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参考文献>材料浏览

关于主题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苦难和救赎《温柔的怜悯》主题解读相关论文范本

主题:主题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6

苦难和救赎《温柔的怜悯》主题解读,本文是关于主题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温柔的怜悯》和救赎和苦难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形势和政策论文主题以法律为主题的论文论文主题

布鲁斯·贝尔斯福德1983年导演的《温柔的怜悯》(又名《温柔的慈悲》)以一种云淡风轻的口吻讲述了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故事主人公麦克曾经是位著名的民谣歌手,但却因为梦想受阻,与走红的妻子戴西渐渐疏远,他开始酗酒成性,被跌宕起伏的命运彻底摧毁,直到来到偏僻的德州小镇,遇到独自带着孩子经营旅店加油站的寡妇罗莎,他的人生才发生了转变,罗莎收留了他,用自己的温柔和关怀抚平了他的内心伤痛,使他重新找回人生的意义,开始面对新的生活.故事如同一条平静流淌的小河,一切在波澜不惊中缓缓展开.但是,平淡只是表象,在故事的叙述中,从头到尾流淌着一股隐隐的张力,让人在温情之外又感受到无法忽视的悲凉和忧伤.笔者认为,温情和悲凉的双重感受,源自于影片对“苦难”和“救赎”两大主题的演绎.影片借用这个极具生活化的故事,不动声色地指向更广阔的人生空间,于平淡中尽显真淳,实则为了唤起每个人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一、“苦难”:人生悲凉的底色

整部影片节奏平缓,没有大开大合的情节起伏,但是在温和的情节发展中,始终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感.影片中关于死亡的情节设置,关于每个孤独个体的塑造,潜隐性地存在于温情主线之中,构成故事悲凉的底色,让人知晓无常和苦难才是生活的本质.

(一)感知死亡

影片两次涉及死亡.第一次是罗莎的丈夫,也就是桑尼的生父之死.桑尼的生父是一名军人,死于越南.关于这个男人的情况,影片只是蜻蜓点水般简要介绍,但是他的死化作故事浓重的悲凉背景.桑尼对父亲的死耿耿于怀,一直对罗莎穷问不舍,终于,罗莎带桑尼来到生父的墓碑前.墓碑上没有具体的死亡日期,因为人们都不知道他死于何时.10岁的桑尼只是连续地发问,“是不是很多人来参加他的丧礼”“人们在丧礼上是不是都哭了”等等问题,在这些天真的提问中,隐藏的是幼小的他对去世父亲的深深怀念.罗莎回答桑尼说“是的,我哭了”时,眼里尽是难以掩饰的悲凄.桑尼的父亲在影片中没有出现过,但是带给桑尼和罗莎的是不可抹去的悲伤.

第二次是麦克女儿安妮的死.安妮是一个向往爱情和理想的女孩,她的死让人惋惜,尤其是死亡情节设置的节点,更加具有意味.在麦克刚刚获得生活的信心时,生活就给了他重重的一击,仿佛是在警示他,不要忘却生活的残忍.戴西撕心裂肺的痛哭,麦克对着棺材唤的那声“小妹妹”,都蕴含着他们感知到生命无常的死亡之痛.

罗莎丈夫的死亡在接近开头的前半部分,安妮的死亡在接近结局的后半部分,一前一后.这使得两次死亡连缀起来,笼罩着整部影片.同时,影片的主要人物,麦克、罗莎、桑尼、戴西,都感知着死亡,承担着亲人离去的痛苦.这又使死亡成为关乎每个人命运的一部分.虽然对两次死亡的展现,时长加起来不超过3分钟,但已经足够使死亡的悲凉沉淀成影片悲凉的底色,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残忍.

(二)体验孤独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他们象征了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众人.影片中的一个情节是麦克、罗莎在客厅里看电视,他们第一次聊起各自原来的生活,才发现罗莎和麦克都是孤儿.而且,罗莎还失去了丈夫,麦克与女儿8年未见,还遭遇了不幸的婚姻.他们饱尝了亲情的孤寂与苦痛,也经历了爱情的寂寞与沉浮.尽管他们没有过分地流露悲伤,但是从他们的话语中,可以窥探到他们遭遇到的长久的寂寞.比如罗莎曾轻描淡写地对桑尼说“我16岁结婚,17岁生下你,18岁成了寡妇”,话语轻柔,不动声色,但从中可以窥见这一柔弱的女子独自带大孩子的孤寂与艰辛.

除了情感的缺位,还有梦想的失落.影片开始,麦克就以醉酒者的形象示人,他从著名歌手的辉煌处跌落,歌唱梦想受到打击.之后,麦克更是多次说过自己不会再唱民谣,而且他的民谣作曲多次被否定,他十分气愤,甚至漫无目的地开车发泄.梦想受阻使他无法获得内心的价值体认.这种命运也延续到他的女儿安妮身上.安妮希望成为一名歌手,但是她所向往的正是她母亲所阻挠的.梦想的无法达成亦成为孤独的来源.

除了麦克、罗莎、安妮,还有一个人物不能忽视,那就是戴西.她与麦克相比,拥有女儿的抚养权,出了名,拥有财富、掌声和赞美,看似情感、梦想、物质生活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但她的内心深处也同样通向无尽的孤独.当麦克出现在戴西面前时,戴西恶语相向,但当麦克走后,她欲言又止的责备无疑透露出她对麦克的感情,正如他唱的那首歌,“当时间流逝,我不能忘了你”.对待女儿,她虽然关爱但却十分严苛,束缚女儿的自由,母女关系也产生裂痕,最后,女儿的死成为她最大的打击.因此,故事中的所有人,或者因亲情、爱情的情感缺位,或者因梦想的失落,而陷入孤独之中,这也是对现实中每个人的真实投射.

二、“救赎”:心灵悲悯的光芒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弗洛伊德所讲的“本我”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本我在经历了“镜像阶段”的误认之后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就像一个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自我与他人的混沌阶段,他对自我没有整体感或者统一感,只有破碎的身体经验.而随着慢慢成长,婴儿会经历一个“镜像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将镜中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联系起来,形成对自我的统一认识,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个人在这种自我与镜像的不断对照中形成自我的主体意识,但也正如拉康所说的,镜像阶段其实是幻象与空无的映射关系对“我”的奴役.麦克正如一个迷失了自我的婴儿,经历了人生的三落三起,每一次落起都离不开自我的救赎,而这种救赎都是在镜像的观照下完成的.

(一)自我的重新发现

影片开始,麦克在酒馆里酗酒,酒馆的老板罗莎和她的儿子无奈地远远望着.从他们的神情里就能看出,这不是麦克第一次酗酒了.此时的麦克,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落魄得不知梦想在何处的乡村民谣歌手,只能以酒精为躲避现实的屏障.麦克留在加油站最直接的原因,正是因为酗酒之后无力偿还酒钱和房钱,罗莎允许他用自己的劳动偿付,只是要求他在工作期间不能喝酒.结束了工作后的麦克坐在酒馆的木板上,望着远处的夕阳,他听到了罗莎母子之间温情的对话.这样平和的生活气氛模糊了麦克内心的焦躁和不满,甚至消解了他用酒精麻痹自我的行为,他决定留在这里继续工作.这是麦克重新发现自我的开始.

影片并没有过多地展示麦克与罗莎母子生活的细节,一顿简便的午餐、一场简短的对话、电视机前的简单交流,两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此时的麦克和罗莎一起在田地里干活,麦克说自己已经两个月没有喝酒了,两人都没有感觉到原来时间过得那么快.麦克很自然地问罗莎有没有想过再婚,会不会考虑嫁给他,罗莎也很自然地答应了求婚.这一切似乎都太过自然,自然得有些突然,让观众措手不及.然而生活就是如此,平静的生活赐予麦克力量,让他发现自我内心深处的渴求.

(二)真爱的深沉感召

第二次是在双重塑造中完成了麦克的救赎.一方面是来自前妻和哈里的否定与不满,另一方面则来自妻子的信任与青年乐队的崇拜.在麦克前妻的演唱会上,他听到动情的地方无法自持,离开了演唱会现场,却在后台见到了前经纪人哈里.麦克把自己新写的歌交给哈里,希望他转交给前妻戴西.他的本意其实是想留给前妻一个美好的回忆,没想到第二天哈里找到他说戴西并不喜欢他的歌,麦克情绪激动地离开了家.他来到一家酒吧,准备再次藏匿于酒精中,没想到酒吧竟然响起了前妻的歌.他果断离开,驾车飞奔在马路上,差点出了车祸.在外流浪了一整天,他想了无数个离开的方向,但他最终还是回到了罗莎身边.罗莎的爱拥有一种神秘的救赎感.从戒酒到结婚,从唱歌到出唱片,罗莎其实是站在上帝的立场上,用温柔的怜悯拯救着麦克受伤的心灵和受挫的梦想.

当然,麦克同样拥有自我救赎的力量.他之所以与前妻离婚正是因为她沉迷于名声与金钱中无法自拔,而妻子的道路更加肯定了麦克内心的想法.深爱着民谣的他,决不允许民谣被利用、被滥用.后来,当他有机会与青年乐队合作,演唱了那首被前妻拒绝的民谣而大受欢迎的时候,兴奋地跳起舞来.实现梦想的道路是曲折的,一切都离不开麦克个人的选择.不管是前妻的否定,妻子的鼓励,还是青年乐队的信任,麦克的内心始终保留着对于梦想的坚持.在这种坚持中,他拥有了自我救赎的力量;在不同镜像的参照下,他找回了内心真实的自我.而梦想与期待就在自我与镜像的双重映照下愈发显现.

(三)人性的终极关怀

第三次是在麦克的新专辑发布之后,麦克和罗莎兴致勃勃地准备出门去听唱片.恰在此时,麦克接到了电话,女儿安妮出车祸死了.麦克情绪低落,默默地锄地,他问罗莎,自己也曾经历过车祸,为什么自己没死,女儿却死了.他说他在祈祷的时候不断追问,为什么罗莎的丈夫要在战争中死亡,为什么他的女儿要在车祸中死去,为什么他要来到这座小镇得到罗莎的怜悯与救赎,但是他的追问并没有得到答案,罗莎没有回答,默默地走了.

在影片中,罗莎其实是上帝的化身,麦克向罗莎的追问其实正是他对上帝的追问.在认识罗莎之前,麦克是没有受洗过的,后来他跟桑尼一起接受洗礼的时候,罗莎脸上洋溢着幸福、激动的笑容.正是她一次次温柔的包容与怜悯,麦克才能戒掉酒精,逐渐回归正常的生活.但是此时的罗莎并不能回答麦克的追问,但正如她曾经对麦克说过:“每天晚上当我祈祷的时候,我都会感谢上帝的赐福,还有他对我温柔的怜悯,你和桑尼才是我最重要的.”心怀感恩,才能拥有救赎的力量.麦克在信仰中感受到人性的关怀,所以即便经历再多的苦难,他仍然愿意回归平静的生活,救赎自己,也救赎身边的爱人.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一切都只是在平静地讲述.死亡和孤独构成人生苦难悲凉的底色,而救赎成为消弭这种悲凉的温暖光芒.就如同鲁迅的向死而生、反抗绝望那样,以温柔的怜悯泅渡残忍悲凉的人生,才能超越苦难获得平静.影片结尾,在温煦的阳光和丰沃的土地上,斜斜举着一根树枝的稻草人被风吹起衣衫,在那一瞬间,上帝温柔的怜悯已经悄然降临.

该文评论:这是一篇关于《温柔的怜悯》和救赎和苦难方面的主题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主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苦难和救赎孙惠芬《生死十日谈》论
摘 要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是一部剖析新世纪乡村农民自杀现象和自杀遗族心理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自己在十日内调查到的农民自杀的故事,从农民自杀现象多角度分析农民自杀的原因,并探寻农民救赎之路 关键词自杀;苦难.

阎连科长篇小说《炸裂志》主题论
作家阎连科曾说过“地域就是作家的世界,一般来说,一个作家的出生地一那一块供他成长的土地,对他的影响非常重要 ,,【.长篇小说炸裂志>的面世是作家对“耙楼山脉”的书写.

再读杜甫《八阵图》文学解读和历史验证综合
摘要八阵图一诗末句“遗恨失吞吴”向来解读甚多,大致可分为文学研究和历史分析两类 文学研究多以此诗咏史之性质,重视对基本史实的了解,分别考证仇注四说之正误,抑或新论 历史分析重史.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