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电大论文>材料浏览

马克思主义类有关论文例文 与如何正确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类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1

如何正确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该文是马克思主义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跟马克思主义和正确理解和认识类论文范文素材.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本身最基本、最普遍原理、时代特性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伟大历史历程,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性质所决定的.

1 什么叫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的特点和形式,从而成为指引中国人民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理论,实际上这就叫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的观点、发展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摸索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详细地分析总结,将它们升华为理论,由此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那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这两者具体是怎么融合在一起,并且指导实践的呢?通俗地来讲就是将我国不同时期遇见的不同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性地制定出适合我们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不能死板教条,更不能照直接借鉴搬抄其他国家的经验.倘若想要彻底地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那么只能通过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找寻出适合中国的前进道路.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要做一个比喻,就好比是将这个外来的思想种子植根于中国的肥沃文化土壤之中,与中国民族的特征有机结合,用中国人民通俗、易接受的民族形式展现出来.曾郑重地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颗种子是一种新颖的外来思想文化,要想让它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就必须让中国人民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最终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和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将两者融会贯通.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

2.1 出发点:解放、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让人类了解到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生存的人类社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将会是如何发展的.唯物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彻底颠覆了人类以往对世界的认知,这扇大门揭示了我们人类的全部历史,即:整个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换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是生产与生产力的发展史.我们从原始社会渐渐进入到了阶级社会,随着历史的变迁,此后任何所谓的社会运动也好革命也罢,都是为了改进或者更换旧的、不能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那是因为这些制度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想解放、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找到能够适应其发展的制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有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在这两次飞跃中有一个相同的主题特征,就是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发展生产力.

所创建的历史功绩,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起来,找到了解放和发展中国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是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消灭日本侵略者,实行土地革命理论,解放农民,发展现代工业,建立独立、自由、、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只有这一切才使中国生产力得到解放,才是中国人民所欢迎的.”中国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政治、文化性质出发,提出了新主义的革命理论,制定了一套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确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了基础.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又叫做共产主义,就是要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所以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否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结合当前的世界形势,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科学论断,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实行改革开放,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走出一条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之路.

2.2 实现的途径:理论创新

做到在理论上的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基本的也是其最本质的要求,这是指引中国建设的客观需要.但是马克思主义只是仅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论的基本框架,俄国的十月革命虽然说对于我国有可借鉴之处,但是却不能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问题.唯有认真审视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才能发现找寻到那把开启中国发展道路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要求的理论创新是“使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都有中国的特征,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具备创新精神.”首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内部化,运用其科学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其次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然而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确是活生生的具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我们对待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是如何正确地解决它,探索找到化解问题的最佳的途径.为此,当我们学习、掌握这种方法的时候要灵活运用、根据实情具体地有针对性地运用,创造性地运用.第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因此它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修正不断丰富.从中国进行革命和建设上来看都是遇到新的时期,出现了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这里要是没有相适应的新内容与之契合,就会失去指导意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定是永不停息、不断丰富的发展.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向人类揭示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发展的轨迹,这已经是被历史实践反复证明过的普遍真理.它发现了社会发展规律,向世界宣告了唯物史观,揭开了沉睡已久的历史之谜,从理论上解决了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走向.中国人民学会了马克思主义,它是中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

此外,马克思主义科学原则是对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靠的是全体中国的智慧结晶.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道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离不开我们的人民,只有人民的实践才是其发展的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开了人民群众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2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

马克思主义特有的品质是实践观点和实践精神.历史证明,社会要想不断地向前发展就需要强大的动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前提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即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的《实践论》中早已经从多个方面被系统地论述过.除此之外,还论述了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再次回归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指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必然会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只是死板教条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凭空归纳某些结论,那么这些结论就是不符合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不研究新情况,不解决新问题,不总结人民群众在数年来的实践中形成的新思想、新理念,那么这样的理论就是脱离现实的,脱离实际的,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思想僵化、误党、误民,阻碍国家的发展.因此,只有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的相统一,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地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3.3 必须坚持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但是各个国家和各民族的实际情况都不会相同,因此在运用马克主义原理时必须随时随地以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要不断创新,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之一.

所谓的理论创新,也是有它自身的一些标准,那么什么样的理论能够算得上是理论上的创新呢?首先,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提出的理论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理论解决的问题背景和实践背景都要有所不同,并且这种不同是质上的根本的不同,具有战略性变化,深层理论上的变化.其次,提出的该理论属于重大理论问题,属于母体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该文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对写作马克思主义和正确理解和认识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马克思主义本科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摘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2016 年5 月17 日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概念 要求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

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时代
摘要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价值,深刻总.

延安窑洞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花
长征结束到陕北后,特别注重学习马列主义著作 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名论断,推动全党掀起了学习马列主义的 在凤凰山麓李家窑里夜以继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