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人才培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跟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基本理念:争论、反思与超越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主题:人才培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9-28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基本理念:争论、反思与超越,本文是人才培养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和超越和理念和人才培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大学心理论文本科论文题目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之所以如此曲折坎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完善科学统一的基本指导理念.学术界围绕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基本理念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大概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等一系列不同观点.从理论上来讲,这些不同论点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应走出非此即彼的思维范式,牢固树立“大学以教学为中心与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大学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关于大学

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基本理念的争议或研究从未休止,时至今日依然莫衷一是.在当前国家大力提高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背景下,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基本理念进行回顾与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基本理念的争论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基本理念一直存有诸多争论,这些争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等不同观点.这些观点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过程中均根植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都曾经或正在对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发挥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大学最古老的使命是传播知识,由此也决定了大学本科教育的传统范式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逐渐地建立以讲授为基础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继承与延续了这种传统的本科教育范式.这种传统的本科教育范式,是“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实现教育教养的基本途径,其主要工作是传授和学习知识,教师起主导作用.[1]”这一时期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主要以“以教学为中心”为基本指导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1977 年,同志提出“重点大学要努力办成教育与科研两个中心”,希望重点大学加大科学研究投入力度,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此后,同志关于“两个中心”的提法也成为各个大学改革的指南,尤其是随着1978 年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恢复和1981 年学位制度的正式建立,科学研究在大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1985 年,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这也是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成为大学重要使命的政策基础[2].

1999 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从法律的高度延续并肯定了这一基本思想,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以后,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基本职能,在我国就有了法律基础,从而获得了合法性.科学研究在大学层面的地位合法化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给大学带来了前所未见、喷涌而至的利益.而另一方面,由于配套制度的不完善和大学履责机制的不健全等,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部分大学“利益熏心”,在大学改革过程中过度强调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科研硬、教学软”的问题[3],饱受质疑与诟病的“重研轻教”问题便由此而来.

时至今日,“以教学为中心”与“以科研为中心”的理念争议仍旧存在,实践矛盾仍在上演.

科学研究在大学获得合法地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另外一个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那就是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于1999 年正式落实了,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大改革、大发展和大提高的阶段.2002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学生类型逐渐多样化,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学生自主选择的意愿、空间与余地也逐步提升,对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尤其是大学本科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时代挑战.

高等教育环境的时代变迁要求高等教育决策者将眼光转移到学生及其需要上来,也就是要求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重新思考教育改革问题[4].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在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领域逐渐受到关注与重视,继而引发了学术界对“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中心’”的热议.在诸多争论当中,有研究者坚持传统的“老三中心”,也有研究者倡导“‘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更有研究者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

“以学习过程为中心”的“新三中心”[5].这些争论看似集中于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关系的讨论之上,实质上并非只限于此.“究竟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争论,所反映的不只是师生关系层面的问题,还关乎教育关系的构建、教学改革的取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管理与考试评价的优化等多个要素、诸多环节[6],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问题.

超越常规的大规模扩招,在大幅度提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

2005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新形势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质量是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各项工作的中心等诸多论断,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各界对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关注与讨论.在此之后,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出台与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逐步树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基本理念.2007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并联合财政部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力度,持续提升大学本科教育质量.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一定程度彰显了“以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理念.2012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第一次以政策文本的形式,旗帜鲜明地提出“以教学为中心”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理念.

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基本理念的反思

“以教学为中心”是大学各项工作开展的行动指南,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必须坚守的底线,是实现大学本科教育目的的基础路径.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学校是实施教育的机构,其首要任务是育人.教育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就是教学.而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就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7].然而,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以教学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在高等教育精英化发展阶段,“以教学为中心”基本是指“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一切工作围绕教学转”[8].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之后,随着“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学生对学习投入不足”[9]等问题逐渐凸显与暴露,“以教学为中心”的内涵也逐渐转变为“把教学质量放在中心的位置”.也就是说,如果教学质量低的话,大学的价值也就降低了,它存在的合法性自然就跟着降低了[10].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过程中,对“以教学为中心”内涵的理解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因为有些研究者对“教学”内涵的片面认识,只将教学狭隘地理解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窄化了教学本应有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研究者将“以教学为中心”理解为教学活动是大学唯一的中心活动,大学的其他一切活动都是教学活动的附属,都必须围绕“教学”这个中心转,由此导致实践过程中其他主体对教学活动产生下意识地反感与排斥.由此可见,无论从政策层面看,还是从理论层面看,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基本理念都是毋庸置疑的.

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新鲜的提法.只是,不同的研究者对此的认识与理解仁智各见.有研究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尊重,体现了大学对学生的大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是对高等教育根本的重新认识,是指引高等教育实践的价值导向,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根本指针[11].也有研究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是通往大学教育的真谛和使命,实现学生学习自由、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创新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12].还有研究者认为,可以从不同层面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解读:第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状态开展教育活动;第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发展,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使教育归属于“学”;第三,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根据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13].当然,也有研究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含蓄地批判,认为该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基本生存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淡化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本质——高深知识的教与学”[14].实际上,学术界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认识与探讨还有很多,不一而足,但在本质上并无实质性差别.可以说,正是在理论层面上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不同认识与理解,造成了落实过程中的误读、偏离与失效.其中最为严重的误读是,将“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中心”视为对立的关系,将“教师”与“学生”作为对立存在物,或者视“ 学生”为唯一的主体[15].诸如此类“以学生为中心”的片面理解与认识,就导致该理念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难以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也就难以真正落地.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至今依然在发挥作用.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即将迎来高等教育普及化,但本质上我们的高等教育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16].学术界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存在诸多不同的认识,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教师发展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没有教师就没有大学,大学的发展需要教师,教师在大学中具有绝对权威,大学的一切活动应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教师权益的实现;二是,知识的传播主要依赖“教”,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三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决定性作用,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和教学评价等[17].实际上,无论如何理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仅就该理念在促进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导作用的发挥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然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以教师为中心”是以提升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为目的的,在这里“学生成了无差异的知识载体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18].也就是说,学生不再是“文化人”,而是一种“工具人”的存在,这也是显而易见且影响深远的局限.所以就其根源而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容易导致教师的控制取向,将教师与学生视为主客体对立的存在,同时忽视师生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共同建构,偏离“整全人”的教育目标,导致教学成为技术性活动,引起教学质量的下降[19].

由此可见,单纯地强调“以教学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或“以教师为中心”都是不全面、不充分的,都是一种线性的、静态的思维范式.因为,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教学为中心”理念在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时,能够为实践工作提供方向,但“以教学为中心”并不必然带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单纯强调“以教学为中心”则缺乏有生命的教育主体,导致这一理念缺乏灵魂;“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处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矛盾时是有效的,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实践中缺少可操作性,且仅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没有明确的落脚点,导致这一理念失去根基;“以教师为中心”

理念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一理念映射出的对教师主体地位与主导性的尊重,仍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由此看来,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单纯地强调某一中心都有局限性,而应以辩证的眼光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看问题.由此可见,静态的、片面的、线性的理解某一中心都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应超越传统认知,以全新的理念来引领与指导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基本理念的超越

“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并不是狭隘地指大学的运作与发展都必须围绕教学活动转,而是强调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应具有教育性,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绩效评价都应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都应有利于教学基础性地位的落实与彰显.教学是来自于教育本源与使命的呼唤,是学校区别于其他组织、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是衡量或检验教育决策者与治理者是否懂教育的试金石,是大学迈向高水平大学不可丢失的内核.然而,对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而言,就像前文已经分析的那样,仅仅强调“大学以教学为中心”是不充分、不全面的,因为缺少具体的指向而显得空洞.如此一来,在强调“大学以教学为中心”的同时,顺其自然地就有了对“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大学的教学以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自主性、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素质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20].“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单纯地强调与尊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可接受性,在教学评价的实施上体现学生的发展性需求.从培养全的人格高度思考与研究教学工作,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角度着眼确立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从制度层面上来保障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从而防止教学工作被繁琐复杂的事务性工作掩盖与拖累,切实贯彻与落实“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实际上,也就是强调教学工作应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指向,而这个指向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否则强调“大学以教学为中心”的意义与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不过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如果孤立、静态地来看“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并不能准确理解与全面把握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双中心论”的丰富内涵与深刻意蕴.历史地看,“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的观点都曾出现过,但却没有发挥出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质性影响,把两者视为彼此疏离的两层,没有衔接为一体是产生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大学以教学为中心”与“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彼此嵌套、互促共进、共生共长的.“大学以教学为中心”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根基,也是“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依托,只有教学成为大学运行与发展的中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与自主性才能得到尊重、激发与彰显.“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灵魂,也是“大学以教学为中心”的旨归,只有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活动才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价值依循与精神凝聚.只有深刻认识与全面领会“大学以教学为中心”与“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有效推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任何割裂“双中心论”看法的思想与行为,都会影响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顺利推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双中心论”具有丰富内涵与深刻意蕴,在宏观层面上能够为大学的顶层设计、发展规划、制度建设以及资源管理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指针,在微观层面上能够为大学的教师评聘、绩效考核以及教学评价等工作的推进提供基础依据.可以说,“双中心论”贯穿于宏观设计与微观操作的全过程之中,形成彼此衔接、互促共进的系统整体,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理念支撑.

综上而言:此文为关于经典人才培养专业范文可作为超越和理念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
摘 要随着汽车产业和汽车服务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行业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该论文在研究现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

地方高校本科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以海南大学文科实验班为例
摘要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是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重要途径 海南大学文科实验班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本科层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 从培养理念和目标、培养对象和要求、培养内容和手段.

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摘要本文针对采矿工程专业目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期望使之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采矿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相比更科学,人才.

职业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艺术的核心是创新 对于学生而言关于艺术的创新能力,是职业院校提高关于艺术课程的核心 创新改革是必须推进的机制,关于创新能力的考核机制提供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保障和制度保障 研究艺术人才培养的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