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马克思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从马克思的三大精神深刻领悟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论断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马克思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3

从马克思的三大精神深刻领悟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论断,本文是马克思方面开题报告范文和马克思和*和新时代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马克思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论文参考文献 新时代教育杂志新时代新青年论文农村新技术杂志马克思哲学论文

摘 要:《宣言》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这三大精神贯穿于马克思的著作和行动之中,是马克思精神的重要内核.三大精神也是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进程中领导人民取得伟大社会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和时代价值.总书记关于“伟大社会革命”的新论断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三大精神的继承、发扬和创新.

关键词:伟大社会革命;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9-0033-05

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2018年4月23日,在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高度评价了《宣言》,认为“这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①.那么,如何正确理解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这一新论断?这一论断与马克思的“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是怎样的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的思想谱系?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从梳理和阐释马克思的三大精神即斗争精神、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出发,深刻领悟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论断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从马克思的斗争精神领悟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论断

马克思的斗争精神是为了实现人类崇高理想而不懈地奋斗.1835年,马克思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可见,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理想,并为之坚持不懈奋斗,至死不渝.

为了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不息斗争精神.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探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寻找革命斗争的科学依据,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露了资本剥削的本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神秘性进行了彻底的揭露,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马克思的斗争精神是为了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不息战斗.回顾马克思的一生,他的传奇事迹就是斗争精神的完美写照.1843年5月,《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马克思受友人邀请开始筹办《德法年鉴》.1845年春,马克思避难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但他没有放弃对理论的探索.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写下了那段震古烁今的文字:“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马克思反思了失败的教训,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在斗争中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建立无产阶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3]5041848年2月21日,《宣言》的问世,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发出了国际主义的斗争召唤:“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3]504

近代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重灾难,革命的先行者们苦苦探寻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民众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的道路选择.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运用中,李大钊提到了阶级斗争“恰如一条金线”[4],认为把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原理贯通起来理解,在实际运动手段上主要应诉诸于阶级斗争.当然,李大钊也同时指出阶级斗争是一定时期的历史范畴.也谈到对《宣言》的学习后,“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5].说过: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他的理论是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是对的.中国诞生以来,从领导新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正是不懈的斗争精神和日趋成熟的斗争本领,使中国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近代以来的种种革命实践证明,中国人民能从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境遇向着站起来、富起来的光明前途实现伟大历史转变,就是因为中国带领人民以顽强的斗争精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也是中国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英雄气慨.

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既是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如何面对新挑战与新机遇,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强调发扬斗争精神,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6]正是在准确把握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挑战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新时扬斗争精神的总体要求,主要包括:一是要更加自觉地树立制度自信,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二是要更加自觉地以人民为中心,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三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投身到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四是要更加自觉地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五是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对待这些考验、危险和挑战,应当“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斗争精神是中国人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

汲取和发扬马克思的斗争精神,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必然要求.这场伟大社会革命,“其来有自”,航向明确,有时间表有路线图,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不断迎难而上,动真碰硬、攻坚克难的变革过程.这就要在新时代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特征,唤醒和增强斗争的意识,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充分认识斗争的新表现、新样态和新特点;这就要求在全党增强斗争的意识、精神和信心,鼓足斗争的勇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四个自信”;这就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深入伟大实践,把握斗争规律、讲究斗争艺术,提高斗争本领;这就要始终保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敢于担当,勇于碰硬,不在原则面前让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阻力面前退缩,坚决摒弃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歪风邪气面前,要敢于亮剑,敢于挺身而出,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斗争,锐意进取,蓬勃向上.

二、从马克思的批判精神领悟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论断

1843年9月,在与卢格的通信中,马克思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7]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旨就是通过“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改变旧世界,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正是在批判中建立起来的,没有批判性思维实际上不会有马克思主义,没有科学的独特的批判精神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批判是全面的批判.“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8]马克思的批判首先从宗教批判开始.《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批判了宗教对人的压抑,将宗教的批判与社会历史的批判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因为“形而上学就是超出存在者之外的追问,以求回过头来获得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整体的理解.”[9]马克思明确提出:“反对一切形而上学”[10].他将形而上学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结合起来,将批判延伸到现实生活过程,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即资本批判,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的批判是辩证的批判.首先,马克思的批判是对旧理论的扬弃.《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首先承认黑格尔法哲学的重要贡献,肯定黑格尔极其正确地把握住了现代世界的最根本问题——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分离和对立.在此前提之下,马克思直接反驳从国家到市民社会再到国家的三段论式的发展是神秘主义倾向,揭示了黑格尔国家哲学的虚假性.通过批判的方式,马克思吸纳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成分,揭露了其中错误的思想.这是辩证的否定,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超越与扬弃.其次,马克思的批判是对旧生产方式的扬弃.其基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其逻辑的路径体现在:一是制度层面,认为劳动者与资产者对立的实质是权力的不平等,必须经由对生产关系私有制的颠覆.二是政治层面,将批判精神与无产阶级政治使命和解放事业联系起来.三是历史科学层面,马克思运用批判思维阐释了三大社会形态即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社会、以物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逻辑.最后,马克思的批判将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统一起来.“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马克思通过理论的批判实现实践的批判,是“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统一.

中国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将“批判的武器”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实现了对近代中国的“武器批判”.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面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各种错误倾向,勇于论争、斗争与深刻批判,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完成了使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使命.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结合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化,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进步发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对于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其中也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为我们廓清了理论与实践中的层层迷雾,为在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深刻反思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突破长期“左”的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开辟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因此,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也是新时代的必要精神追求.批判意味着去发现和发掘现实的问题与矛盾,探究理论的不合理性和非科学性;批判意味着对于现状的不满足和对于未来理想发展状态的积极追求;批判意味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谬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其中包括了哲学批判,对已有理论的哲学基础进行反思和批判,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依托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基础;包括了历史批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础,对相关各种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和历史检验,考察各理论的合理性,以此作为批判继承的依据;包括了文化批判,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需要将中华文化的文明基因作为中国人特有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对既有理论进行批判性审视,考察相关理论在中国社会中的适用性,同时借鉴中华文明应对当代问题的“中国智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就理论批判而言,它坚持马克思的实践观,尊重实践,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反对条条框框,既突破前人经验,又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理论勇气.就实践批判而言,它强调要以中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为背景,一方面,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等现实的变化来科学地批判已有的观念,如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另一方面依据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从事实践批判,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主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批判、现实批判和实践批判的统一,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推动了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创新.

三、从马克思的革命精神领悟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论断

马克思的理论是革命的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自身、解放全人类的理论.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12]如果说以前的革命“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13],那么无产阶级革命与历史上一切革命的区别在于:“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一级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14]257

革命是“消灭现存状态的现实的运动”[15].马克思的每一部著作、每一次革命行动都彰显着无私而又彻底的革命精神.马克思的革命精神与革命行动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的思想从来就不是一种书斋理论,它从国际工人运动中来,又到国际工人运动中去.《宣言》从多方面阐释了共产主义的革命精神.“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3]480.“工人革命的第一步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3]489这些思想,阐释了马克思主张的革命包括了经济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社会的革命,革命的彻底性的精神.

马克思的革命精神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和影响了中国社会.中国用中国社会百年巨变的铁的事实也彰显了马克思革命精神的实践伟力.1921年,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6].“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党的先进性之源,也是对马克思革命精神的发扬和传承.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中国革命精神以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表现、崇高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动力.从“红船精神”到“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一方面表明中国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传承性、同质性和可弘扬性,另一方面揭示了中国革命不同阶段任务的独特性、时空的特质性和环境的变化性.中国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精神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结果,是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和时代价值.

1978年12月13日,同志在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7].中国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是把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第二次革命就是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表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主要来自对于旧有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的革命性变革.

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有人企图以改革淡化和消解革命,提出所谓“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命斗争,甚至把革命同现代化对立起来,宣称要用“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这种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潮在某些场合甚嚣尘上.如何看待革命?也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理论和政治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革命根源于社会内部的深层矛盾,尤其是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因而具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是历史发展铁律的具体体现,也是历史进步的主要途径.弘扬马克思的革命精神不仅有助于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还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否定革命进而否定革命精神的实质恰恰在于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四个伟大”“伟大社会革命”“自我革命”等新论断,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以高度自觉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书记期望“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②.从“伟大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辩证统一的深远视角,深刻阐述了党的自我革命是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强大动力,是中国的宝贵经验,是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奋斗目标.回顾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伟大社会革命,其性质、内涵、形式有所不同,但贯穿其中的是党的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是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精神力量.人永远是革命者,永远不能丧失革命精神.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动力在于,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及环境变化,都要永葆革命精神与创新活力.新时代弘扬伟大革命精神,就是要不断从伟大革命精神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党的自我革命坚定不移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并奋力夺取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胜利.

综上,总书记对《宣言》的“斗争精神、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的中肯评价,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本真.尽管马克思并没有对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作过系统性的解读,但仍能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实践创新中看到,这种科学的“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基本遵循和内在动力,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是马克思的三大精神激励着中国领导人民前仆后起、不懈奋斗,取得了新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三个历史性飞跃.总书记提出的“伟大社会革命”的论断以及以党的自我革命坚定不移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思想,强调了两个伟大革命的重要作用和辩证关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三大精神”的坚持、丰富和创新,对马克思政党学说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深刻把握其一脉相承的理论谱系,对于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注释:

①2018年4月23日,政治局就《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总书记讲话内容.

②2018年2月14日,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总书记讲话内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1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

[5]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

[6].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285.

[9]海德格尔.路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3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9.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4-376.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32.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7.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6

[16].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03).

[17]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3∶113.

【责任编辑:梁钧】

言而总之,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马克思和*和新时代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马克思本科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核心素养就是要构建一个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方面的认知系统 它关注的是生活,唤醒的是生命,旨在强化个体的生命意识,挖掘其生命潜能,彰显其生命价值 ——如何让学生成为.

贯彻十九大精神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为更好地向国外受众准确全面宣介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中国外文局主办的2017年全国外宣工作协作会于11月2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 会议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在中国特色社.

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奋斗目标
牢记神圣使命,接续奋力前行 肩负起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历史使命,就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为什么需要中原更加出彩、什么是中原更加出彩、怎样让中原更加出彩,把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着力”重大.

论井冈山精神和新时代大学生的革命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12 068摘要井冈山精神,是中国优秀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