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门外谈戏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门外谈戏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门外谈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6

门外谈戏,本文是关于门外谈戏方面本科论文范文与戏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门外谈戏论文参考文献:

门外谈戏论文参考文献

非常高兴和各位文友见面.我下车伊始,呜里哇啦,不对之处请批评.

我们高密市文化建设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构想,不是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需要上下同心,群策群力.既要有市里领导的大力支持、财政方面的持续保障,又要有组织的落实.必须有一支创作的基本队伍,形成创新的氛围.目前这种散兵游勇的状态,要搞大文化建设,显然是不行的.

九五年我全家迁到北京之后,回来得少了,这十几年来对家乡的建设,了解得不太多.要我来描述高密的现状,很可能是瞎子摸象.我对九五年之后的高密了解得不够.对农村的变化,城市的变化,尤其是高密人的精神状态的变化,缺乏深入的了解.

这次回来一个多月了,本来是想写点东西,但很难坐下来.一方面是大家的热情邀请,另一方面我觉得应该借这个机会,对高密新的状况,作一种哪怕是走马观花式的了解.这十几年来,高密的变化确实是令人震惊的,说天翻地覆是夸张了,但说我们的变化日新月异,则基本是准确的.

关于我们市的文化建设,从市委一把手,到普通的老百姓,都非常地热心,都非常地有,文学艺术界的朋友们,更是跃跃欲试,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都想为振兴高密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从哪个地方寻找突破点?怎么样真正地使高密的文化形成我们独特的风格?不是依靠别的力量,而是依靠艺术本身的力量,在全省,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上造成影响.这是我们面临的非常大的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个问题,当然一旦实现构想,一旦突破难关,那前景也非常辉煌.我跟吴建民书记(高密市委书记)也探讨过,我们的剪纸、泥塑、扑灰年画,这“三宝”当然令高密人骄傲,它们有悠久的历史,它们也曾经深入到了干家万户,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就是玩着泥老虎,拜着堂前挂的轴子,看着窗上贴的窗花长大的.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怎么焕发新的生命力,怎样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怎样才能让它适应今天这种形势,确实是难度非常大.全国不仅仅是高密有剪纸,河北啊,陕西啊,山西啊,包括南方的很多省市,也都有非常精美的剪纸.我去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参加了一个晚会,就有来自汀苏的两个搞剪纸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剪纸的艺术水准,我觉得超过高密剪纸的水平.剪纸、泥塑、扑灰年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巨大的矛盾.如果要创新,赋予它一些新的时代内容,那么它必然要跟过去那种古朴的、简陋的、粗放的艺术状态产生一个矛盾.我们的泥塑,泥老虎、泥娃娃,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一看到这些东西,就想到了我们的童年时期,想到了我们逝去的青春岁月,想起了我们那时艰苦的生活,但如果要让年轻人,要让现在的孩子们喜欢这种东西,确实是难度比较大.现在有那么多好的、高科技的玩具,有那么多娱乐的方式,电影、电视、网络,你要把这些孩子吸引回来,让他来玩泥老虎,吹泥巴小鸡,让他来欣赏剪纸,我觉得无论怎么样的努力,都是事倍功半.也就是说剪纸、泥塑、扑灰年画这“三宝”创新的余地,不是特别大.我记得在2003年的时候,电视台十频道来拍一个专题片,文化局范局长带着我去姜庄考察过,也拍过一些镜头,发现一个老百姓家里,用泥塑做了一些断臂维纳斯.这些东西就不伦不类了,高密泥塑做成断臂维纳斯,显得很荒诞,很滑稽,有点后现代的味道.所以我想这不是一条出路.我们的“三宝”在目前的状况下,能够保持过去那种原始状态,作为艺术化石而存在,要想赋予它新的内容,难度非常大.当然可以在继承传统,保持过去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发展一些新的品种,但如何让这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当代的生活,我觉得需要认真考虑.

第四宝,我们的茂腔,去年被评为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令人振奋的消息,当时我也给文化局郭局长发了贺信.但是我们的茂腔,要想让它走向全国,要想让它成为高密的一张名片,目前这个状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或者说茂腔目前这种状况,要想达到我们追求的目标,还是有难度的.对茂腔我没有深入的研究,只是小时候听过演唱,看过演出.“”期问,我们每个村里都有业余的剧团,将《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改成茂腔,但是我想,这些剧目,实际上不能表现茂腔的特色.茂腔的传统剧,大家耳熟能详的像《罗衫记》《西京》《葡萄架》《双玉蝉》《王汉喜借年》《小姑贤》等,这些剧目大部分是从兄弟剧种移植过来的,属于我们茂腔原创的剧本几乎没有.有没有我们茂腔原创剧本的?《罗衫记》是吗?不是.现代戏《吩儿记》是原创,古典戏里边没有.”四大京”“八大记”,都不是.

我认真地研究过这些传统剧本,发现问题确实很多.像茂腔这种小戏,从兄弟剧种移植剧目的时候,为了适应茂腔的特点,对唱词做了大量的改动,增加了很多高密土话.这些高密土话的加入,加强了茂腔的地方色彩,也加强了乡土生活气息,更适应我们当地老百姓的口味,但是要让这样的东西走上艺术殿堂,则有很大的局限.我觉得传统戏最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剧本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对京剧的批评,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了舞台,没有现代气息没有工农兵形象.别说是茂腔的剧本,即便是京剧的剧本,存在的问题也很多.第一就是思想性差.它宣扬的很多思想是封建的、落后的,宣扬的是皇帝至尊无上,科举荣耀终生,然后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轮回报应.这种东西我想作为艺术的思想的化石,作为过去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当然可以让它存在,但是让它适应现代人需要,满足现代观众要求,是远远地不够了.

另外一点就是文学性差.文学性差实际上也不是茂腔剧本独有的问题,也是所有剧种的问题.剧本里头很多唱词,是半通不通的,茂腔里有一种所谓的“救命词”:“生产队长一声嚎,社员下地把动劳”,“一路走来一路行,双脚踩着地流平”.就是为了押韵,颠倒词序,生造新词,而大量的唱词,重复哕唆,没有推动剧情的发展.另外多是诉苦调,痴心老婆负心汉,从下蛋的母鸡数落到碗里干饭身上棉衣.有时候唱词脱离了剧情,渲染,铺排,炫技,像《赵美蓉观灯》里那一大段数百句的唱词,基本上是东拉西扯,语言炫技.但老百姓觉得好,听得过瘾,脍炙人口.这一大段观灯的唱词,游离于剧情之外,就像一棵小树上长出一个大杈子来.这出戏本来是悲情戏,加上这么一大段东西,演员喜气洋洋,载歌载舞,实际上破坏了剧本的文学结构,第一它不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第二不能表现人物当时那种悲苦绝望的处境和心情.它纯粹变成了一种口头的宣泄,满足一种语言的快感.但老百姓非常喜欢,尤其是那些老太太,听了什么“茄子灯,紫莹莹;萝卜灯,红彤彤;黄瓜灯,一身刺;白菜灯,乱蓬蓬”她感到很亲切,像跟着演员赶大集一样.铺排日常事物,数落历史掌故,天南海北,东拉西扯,这是很多地方戏惯用的办法,老观众也喜欢这些,但是我觉得这种写法在新的时代里,显然是不能适应思想的、审美的、新观众的要求的.因此,我认为茂腔要振兴,首先就是应从剧本上来突破.这一点也是吴建民书记最先提出的,我完全赞同.我当时也给他举过一个例子,2007年我去韩国访问过三次,其中有两次,他们都带着我看了韩国的戏《乱打》.英文的名字为“NANTA”.《乱打》实际上是哑剧,就是表现了在一个厨房里面,为了准备一场宴会,然后,厨房里面几个厨师之问发生的一些故事.它利用了厨房里头各种各样的器具,锅碗瓢盆、啤洒桶、锅铲、勺子、扫帚、拖把……利用厨房里所有的器具,组织了一场打击乐,把各种各样的劳动,切菜啊,端炒瓢啊,全都舞蹈化,非常地生动,非常地幽默,没有一句台词,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看懂,每个人都从中得到艺术享受.另外这个戏充分表现了韩国的特色,因为这是一个韩国的厨房,韩国的一帮年轻人,表现了韩国年轻人的思想情感.这么一场剧,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了三百多场,去过美国百老汇,在国际上演出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后来慢慢地变成了韩国的一张文化名片,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考察团来到韩国肯定要看《乱打》,不管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还是其他国家的旅游团来到韩国,《乱打》也成为旅游团一个必看的节目.这台戏向世界各国的观众传达了韩国现代艺术信息,也给韩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票价很贵,每来必看,有三个班子轮流演出.我想,韩国这台戏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的茂腔能不能在三五年内,打造这么一台具有高密特色,表现高密文化特点的,表现我们高密历史现实的,当然也表现我们高密现代精神风貌的一台戏,让这样一台戏成为我们高密的一张名片,我们走出去,到北京,到上海,到济南,到外地演出.我们的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一点,随着高密进一步发展,随着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我想会有更多朋友来到高密,除了让他们看我们的山山水水,让他们品尝我们的美食,欣赏我们的城市美景之外,还要让他们看一看我们的茂腔戏.我觉得这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前、建国后,是我们高密茂腔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机,电影也很少,村里的人每年能看两次电影也就不错了.当时的茂腔剧团,每次下乡演出,都会造成很大轰动,吃过午饭以后,小孩都会搬着凳子去抢占座位.在张村演出,周围的王村、李村都会来看;明天挪到另外一个村庄去演,即便看过了依然再去看.当时茂腔演员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是非常高的,茂腔剧团著名的演员,即便在我们偏僻的高密东北乡,大人小孩也都能随口说出他们的名字:焦桂英、高润滋、宋爱华、邓桂秀……“”前,大概或六五年的时候,高密茂腔当时有一台新戏,叫《空花轿》,下乡巡回演出,影响很大.这个《空花轿》是我们的原创吗?也不是,但当时这台现代戏,我觉得它产生的效果,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影响,远远地超过《罗衫记》《铡美案》这些老戏.喜欢老戏的是老太太,她们愿意看,她们一边看一边流眼泪,整个剧情她们都十分清楚.就像我们现在看京剧一样,大部分京剧,我们都知道剧情,真正的戏迷都可以跟着演员往下唱,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往下看呢?这就是演员的魅力,演唱的魅力.演唱过程当中,每一个演员对角色、对唱腔的处理,对角色的演绎,都有独特的魅力,我们这个时候,不是在看剧情,我们是在看人,是在看演员.现代戏它就不一样了,我当时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我觉《空花轿》要比老戏好看,因为它有新思想、新人物,表现了新生活,表现了新的价值观念跟旧的价值观念之问的冲突.戏里面有一个人物叫狗剩,狗剩镶着金牙,骑着自行车,带着手表.但是人家姑娘不爱他,这个小伙子长得也漂亮,穿得也时髦,应该爱他,但在当时价值观念里边,这样的人是不好的,这样的人是没有出息的.姑娘们喜欢那种朴实的、能干的、热爱劳动的、思想进步的人,大爷大娘们也喜欢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这台戏,是一台轻喜剧,快乐,幽默,也传达了当时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真正发挥了寓教于乐的社会效应.因此说,我觉得现代戏还是有广阔的前景,并不是说一演现代戏就没有市场了,就抛弃了老观众,好的现代戏,老观众也会喜欢的.

“”前,河南的豫剧《朝阳沟》也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朝阳沟》的唱段可以说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很多人,即便我们山东人、高密的人,也会唱其中的一些段落.昨天晚上,吴建民书记就唱了《朝阳沟》中“我决心在农村干他一百年”这个段子.现在我们回头来看《朝阳沟》,会感觉到不满足,那个时候人的道德观念,那个时候人的思想风貌,与现在年轻人的想法肯定有距离,但为什么我们还是愿意看这些剧,就是因为戏里头有优美的唱腔,有非常鲜明的人物性格.因此,我觉得我们茂腔戏,这种文学方面的、剧本方面的创造,实际上也是两条路:一条是老戏新唱,像《罗衫记》这种东西,当然可以作为我们的保留剧目,来满足一些茂腔老观众的需要.我们茂腔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培养起来的老观众,听到老的经典剧目,唱腔、旋律,他会想到他过去的青春岁月,这些传统剧目可以保留.另外我们要新编历史剧,用现代的眼光来编历史故事.我们要吸收八十年代以来,戏曲改革的很多成功的经验.像上海京剧团的《宰相刘罗锅》《杨修与曹操》这两部戏,应该是八十年代以来,戏曲改革的成功范例,也被列入了国家的三十台好戏.不仅仅在艺术界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赢得了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的喜爱——有了这两条,它也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的效益.《杨修与曹操》《宰相刘罗锅》每次在上海演出,都是一票难求.编演一台新戏,刚开始当然需要财政方面的支持,它要有非常华美的舞美设计,它要有非常漂亮的既现代又传统的服装设计,在创作剧本、设计唱腔、配置乐队方面,都要投资,需要经过长期的探讨和磨合.但它一旦变成一个成功剧目推出之后,实际上就变成一棵摇钱树,它会很快地把你付出的挣回来.我觉得要编一台新的历史剧的话,就应该学习上海京剧团的《宰相刘罗锅》《杨修与曹操》这种成功的经验.如果我们找到它们的剧本,认真地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它们确实改变了过去历史剧当中那种陈旧的、落后的帝王思想、腐朽观念,把着重点放在对人物性格的开掘和塑造上,它们不仅仅在讲一个故事,它们的着重点放在塑造人物、刻画人性上,能够通过这个事件,表现出剧中人物那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能够表现出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问的激烈的矛盾冲突,更加表现出了人内心深处的自我的矛盾冲突.旧戏里也有杰作,如元杂剧《赵氏孤儿》,围绕着搜孤救孤,面临着一个人生不能再遇到的痛苦的抉择的时候,舍弃了自己的儿子,保护了忠臣的儿子,然后又蒙受了巨大的委屈、误解,把别人的孩子抚养成人.这个戏非常地经典,西方对《赵氏孤儿》的评价,认为不亚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茂腔要创作历史题材剧目的话,应该向着这个方向来努力.我们要塑造一个能够在舞台上立起来的,能够让每个人看了以后灵魂受到震撼的这么一个人物形象,或者几个人物形象.当然也可以走喜剧的道路,八十年代以后的很多地方戏,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成功的探索,像河南豫剧,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最早的时候叫《唐知县审诰命》,还有京剧的《徐九经升官记》,新编的戏.这两个戏都表现了一个七品芝麻官,都是丑角,以丑角作为戏剧的主要人物,表现得非常好,能够牢牢地抓住观众.我想除了扮演徐九经的演员表演得精彩,这个剧本所提供给演员的表现空问,也是非常广阔的.徐九经实际上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矛盾冲突,他灵魂深处有两个徐九经在斗争,你怎么判?你是想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呢,还是想恢复到过去那样的不受人器重的状态,甚至锒铛入狱,摘掉乌纱帽,甚至还带来杀身之祸?我记得它拍成电影的时候,采用了一种特技手段,有两个徐九经在争斗.它还有一些经典的唱段,关于做官的官经,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它实际上也是充满喜剧色彩的悲剧,小丑的很多行为、很多表现,令人发笑,包括他形体的动作,他唱腔的设计,但它的内核里边,还是一部非常严肃的关于人的命运的剧,还是主要表现了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情感.

当年我创作的话剧《霸王别姬》上演时,我曾经说过:“所谓历史剧,实际上都是在表现现代人的思想,如果一部历史剧不能引起人们对当下生活的联想,就不能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因之也不会成功.”像这种戏,实际上都是在影射现实.台词“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引起的联想是什么?不言而喻.

我觉得历史戏就应该从这方面来人手,而且要选择我们高密的素材.前天跟一位市领导谈过,我们高密的历史人物当中,晏婴可以编成一部戏.晏子使楚不辱使命,人人皆知.我们五十年代初小学课本里边,就有这个故事.我们的中学课本里边,我们的历史书里边,都有晏子的故事.晏子是我们高密的先贤,晏子的事迹不仅仅是使楚这一点点,还有很多事迹.有一本书是《晏子春秋》,尽管很多人怀疑是后人的伪作,但是我们不管它,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晏子作为创作我们高密茂腔的新的剧本的一个选材,我们可以去调查、收集、掌握晏子的事迹,然后再在所掌握的史料和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剪裁,可以大胆地虚构,可以把人物丰富化.晏子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个子很矮,长相也比较丑陋,总之不是那种仪表堂堂的人,他是像刘罗锅、歪脖子徐九经这样的一种人.但这样的人却是一代名相,他的灵魂非常博大,他的谈锋非常锐利,他的反应非常快,学识非常渊博,而且富有斗争经验,这样一个人代表齐围去出使楚围,那么机智的反应,斗争有理、有利、有节,确实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创作素材,非常广阔的艺术探索空问.当然我们也可以给他一点喜剧的色彩,包括晏子跟他车夫的谈话,等等.晏子的素材我掌握得不够全面,现在提出这个人物,供我们在座文友思考.假如我们今年或者明年,成立一个小班子,写历史题材的戏,这是一个可以考虑的素材.刘罗锅,刘墉刘大人,尽管是高密人,但因为有了京剧《宰相刘罗锅》,有了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我们也很难超过人家,所以不写他了.郑玄也是我们高密人.大儒,硕学郑司农,遍注六经.这么一个人物怎么表现他呢?难度比较大,我们在《三国演义》上读到郑玄跟着经学大师马融学习,马融这个人比较风流,在当时也是比较另类的一个先生,他在讲课的时候,帐后*列队,但郑玄目不斜视,认真学习.我觉得可以沿着这个情节,次第展开,再详细地考察一下当时历史文化的背景,也可以搞出蛮有意思的戏来.

另外,我想写历史这一块,其实并不完全局限于我们高密籍人物,当然我们高密的人物最好,但其他像诸城的人物、寿光的人物,是不是都可以拿过来,作为我们的素材?郑板桥在潍县,苏东坡在诸城创作了那么多传世名作,这都可以作为历史剧的素材.还有李清照,尽管有以她为素材的京剧、电影,但李清照的戏我想可以继续写.李清照在诸城住过十几年.除了我们高密之外,在我们潍坊地区,在我们山东省还是有很多的历史素材,可以供我们选.我们也可以移植,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张冠李戴.进行严肃的经济活动的时候,在搞一些别的活动的时候,不可以张冠李戴,但是我想编写历史剧的时候,可以张冠李戴.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实际上就把很多现代的事情,发生在别的人身上的事情,都移植过去了.后来的一系列的戏说,像乾隆、康熙、雍正这些戏,实际上都把发生在中国和宫廷里的事,移植过来了.所以我觉得不要太拘谨,不要作茧自缚.我们是艺术创作,这个人物不过是原型而已,说句难听的话,可以大胆地编造.当然我们不能编得太离谱.我们不能把现代人的一些行为和思想,挪到故事里去,编的一些东西还是要符合当时的那种历史背景,或者说当时人的思想活动方式.

另外一条路,就是应该写现代戏.戏曲改革的根本出路,实际上还是靠现代戏.尽管“文化大革命”前,我们为了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从舞台上赶下去,作了巨大的努力,确实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问也达到了这个目的,但是后来呢,我想事实证明,搞一刀切,完全把这种历史戏消灭掉,也是不科学的.那八部样板戏满足不了这么多中国人的需要.历史戏可以保留,但是我认为,我们的戏曲改革,必须把现实生活表现进去,否则就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演古老的事情,就跟整个的现代生活、现代社会脱节.任何一门艺术一旦跟当代生活严重脱节,那么这种东西就变成了化石,它就没有生命了,因为它已经跟老百姓的生活不发生任何联系了,也就难以跟当下的人心发生联系,艺术如果不能感动人心,那么它自然就会死掉了.所以,写现代戏是必然的.

现代戏怎么写,也确实是个问题.我九十年代回来的时候,茂腔剧团在排一部名叫《根的呼唤》的戏.这个剧本我看过,我提出了很多的修改意见,但他们一条也没有接受.这个戏是为了配合当时的整党运动,它也千方百计地试图塑造一个一心为人民的、立党为公的好干部形象,但是,我觉得这个戏从艺术角度上衡量是失败的,因为它配合完了形势之后,就没有生命力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写戏,要振兴茂腔,不要目光短浅,我们不要把政治跟艺术捆绑得那么死,那么牢.当然任何一种艺术,无论是诗歌、小说、戏曲,它确实难以跟政治完全脱离关系,因为你想表现时代,时代就是跟政治密切相关的,你要表现当代的生活,你当然也难以摆脱政治的影响.但是我想说《根的呼唤》这样主题非常明确,要配合政治运动的创作,是违背了规律的,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很难成为精品.尽管我们可以靠这种戏得奖,尽管我们可以在当时造成很大的动静,请级别很高的领导来观看,合影,登报,搞得热火朝天的,但是过上几年,就没多少价值了.写茂腔现代戏,我们应吸取《根的呼唤》失败的教训.我那天当着吴建民书记的面说,新编茂腔戏,不仅仅是给你吴书记看的,我们不是为你吴书记来写戏,你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观众,就像你看《朝阳沟》,看《四进士》,看《红灯记》一样,你是我们的一个观众,你当然可以发表意见,但我们不是为你写戏,我们也不为其他的领导写戏,我们是为广大的观众写戏,为人民写戏.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可以放开手脚.第一,写这个戏可以以高密的事件作为素材,但我们不要受这个事件的束缚.比如说吴书记提到是不是可以以高密除氟改水作为我们茂腔新戏的一个素材,我觉得当然可以.除氟改水这个事件是高密的,但是我们在剧里边塑造的人物,他就应该属于艺术,他是属于这个故事的,他并不仅仅属于高密.我们在这个戏里边,当然可以塑造一个市委书记、一个市长,或者塑造一个乡镇的党委书记、一个正面人物形象,我们当然可以从吴建民书记身上,或者其他人的身上,吸收一些细节,作为我们塑造人物的需要.但是我们这个人物写的不是吴建民,也不是范福生(高密市长),我们塑造的是一个典型人物.这个典型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党的干部的宝贵品质.但他既然作为一个人,就不可能像我们过去那八部样板戏那样,是高大的,是完美的,是没有任何缺陷的.一个人他是要有个性的,有特点的,他得有他非常令人钦佩的一面,他有他的高风亮节,但他身上也有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面,他也有他的喜怒哀乐,他也有他的家庭,有他的亲属,有他的公与私的矛盾,有他的感情跟社会现实之问的矛盾.所以我觉得我们就是应该把艺术,把塑造人物放到第一位.在座的肯定有写过剧本、写过小说的同行,大家也都知道,我们要设置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必须有矛盾,必须有冲突.我想第一场戏就应该把矛盾呈现出来,有各种各样的矛盾,有人跟自然的矛盾,有人跟人之问的矛盾,有老百姓跟官员之问的矛盾,有官员跟官员之问的矛盾,也有人自身内部的矛盾,他的这种善的、美的、正义的东西,跟他的私欲,跟他作为凡人七情六欲之问的矛盾.我觉得应该一开始就把人物放在矛盾的风口浪尖上来展示.那么这个戏怎么写,吴书记提的要求很高,就是要把我们高密的茂腔特点,把我们高密的历史现实,通过这个戏表现出来,这需要我们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大家来共同商量.所以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觉得就是应该,怎么说呢,应该有组织落实,首先有财政的支持,既然我们要振兴茂腔,我们茂腔剧院,不应该让其自生自灭,我们政府在财政上,必须给予大力的支持,保证我们的主创人员能够集中精力进行艺术的思维和创作.另外,我觉得要有组织落实.组织落实就是说我们现在这种剧本创作,职业的编剧,靠一个人的力量在短期内写出一个很成熟的剧本,难度确实很大,是不是组织一个短期的,哪怕是一年的两年的,由我们这些有创作热情、创作基础的同志,组成一个三五人的创作小组?别的单位是不是可以借调出来?前几天晚上,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头也跟杜洪君副书记探讨过这个问题,他很赞同.我们有这么一个小班子,然后确定几个选题,比如说晏婴的戏、除氟改水的戏,或拆迁,或钉子户的戏,或者是刘连仁的戏,我们商量,看看哪个最可行,哪个最具操作性,然后,集中起来.现在北京流行一句话,叫侃剧本.像一个电视剧,实际上我觉得很重要就是策划,十个人八个人,坐在一块儿,侃他十天半个月,一稿不行再推翻,就是你一嘴,他一嘴,你可以给我否定,我可以给你否定,最后把一个大概的,一个剧情的梗概侃出来,然后我们再来分场.因为戏剧相对长篇小说的写作,还是比较简单,它确实具备集体操作性,小说、诗歌这个集体创作难度太大了,是吧,但是剧本呢,我们成功的经验很多,像我们样板戏,组织一个创作组,很多人参加,当然里边有主笔,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先侃剧本,然后一步一步地分场,写完了再讨论.总而言之,先把剧本弄好,弄好剧本以后,然后我们再进入其他后续操作.

有了好剧本仅仅是个基础,接下来就是一个演员的问题,好演员跟好剧本是相辅相成的.有时候好剧本可以捧红一个演员,但这个演员必须具有好演员的素质,如果一个好剧本,落到一个一般演员手里边,他表现不出剧本所包含的东西来,这个剧本也就演砸了.假如这个演员有一流演员的素质,但一直没有碰到好本子,这个演员就像千里马拉盐车一样,也就糟蹋了.有了好剧本,然后再有好的演员,好演员跟好剧本就比翼齐飞了.我们高密茂腔,因为社会变革,演员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孙红菊唱得当然很好,孙红菊之后大概是后继无人,或者后继乏人,是吧?孙红菊是不是也四十多岁了?一个演员四十多岁应该正当盛年,好好演的话还能再演十年戏,但是目前这个状态,让她演小花旦,演年轻一点的青衣,已经有一点点不太对了是吧?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演员队伍现在确实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状态,我们的主要演员能够上台的,能够站得住的,也就那么几个人.作为一个剧团,如果没有十几个或者五六个台柱子演员,各个行当没有代表性的人物,再好的剧本也难演好,一流的剧本很可能演出二流的剧目来.我们的男演员,好像是基本没有了,是吧?年轻人更少,有几个可能都五六十岁了.你让一个五六十岁的人上去演二十岁的年轻人,就不对了.你尽管扮相可以年轻.但你再怎么扮,身体老了,身上没有了,或者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还想努力地表现出那个样子来,但是他身体已经跟不上他那个意念了.从手眼身法步上,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样的演员,什么年纪的演员.在目前这个状况下,我觉得紧迫的一个问题是培养演员.昨天晚上我们看到来自河崖镇的那个小女孩上台演唱茂腔,那个小女孩就是个很好的苗子,如果我们把她招进来,进行传帮带,三两年就可以上台,七八年后就可以当顶梁柱.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赶快培养年轻演员,从娃娃抓起.一个救急的办法就是从现在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当中选拔一下,看看有没有这方面有很好潜质的人,进行短期的培训,快捷上台.但这个即便有,马上上台可以,让他一下子达到炉火纯青的状态是做不到的,演员必须是童子功,无论是京剧,还是别的剧种.我们的茂腔可能要求低一点,但也要从小培养,他要身上有,嗓子有,扮相有,有这方面才华,再经过刻苦的、从小的这种锻炼,才能成才.一个剧种,你不仅仅需要有唱功的呀,你还得有好的龙套,你还要有武场,你还要有翻跟头的.那么,这些演员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规划.我觉得我们从现在开始下决心,组织落实,资金到位,有远大计划和理想,三五年就可以弄出戏来了.但是要进入辉煌的程度,进入我们仝盛的时期,大概需要十年的时问.

所以不管怎么样,第一步先从剧本着手,先有了戏,然后我们再慢慢地选演员.昨天我也跟那个小演员讲了两句.我跟她说:你现在不要光看茂腔,不要光看茂腔的VCD,也不要光学茂腔,要看京剧,看黄梅戏,看河北梆子,看河南豫剧,看上海、浙汀的越剧,要广泛地涉猎兄弟剧种.因为茂腔也跟其他的三宝一样,也面临着继承传统和创新的问题,我觉得继承传统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创新.尤其是我们的戏剧、舞台表演艺术,如果我们仅仅要满足那帮老观众的需要,那我们不要任何的创新,我们越是原汁原味,越能赢得这帮老观众的欢心,京剧也是这样,其他的剧种也是这样.我们现在七八十岁的老观众,焦桂英上来,那么土腔土味一喝咧,大家喝彩,原汁原味的茂腔来了,听着过瘾啊,舒坦啊.但是光靠这个肯定不行,我想茂腔将来真正面对的观众,不是这批老观众,这批老观众会慢慢随着时间和岁月消失.如果我们不能培养起年轻的、新的观众队伍,这个戏还是没有出路.京剧实际上是我们的国剧,从九十年始,李瑞环他们非常关注,为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以天津京剧团作为核心阵地,掀起了一个振兴京剧的.当然,后来也办了一个戏剧的研究生班.这两年的努力,还是大见成效的,大见成效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和电视联姻.过去戏剧、戏曲之所以萎缩,是受到了电视的巨大冲击,现在京剧和其他的剧种振兴,恰恰是“化敌为友”,他们意识到现代传媒不可抵抗的力量,它是真正地深入干家万户的,那么戏曲就跟电视联姻.台有十一频道,河南有《梨园春》.河南《梨园春》是首开先例,非常成功,现在变成了一个全国电视行当知名的金牌栏目,广告应接不暇,由于它有巨大的号召力,就带动了一个群众性的戏剧运动.你看看河南《梨园春》那帮年轻的小孩,三岁五岁的,一个个上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什么样的力量啊?就在于《梨园春》这个电视的媒体,这个金牌的栏目,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感召力.当然它也有其他手段,它有擂台赛,有物质刺激,年度金奖获得者当场就可以开一辆轿车回家.但是我想这种物质的刺激,它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一旦形成一种氛围以后,它就会焕发人们心中沉睡日久的对戏剧的、对艺术的爱好.人听戏和唱戏,说句难听的话,像抽大烟一样,他要有瘾头,一旦上瘾以后,那就没有办法了.以前我们在农村也听过很多戏迷的故事:儿媳妇是戏迷,老公公也是戏迷,老公公和儿媳妇,烧着火贴饼子,外边锣鼓家什一响,儿媳妇把饼子贴到了公公的额头上了,然后,抱着孩子去听戏,跑到地里摔了一跤,回来一看抱着一个大方瓜.当然夸张了,就是说这个戏曲,确实有令人入迷的东西,它会让人上瘾,让你终身难以摆脱.我觉得《梨园春》就用这样一种方式,刺激了河南人的戏曲热情.你们家的小孩上台表演,电视上全国都看到,而且这个《梨园春》去过澳大利亚,去过南美洲,去过欧洲演出,多么风光.很多小孩在舞台上,真是表演得好,大家都赞不绝口,台上台下,人们心里头这种巨大的愉悦,这也刺激了其他的家长,你们家的小孩能唱,我们家的小孩也可以唱啊.这就跟我们打乒乓球一样,中国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的世界冠军?为什么一个中国的二流乒乓球运动员,被国家队淘汰的都可以到别的国家当教练,当主力队员?就在于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了群众基础,就形成了一个宝塔状.河南就在于形成了广泛的群众戏曲运动,在这么一个群众基础之上,人才埋没不了.我相信在我们高密市,在我们每一个乡镇里边,都有戏曲天才,这些天才得不到开发,不被发现就被埋没了,一旦被发现了,经过培养他就可以成才.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吸收河南《梨园春》的成功经验,我们也可以借鉴台十一频道的经验,让我们高密市的电视,这个现代的媒体,为振兴我们高密茂腔,也积极地配合,把茂腔普及到干家万户,掀起一个学茂腔、唱茂腔、编茂腔这么一个小小的来.一旦人们都关注这个事情了,他自然就要看,群众基础有了,爱好者多了,人才也就慢慢地涌现出来了.一个演员他即便有再好的才华,唱得那么美妙动听,在舞台上表现那么生龙活虎,假如没有观众,那也没有意义了,他就改行了;假如他每一场爆满,台下一片喝彩,走在大街上被人一眼认出来,哎呀谁谁来了,那么我想这个演员的艺术才华,也可以得到加倍的发挥.

总之,我们的茂腔要振兴,难度很大,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假以时日,茂腔肯定会造成更大影响,甚至再造辉煌.

我先说这么多,东拉西扯,门外谈戏,仅供大家参考.

简而言之:这篇文章为大学硕士与门外谈戏本科门外谈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戏方面论文范文.

在官言戏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夫与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 ”意思是说,身处什么样的位置就要说什么样的话,言谈举止要与身份地位相符 清代封疆大吏国泰将此句做了一下发.

改戏改出正能量
著名表演艺术家游本昌大器晚成, 直到50多岁才主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大戏———电视剧济公,在剧中饰演济公 剧中有一出济公在街市摊位上吃馒头不给钱的戏, 原来是这样写的 .

苦情戏不能假戏真做
生活是复杂的,有幸福的时刻,有平淡的时刻,有艰难的时刻,但更多的,可能是面对这种复杂,清醒而努力的时刻 前几天,一篇题为凌晨3 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的自媒体文章刷屏了 大量网友评论、转.

陪爷爷听戏
我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同住 家中有一台老式收音机,又笨又重,爷爷管它叫“戏匣子”,常抱在怀里听 爷爷爱听戏 不出门时,他会仰靠在太师椅上, 跷着二郎腿,闭着眼睛,跟着戏匣子摇头晃脑.

相关频道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