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发表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新世纪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和新世纪汉语诗歌的无限可能性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新世纪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5

新世纪汉语诗歌的无限可能性,该文是关于新世纪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和无限和诗歌和无限可能性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新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新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新世纪周刊新制度经济学论文诗歌杂志农村新技术杂志

陈朴,1985年生,陕西宝鸡人.2004年毕业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曾服役两年.有作品发于《延河》《草堂》诗刊等.获得首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评论入围奖.

陈 朴

新世纪以来,汉语诗歌的发展态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降临日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复合型的发展趋势.诗人自我命名,诗歌产量巨大,诗歌流派层出不穷,诗歌民刊新旧交替,诗集出版和手抄本本质上毫无区别,自媒体博客、微信公众平台时代,任何分行都可以为“诗”的现实境况,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心怀担忧、无甚良方.如此的发展轨迹是否合乎文艺现象学的思想轨道?评论界和批评界时有发声,却终无定论.新诗百年来的风雨历程,历史资料客观性地摆在我们所有人的面前,无法更改,无可置疑.但新世纪汉语诗歌的发展还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

一、根基牢固、坚不可摧的诗人群体

我们说:“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实质上我们需要注意到,生活源于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会写出不同的诗歌.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可以成立的观点是,不同的时代,汉语诗歌只要存在,就会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呈现出无穷无尽的多元化、不规则化、反差化发展态势.我们需要肯定的是,任何新鲜的概念和写作方式都会对诗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不管它占据主导地位的时间长短,只要存在过、被关注过、影响过,就可以载入史册,供诗歌研究领域的从业者分析、探索其价值.

新世纪以来,打工诗人、农民诗人、军旅诗人、校园诗人、官员诗人、诗人、网络诗人等各类诗人群体名目繁多.“诗言志,歌咏言.”写诗者,必是内心世界充斥着一些无法排遣的事物,才夏不知热、冬不知寒地潜心于这种语言的宗教、词语的肉身、生命的修行.罗振亚说:“放目诗坛,最直观的感觉是诗歌写作队伍愈发壮观.老一代雄风不减,朦胧诗人余晖依旧,第三代诗人势头正健,知识分子和学院派沉稳前行,民间口语化阵营日趋热闹,中间代集体登场亮相,陆续加盟、崭露头角的70后、80后来势凶猛,诗人们已远不止“四世同堂”了.他们中除却组构的几百个诗歌沙龙和社团外,多数诗人完全以个体的方式歌唱,在题材、情感与风格方面如八仙过海,各臻其态,大有群芳荟萃、多元并举的鼎沸趋势.”(《喧嚣背后的沉寂与生长:新世纪诗坛印象》)从50后到90后这一阶段新世纪持续发声的诗坛中坚力量群体的文本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诗人的创作始终离不开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验.以于坚的《尚义街六号》、伊沙的《车过黄河》、欧阳江河的《玻璃工厂》、李亚伟的《中文系》等为例,慢火煲粥、厚积薄发的创作经历无疑为这些优秀的诗人奠定了一个强有力的基础和水准,这对一名卓越诗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轻可见羽翼丰满,重则炉火纯青.

当然,我们纵观星空璀璨的新世纪诗坛,一些诗人昙花一现就消失了.几年前尚在诗坛占有一席之地,短短几年后就因为身体、工作、婚姻、生活等种种原因停止了写作,这是诗坛的遗憾,更是文学的悲哀.一个人写着写着不写了,或许是因为写不出来、感觉自己没有进步不写了,或许是因为太多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名利徒充斥其间、耻于与尔等为伍、失去信念不写了.“新诗的境遇是尴尬的.虽说目前有敏感有训练的写作者的作品,比起八十年代的名篇质量还高,但已没有那时的影响了.当被诗坛普遍看好的女诗人,发现目前已基本不写诗的舒婷仍旧受到明星般的追逐,也会发出白写了的感叹.”(韩作荣《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诗歌精选前言》)也有的诗人开始转型专攻小说、散文,不管如何,这都是一种损失,一种无法挽回的现实,值得引起诗歌同仁的注意和警醒.

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诗歌文本

“21世纪以来,诗歌的生态还是得到不少改善.诗歌的关注度,诗歌的覆盖面,诗歌的传播,新诗教材的全面改进,网络诗歌的写作狂欢,民间刊物的发行通畅,社团的此消彼长……凡此种种,说明了诗歌语境的相对宽松,同时诗歌也出现了新的、极强的承载功能.”(陈仲义《诗歌的出逃、承载、挣扎——新世纪诗歌生态剧变》)新世纪诗歌发展到如今的这一时期,恰逢新诗百年这一历史性时刻.如果以前85年和新世纪后15年以来的诗歌题材、形式来做一对比,我们会发现这种强烈的反差着实惊人.工业高科技、生物变异、影视剧台词、翻译界的国外词语介入以及网络新名词的大量产生,对诗人的写作思维和环境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不可低估.

上世纪汉语诗歌的经典之作如郭沫若的《女神》、臧克家的《有的人》、贺敬之的《青纱帐——甘蔗林》、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北岛的《回答》、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致橡树》、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食指的《相信未来》、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站在今天的诗学主张和美学标准上客观、坦诚地说,对这些作品的阅读,不能脱离其历史背景,否则就会产生误读.一个特定的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境和美学追求,时过境迁,能被世人广为传颂的都可列入经典.新世纪以来,若将多如牛毛的网络自媒体诗歌纳入其中而论,可以断定诗歌总量至少在上世纪汉语新诗所产生诗歌总量的5-10倍以上.产量并不能代表质量,但产量可以代表题材的拓展、形式的创新,可以代表诗歌的新生力量的不断涌现.依据数据调查结果,当今的大学生诗人基数比绝大范围始终徘徊在1%到1‰之间,甚至高文化层次的诗人群体不如南方某一个大型工厂的打工诗人群体多.因此,高学历群体的逐步普及和诗人群体数量的增减在新世纪大有可能会严重的背道而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青年不愿坐冷板凳读书、写作,煎熬到白头,无意于十年磨一剑地对待未来,而热衷于行游世界发朋友圈,包括网游和影视剧的泛滥都不同程度上为新世纪青年一造出了更多容易进入“玩物丧志”、“好吃懒做”的堕落型群体.

新世纪汉语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个人立场写作,独立选本编选,以及从榕树下、诗江湖、个人博客到微信公众平台的网络主阵地转移,新世纪汉语诗歌的切入点明显较之以往有了强大的多元化、复杂化、大众化趋势.曾经诗歌和灵魂一样是高贵的,如今诗歌有时甚至不如一首肥皂剧的流行歌词,唯美、生动,随意分行、肆意编排、恶意捣乱、无意求真的四种意识形态彻底颠覆了一些坚守“哲学诗性”的诗人对于诗歌的认识和美学标准.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东南沿海的工业时代迅速崛起,也许就没有今天的郑小琼,就没有郑小琼笔下的那些让人心酸流泪、捶胸顿足、感慨万千的诗歌.“有多少爱,有多少疼,多少枚铁钉/把我钉在机台,图纸,订单/早晨的露水,中午的血液/需要一枚铁钉,把加班,职业病/和莫名的忧伤钉起,把打工者的日子/钉在楼群,摊开一个时代的幸与不幸”(郑小琼《钉》).这首诗直观的体现出了在场主义写作的迹象,可以说没有长期的打工生活,没有日复一日的流水线生活经历,是无法凭空捏造出这样一首情感饱满、痛感强烈的诗歌的.俗话说,要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郑小琼的诗无疑是在工厂题材诗歌写作中赢得赞誉最多的,也正因为她的走红才得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打工群体中走出了后来像许强、罗德远、谢湘南、唐以洪、老井等庞大的诗人群.形式上,新世纪中国诗坛写莎翁十四行体的诗人几乎已经绝迹,而众多诗人诗歌的谋篇布局却可谓形式新颖、别出心裁、值得借鉴.这些诗人对于分行这一看似简单的写作行为始终保持着极为严格、苛刻的标准和尺度.新世纪汉语诗歌就形式而言,大多与宋词元曲较为相近,而与讲究格律、平仄、对仗、押韵的唐诗实则完全不同.直到上世纪末期,汉语新诗发展几十年后,甚至也有人始终坚持认为“凡诗必有韵”,“无韵不成诗”,这在新世纪看来可以说不仅太过守旧,而且显得十分愚蠢、刻板、荒唐、可笑.其实中国诗歌几千年来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类同于中国书法几千年来的几种不同表现,如果说旧体诗是楷书、隶书、篆书,追求一种江南园林式的美学,规格严谨,呈正方形或长方形,那么新诗就是行书、草书,或行草,追求的是一种哥特式的美学,行云流水,一笔一划的长短、粗细均有内在的把握,呈三角形或菱形出现,这些具体的表现则更大程度上证明了新世纪汉语诗歌的无限可能性.新世纪汉语诗歌日趋在语言上鹤立鸡群或一鸣惊人者有之,和小说、散文一样歌咏乡土、山水、田园者有之,鸡零狗碎的小资情调、吐槽世相者亦有之,而在形式上则千变万化、如云在天、收放自如,无拘无束,表现出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追求.

三、独立、自由、集中的诗歌精神

精神是人类从事任何行业的劳动走向成功之路的根本因素.打仗、驾驶、搬砖、耕地也罢,为人师表、传道解惑也好,奥运会上赛跑、游泳、踢足球的运动员们,任何一个群体,没有一种浩气长存的精神都难以取得成功.写诗也一样,不仅需要天赋、要读、要观察,还需要体悟、推敲、钻研、需要勤奋.而在这些种种精神具备后,思想上的独立、精神上的自由、认识上的集中就会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来.

独立可贵.一名诗人,经济上不一定独立,但人格上、思想上必须独立.比如同样写父亲,他从父亲的白发起笔,你也可从父亲的旧衣服起笔,如若只会东施效颦,就只能像小草一样,被大树遮蔽.写诗不是书法练习,一味的临摹一种他人的诗歌就注定永远无法超越.当今世界交通领域四通八达,互联网可以让地球成为一个村,我们工业、农业倡导要和世界接轨,文学也不应落后.一首诗歌,不仅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更要经得起全球化的检验.

自由可远.从宗教学的范畴谈起,对于诗歌的信仰如若在某一流派像宗教徒那样虔诚,你也许会在某一流派中打出旗号,但终究不会在整个诗歌界获得普遍赞誉.艺术领域,从来不乏天才的出现,而天才和庸才有时候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较量.失败者自然是自陷其中,难逃桎梏,束手束脚,成功者自然是天广地大、信马由缰、任意驰骋.精神上的自由可以让诗人立足脚下、放眼千里,在思维的跳跃中实现深层次的升华,可以在诗人灵感来临时短暂的瞬间,让诗人由里而外、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的恣意遨游于天空,写出精彩的篇章.

集中可行.新世纪中国诗坛诗人较为集中的当属各种诗歌流派.这种诗歌小团体或坚持某一种风格、或认可某一种美学标准,建立微信交流群、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创办诗歌刊物,积极弘扬自己的诗学主张,相互间讨论诗歌,切磋诗艺,虽无法聚合,但无疑都对推动新世纪汉语诗歌向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协助作用.这种集中型诗歌写作形态虽可行,但也存在一些弊端,部分诗人容易走极端,而对大多数青年诗人的创作之路,也容易失去“则明”的更为正确的方向,所以可适当而行,但不可完全、彻底的行之.

综上所述,新世纪汉语诗歌无疑是具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和无限可能性.时代再变,人类也需要文化,需要文学艺术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可以说,有人类,就有艺术.有艺术、就有文学,有诗歌.新世纪诗人群体并不缺乏,题材和文本也是日益繁多,只要大多数诗人能始终真正坚持一种“独立、自由、集中”的诗歌精神去写作,忍得住寂寞,甘守清贫,甘受青灯黄卷之苦,博广专一,踏实创作,在若干年内是无疑是可以写出好诗,对得起“诗人”这一称谓的.

综上所述:上述文章是关于新世纪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无限和诗歌和无限可能性相关新世纪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
【摘 要】电影是使用蒙太奇镜头拼接手法达到叙事目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好莱坞的大片越来越得到中国市场的追棒 在大呼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更应该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民众所喜闻乐见的.

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动向以《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为主的考察
一、“十九世纪创作方法”与文学经典化的主导标准  新世纪以来,文学经典化问题的讨论是一个持续性的文学景观 顾彬的“垃圾说”是引发这一讨论的导火线之一 顾.

每一行诗/都将重新标出边境线论王家新近期的诗歌创作
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诗歌在完成了重重美学与诗艺的突破和拓展之后,逐渐跃入了一个更为开阔的书写空间 然而,写到今天,当代诗人该如何在消费主义时代确立写作的尊严,如何能将写作准确地切入到诗人自身的命.

断裂语境中的碎片化和泛一体化新和批评的人性话语考察
陈进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关键词新;文学批评;人性话语;开放与封闭;自我修复摘 要人性话语在新和批评中出现碎片化与泛一体化的嬗变 在文化内涵上,从“.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