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追怀姚天沐先生方面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跟追怀姚天沐先生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主题:追怀姚天沐先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4

追怀姚天沐先生,该文是关于追怀姚天沐先生自考毕业论文范文和追怀和姚天沐先生和天沐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追怀姚天沐先生论文参考文献:

追怀姚天沐先生论文参考文献

张小苏

在山西画家中,我认识不少外省人.姚天沐先生是其中之一.我后来到外省去,总不免想到古往今来,山西人跑到外省终成大器的人,如王勃、柳宗元等.也想到许多在山西待过一段时期的外省人,比如许多插队学生,多半一遇时机,就赶紧跑掉.从经济条件和政治文化观念,山西这一片腹地,似乎不及与腹地相对的边地给人发展的余地.作家蒋韵在她的一篇文章中说过,“我的城市(太原),年轻的孩子们,几乎人人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有一天能远走高飞离它而去.”其实,早在1926年,离山西而去的老画家力群,在上海给家乡朋友的信中,就这样写道:“我不得不带着脱网的鱼似的欢喜,来听你向我诉说我也愿听的故乡近况.”(力群致温一斋)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山西高天厚土,是孕育中华文化的地方,是大文豪的输出地,也是“真龙”的输出地,但这一番孕育的内涵很不易理解,有血性的年轻人,往往以离开腹地为己任,趁年轻闯江湖.好像山西仅仅是个子宫,不可久留.其实这个了不起的子宫,是需要一番历练才能懂得的地方,而姚天沐先生等画家,年纪很轻就被“分配”来了.带着一种外地人的眼光,努力认识并了解这片土地,从看去很无趣,到渐渐有些意思,最后看明白,要经过多复杂的过程!

2015年8月,姚天沐先生辞世于山西,这位生长在闽南金三角侨乡莆田仙游的“外省人”,成为山西的出类拔萃之辈.他成批的作品,一直在吟咏山西,这些出色的作品,流传于世,许多为中外顶级艺术品馆*,从而永载史册.作为山西人,我非常感佩,认为山西有司应当格外善待这类有突出贡献的人.

地域对于艺术家很重要,如法国的阿尔之于荷兰的凡高,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之于高更,画家的思考和感觉,必须通过观看来实现.我曾在山西吕梁山插队两年,天天看呆板的纵横沟壑,看塬上成片的庄稼,坡梁上缓慢移动的牛羊,除了一个苦字,什么都看不出来.之后也看过不少以黄土高原为背景的影视、照片、画作、文章、民歌,熟悉的悲苦很能引发我的共鸣.直到我近六十岁,忽一日,看到姚天沐先生的系列版画《黄土地》,这几幅作品一下颠覆了我的感觉,在自知没生慧眼的同时,开始思考姚天沐先生慧眼之根由.

我认识姚先生很久了.但较深入交谈不超过半下午,而且那就是最后一次见他.久未见面,他兴致很好,说起他来山西时的感受,忆及一些我熟知的人名,和我过去一丁点儿不知道的事.比如反右.那个下午,我看到他的黄土地版画,因为太喜欢,特意要了一叠印有这画作中《老牛湾》的书签,至今还在使用.我惊异于姚先生把我那么熟悉的沟壑组织得那么动人,那么与众不同,看这组画.我的共鸣已不完全是记忆中的苦难,还有更多的东西.这些我看惯的风景,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魅力,非常迷人,那不是“美化”,不是“拔高”,而是因为他独到的构图、布局、刀法、设色、印制而产生的“生命力”!姚先生的发现,实足地感染了我,我从中体认了“自然注人,人注自然”的过程.对发现的独到,表现的特别,以至不同凡响到颠覆了我,震撼了我,对姚先生来讲,是轻轻的一句话:这组画搞了十年.

黄河腹地伴着吕梁山,景象寥廓,气吞山河,黄河缠绕在群山中,熠熠生辉,姚先生的画面构图极其平稳,确如并不险绝的吕梁.如果我能用文字说明这组画,就不需要看这些画了,作为一组版画,它们不能被替代,不能被翻译,只能去仔细地看,画家用他的构图一下吸引了你,又用其他手段,作用你的视觉,让你从整体看到局部,让你从无数的构件中,感受到浑然的大气.所有的艺术形式到了这一地步,必是神品无疑.

我为姚先生年过八旬尚有如此创造力而惊叹,也为他远比实际年龄年轻的体魄和心态而高兴.以如此全面的能力,再画十年,必有更多好作品出现,他一定会留给人间很大一笔财富.因此,临别时,我说了句不合适的话,作为晚辈,我说,您的前程必然远大.话虽不合于规制,但意思是准确的.我真心认为,姚先生已臻化境,精力还如此充沛,这样条件的,周边难寻.当下十分感慨,竟马上写了一篇短文,他是我的父执辈,虽然我对他所知不多,却熟识了几十年,一向充满敬意,当天一席话,是我认识先生近半世纪以来,最平等和最认真的对话,我深受激励,也非常感动,短文内容当然浅表,只为表达我的敬意.

不料,似乎天妒英才,未出三年,姚先生竟然仙逝.消息传来,每日读书,取出书签,都要细细看上一番.进而回想起那天下午,随意而内容广泛的谈话.

很难想象姚先生初到山西的情形,他说那时他愿意下乡,乡下生活艰苦,但省了许多开会的麻烦.他更愿意去仔细看看不同的山水,去观察了解这里的普通人,认为比弄清楚会议的内容要有意思得多.也许终其一生,姚先生在努力观察中尽力保留了某种陌生,以来自南国的深邃目光,去超越本地人的熟视无睹.在他的黄土地版画中,隐然套着一层灰绿,使这亚洲平原之上的高山之巅,透着滋润和生机.

视觉艺术中表现黄土地的作品,可谓多矣,鲜有人放弃大片的黄,姚先生却另辟蹊径,这跳荡而活跃的力量,正是姚先生赋予黄土地山、水、人的感情.姚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老老实实说,我不懂现代艺术.但他十年揣摩而成的黄土地系列,诠释了一个道理,真诚对画家最重要,完全不在乎观念形态中现代与古典的称谓,姚先生的画中贯注了他的情感,他笔下黄土地的“不似”,正在这巧妙的灰绿,这种色调的准确性,又还原了黄土地的厚重.这组画让我看到我熟悉的地方,又让我在熟悉的景物中看到了陌生,如此奇特而新鲜的感受,来自画家的主观性.这组画是用心呈现出来的,它是古典的,更是现代的.这组画体现出画家深湛的造诣,只有经年苦心,最后放手一搏,才会产生出如此动人的力量.

姚先生不愿意开会,但他赶上了总要开会的时代,年方二十,人地两生,什么情况也不了解,却要天天开会斗争,这对他有多么熬煎,现在的画家很难想象.年过八十的姚先生告诉我,多亏有下基层的任务,多亏他能把这任务抢到手,也算三十六计,走为上,“睡在他上铺的兄弟”李玉滋先生,就没他这么幸运,不知哪句话没说对,生生被打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的中国美术,一直奉行团队创作的路子,应当说,在那个时代,山西这支实力较弱的队伍,在全国做得并不差.姚先生是当时队伍中的绝对主力.他是少有的受过正规学院教育的“宝贝”,这支队伍中的多数人来自解放区,资格老,基础差;他们的强项是与民间艺术传统较近,本土画家多来自民间,与民众熟识度高,所以团队选择了年画、版画两种形式.用鲁迅的语言,叫“投”,用其他语言或可谓之“小快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前的山西,除了一两所艺术院校之外,几乎没有排场的油画,也不大可能很快培养出一批专业水平够高的水墨画家,姚先生在院校学到的本事,在这支队伍大有用场.他认同队伍的方向,努力发挥“主力”的作用,虽然在学校没专门学过版画,但由于他扎实的基本功,和认真的态度,很快就在版画界干出了成绩,头一幅版画作品就上了《人民日报》,受到业界前辈的褒奖,从此走了上版画创作的路.创作了一系列年、版画作品.那一时期的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权威部门*,载入史册.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欣赏水平和农民差不多,日常的黯淡,使人更愿意看到波长刺眼些的颜色,即喜欢对比度强烈,画面内容新鲜.

那时强调反映现实劳动人民生活,于是有不少描写干活儿的作品.当时赵树理下乡看戏,戏台上演的是大炼钢铁,他不满意,说,老百姓白天大炼钢铁,晚上看个戏还是个大炼钢铁!美术作品也是,炼钢的,挖土的,耕地的,打石头的……姚先生却画过一幅年画《群英赴会》,刊登在《群众画报》上,我曾经入迷地看过很长时间,因为新鲜,画面是火车车厢里的一群英模.我当时感兴趣的是火车车厢.他画的车厢还是老式的硬座车厢,即使如此,我也感到新奇,因为从没见过.很向往.从车窗,到条凳,到提着热水壶的列车员,都觉得新鲜,有趣.画面又在行进中,让平淡中的我,感觉到诱人的动感.这幅画当然有时代特色,显示了姚先生构思的巧妙,他放弃了直接干活儿的动作而表现劳动者.无怪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时日愈久,价值越高,在人们不再为当前政事争执,平静地回顾几十年或几百年前时,这幅画更能显示其价值.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经过“”后,一度破碎的山西美术队伍再度集结,我曾见姚先生在为大型主题画做准备,在绷好的画布前,看到他在画一位身穿老羊皮袄的男人.正在学素描的我,才知道姚先生的素描功底十分了得.后来看到他的几幅历史题材大作.大形势的变化,终于使姚先生能使上力道了,那一阶段,是团队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过渡期,各种绘画形式随着新人登场而出现.创作思想也开始解放,姚先生被选为山西省美协主席,成为山西美术队伍的领导,开始在新形势下,全力承担为山西画家服务的工作.

不爱开会的姚先生,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经历了中国若干历史时期,经受了各种磨折和考验.七八十年代,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身经百战的硬汉.那时正是新体系从旧体系中出脱的时期,既有对新体系模糊的揣测,旧体系顽固的东西还在.那一时期,他明辨是非,在专业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不跟风,对旧体系遗存,如左的一套,他十分警惕,以他耿直、勇敢和坚定的信念与之斗争.今天的青年很难想象“整人”的情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整人”跟风犹在,我亲见在一场整人运动中,姚先生面临泰山压顶般的压力,与很有来头的力量斗争.几个月后,形势全变,阴霾散去,方显出姚先生的凛然正义.姚先生对很长时间的极“左”风习,极其反感.现在说极“左”仅是一个概念,但当时发生在具体部门和环境,是活生生的.姚先生除了感到压抑和苦闷外,更多的是愤慨,他旗帜鲜明地反对身边的难容之事.有一种路见不平的英雄气概,这种难得的品质,来自他纯粹、真率、善良的内心.这样的内心成就了他的艺术,也彰显了他的人格.姚先生性格中有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特点,所以总是“直如弓弦”,端端正正,在大事上绝不弯曲如钩.优秀艺术家的品格必然是纯良而勇敢的.不具备这样的品格,把画画当作技巧,作品往往肤浅,难有太强的创造力,更不会产生出姚先生以后的作品,呈现出那么厚重而又持久、迷人的力量.

我曾经多次到过姚先生的老家福建公干,每次在那风貌全不同于北方的地方,都会想起姚先生,他就从这儿来呀!有一次刚回山西就遇上姚先生,我很兴奋地和他聊起了福建.他眼中掠过一丝光亮,同样兴致勃勃地回答了我几个问题.马上就忙着画画去了.好像早超拔了俗世的家乡情结.把我想撩拨他乡愁的企图一下就化解了.我持有的浅薄、小资,更是跟风的话题,对姚先生这样的大家全不顶事.他当时具有的定力,岂是我辈能明白的.

在那个短暂的下午,我们还谈到了一些都认识的几位逝去的人.其中有五六位姚先生的晚辈,在深感痛惜的同时,姚先生也谈到了完成脱壳转型的痛苦,他经历过早期的团队创作时期,多为主题性绘画,作品中绘画性少于主题性,“戴着舞蹈”,从这一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着实很难.首先是思想解放,桎梏是长期的,正如廖冰兄先生当时一幅著名的漫画,坛子打碎了,但自己已经被箍成坛子状了.重新伸开自己的手脚不那么简单.思想解放,创作方式的解放,创作不再有命题者,使许多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过来的艺术家,当时都有困惑,解放思想不像打碎坛子那样简单.很快,又遇上了商品经济大潮,画家的定力面临又一重考验,有人暴得名利,也有人下海经商,离开了画室.我在文学界,见到过相同情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许多六十年代成功的中年作家,为不知道写什么,而陷入苦恼,有的甚至不得不停笔.我和他们探讨过这样的苦恼.看到过旧体系对他们的束缚.如何能够笃定,回归到真正的艺术,找回所谓“初心”,不是件容易的事.姚先生那天与我谈到这一情形时,对困惑、焦虑,乃至迷失的一些年轻画家深感痛惜,他说,过关难啊!闯过来则生,闯不过来也就难说了.

对姚先生来说,改革开放以后,成为他作品最多,最好的时期,创作路子大开,手法也更加自由,更加大胆,更加具有创造性,以《满院春光》《晨曲》《山村夜色》《穿辣椒》《下梨》《山村春晓》《枣乡人家》《流水人家》《棉花姑娘》《枣乡之秋》《天险黄崖洞》《黄河岸》《山脊梁》等大量版画为代表的新作,不仅在国内各种美展展出,在国外也产生影响,许多作品在国外参加了展览.解放了的姚先生成为“北国黄土高原的一位出色的‘歌手’”(版画大师力群先生语).许多机构和个人争相*他的作品.国内外的信函像雪片一样飞来,邀请他参加各种类型美术活动.

姚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即使名利离他很近,也不为所动.他的定力至少来自两方面,一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二是对艺术真挚的热爱.首先,姚先生那一代画家经过了各种难关,越坡过坎,历练多多,以他的见识和学养,足以对抗各种诱惑;第二,姚先生对于艺术的热爱,几乎是命定.他天生爱画画,自幼在家乡就有传闻:木兰溪畔出了个爱画画的小孩!他自己说,他小时候就热爱画画,受当地乡贤李耕画派的古装人物画的影响很深.天然的入迷,具有巨大能量,能给人终生不辍的力量,而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即使解析一幅成功的小画,其中也包含着与乖谬相抵触的因素.真的艺术天生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真正得道的艺术家心里,无论在怎样严酷的条件下,她总会活着.

姚先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艺术上得到了完全的解放,他不急功近利,从不跟风,八十余岁,画兴更浓,用十年时间画出了黄土地系列,也画了大量中国水墨文人画,画花鸟鱼虫,画家乡的枇杷,不仅在山西办画展,在北京办画展,也在福建老家办画展,硕果累累之际,又欣逢交通大便利,老家已不再遥远.

上次见面,他正是这种状态.但无论什么时候,我都能从姚先生目光中看到某种隐忧,是那种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那种忧.

每个成功的艺术家心里都有一盏灯,姚先生这盏灯,点在闽南,烧在山西,他用大半生寻找黄土地的宝藏,用心血表现了这片土地,直到将自己燃尽.

姚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永存!

张小苏,1953年生.1976年开始做编辑工作.1977年发表散文作品.出版有《张小苏散文集》等.

总而言之,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追怀和姚天沐先生和天沐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追怀姚天沐先生本科毕业论文追怀姚天沐先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西拉沐伦河漂流
文 张抗抗西拉沐伦河来自兴安岭南端的湟源河谷,为商代先民的摇篮,也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据说湟源的沙丘若垄似链,形成盆地,泉水自谷底沼泽中涌出, 万泉竞喷,汇成水泊 上游石壁对峙,悬崖叠起,水流湍急.

姚玉峰:让我擦亮你的眼
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是影响角膜移植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这一笼罩在眼科学界整整一个世纪的“魔咒”,直到1995年才被眼科专家姚玉峰攻克 二十余载光阴,姚玉峰用他首创的&ldq.

姚庆英:我的村民我的村
本刊记者 屈一平她,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基层党支部书记中的一员,家园(原名我的村民我的村)是向建党95周年献礼的全国八部优秀影片之一,原型就是她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事迹 她就是两河村的带头人—&.

姚锦发作品
他在笔底波澜 无尽江山系列中,将目中江山融入胸中,注重江山这一特殊的形象符号的语言挖掘,借天和水的衬托,渗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在画面图式处理上,以简洁、抽象中隐见具象景物为主,灰蒙淡雅的色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