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参考文献>材料浏览

舞蹈创作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和舞蹈创作的多元创作观胡岩《我》剧和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舞蹈创作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1

舞蹈创作的多元创作观胡岩《我》剧和,本文是舞蹈创作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胡岩和舞蹈和探索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舞蹈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舞蹈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创作期刊音乐创作杂志多元统计分析论文科学观论文

“我,我是谁?”“我”是一个基于生命存在和文化存在的复杂定义,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可能指代自我个体、团体社群,也可能表达民族国家、人类社会.从古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到德尔菲神庙的碑刻,从庄周的梦蝶到王阳明的致良知,“认识你自己”成为人类发展和自我进化的永恒话题.一部融合了舞蹈、话剧、默剧和肢体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舞台剧作品《我》,用无法明确归类的舞台艺术形式,形象地诠释了这样一个“高更式”的自我迷思.

《我》剧是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副教授胡岩的作品.笔者与胡岩老师相识于2005年,对他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和探索求新的艺术追求,有着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高产的舞蹈编导,其创作的古典舞作品先后荣获“桃李杯”“荷花杯”等全国性舞蹈比赛大奖.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指出,舞蹈艺术不能只是精致好看,还要揭示人性中那些深刻的东西.胡岩的《我》剧正是这样一部匠心之作.胡岩虽擅长古典舞的编创,但他在此剧中另辟蹊径,完全摒弃了古典舞的元素和题材,而是用现代舞的表现形式,去表现我们身边的现实主义题材,去剖析现代人所触及的现实问题.他融合了舞蹈艺术、话剧对白、默剧动作以及肢体剧表演等表现形式,试图开创一条全新的艺术融合之路.《我》剧将多种不同艺术的表现融合成一个主题艺术语言传达给观众,意味深长的剧情线索、精炼简洁的舞蹈表演和恰当好处的戏剧张力,故事、舞蹈、对白的多元融合产生的艺术冲击力,深深打动了在培青舞台下观看的笔者.这是一次剧目创作的创新,也是一次舞蹈跨界的突破.“动我心者,与我共舞”,德国现代舞大师皮娜·鲍什在《与我共舞》中对语言和非舞蹈场景的大量采用,试图打破“舞剧由舞蹈肢体来定义”的这一保守观念.她说,“我一直都在做舞蹈,我总是希望自己可以找到另一种接触动作和情感的联系点,我不可能再做以前的东西”.艺术家对自我经验的挑战和自我局限的突破,正是对自我焦虑的超越.胡岩在《我》剧中设定了一个双重隐喻:作为艺术人的“我”和作为社会人的“我”,如何在艺术创作和社会经历中实现焦虑释放和迷思解答.

舞台剧《我》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在社会关系、工作单位、家庭生活中扮演的种种角色与自我意识之间的碰撞而产生的人生疑问:我是谁?这个看似形而下的人生疑惑其实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迷思,是我们每个个体与人类整体面临的“成长的烦恼”.在弗洛伊德看来,人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等三个不同的发展层次.剧情甫始,“我”迈着沉重的步法艰难地面对生活中不同角色的重压: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父母的儿子、朋友的知己、老板的下属.随着节奏的加快,剧情在相同的空间里出现了不同时间的巧妙处理,让十年前的“我”与十年后的“我”在同一舞台上对话,让观众产生一样高度的代入感,体验着自己的十年经历.十年来,“我”享受妻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但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让“我”的内心开始隐藏、拒绝和逃避;“我”努力工作,在事业上少有成就,但是面对老板时,“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奴”;“我”经常陪我的孩子,辅导和教育他,但是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我”隐忍面对和忍受着与“无知”孩子的无形“较量”;“我”爱着父母,他们是“我”的人生港湾,无论何时他们都是我最割舍不下的爱,“我”却给他们最少的时间陪伴;“我”放下生活的压力与朋友推杯换盏、把酒言欢,“我”的自吹自擂、虚荣浮夸,让朋友无奈离去,“我”倍感生活的孤单和寂寞.故事在一幕幕拉开,“我”在一回回挣扎,故事在不同艺术形式融合中一一展现,揭示了“我”和“我”的所有关系,在多重自我关系的描述和冲突经历的探索中求解人生疑题的答案:“我到底是谁?”

“我,我是谁”,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命题,也是人为什么而活的根本动力.“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困扰西方社会老生常谈的三大哲学问题,它指向个体生命的来源和人的发展方向.“自我”和“他者”,“有我”和“无我”,“个体”与“集体”,“此岸”与“彼岸”,每个人从“我”出发,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关系、生命意义和人生境界.笛卡尔所谓“我思故我在”,无论“我是谁”,只要“我”思考,“我”就存在,“我”就有意义,而这多重的两维关系,也不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生命圆融和人生轮回.《我》剧的宣传海报深谙此意,让多个“我”抱成一团,自在圆融,形成一个象征轮回的圆球.胡岩在《我》剧中以舞台剧表演完成了哲学的文本写作,以审美展示哲思,让艺术表达思想.

然而,审美是感性的,哲思是理性的,艺术是形象的,思想是抽象的.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和人物关系的聚焦来诠释深厚的人生问题,从而创作一个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舞台艺术作品,这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艺术挑战.胡岩既是编剧又是导演,编创作品的初衷是想带着人性底层的思考去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在作品两年多的创作时间里,他一直在寻觅最佳的解决方案.最终,他找到一条“看似拼贴,实则融合”的艺术方案,将多元的艺术形式、多样的人物关系、多彩的生活故事杂糅在一起,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展示“我”的抗争、“我”的无奈、“我”的迷思、“我”的焦虑.其实,这种杂糅的编创手法并不是胡岩首创,在许多著名编导的作品中都有出现.“杂糅”是一种现代性“拼贴”,它以意义为中心,形式服务于内容,结合“借代”“挪用”等其他现代性创作手法,呈现出一种碎片化、荒诞感、奇观化的现代性审美.《我》剧全场充溢了这样一种现代性审美奇观,让我们在压抑中释放、在紧张中宣泄,在无意义细节中感受意义生活的真谛.

与此同时,即便编导可以驾驭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一出剧目中力求完美平衡,但是对于演员而言并非易事.舞台剧《我》要求舞者在舞台上一边进行肢体动作的舞蹈表演,一边要用台词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内心,让习惯于身体语言的舞者学会台词的念白功夫,要自然通透,不能让观众感觉生硬做作,产生对舞蹈作品的既有印象的不适应感,从而产生情感排斥.对于舞蹈表演与语言对白的冲突,胡岩似乎早就胸有成竹,他认为,剧情确实要求演员能说会跳,这是一种生命相通的自然表达.舞蹈表演与语言对白的转换,是随着情节有机发展的,而不是靠表演机械推动的.孔子所谓艺术的“兴观群怨”观念,就是指出艺术在表达情感时是相通的,通过内心真实而诚恳的态度面对肢体或语言,这样的语言就会有温度,更会深入人心.因此,我们不会单独来评判某个演员的台词是否说得好,舞蹈是否跳得好.无论是舞蹈动作还是语言表达,它们是都服从于内心思考的外在表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是一个连续的生命经历.当然,正如胡岩所说,在后期不断完善和修改的同时,《我》剧的演员会被要求把各个细节做到更精确、更完美.平衡拿捏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融合后的艺术效果,这不仅对演员来说是全新的尝试,而且对编导而言也是巨大的考验,甚至对技术细节的要求到了极其苛刻的程度.比如,演员在舞台上自由、疯狂的舞动后,演员身上的扩音装备需要纹丝不动.舞者身上的汗水是黏贴剂的灾星,微细的扩音装备在舞者身上有时无处可放,这些挑战都是不同的艺术形式自在融合时产生的具体问题.

舞台剧《我》整体的舞台色调是暗色,舞台装置采用简单的黑色幕布,舞台灯光也是相对素朴.舞台台面四周用了四根灯条,构架出了长方形的舞台空间.虽然视觉感受带给观众一定的灰暗感,但是在剧情内容、音乐节奏以及情绪风格上却没有全部采取视觉效果的“暗色”.在“我”与老板的角色互动中,西洋经典的音乐声中飘出一段萨克斯曲调,让观众阔大的整体感受中出现了一丝温柔,老板微胖的形象在快节奏的音乐声中灵活舞动,格外喜感;在“我”与孩子的角色互动中,木偶式的音乐体现,使得这段父子之间的默剧显现一种“超真实”的滑稽感;在“我”与朋友的角色互动中,一首经典老歌《男儿当自强》,让舞台热烈的气氛瞬间从台上飘到台下,产生拥抱观众的亲近感.而“我”与妻子的双人舞以及与母亲的对话,却略带沉重.尤其在十年后的“我”笑看十年前的人生过往与种种纠结,演员大量的内心独白以及诚恳的自我反思,把剧情推到,剧情主题通过台词直击人心,让观众在高亢的情绪下自然接受这一沉重的人生命题.

舞台剧《我》恰似一幕成年世界的童话故事,或儿童世界的神话传说.“据说只有身体是有终结的,而永恒不灭的、高深莫测的自我是它内在的精神”,美国神话学者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里说,神话和童话故事的任务就是揭示从悲剧到喜剧这条黑暗的内心之路所隐藏的危险以及所需要的技巧.观众对舞台剧《我》的整体感受时而沉重悲伤时而滑稽欢笑,就像观看周星驰的电影一样,让观众“哭着笑、笑着哭”.在笑声背后,其隐藏着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我们内心对自己的鞭打和拷问,直面人性或社会触及而不敢正视的问题,这种力量让我们感到压抑、沉默和悲痛.在坎贝尔看来,这些事件在表面上看来非常荒诞离奇又“不真实”,而实际上它们代表了心理上的胜利,而不是有形的胜利.大部分观众进场时结伴欢笑,而看完后脸上的面色沉重,内心有种说不出的忧伤,这是一种面对生命焦虑所产生的形而上的忧郁感.这种忧郁感让观众产生共鸣,继而欢乐或是悲伤,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感受到剧中的自己.

胡岩不断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桃李杯”金奖作品《孔乙己》到培青作品《我》,胡岩从“昨日之我”走来,呈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今日之我”,让我们期待他更加灿烂的“明日之我”.

阮金佳: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指导

该文总结,此文为适合不知如何写胡岩和舞蹈和探索方面的舞蹈创作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舞蹈创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卡夫卡犹太背景下的原罪观以短篇小说《司炉》为例
摘 要弗朗茨 卡夫卡是20 世纪最著名的德语作家之一,他身为一个犹太人,深受犹太文化的影响,犹太人的集体无意识给他的作品打上了烙印 本篇论文以卡夫卡的著名小说司炉,也就是他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的第一章.

精神生态之眷注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舞蹈创作特色探析
内容提要“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舞蹈演出季一直遵循着艺术原创和艺术实践的追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表达他们对人生、哲学、社会、人性,以及人之精神生态的思考 精神生态学中所涵盖的一些内容.

从《歧路灯》解读李绿园的戏曲创作观
【摘 要】歧路灯中有大量的戏曲描写,反映了清代中原地区戏曲的演出活动及内容 这些戏曲活动是时代的记录,也表现了作者的戏剧观 有些研究歧路灯的文章,认为作者的戏曲观是反对以西厢记为代表的爱情戏曲 这种看.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