需求和问题导向.农业科技工作要把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解决关键问题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并贯穿到资源配置、科技评价等各个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增强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二要遵循农业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要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工作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以及长期性、系统性、区域性等特征,强化政府对农业科技工作支持的主导作用,同时又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更好更快发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三要依靠自主创新驱动农业发展.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强化原始创新,努力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抢占国际农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3.3 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重大举措

新时代、新要求、新任务,需要在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新举措,切实增强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推动农业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3.3.1 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要瞄准产业需求、农民需求和科技自身发展需求,以自主创新为基点,努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积极抢占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在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机理、重要性状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食物营养健康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加强重大前沿技术研究,在以基因组学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前沿农业智能技术,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低碳循环农业技术等方面,加快形成创新优势.加强颠覆性技术研究,在合成生物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动植物天然免疫技术等方面,实现原创性的重大突破.二是着力突破农业科技创新关键点.在继续强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支撑的同时,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大力推进节水、节肥、节药等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研发应用;以保护环境生态为核心,着力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和化学投入品减量施用等环境友好型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应用;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核心,积极开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和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应用,研究建立各类农产品营养标准体系,开展农产品基础营养素提升、特定功能活性物质的合理强化等研究,推进高质量营养型农业发展;以更好满足精准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态宜居对机械化装备和技术供给的新需要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和领域拓展,着力加强先进适用、智能高效、绿色环保农业设施装备及技术研发与集成配套.力争在农业节本增效、节能减排、优质安全以及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和共享农业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研发推广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和绿色发展综合解决方案.三是强化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持续开展土壤质量状况、农业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变化趋势、养殖环境等动态观测监测和数据收集分析,把握农业生产要素的发展变化过程,是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制定农业政策的重要参考.要按照“统一部署、科学布局、整合资源、持续稳定”的思路,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观测监测和数据分析队伍.

3.3.2 “两张皮”,着力强化协同创新要重点建设好、运行好三大平台.一是做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践证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功能定位符合中国农业产业需求,体现了农业科研工作规律性,与国家科技改革方向及目标要求一致.体系的组织构架和运行方式具有创造性,增强了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农民培训三大系统的贯通性,在支撑产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体系的独特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整合资源、汇聚力量、协同攻关,不断发现产业问题、提出科技命题、做好科研课题,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打造一支长期稳定从事农业产业技术创新的队伍.二是做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产业共性关键问题、区域性重大问题和基础性科技问题,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设载体、搭建平台、联动支持,以联盟建设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效能提升.按照“任务牵引、资源共享、行业协同、市场驱动”的原则,整合优势科研力量,有效引导不同学科交叉融合、集成创新,切实改变单个学科、单项技术、单兵作战的格局,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协作机制,为企业、为地方提供一体化综合技术解决方案.三是建好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集聚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产业科技中心,重在从产业需求侧和以市场化机制推进科技创新,以创新带动创业.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发展要求,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和区域农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瓶颈,探索实践产学研一体、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农业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新机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科技为引擎、企业为主体,开展全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要素集聚、龙头企业集群、特色产业集中,切实增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农业转型升级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3.3.3 深化改革,持续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切实破除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不断释放农业科技创新原生动力和内生活力,重点是抓好三项改革.一是持续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权益改革.推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政策在农业科研领域的落实,加快形成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持续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权益改革,增强科技人员获得感,切实调动科研机构和人员创新积极性.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分类评价.选择一批级和省市两级农业科研院所,借鉴世界主要科技发达国家科技评价的做法和经验,开展农业科技分类评价试点,加快建立健全区分不同类型科研活动(包括农业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不同环节)、不同科技岗位,适应各类科研项目(计划)、科技成果、科技人才以及科研院所特点的分类评价制度体系,突出科研成果技术研发的创新度、产业需求的关联度和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三是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深入推进“一主多元”,即以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基础和主体力量,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及其它社会力量多元广泛多形式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鼓励农技人员进合作社、进涉农企业、进专业服务组织,实现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经营性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做实农技推广服务特聘和特岗计划以及农业科研院校协同推广计划,加快农技推广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的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与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做好全国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的大数据建设和云计算功能开发,推进线上线下联动服务,为农技推广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3.3.4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是做到三个加大.一是加大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力度.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农业重点实验室、参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承担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等,不断厚植企业技术创新的条件基础.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国家创新引导专项(基金)支持,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投资、PPP 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设立企业研发中心,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三是加大科企合作力度.推动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与企业对接,鼓励涉农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3.5 筑牢创新根基,着力建设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新时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关键在于抓好三支队伍.一是抓好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符合农业科研特点的长期稳定培养支持机制,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二是抓好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建设,遴选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同时,通过定向培养和实施知识更新培训,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三是抓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现代农业校企联盟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 董恺忱,范楚玉.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李根蟠.农业科技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 信乃诠,许世卫.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回顾和展望[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 文献研究室.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文献出版社,2016.

[5] 中国法制出版社编.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 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6] 中国法制出版社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7] 人民出版社编.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 王志刚.勇立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头[J].求是,2015(1).[9]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2016 年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50 强发布[EB/OL]. http://www.cncbd.org.cn/News/Detail/7263, 2017-09-30.

[10] 张继梅.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及保障[J].改革与战略,2017(7):104-107.

[11] 王英,李洋.浅谈农业机械装备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业信息,2016(2):20-21.

[12] 吴建寨,杨海成,李斐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6(9):157-161,199.

[13] 段莉.典型国家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0(4):23-28.[14] 张章.英国对外援助转向科研领域[EB/OL]. http://roll.sohu.com/20140429/n398959579.shtml,2014-04-29.

[15] 张桃林.着力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效能[N].人民政协报,2016-12-08(03 版).

[16] 张桃林.加强土壤和产地环境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4):435-444.

[17] 王雅鹏,吕明,范俊楠,等.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体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2):161-167.

[18]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届委员会向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R].2017.

[19] 张桃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遵循“稳”的大逻辑[N].人民日报,2016-12-25(10 版).

[20] 张桃林.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J].求是,2016(23):38-40.

[21] 张桃林.让现代农业搭上“国际快车”[N].人民政协报,2017-09-21.

点评,上文是大学硕士与农业科技本科农业科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农业和乡村和振兴方面论文范文.

农村电商孕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统一16 到18 度甜的阿克苏苹果、长在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族梯田上的元阳红米、全球首销被称为同类“爱马仕”的金寨猕猴桃……来自不同贫困县的特色农产.

振兴西藏乡村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要内容 实施西藏乡村振兴战略, 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 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助力西藏如期与全国一.

规划总蓝图和总路线图开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时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 近期,、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这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

走出有四川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文李后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