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校园足球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我国校园足球和青训体系的有机衔接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校园足球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5

我国校园足球和青训体系的有机衔接,本文是关于校园足球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跟国校园足球和青训体系和有机衔接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校园足球论文参考文献:

校园足球论文参考文献 校园足球论文校园足球杂志足球论文题目校园好听的期刊名字

摘 要:当前校园足球红红火火,青训体系反而更加尴尬,两者之间如何定位、如何衔接成为争论的热点.从四个方面提出重新建构思路:共识,校园足球是大局,青训体系是小局.教育部门为主导重新布局;胆识,韬光养晦做实校园足球,借鉴国外经验莫入误区,彻底扭转普及与提高异化关系;谋略,从理顺体制关系破局,从有机衔接入局,从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建整体布局;抓手,以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为枢纽,重新定位足协功能,完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关键词:校园足球;青训体系;有机衔接;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政府主导;社会共建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18) 03-0083-06

1 问题的提出

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足改方案》),历史上首次从国家层面为足球发展定调,其战略高度和力度前所未有.然而,当前的中国足球形成一个很奇特的景观,一边是校园足球如火如荼,一边是各级国字号男子足球队全线溃败,由此引起舆论争议.其中一大热点就是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怎么办?

没有竞技人才与竞技成绩,校园足球就会受到质疑.如2015年10月第一届“亚洲青年足球研讨会”上,现任亚足联技术总监的安迪,罗克斯博格说:“想要改变中国足球在大赛中的成绩,恐怕还是要先从‘精英体系’着手,解决中国足球的实际问题”,直接表现了校园足球与精英体系的激烈争议.种种争论仔细梳理可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哪个更重要,是校园足球还是青训体系?二是谁来主导青训体系,是教育部门还是体育部门?三是如何建构?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各有方案,各有利益诉求.四是如何衔接?依目前状态,青训体系寻求多部门协调衔接成为现实的重大需求.也正因为问题的急迫性、严重性,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于2016年2月召开《足改方案》一周年座谈会,提出10个关键问题,第4即是“中国特色足球青训体系研究”.本文的论题“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有机衔接”就产生于这样的背景.

2 我国足球青训体系的现状

2.1 破旧未立新,青训体系青黄不接

经过二十余年改革,我国足球人才培养由传统单一的业余体校 专业队 国家队训练网模式,在市场经济转型中转变为多元化模式,即体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职业俱乐部梯队、民办足球学校共同来培养足球人才.也有学者归并为两大体系(体委与教委),只是视角不同而已.在此概述其兴衰轨迹.

传统培养模式日渐衰落.训练网曾经是我国后备人才培养的特色,其原型引自前苏联模式.这样的训练体制与竞赛体制、管理体制并称为竞技体育制的三大支柱.随着体育改革进展,足球后备人才严重流失甚至枯竭,很多业余体校、体工队悄然解体,这样的培养模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以“体教结合”为视角探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风靡一时,形成的共识是以学校为依托,多元化路径培养.但体育部门主导权并未根本改观,选材、注册、训练、参赛依然如故,只不过运动队更多地“挂靠”在学校中.此时,教育部门仅仅是发挥“补漏”(挂靠学籍、送教支教、发文凭)、“捡漏”(捡拾淘汰的运动员办队、参赛)的辅助功能,严重扭曲了体教关系,矮化了教育的功能.

学校竞技体育不断活跃.改革开放以后,学校体育逐步升温,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形成了教育部布点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体育部门布点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双层模式.2003年国家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织与竞赛任务由体育总局移交教育部是一个重要转折,以高校为龙头的大、中、小学一条龙机制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2009年两部委推行校园足球活动,校园足球迎来发展.尤其是2015年3月《足改方案》出台,校园足球掀起更高的热浪.但限于学校的学制特点及师资力量,训练水平有限,不能培养高水平足球运动员,成为大家质疑校园足球的一个热点.同时,教育部门培养优秀运动员作为一种内生需求也日益明确,仅仅办高水平运动队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职业俱乐部培养后备人才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足协在职业联赛准入标准中对俱乐部梯队建设做出明文规定,但由于许多俱乐部自身不稳定,频繁更变名称、产权和属地,这样的背景下俱乐部梯队建设很不力.另外,少数俱乐部兴办足校,如申花足校、鲁能足校、恒大足校等,因为它们主体上承接传统体校的遗产,也携带着固有的通病,不仅出人才有限,而且文化教育质量以及人才出路饱受质疑.

足球学校曾经是中国足球社会化的一大亮色.在20世纪末曾经红火一时,但很快凋落反而伤害并不稳固的足球人才市场.2009年校园足球启动后又有所起色,但良莠不齐,个体小作坊模式比较流行,加之国家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措施,多数足球学校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总之,当前我国青训体系缺乏支柱性、结构化的体系,导致足球人才青黄不接,各级国家队人才选拔面非常有限,洲际大赛成绩越来越差,重建我国足球人才培养体系成为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

2.2 体教矛盾尖锐,顶层设计刻不容缓

制造就我国体育大国地位,但也促成了体教关系的割裂.非常封闭的训练体制与管理体制,使运动员从小就脱离正常教育与生活环境,体育运动学校虽然名义上有文化学习但教学质量和效果与普通学校不可同日而语,这样事实上剥夺了他们的教育权利,,.从上世纪90年代体教结合提出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教矛盾:一是体育与教育的体制性障碍,二是学习与训练的矛盾,三是学生运动员升学转学及就业困难,三者相互交织.其中体制性障碍是根本.传统意义上,青训体系属于体育部门的权限,校园足球属于教育部门权限.而国家校园足球背景下逐步明确了教育部门的主导权,逐渐建构自身的人才模式,已经严重冲击体育部门的固化利益,冲突明显.这个领导体制机制不解决,利益关系不厘清,新的足球人才体系就无以建构及运行.

3 我国足球青训体系的发展思路

3.1 有大局的共识

新形势下建构青训体系,有两个共识非常关键.

一是关于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关系,两者谁更重要?先必须来解读《足改方案》,它对中国足球未来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其中第五节“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就校园足球专门进行5点阐述:“发挥足球育人功能,推进校园足球普及,促进文化学习与足球技能共同发展,促进青少年足球人才规模化成长,扩充师资队伍”.完全没有论及青训体系,也没有谈到竞技成绩.校园足球重在育人,建构以人为本的足球发展观,从根本上改变竞技体育狭隘人才观.《足改方案》并未专题论及青训体系,但第七节“改进足球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方式”有所提示,希望是建构一个多元化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不容否认,没有后备人才培养,中国足球不可能达到高的竞技水平,不可能取得世界大赛好成绩,不可能实现中国人的足球梦想.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示范带动作用是不容质疑的.但此时两相比较必须要明确的是,校园足球是大局,青训体系是小局.校园足球是基础,两者是塔基与塔尖的关系.校园足球是依托,两者是水和舟的关系.

以上解读明显看出校园足球有着更为突出的战略意义.之所以存在争论,是有这样一种声音:“校园足球造声势、扩规模暂告一段落,要进入重质量、提内涵阶段”.中国足球人口基础本来就薄弱,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仅有大约111 000的足球人,这些年并没有明显改观.反而,传统体校模式下,家长很少愿意送学生踢球;足球学校曾经泛滥并快速败落,误人子弟还散尽家财;中国足球“假球、黑哨”不良形象也是一种伤害,“珍惜生命,远离国足”在网络上流传,杀伤力难以估量;更有篮球等市场化项目的人才竞争,足球人口的流失.故而中国足球人口与人才基础是很不乐观的.下决心开展校园足球的决策是英明睿智的.实事求是地讲,由上而下推进的校园足球,扎根还需要相当长时日,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耐得住寂寞把校园足球做扎实.

二是关于体育与教育的关系,谁来主导青训体系?应达成如下共识:

(1)体育回归教育的必然性.早在东西方文化各自发祥之时这一点就有高度一致的认识.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提出德、智、体一体化的人才观.经由中世纪禁欲主义压制而后由文艺复兴而复兴,由启蒙运动而发扬光大.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孔子提出“六艺”(射、御、礼、乐、书、数),也是“体、德、智”的阐述.但经由历史的衰变,如今重文轻武却成为风尚.当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贫弱,乃是体育体制(体教分割)与体育观念(重文轻武)双重异化、相互强化所致.人们开始反思,花大代价摘取含金量低的金牌到底有何意义?脱离大众的精英培养机制是否扭曲了体育的本质[13]?等等.在不断追问中,改革现有发展模式让体育回归本位的呼声日渐高涨.

(2)政府主导青训体系的必然性.青训体系多元化无疑是形势所迫,但其主体上仍是公共产品,政府不能缺位.由政府部门主导青训体系才有体制保障,人才的规模化涌现也需要体制保障.

(3)教育部门主导青训体系的必然性.《足改方案》并未明确谁来主导青训体系,只是鼓励多元化发展,这就导致青训主导权争议.依目前形势,教育部门应承担起责任,依据如下:一、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青少年合法权利不容许再被忽视、剥夺或扭曲.二、校园足球当然要出人才,包括出优秀足球人才.三、根据人才涌现原理,人才是涌现的,不是发现的,足球人才规模化涌现只有校园足球才能实现,这也是国外的基本经验.四、从人才成长路径看,由学校走向“职业分途”(梁漱溟)是正常的路径.如果脱离教育,与原来培养方式就没有区别,还是死胡同.

3.2 有决断的胆识

3.2.1 明晰自我需求:学习国外经验莫入误区

中国足球要学习国外经验,但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要有诊断,有鉴别.青训体系在发达国家有很好的经验模式,无论是欧美或是日韩,我国各层次的学习考察很多.但现在有一个严重的误区:大谈国外青训体系,如比利时“TOP SPORT”计划、德国“天才球员发展计划”、日本“J联赛青训”体系等等;大谈国外的青训成绩,而不谈足球人口及其孕育机制、保障机制,忽视前期的基础工作.事实上发达国家往往是足球人口有充实的民间基础,社会有成熟的市场机制与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国家强力推行义务教育法、体质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才是前提,而后国家用适当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如足球协会、俱乐部来培养精英人才.同时,高度重视校园足球的青训体系,如英国的学校足球协会足球学校、日本足球高中部,均是青训不可或缺的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青训人才强大的“虹吸效应”,使基础人才源源不绝.

3.2.2 明晰青训误区:彻底扭转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异化

按校园足球的发展逻辑,必定会发展出相应的青训体系,这就形成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普及与提高在我国体育中长期是一对矛盾.普及才有提高,提高是为了普及,两者要有机结合.然而,这样的微妙关系提供了变异的空间.现实中特定的制度环境提供了异化的可能,毕竟利益最大化是人之基本理性.现实中普及是基础工程,见效难吃力不讨好.而提高有成绩、有政绩往往被抓牢.对于提高,基层有做法,高层有办法.几经翻转,普及成为不能“承受之轻”.于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变换成以提高的需要为前提.往往是比赛替代活动,少数代表多数,此为异化的初级形态;深入考察,提高本身并不等同于锦标主义但是通往锦标的必由之路,金牌的光环可以“一俊遮百丑”.一旦形成这种氛围与利益机制,大众因而信以为真、是非难辨,从而完成目标转移、角色替代,此为异化的高级形态.走向极端的就是金牌主义,竞技体育光环遮蔽了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窘迫.且看,这些年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其理论意义曾经被无限夸耀,而现实是用圈养的方式办运动队,学生运动会成绩显赫,但学生体质健康令人忧心,校园体育文化难掩荒漠化趋向.

本节的主旨不是反对青训体系,而是提升认识,纠正错误.片面强调青训,已经证明是错误的.面对形形色色的争议,当下能不能明确这两个共识是需要勇气的:一是中国人不改变足球观念,不根本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肯定要出大事.二是普及工作踏实了肯定会出优秀足球人才,会在世界大赛拿好成绩.故而,在当今学生体质健康令人忧心而锦标主义泛滥的双重形势下,要不惜矫枉过正.这个认识问题不解决好,再好的战略愿景也是穿新鞋走老路.

3.3 有智慧的谋略

3.3.1 破局:从顶层设计理顺体制关系

所谓不破不立.竞技体育制成就了我国奥运大国地位,但也患上了路径依赖症.原来青训体系由体育部门来主导,形成了刚性制度与固化利益,弊端日益严重.此后在制的改革完善中,人才培养呈现多元化格局,体育与教育部门已然形成深刻的矛盾,形成僵局,现在是破局时候了.依《足改方案》的精神,教育部门主导青训体系责无旁贷.必须强调,制是中国特色与传统优势,但前提是体制关系要顺畅,否则是内耗、是自伤.从顶层设计来训练体制困境,比制整体更精准、更现实.事实上,足球改革通过引入职业联赛已然从传统竞赛体制(全运会赛制)上解构了原有制,如今校园足球从训练体制上的也是顺势而为,管理体制改革当然势在必行,制创新就在这样的时代变迁中发生着蜕变.

3.3.2 入局:正确解读有机衔接

正确解读有机衔接,总体上要体现科学发展观:青训体系要以人为本,才能聚人气,多出人才,出优秀人才;要可持续发展,不要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全面协调,处理好体教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国家、集体与个体的关系,主次矛盾关系,兼容与共赢的关系.先不谈成绩,把模子建好、机制健全.

在这个前提下,有机衔接就是要做到:(1)多元连通.有利于孩子们成长发展的路径都要连通,可以多元选择,全面发展;(2)有机转换.多条路可以走,还可以转换.这是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保障成长过程中有充分选择、充分成熟的机会.再具体解读就是要做到三个方面:“能出”(输出优秀人才),“能分”(分流学业、职业路径),“能转”(转换学业、职业路径),起到人才枢纽的作用.从实际运行上这些路径要走得通.

布局:政府主导与社会共建.就是全盘规划,充分调动各方能动性、积极性,通过谋篇布局下一盘大棋.

政府:(1)顶层设计,育人为本.由政府来建构足球人才的主通道,做人才体系的支柱.在校园足球的基础上建构一定形式的青训体系,人才的梯队输送是责任义务也是成果体现.如上海市教委在校园联盟的基础上成立“精英训练营”就是这种尝试,各地也在做相应的探索.无论如何,是要以足球为平台,在营造健康体育文化观念、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前提下,多出优秀足球人才.(2)供需对接,供给侧改革.制度如果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能量.制度创新要有一个清晰的前提判断.再回看传统青训体系的症结,其实就是供需不对称,即体育部门提供的是以竞技目标为导向制度设计,急功近利地抓青训政绩而不及其余.而家长和学生要的是读书、升学、就业保障,如果路径不通畅,他们只能选择放弃或敬而远之.而今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供给侧改革”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由此改变青训体系的制度供给主体及供给方式,改变原有体教错位的做法,这盘大棋才能活起来.简而言之,供需对接上了,青训体系就是社会推着走,对不上就是政府拉着走.

社会:互补不足,多元互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校园足球这个基础工程更多地要依靠政府,青训体系要更多地调动社会力量.当前校园足球在师资、裁判、竞赛、管理等技术性资源以及资金、校外活动、社区活动方面是明显不足的,而传统青训体系的解体释放大量过剩资源到社会中,在改革政策连台背景下更有众多社会力量对中国足球“垂涎欲滴”.在校园足球基础上办青训体系,要鼓励社会足球(办班、游学、留学等)多样化发展,鼓励俱乐部梯队建设及向学校延伸、向社区延伸,甚至也要因地制宜允许少数地方体校办班,只要它能保证学生的根本权益.以上的顶层设计要把框架搭好,把责、权、利明确,才有利于多元互动和谐共生.

总之,这盘棋,顶层设计是理顺体制,明确下棋规则与利益主体.供需对接是解决利益驱动机制,明确全国是一盘棋.社会共建是开发利用多元利益格局,尽可能调动社会资源,把局面走大、棋子走活.

3.4 有明晰的抓手

3.4.1 抓源头:校园足球、训练中心、社会少儿俱乐部

校园足球:不改初心持续推进校园足球“进校园、进班级、进课程”,不能只停留在“一校一队”的形式上,要渗透到学生中去,这就要进班级、进课程.实际上这些各地也有所探索,关键是校园足球与学校、学生的核心利益没有协同起来,故而与地方在着力推行进一步改革“进中考、高考科目”.这方面争议与阻力很大,技术难度大,但不作为必是绝路,各地在积极探索考试办法与标准.

训练中心:立足现实推进体育运动学校向训练中心转型,可以为社会服务,为校园足球服务,为大型赛事服务.充分利用其人力、场地设施资源向训练 赛事服务中心转型,提供高质量训练 赛事服务.如在相应行政区、社区形成训练 赛事服务中心,承接足协U系列、全运会系列的集训与赛事服务.

社会少儿俱乐部:要激活社会潜力与活力,让更多家长与学生在课余参与足球活动,推进足球活动进社区、进家庭.要坚持课余训练与多样化发展,弥补校园足球多方面资源不足,提供化、个性化服务.依据目前形势,重点是少儿培训,以壮大青训体系的根系.因为校园足球在学前阶段是空白,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也非常薄弱,足球活动非常有限,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为此,政府部门应对足球少儿俱乐部予以扶持鼓励,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媒体、财政部门、民政部门乃至社区街道应协调起来,创新体制机制,或通过公共服务购买,在场地、资金、专业指导、社团管理、宣传报道、医疗、保险等方面予以资助和支持,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少儿培训中,开拓活动空间,提供保障性环境,减免税费,减轻家长经济负担与思想包袱,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青少年,使足球培训在各类少儿培训中形成竞争力与影响力.

3.4.2 抓枢纽:中小学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

在校园足球基础上成立多级精英训练营,也可称为校园足球青训体系.校园足球肩负着培养优秀足球人才的使命,这是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的必然选择.

精英训练营不是在校园足球内部复制体育运动学校,不是封闭的足球人才生产线,而是开放的人才流通枢纽.对下衔接足球特色学校、传统体校(训练中心)、少儿俱乐部,对上衔接俱乐部梯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做到“多元连通”、“有机转换”.充分发挥学校的依托作用,做到基础教育能“托底”,人才输出能“托举”,使他们有选择之余,无后顾之虑.如日本著名球星本田圭佑落选大阪钢巴青训梯队,转到星棱高中足球部学习训练最后进入名古屋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多元转换.

学校是依托,不再只是“托”,过去办体校“只托不学”的做法行不通了.学校要发挥依托作用,就要有相应的法律与制度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允许“托体误教”、“托训误学”、“托赛误课”.“托”是依靠、是责任、是底线.如巴萨青训基地拉马西亚,12~18岁的小球员每天和其他中学生一样要完成7h左右的全日制中学课程,训练是在每天下午放学后进行的,周末或训练结束还有相应的学习辅导与监督措施,“不但没有青训球员普遍存在的耽误甚至荒废学业的负面情况,反而在文化课业方面得到了比学生平均水平好得多的发展”[19].可见,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重要,好的培养模式是不负重“托”的.

3.4.3 抓龙头:职业俱乐部梯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职业俱乐部龙头.职业足球代表着足球人才的最高水平,是人才检验的终端平台,是社会交换实现人才价值的终端市场.这个龙头有三方面含义:(1)它要能引领青训体系的方向,如人才流动的方向、球员技术风格成长方向;(2)它要能带动青训体系的整体,如从基层到顶层,从人才规模到人才模式,我国传统的人才柱状体结构显然是不科学的,金字塔结构是世界经验;(3)它要能体现青训体系的成果,就是要出优秀竞技人才.如巴萨青训基地拉马西亚,已经培养出了共7代503名职业足球运动员.而中国近几代球员没有真正出自校园的,反而形成错误的惯性思维,把青训体系与校园足球对立起来.抓俱乐部梯队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健全梯队,足协有相应制度,重在落实.国外的经验是通过财务审查,保证俱乐部合理投资结构,不使一线队伍过度投资.二是健全对接机制.俱乐部不能自我封闭,要通过精英训练营与校园足球对接,要牢牢扎根于校园足球之中,双方长期合作,建立技术服务与人力资源交流机制.精英训练营要当好“娘家人”,保障学生运动员的各种权益(送出去保障公平的训练合同,接回来保障公平的学习机会).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龙头.这是时下正红火的大、中、小学一条龙模式.然而高校的招生口径不足是一大瓶颈,也存在严重的“只托不学”现象,吸引力不足,形象也不佳.当前有两方面工作重点:(1)高校要适当扩大招生口径,缓解人才升学压力,提供吸引人才的新动力.这些年一直在讨论,但面临高校“减免各种加分”的国家大背景,不容易实施.无论如何,学生运动员“扩招”要与提高文化学习相配合,提升人才质量内涵才是解决人才出路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公平的基本底线.(2)高校要创新灵活的学籍学分管理制度,保障人才的充分发展与选择.依足球运动成才规律,这个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又一个十字路口,应当留有余地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我国以前的做法是学籍学分管理得太死,弹性太小(要么送文凭,要么终止学籍),而文化学习管理太松(送分、加分、免修、免考),导致“真的假文凭”泛滥广为社会诟病.如上两方面用力才能形成大、中、小学一条龙有机衔接.

3.4.4 足协功能重新定位

职业化改革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推进足球协会的社会化、实体化,《足改方案》再一次明确了要求与时间表.以前足协在青训体系中是绝对主导者,此后足协在青训体系中是多元利益的合作者,要调整心态适应新形势.其主要职能就是技术服务、组织协调与商务开发,主要有: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培训与管理;俱乐部U系列赛事组织协调与商务开发;U系列国家队组织协调与市场开发.全运会、城运会的集训参赛与组织协调.

3.4.5 改进完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根据党、国务院工作部署要求,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它是协调、议事和决策机构,组长由教育部部长担任,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等部门各一名司局级负责人任成员.显然这个领导机构旨在优化组合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资源来提升校园足球的战略层次,从而大力推进校园足球,但这也是一个应急性机构,面临着领导体制、协调机制多方面完善改进.

如下工作既是抓手也是难题:(1)横向联合.切实把各部委团结起来,调动起来,资源组合起来,把校园足球工作抓好抓实,把青训体系组织协调好.明确教委的主导地位,协调好相关部门配合服务,特别是做好改革受损方(体育部门)的思想动员工作、资源再配置工作.(2)纵向贯通.把部际联席制度深入贯通下去,使每个层次各部门特别是教 体两个管理部门真正结合起来、协调起来,这样《足改方案》的力度才能传达下去.(3)配套政策的制定与落实,重新建构青训体系涉及多部门、多层次配套政策与制度,非常复杂也非常紧迫.(4)调研分析.及时跟踪青训体系的各项工作,组建专业智力团队进行调研分析,严谨地进行决策咨询,提出进一步改革方案.

4 结语

筑基校园足球,衔接青训体系,是中国足球“破茧成蝶”的必由之路.不必讳言,路途必是艰难困苦.改革需要不断的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众人拾柴添薪才有希望.诚然,足球回归校园不及两岁,新的青训体系尚在孕育之中.在此借用北大校长王恩哥勉励新生之言“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以赠:“守正”是要守持以人为本的大道,守住足球育人的底线;“笃实”是要扎根校园,惠及学生,不是浮云流水表面功夫;“久久为功”是要有明确的信念、执着的毅力、持续的用力,练成真功夫.

参考文献:

[1]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EBjOLl.[2016-03-16l.ht

tp:八www. gov. cnJ zhengce jcontent j2015-03/16/content

9537.htm.[2]中国踢球人不少了!竞学日本淘汰的足球理论[EB/OLl.

[ 2015-10-14]. http:八sports. . com/aj20151014j

053096.htm[3]龚波,文明视野:中国足球的困境与出路[Ml.北京体育大 学出版社2014:190-205.

[4]龚波,等,制创新与中国足球改革的

互动[J].上海体 育学院学报,2012,36(3):76-82.

[5]郑国荣,谢忠萍,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产权变更的原因分析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5(10):24-27.

[6]韩勇,王蒲,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天津体 育学院学报,2001,16 (1):34-37.

[7]吕爱凤,等,体育运动学校文化教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 究[J].体育科学,1994,14 (3):4-9.

[8]郭修金,等,上海市实施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 审视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5):447-449.[9]董众鸣,柳志刚,上海市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存在的问 题及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4):90-94.[10]李仪,蔡向阳,我国足球运动人口与后备梯队培养剖析

[J].中国体育科技,1996,34(7):60-61.

[11]足球学校的中国式生存从数以千计到举步维艰的背后

[EB/OLl.[ 2007-12-031. http:八sports. sina. com. cnJc/

2007-12-03 j03023333589.shtml.

[12]世界第一傻,珍惜生命远离中国足球[EB/OLl. http://

85 703190 blog. sohu. com/11882042. html.[13]人民日报:体育能否摆脱数字崇拜不追求金牌增长[EBj

OLl.(2012-01-19).http:八sports. china. com/roll/

1103 9233 j2 012 0119/16 99 616 7.html[14]普春旺,我国足球青训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

技资讯,2016,14(25):148-148.

[15]陈志勇,张尧,比利时足球青训特征研究[J].体育文化导

刊,2015 (3),101-104.

[16]张斌,德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

(12) ,142-145..

[17]程隆,张忠,日本足球青训的发展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

导刊,2014(7):026.

[18]毛振明,刘天彪,臧留红,论“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3):58-62.

[19]华金·盖林,沙培培,教育·体育·人文:西班牙“拉马西

亚模式”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 (5);

415 421.

[20]刘飞,龚波,欧洲足球协会联盟财政公平法案对中国足球

协会超级联赛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6,36(7),24-29.[21]谭刚,国家主义视野下的竞技体育[J].体育学刊,2013

(6):26-29.

[22]教育部关于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的通

知[EB/OLl.[2015-01-12l.http:/jwww. moe. edu. alsrc

site jA17/moe_ 938 js3276 j2 015 0l/t2015 0112 _189308. ht-

ml.

上文评论,本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国校园足球和青训体系和有机衔接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校园足球本科毕业论文校园足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德国足球青训体系
陈金凤(常州刘国钧高……职业技术学校体育部,江苏常州213000)摘要通过对德国足球青训体系进行研究发现,德国足球青训体系具有专业性、广泛性、深入性、长期性四大特点 对比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相关环.

校园足球背景下国家足球后备人才体系建设理论综述
张博峰中北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摘 要中国职业联赛火热的局面并不能掩盖中国足球人才发展的诸多问题 纵观中国足球的发展历程,即便中国足球时隔多年重新进入亚洲区预选赛十二强赛,一个不争的.

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打通足球青训三段落
中国足协副主席魏吉祥近日在广州清远举行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冬令营专家研讨会上指出,目前中国足球青训已经呈现出了“三段落”的态势,下一步,达成共识、凝聚合力将是全面夯实我国足球基.

校园足球训练内容体系构思
1 前言人们对足球的热情有效推动了足球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足球运动的全面改革,尤其是训练方法和体系方面 从实际来讲,我国相关校园足球训练的理论研究仍比较缓慢,足球教练员缺乏针对足球专项方面的训练研.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