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劳动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作为劳动模范的路遥名著和劳动之一方面论文例文

主题:劳动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4

作为劳动模范的路遥名著和劳动之一,本文是关于劳动自考开题报告范文和路遥和路遥名著和劳动模范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劳动论文参考文献:

劳动论文参考文献 健康之路杂志健康之路期刊成才之路期刊健康之路杂志社

路遥生前凭借小说获得过诸多文学奖项,小至‘《延河》文学月刊短篇小说奖”,大到“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和“茅盾文学奖”.但路遥有项殊荣鲜少为人提起——他在1987年被陕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厚夫:《路遥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P252)初次看到这则材料不免感到意外,因为从未听闻哪位当代作家被正式评为“劳模”.细细琢磨,不得不慨叹“劳动模范”比其他任何一种荣誉都更贴合路遥的创作气质.

像牛一样劳动

出生于1949年的路遥属牛,他和代表着农耕文明的牛有着莫名的缘分.史铁生第一次见到路遥,觉得路遥“就像陕北的黄牛,停住步伐的时候便去默默地唧爵,咀嚼人生”.(李建军编:《路遥十五年祭》,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P150)王安[Z:在《黄土地的儿子》里提到过这样一件事:

我们的算命方式带有洋务派的面目.据称来自弗洛依德,其实是一种心理测验.我们让被测算的对方迅速报出一只动物,然后报出由此动物所想起的形容词,报完一只动物,再报一只,一直报三只为止.我们说第一只动物的形容词是你对自己的描绘;第二只动物的则是别人对你的描绘;第三只却是实际上的你自己.我们看出路遥接受这测试是出于不使我们扫兴、带有捧场的意思.他脸上带着温和宽容的微笑,像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一一回答我们的提问,然后耐心地等待我们破译.当我们说到第三个动物的形容词其实意味着实际上的自己的时候,路遥不由“哦”了一声,脸上的笑容消失,眼神变得严肃了.我记得路遥第三个想到的动物是牛,他形容牛用了沉重、辛劳一类的字眼.(《路遥十五年祭》)

路遥确实像牛一样地劳动,从踏上创作之路就辛勤耕耘着他的“黄土地”.

路遥最为读者熟知的作品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人生》在1982年5月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路遥一时成为炙手可热的著名作家.殊不知,路遥为创作《人生》反复折腾了三年,写了撕撕了写,正式突击《人生》时,“近一个月里,每天工作18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深更半夜在陕北甘泉招待所转圈圈行走”.(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P6)路遥没有留恋中篇小说《人生》为他带来的掌声和鲜花,他要再上一个台阶,他要写出一本即使不是最好也要是规模最大的作品.路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劳作.他通读了近百部长篇小说和各类杂书,翻阅了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延安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以至于“手指头被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早晨从中午开始》,P21)除此之外,他还去农村、下煤矿、进学校,尽量深入和作品相关的生活.经过三年的准备工作,路遥才觉得可以进入写作了.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创作随笔,更是路遥劳动人生的真实写照.从第一部到第二部,从第二部到第三部,路遥始终以激昂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写作,未尝有过一丝松解.他在快完成第三部时,想起了他的父亲和庄稼人的劳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从生到死,每一次将种子播人土地,一直到把每一颗粮食收回,都是一丝不苟,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全力以赴,直至完成——用充实的劳动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早晨从中午开始》,P87)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在本质上同样可以看成一种劳动. 对路遥而言,劳动的空间是地狱,也是天堂.为了写作,他放弃了常人生活,几乎与现代社会隔绝.孤独时,半夜跑到只有运煤车的铜川火车站抚慰自己寂寞的心灵;愉悦时,“整个人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以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但是,没有比这一切更美好了”.(《早晨从中午开始》,P36)这种愉悦刺激着他投入到更沉重的劳动中去,其实更耗费体力.同路遥相比,陈忠实的写作状态显然更为从容,虽然后者的目标是完成一本“垫棺作枕”的书.陈忠实坦言,《白鹿原》的“整个写作过程都很平静,都比较偷快”.(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P188)他清醒地认识到创作长篇小说是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下午三四点以后就停止工作,晚上从不熬夜写作.《白鹿原》草稿实际写乍时间是八个月,正式稿因故断过几次,但陈忠实不急不躁,他{主往先处理完杂事再上“白鹿原”.加上前期准备工作,4万字的《白鹿原》历时六年完成,而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也是花费了六年时间.

路遥在写作过程中对数字有种近乎病态的迷恋,“不时在旁边的纸上计算页码,计算字数,计算工作日,计算这些数字之间的数字”.(《早晨从中午开始》P40)每当路遥完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作量后,就用手压压完成的稿子,厚起来的稿纸是他苦难劳动所产生的成果,“好比辛苦一年的庄稼人把第一摞谷穗垛在了土场边上,通常这时候农人们有必要蹲在这谷穗前抽一袋旱烟,安详地看几眼这金黄的收成.有时候,我也会面对这稿纸静静地抽一支”.(《早晨从中午开始》,P44)路遥农民式的劳动有头有尾,极具仪式性:他动笔前特意去陕北毛乌素大沙漠“朝拜”并“誓师”;创作过程中,路遥将“劳动”奉为自己的宗教信仰,把笔磨秃了地写;得知《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路遥亲自为他的“文学教父”柳青扫墓,完成了对柳青的恩报.

作家的劳动

路遥在198:年第l期的《延河》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作家的劳动》的文章,“劳动”作为关键词出现了多达15次.路遥在文中阐释了作家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学创作这种劳动,他认为文学写作的叶体性和创造性决定了这种劳动的艰苦性,因此作家需要有坚强的性格,需要对生活抱有热隋,需要有自我反思的精神.看起来是老生常谈,但路遥在反复强调中凸显出了创作的“劳动”特质.路遥对劳动与创作关系的探讨并未终止于此,他不断丰富和细化着他的创作/劳动理念.

在私人书信里,路遥直言劳动本身就是悲壮的,希望友人“狂热而悲壮地进行工作”,因为“人可以亏人,土地不会亏人,有白享的福,没有白受的苦”(见《致海波》《致刘凤梅》《致王宝成》);面向社会公众演讲时,路遥说“搞创作等于是一个人在,必须有献身精神”,“就要你挣着命,吐着血,往上拉车哩,这能是这样……后面那基本是舍生忘死了”,“如果失败或拿出平庸的作品来,就等于亵渎和践踏自己的人格”(见《文学,人生·精神——在西安矿工学院的演讲》《在延川各界座谈会上的讲话》《写作是心灵的需要— 对文朋诗友的讲话》);在写给青少年的寄语中,“人生导师”路遥勉励孩子们为美好的梦想而奋斗,同时也告诉他们“梦想终究是梦想,要将它变成现实却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我已经罄整为此劳动和工作了二十多年”.(见《少年之梦——为(少年月刊)而作》

路遥非常珍视这些近似理论陛质的文章,为避免这些文章被小说的光芒掩盖,他曾有单独出一本名为《作家的劳动》的集子的想法:

我手头编了一本文论性质的集子,名日《作者的劳动》约十五六万字,包括以前的一些文学言论(七八万字)和有关《平凡的世界》的一篇大型随笔(六万多字入本来,此书可以不出,因陕人社拟出版我五卷文集.这些东西也将包括进去,但我觉得这些东西淹没在小说中有点儿痛心,因此单集了一本,一则我看重这些文字,二则也想多拿几千元稿酬.(见《致王蓬》)

鉴于路遥当时的身体状况,他想单独出版《作家的劳动》固然有经济因素的现实考虑,更主要的原因则是路遥对他的“劳动”理念的重视.

为什么路遥如此看重“劳动”?这首先和他的出生成长环境有关.路遥生于贫苦的陕北农家,从小就是个劳动好手,他最喜欢的是劳动者,最限不劳而获的人.“一分耕耘,一办收获’是普通农民信奉的格言,但自然环境恶劣的陕北可能需要几分耕耘才能换得一分收获,所以当地人把“劳动”叫做“受苦”.路遥相信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因为“吃大苦,有大作品;吃小苦,有小作品;不吃苦,没有作品(见《东拉西扯谈创作(一)》入”路遥正式动笔前已规划好自己的收成—一“三部,六卷,一百万字.作品的时间跨度从一九七五年初到一九八五年初,为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眭变迁.”(《早晨从中午开始》P11)为了达到目的,他不计身体成本、不惜任何代价地投入到写作中,否则作品的失败就意味着青春和生命的失败.路遥以宗教般的意志沉浸在写作中,一方面呈现给我们一个“圣徒”形象,另一方面这种劳动又带有异化色彩,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即“心理状态是坐了六年的禁闭”.但在写作过程中,处于激隋燃烧状态的路遥只忙于劳动,几乎顾不上收获,同时劳动也让人感受到创作活动本身的庄严和愉悦.路遥无暇顾及收获的写作和他最初严密计算成本的方案是相互冲突的,可这又符合好友海波的判断,“路遥最崇拜的人却是‘受苦人’—那些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甚至‘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庄稼汉.”(海波:《我所认识的路遥久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P138)总之,农民式的劳动观念将路遥铸造成了既问收获又忽略收获的矛盾体.

其次,路遥对待创作的劳动态度与陕西文坛的文学氛围分不开.新中国成立后,陕西文学从民国时期的无名状态一跃而起,出现了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路遥和这几位老作家都有过交往,他深知前辈们不是靠偶然机遇成功的,特别是杜鹏程和柳青.路遥在《杜鹏程:燃烧的火焰》一文中表示:“二十多年相处的日子里,他的人民性,他的自我折磨式的伟大劳动精神,都曾强烈地影响我……在创作气质和劳动态度方面,我和他有许多相似之处.”至于柳青对路遥的影响,怎么高估都不为过,而我更关注的是柳青及《创业史》给路遥造成的焦虑.柳青没完成《创业史》(第二部)就被病魔夺走了生命,路遥极力避免重演这一悲剧,但命运却是如此残酷,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就遇到了生命危机,他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恐瞑,“在中国,企图完成长篇作品的作家,往往都死不瞑目.伟大的曹雪芹不用说,我的前辈和导师柳青也是如此.记得临终之前,这位坚强的人曾央求医生延缓他的生命,让他完成《创业史》…..老实说,我之所以如此急切而紧迫地投身于这个工作,心里正是担心某种突如其来的变异,常常有一种不可预测的惊恐,生怕重蹈覆辙”.(《早晨从中午开始》,P75)出于使命感,路遥急不可待地要将第三部完成,这也使得他的劳动强度必须超过柳青.当路遥为全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把笔掷向窗外后感叹“终于完成了”,未尝没有“终于躲过了柳青悲剧命运”的潜台词.

虽然《创业史》是半成品,但柳青仅凭借第一部就登上了十七年文学的高峰.路遥经常念叨着40岁以前一定要写出一部大作品,他说中国的作家都是在40岁以前拿出了代表作,其实并非这样,路遥为什么如此急迫?我想路遥有把时间点卡在43岁推出了代表作的柳青之前的野心.踟年代初便交出《人生》答卷的路遥,他的超越对象显然不是同辈中的陈忠实或贾平凹,路遥瞄准的是他的导师——柳青,换句话说,路遥想超越他所认为的中国当代小说的最高水平.因此路遥越是不厌其烦地强调柳青是他的导师和教父,就越显露出他比同样奉柳青为导师却相对低调的陈忠实更焦虑的“弑父”情结.这样来理解路遥的“无榜样意识”也就顺理成章了,“就是在艺术上我尽管吸收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在精神上我是无榜样,没有榜样,我认为真正有创新的东西是没有榜样的”.(见《文学,人生,精神——在西安矿工学院的演讲》)而这种高标准的追求足以让路遥耗尽心血,因此当《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对他而言“这个奖与其说是一种收获,不如说是一种解脱.”(见《致蔡葵》)

经济拮据的路遥去北京领奖前一贫如洗,“后勤部长”王天乐通过各种关系才筹足五千元,他在火车站告诉临行前的路遥,“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见王天乐的<{平凡的世界)诞生记》)路遥对他又爱又恨的文学只说了句“日他妈的文学”.可能让人记忆犹新的是路遥的话,但王天乐说的“诺贝尔文学奖”也不全是玩笑话.路遥曾仔细研究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获奖年龄区间,“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作家的作品,他们的重要作品、代表作,几乎都是在35岁到50岁之前这个年龄区完成的”.(《早晨从中午开始》,P238)路遥正好四十岁之前完成了《平凡的世界》他计划“今后准备继续深入到生活之中,同时集中一段时间,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广泛地研究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源流,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第三阶段’的创作”.(见1989年1月5日的《业务自传》)路遥也和朋友们谈起过他的创作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写“文化大革命”十年,书名就叫《十年》所以王天乐才写下这段文字:“通过交流,才觉得《平凡的世界》实际上是给陕北人民和柳青导师交的一份习作.我要在以后写出更大的作品,真正的向诺贝尔文学奖进军.路遥说,也许诺贝尔文学奖不公正,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就没有获过这个奖,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耻辱.但我们中国作家就不能简单的小看这个奖,不能自己得不到就说它不好.然后他笑着对我说等我获了这个奖,我一定带你到瑞典领奖去…,.我说,还是你一个人去吧!诺贝尔文学奖在我眼里算个球,我记得一位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作家说过,人生不能为‘奖’活着,否则,你会累死的.”不幸的是,路遥最终没能实现他的终极目标,夸父倒在了半道上,“这位原准备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发表演讲的作家,没想到他的命运是如此的悲壮……”(见《{平凡的世界)诞生记》)

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1991年西影厂为路遥拍摄了一部时长15分钟的电视片——《路遥,一个普通劳动者》,无论片名是不是路遥本人所取,它都符合路遥对自己的定位.路遥认为,作家和工人、农民一样,都是受苦人,一辈子从事的都是艰难的劳动,因此作家不要在心理上抱有优越感,觉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要永远记住自己是个普通的劳动者.

路遥在《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作家的劳动》《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词》《个人小结(草稿)》和《出自内心的真诚》等文章中一再强调“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路遥所说的“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具体是指什么?80年代的中国处于社会变革期,普通人的生活随之发生了深刻转变,普通劳动者也切身感觉到了这些变化,譬如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新旧思想的冲突,特别是人们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变化,作为普通劳动者的文学家不会感受不到这种时代情绪.而路遥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的命运尤为关注,他立志要在他的笔下展现出广阔生活的复杂状态和各种思想的矛盾冲突.

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要想表现普通劳动者的丰富生活,就必须深入生活.像柳青长期在一个地方蹲点的方式已不能全面体察新时代的生活,作家们不仅要触及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也要再次深入曾经熟悉的生活.身人心更要入,作家首先要寻找能引起自己心玄震动的表现对象,因为作家从事的是虚构的工作,但最容不得虚情假意.“写作首先要打动自己的心,才可能打动别人的心”(见《东拉西扯谈创作(二)》),路遥以博爱的人道情怀对平凡人致以最深沉的爱,从而将自己的心和无数普通劳动者的心串在了—起.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评论界遇冷后,路遥索性搁置了评论家的看法,直接和读者对话.他尊重读者的审判,确信自己的作品能满足大多数普通读者的口味,因为“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早晨从中午开始》,P12)路遥虽然暴露和批判了农民的狭隘和社会的不公,但他很少把有价值的事物地毁灭给人看,更注重表现普通劳动者赤诚质朴的品质和人性的良善美好.底层读者觉得个人的价值受到了尊重,精神上得到了提升,因此与路遥的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或许是《平凡的世界》成为“民典”的一个重要原因.

“劳模”是指在各个行业起表率作用的模范,路遥用忘我的劳动践行了“劳模”所遵循的职业道德.且不说“劳模”精神,当下中国有多少作家能始终葆有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作家们亦步亦趋地学习路遥的写作方法,路遥的“劳动”观本身也有局限陛.但将写作当成一项庄严的工作来对待,我想这种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I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生.1

该文结束语: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路遥和路遥名著和劳动模范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劳动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劳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路遥知马力的由来
立路遥和马力是好朋友,但好到什么程度呢别急,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且先听我讲一个“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 ”的故事吧 话说,路遥和马力.

陕北寻路遥
陕北寻路遥在陕北,路遥以多种形式“活着” 遍布延安市区及延川、清涧……地的路遥纪念馆、故居、墓,以及各种以其命名的组织,更多的是人们言语中、头脑中的路遥痕迹,使这片地域因一个作.

全国特等劳动模范吴运铎在北京逝世
全国特……劳动模范吴运铎在北京逝世在27年前的今天,1991年5月2日(农历三月十八),全国特……劳动模范吴运铎在北京逝世 吴运铎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2岁就当了矿工,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1938.

告别泥泞路 温暖少年心
近日,播州区马蹄镇关工委主任袁佳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协调区烟办投资5 3万元,为马蹄镇洋河村修了一条“青少年读书上学路” 此路由洋河组通往民心组、院子组,长1530米、宽.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