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发表论文>材料浏览

文明教育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析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文明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8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析,本文是文明教育方面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和文化哲学视域和生态文明和路径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文明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文明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武建臣

【摘 要】高校承担着继承和创新人类文明成果的特殊使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和校园文化潜在教育功能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理论性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因此,要在文化哲学视域下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精神与文化自觉,这样我国高校才能切实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文化哲学 生态文明教育 路径

作者简介:武建臣(1990-),男,汉族,山西应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德哲学、文化哲学.

一、文化哲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及其关系

人类社会在经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已经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工业文明在给人类文明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不能再作为新时代的人文底蕴.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要有与这种新的文明形态相适应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从历史观上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文明时期,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自然化人和人化自然的过程,生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与自然这一矛盾体的发展而来的,是关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施韦泽说:“自19世纪中期起,哲学就不去承担它的任务,去探讨*与肯定世界和生命的基本问题,即个人与宇宙的关系和自觉地论证文化信念,而是日益消失在非基本的问题之中.它使天然存在的大量探索性思想停滞和凋谢,使自身成为只是一门关于哲学史的学科,企图从自然科学史中概括出一种世界观.”[1]

生态文明教育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为根本目的,将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与教育过程紧密结合,借用多种教育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法治观为主要内容,是教育发展的生态化.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在文化哲学视域下不断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思想.

当代文化哲学认为,生态危机的实质就是文化危机,是由于人类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和脱离可持续发展辩证思维理念的错误价值观所引发的.因此,由生态危机之中开始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仅意味着人类开始正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发展关系问题,也标志着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来临.

二、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1.培育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是指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协调处理好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共处.“以诚待物就是尊重万物,同情、爱护和了解万物,以天地万物化育之道促成万物的生长发育,而不是相反,即不是将万物视为与生命无关的外在之物去役使、去控制、去破坏.”[2]

2.培育生态道德观

生态道德是人类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饥饿和缺乏社会保障是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人类在这一发展阶段一直将对自身的关怀作为道德关怀的中心,并没有将环境保护纳入到道德关怀领域.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就促使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道德规范纳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把人类与自然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构建生态道德观,一是要知荣辱明善恶.凡是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类社会实践行则为善,反之则为恶.二是要明确生态正义,生态正义是指个人或社会群体的社会实践行为要符合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符合物种多样性原则,符合建设美丽中国的共同利益,这也是评价生态行为的基本准则.

3.培育生态法治观

生态法治观是一种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依法来规范人类的社会实践行为,利用环境保护法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法治观.它“以科学发展观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方向,以环境法治为灵魂,以维护环境正义公平为宗旨,以环境安全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以环境为手段,以追求环境效益和环境效率为激励机制,以健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和环境善治机制为导向,与时俱进地不断发挥环境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使环境法律成为建设环境友好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的法律保障”[3].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的约束,更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由于“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理念的广泛传播,大学生群体整体上已经具备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常识,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发展.就社会而言,经济利益至上的原则使人们过度重视功利价值和眼前利益,轻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利益和价值.就大学生而言,部分大学生崇尚“超前消费”、“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念,盲目追求消费和享乐,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有大学生在对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理解上缺乏全面、深刻的认知,在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还缺少较为系统、科学的教育内容.因此,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理论素养是践行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重要保证,要深刻理解生态文化的科学内涵以及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中的人文精神,学会用生态文化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争做生态文化的传承者与践行者.

2.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强化

高校对生态教育专业知识内容和课程设置都很不科学.在高校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生态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很难被文科生所接受,要把它作为一门公选课去开设更是难上加难.其实不然,生态学虽说在学科分类上是一门自然学科,但由于它所讲述的是生物与自然界的关系,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加速发展,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愈来愈高,这也使的很多高校教育者认识到了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但毕竟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在重视程度、资金投入上还有不足,教育路径和教育方式有待探索.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通识课程,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又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致使生态文明教育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忽视生态文明教育,必然会导致对学生生态道德与综合素质培育的不健全.

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手段还需进一步丰富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生态文明教育,还包括生态文明宣传和生态文明实践,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手段来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参与力度与参与人数最高的学生组织,是大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为宗旨自发形成的社团组织,是高校学生与社会连接的重要纽带.因此,创建绿色、高效的校园社团组织是生态文明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注册的绿色学生社团较少,且大多数只是重视理念的宣传,开展实质性的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很少,仅有个别社团在学校做过节约资源和生态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知识性宣传展板.实质上,生态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只重视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导致生态文明教育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脱离,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创新教育手段,使课堂上学到的生态知识能够通过社会实践内化为人的自觉行为与习惯.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

(一)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生态教育等内容.[4]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引领着全国思想教育的发展,而面对当今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做好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面对生态化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养成高尚的生态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观,并付诸实践.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点,可以把生态环境基本理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渗透其中,重点阐述生态*、生态道德与生态法治等方面的要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道德的教育,使他们能够规范约束自己的生态行为习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中,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等活动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生态世界观.

(二)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信息平台

随着互网络科学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高校应抓住这一时代机遇,逐步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信息公开平台.学生对学校的微信、微博等公众信息平台关注度很高,学校可以利用这一载体宣传生态环境知识、绿色消费理念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事件.如及时发布大家极为关注的雾霾PM2.5、空气质量指数等内容,强化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如在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等重要节日里,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旨在培育学生养成高尚的生态行为习惯.这些都对树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法治观有重大帮助.

(三)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潜在教育功能

在当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要更加注重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的辩证统一,使在校大学生身心俱受到生态文化的熏陶.“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绝非单纯的生态学、经济学等技术层面的操演,更主要的,它是文化层面即人类价值世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5]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更应该重视技术背后的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要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教育功能,还必须要实现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生态化.

在物质层面上,要加大资金、技术等基础性的投入,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态化.这种生态化,主要是倡导绿色消费,培育绿色理念,科学布局校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完善高校“育人、研究、服务、传承、创新”等功能的实现,使大学生能够在生态化的校园文化中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在精神层面上,高校教育应以生态*和生态审美教育引导科学知识传授,以生态道德教育规范科学技术的应用,教育学生努力追寻古代圣贤“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和”、“礼”、“万物有灵”的生态理念,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

参考文献:

[1]陈泽环.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哲学和*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18.

[2]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8.

[3]蔡守秋.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生态文明观[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

[4]周中之,石书臣,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

[5]高长江.生态文明:21世纪文明发展观的新维度[J].长白学刊,2000(01).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汇总,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文化哲学视域和生态文明和路径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文明教育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文明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推进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李孝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 438002)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适应大环境的改变,势必要革新方法,需要教师在思政教育活动中重点对学生的世界观进行培养 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过程中,教.

校企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外语文化建设以广州工商学院外语文化节为例
校企合作是新常态下时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民办高校提升质量、办出特色的难点与关键点 因此,民办院校应该融合应用型教育理念和企业理念,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集聚学校、企业资.

基于文化旅游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于 森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724000)摘要在社会节奏加快和城市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的时代当中,休闲和娱乐已经成为人们亲近大自然和放松的一种主要方式 而文化旅游作为在旅游当.

相互作用视域下地方高校和地方文化协同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和绵阳市为例
摘要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两者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对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协同发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校地相互作用的视域,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和绵阳市为例,结合当前校地互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