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考察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和朱熹诗经学学术生态细节考察报告之一以王倩《也谈朱熹诗教旨趣》为例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

主题:考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9

朱熹诗经学学术生态细节考察报告之一以王倩《也谈朱熹诗教旨趣》为例,本文是考察方面论文范文文献和王倩和《也谈朱熹诗教旨趣》和考察报告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新课程导学期刊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学术期刊论文著名学术期刊

【摘 要】本文以王倩《也谈朱熹“诗教”旨趣》为例,考察朱熹诗经学研究学术生态细节:有些朱子诗经学论文引文很多很烦,似乎很有学问,其观点则似是而非,论述以无法证明其论题.

【关键词】诗经学学术生态 细节 考察

一、前言

有些朱子诗经学论文引文很多很烦,似乎很有学问,其观点则似是而非,较难辨别,今以王倩《也谈朱熹“诗教”旨趣》为例加以剖析说明.王文2006 年发表,此前类似论文有数十篇.如果仅仅从标题观察,王倩的《也谈朱熹“诗教”旨趣》与学界前人成果似无多关系,题目似乎前所未有.细细考察文本,则发现其与邹其昌的《“感物道情”与“诗言志”——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审美创作旨趣研究》[1]有点联系.因为王文首先引用邹其昌的《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研究》一书的资料,使人联想到与邹其昌的单篇论文有关,恰好“诗教”旨趣与审美创作旨趣有一些关联,又发现“感物道情”之类虚浮不实的话在王文中亦有展现.邹文我们已经有过批评.今以王倩此文为例,作较为全面的考察分析,以见中国学术生态细节之一斑.

二、王倩《也谈朱熹“诗教”旨趣》一二部分文本分析本文第一部分题为:

性情之辨——“诗教”前提

考察“性”“命”字眼,基本内容为转引《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研究》所引文献,未加转引说明,“参考文献”直接写“邹其昌. 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这给读者的感觉以为她所引的是邹的观点,其实乃是邹所引资料也.她这样做显示其对于邹书的重视,但引用自己所需要之原始资料,转引那样多,不说是转引,何以如此?这里隐含许多学术生态细节.作为论文写作规范,转引必须说明,而把转引的文字资料作为论文第一部分之主干内容,显然说明了作者的学风问题.第一部分作者自己主要叙述的文字是:

朱熹所说的“情”是“性”在现实中的表现,由于人在现实生活中接物而有所感,所以“情”有善亦有恶.…他“诗教”中的“性情”,其意义显然是偏于“情”的;对“性情之正”的追求正是要将人情由自然状态导引向全然合乎天理规范的道德化境界.[2]

这些话与所引朱子原话意思不符,也确实不符合朱子关于人性的深刻论述[3].按照王的说法,朱子认为情之所以有善亦有恶,只是因为人在现实生活中“接物而有所感”,似乎善恶的缘由只由与外物之接触,而与生命遗传质量无关,其实,儒家虽然从理想主义的角度说人性善,实际上并不否认先天禀赋之差异乃至善恶,“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朱子用气质之性来说明复杂的各种不同的人性”[3],从孔子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几个等级的划分可以一目了然.朱子关于遗传气禀之弊的讨论资料更是十分丰富,对性情均有深刻论述[4],而本文作者对此一无所知,其论述曲解朱子的思想,误导 读者对于性情的认识,说朱子“诗教”中的“性情”,其意义显然是偏于“情”也是胡说一通,因为朱子认为心统性情,情之正即性之流露,怎可说“偏于情”呢?又云:“对“性情之正”的追求正是要将人情由自然状态导引向全然合乎天理规范的道德化境界.”这更是无知妄论!作者对于朱子性情论并无深入研究,只是根据他人论说捕风捉影,故一说便错.

按照朱子的性情学说,“性不可言”,“合如此是性,动处是情,主宰是心”[5],人心的自然状态正是本然未发之性,合乎仁义礼智信之天理,朱子怎么会认为要把本然之性导向云云呢?圣贤认为人性本善,但为气禀遮蔽,不能呈现,故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养性,即恢复本然之善,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文谈朱子的诗教旨趣,谈导性情之正,并未从《诗集传》文本细细考察,而是把学界议论极多的朱子性情说拿过来说了一通,以为自己对朱子的诗教旨趣有了新的认识,不可能不出现错误.

本文第二部分的标题是:

性情之正——“诗教”旨趣

对照本文题目,这应该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因为论文标题即为:也谈朱熹 “诗教”旨趣.

然而,看到其具体文本,发现这部分文字半页还不到呢!

考察其具体文字可知,主要引用朱子阐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话,其结论是:

在他看来,人情之自然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不能过于放纵,要将人情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

这样的结论歪曲了朱子的本意.很有意思的是,作者在前面说:

对“性情之正”的追求正是要将人情由自然状态导引向全然合乎天理规范的道德化境界.

这个说法的错误我们已经作过分析,但对照这里“人情之自然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似乎又不以上述说法为然,含糊其辞,乃因为对于朱子之论述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把握,最大的问题是,朱子作为儒学思想大家,“在他看来,人情之自然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不能过于放纵,要将人情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真的如此么?本来我们写论文研究朱子思想是为传播圣贤之道,然而,我们不但不真正理解,反而歪曲误导 读者,岂不是浪费时间精力而为害社会人心?此话文理不通且不论,即以“不能过于放纵”说,朱子怎么会有这样的诗教“旨趣”?朱子一生“敬”“慎”,反复陈述古代圣贤“敬畏天命”[6],作为教育实践的关键修身方法,与“不能过于放纵”风马牛不相及啊.

这第二部分本来是作者论题之中心,但其论述过于简单、薄弱,理解方面又有如此多的偏颇,对于学术生态的影响可想而知.

朱子对道心人心、人情人欲有很深刻辩证的认识,他在谈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时认为,人心、道心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的是人心,从义理上去的是道心.朱熹一再说人心亦未是十分不好底,如果恰当,就是“道心”,但因为很难恰当,所以说“危”.惟精,是辨别得这个物事;惟一,是辨别之后固守的功夫.若能如此,就是合乎中道的.“惟精惟一”相当于“择善而固执之”.允执,只是个真知.允执厥中,也就是真知中道而力行之.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只要人欲得当,就是天理.[6]

三、王倩《也谈朱熹“诗教”旨趣》第三部分文本分析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的第三部分内容,其标题是:

性情之变——“诗教”功夫

第三部分开端文字造作矫揉,令人无法卒读,也让读者望而生畏,可是,细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大言欺人,缺乏逻辑,令人震撼.语言造作的结果是割裂审美主体和审美客观的辩证关系,说来说去,把朱子浅显易懂的话搞得越来越不清楚.一个简单的意思,说得花枝招展,结果造成读者无法解读.这正是朱子所严厉批评的不良学风文风[7].

从第三部分的两个分题也发现了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出现重复引文,论点狭隘,缺乏逻辑的问题.在引用朱子《诗集传·序》中的一段话后说:

“从诗何为而作言之,“感”与“发”已自不同.所谓“感”者,指对诗歌的理解体验;所谓发者,指思想感情的抒发.”作者对于朱子的话不甚了了,却勇敢地说:所谓“感”者,指对诗歌的理解体验.其实朱子的话很明白:“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这个“物”是指宇宙万物社会人事,其涵盖甚广,而在作者的眼里却成为“对诗歌的理解体验”,这样公然曲解原著怎么可能真正理解朱子的诗教呢?朱子的话是从哲学上宏观地阐述诗的产生的根本原因,由性而欲而思而言而自然之音响节族是一个科学的逻辑推论.人的本性有动有静,有欲有情,有思有言,而要言得好,言得“有自然音响节族”,很不容易.《诗经》作为儒家六经之一,才达到了这一点,而且也不是整齐划一的.也就是说,诗的产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诗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之音响节族”,也就是“天生成腔子”.同理,文学的产生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之音响节族”,也就是“天生成腔子”[8].

这是朱熹文学思想中的一个重大命题.

这第三部分的第一个层次最后一段谈“意”,引用《朱子语类》分析性、情、志、意的话,然后说:

“由此来看,“志”、“意”大同而小异.所同者,它们均指人心之所向往;不同之处在于,“意”作为“心之所发”,还有意趣的意思.”

这样的话显然不符合朱子的意思.朱子的原话是:“意者,心之所发;情者,心之所动;志者,心之所之,比于情意尤重.”[5]

朱子的话意思是,意,是从心中发出来的;志,是心之所向,有明确的目标.“意”和“志”之区别正在于前者没有明确的向往,而后者所向明确.作者胡乱解释,把意思搞错了,还望文生义,说意有“意趣”之意,是其与“志”的小异.这样的牵强附会,实在是令人惊诧莫名.朱子关于“志”“意”的论述非常细致深刻:

横渠云:以“意”“志”两字言,则志公而意私,志刚而意柔,志阳而意阴.[5]

志是公然主张要做底事,意是私地潜行间发处.[5]志是心之所之,一直去底.意又是志之经营往来底,是那志底脚.凡营为、谋度、往来,皆意也.公然主张要做底事,意是私地潜行间发处.[5]

王文对这些基本的常识问题毫无知觉.说来说去,重复引文,却未见任何诗教功夫!在引用朱子《中庸章句序》200 多字后,毫无阐述,结束了,却在下一段开头即说:“诚如朱熹所言”,又是引文,而对于她论题所要论述的诗教功夫却不见踪影.引用诸多文字后说:

朱熹之所以反复说明道心与人心并非二心,告诫学者不可割裂,关键是要强调人生既具有明理的必要性,也具备全乎道心的可能性,端看人如何去自觉的追求.

本来朱子的话很明白:“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9]意思很清楚,按照义理言动思虑的就是道心,听从耳目之就是人心.人心之欲若是“恰当”则便是“道心”[6].而经过作者一改变反而变得难于理解了.什么可能性,必要性,具有,具备,割裂,许多虚词术语,搞得意思都不清楚了.而所有这些都与“诗教”功夫究竟有什么关联呢?综上所述,本文作者没有新见解,只是根据前人的成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朱子的“诗教”思想,因为朱子诗教思想很深广,故用“旨趣”一词,然后把学界周知的朱子的原话“导性情之正”作为诗教核心目标,实质没有真正对于朱子的诗教旨趣作出有价值的论述,只是大量引用朱子的一些话敷衍而已,自己很少的论述又出现严重问题.反右时期,敢于说真话的300 多万知识精英被严厉批判,下放改造,后来学术泡沫与此不无关联,人才衰退日渐严重,“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10]贤人隐,社会必然衰败.

参考文献:

[1]邹其昌.“感物道情”与“诗言志”——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审美创作旨趣研究[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5).

[2]王倩. 也谈朱熹“诗教”旨趣[J]. 晋中学院学报,2006(1).

[3]李士金. 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思考[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69,74~75.

[4]李士金. 理学思想内涵精神分析[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18.

[5]朱子语类[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24,232.

[6]李士金. 程朱言论精神分析[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86~89.

[7]李士金. 朱熹论明白平易的总体文风[J]. 修辞学习,2002(4).

[8]李士金. 朱熹文学思想述论[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91~92.

[9]朱子语类[M]. 北京: 中华书局,1986:2009.

[10][宋]郑刚中. 周易窥余:卷一[M].《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11 册:404.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该文评论:上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考察本科考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王倩和《也谈朱熹诗教旨趣》和考察报告方面论文范文.

诗言志说以《诗经周南关雎》为例
王甜甜(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摘要】“诗言志”即言心灵世界,心即诗,所谓“文由心生” 钟嵘类“诗言志”即&ldq.

史料透析新视角和学术盲点新牟泽雄专著《民族主义和国家文艺体制的形成》阅读感言
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70 后副教授牟泽雄是昭通市镇雄县人,系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省市各级基金项目多项,在当代文坛、长城.

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朱自清《春》为例
中图分类号G633 3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7 045摘要近几年来,人们对阅读教学逐渐重视 但在目前的初中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没有达到应掌握的.

图像学视角下电影分镜的艺术底蕴以电影《大鱼海棠》为例
【摘要】梁旋、张春两位导演所执导的动画大电影大鱼海棠在2016年登上中国银幕,可以说这部电影的上映将中国电影市场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鱼海棠一时间也成为国产动画的热搜代名词,尽管电影本身的一些细节饱受.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