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发表论文>材料浏览

孝文化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和孝文化下的礼仪空间以榆中朱家湾金墓为中心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主题:孝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7

孝文化下的礼仪空间以榆中朱家湾金墓为中心,本文是孝文化方面论文范文资料跟礼仪空间和朱家和榆中类论文范文资料.

孝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孝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论文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柳庆龄 刘学荣

中国墓葬的考古研究一直以地下墓室及其内容为主,兰州市所辖榆中县发现的朱家湾金墓,在建筑形制、砖雕装饰题材内容方面,有很多相似性.墓室室内布局及其孝行图、祥花瑞兽等图像,对研究墓葬的礼仪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引言

1990年7月,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脚下朱家湾村发现一座砖雕古墓.据榆中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在一农民宅前路中,载重拖拉机压开一小洞而发现的.”《榆中县志》记载:此墓“开掘时,从中心八角砖处吊下,发现两具尸骨,一偏中、一偏南,均仰身直趾,为夫妻合葬墓,墓主头侧右侧有锈蚀铁钉数枚,无盖灰陶罐、莲花瓣管形灰陶器、螺旋式器盖各一件,头顶有褐釉瓷碗一个.淤泥中清理出‘皇宋通宝’、‘政和通宝’古钱各一枚,朽木末少量,墓主身份不详,但据砖雕、随葬品及安葬习俗断定为金墓.”笔者于2012年1月,走访考查了榆中县朱家湾古墓,发现在不足5平米的墓室里面,墓室四壁皆是仿木建筑砖雕,并有相关的人物、行孝图、祥花瑞兽等图像,而里面的随葬品已不知所踪.

有关宋金墓的各种发掘报告见诸报端,如:《山西发掘的侯马101号金墓》、《多姿多彩的金墓砖雕——闻喜中庄金墓》、《甘肃省清水县贾川乡董湾村金墓》、《山西长治市魏村金代纪年彩绘砖雕墓》、《山西绛县下村发现一座砖雕墓》、《山西潞城县北关宋代砖雕墓》、《山西沁县出土金代孝行砖雕》、《山西省建一公司机运站金墓发掘简报》、《山西襄汾侯村金代纪年砖雕墓》、《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画墓》、《陕西甘泉金代壁画墓》等.“自唐宋以来地上用砖仿木建筑之佛塔,在技术上逐渐达到一定的熟巧程度,于是北宋以来,大量出现几乎完全摹仿木建筑之砖石墓”.卢青峰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金代墓葬探究》中,依考古发现并综合金代的民族、文化、风俗及历史沿革的不同,以纪年墓为标尺,同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墓室布局及装饰内容的变化,在分区、分期探究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分析了金墓对辽墓、宋墓风格的承袭及对元墓的影响;并且对金代的丧葬习俗和社会生活形态也进行了比较深入地阐释.由此可知,甘肃、陕西等地金墓多是承北宋墓葬形式.而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种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仿木结构砖室墓是北宋中期以后,在中原地区是普遍流行的形式.“金代初年的墓葬发现较少,大定以后的金代墓发现较多,中原和北方地区的金墓在不同的地区也各有特点.北京、朝阳和大同等地金墓多为石椁火葬,时有精美瓷器出土.河南焦作、武陟等地金墓以嵌伎乐庖厨人物砖雕为其特色.山西南部的新绛、侯马金墓则以雕有繁缛的仿木建筑和砖雕而著称,这种仿木建筑雕砖壁画墓,在山西中部、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均有发现”.

结合榆中县朱家湾古墓建筑形制等特色,和其它中原北方等地区发掘的金墓有很多相似性.本文拟从该墓的建筑形制、图像释读出发,进而讨论这些砖雕图案及墓室布局在墓室整体的装饰设计中对当时人们的意义.

二、墓室基本情况

朱家湾金墓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坐西朝东,属于单室仿木结构砖雕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顶部是八角形的穹顶.“墓向北,墓道长0.7米,墓室距地表1.12米,高2.67米”,西壁下面带一八字券形小龛.墓室砖床须弥座之束腰砌“天马”、“奔鹿”、“牡丹”等祥瑞图案砖雕.南北两壁呈对称布局,是仿木结构的楼阁,画栏雕轩,格窗牌门,其门头之上,中间是一幅砖雕牡丹图案,两边雕以对称的天马;门楼左右两侧:上面是对称的莲花图案,下面分别是行孝图.墙壁转角处以缠枝攀花相隔.东壁的中间为室门墓道,墓道门两侧各有行孝图1幅,外面则是缠枝花砖雕图案.墓室西壁(也是后壁),龛之上是仿木砖雕门楼,中间屋门上面雕有妇女启门图像.左右两边有宝相花图案和砖雕帷幔人物,帷幔下面的妇女分别持巾和端盆.八字形券顶的龛外两侧是仿木结构的雕花门窗,“八字形”表面是荷花砖雕图案,龛内雕有“奔鹿”、“牡丹”等图案.

三、孝行观下的人物砖雕图像

朱家湾金墓室内砖雕人物图像都没有榜题,所以在图像释读方面有了一定的难度,承蒙导师宁强先生提示,笔者查找文献求证,认为这9幅人物图像中,除却1幅是妇女启门图像,2幅是侍女图像外,其余6幅全是反映孝行方面的人物图像,它们从北壁开始,逆时针方向依次是:董永行孝(北壁1)、原榖拖舆谏父(北壁2)、郭巨埋儿(南壁1)、孝经图(南壁2)、孟宗哭竹(东壁1)、王祥卧冰等(东壁2).

董永行孝:图中右上方一妇人双手笼于袖中,端立于云朵中.方砖左下方一男子身着圆领窄袖袍,腰束带,左手臂放在胸前,右手臂下垂,抬头仰望着云中的妇人.各地发掘的好多宋金墓中出现这种图像,并且多数都有傍题.只不过人物位置有所改变而已.“董永行孝”的故事在刘向《孝子传》、干宝《搜神记》、敦煌本《孝子传》等均有记载.《太平御览》引刘向《孝子传》:

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慜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忽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织千匹绢,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之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雾四垂,忽飞而去.

此砖雕画面表现的正是织女在帮助孝子董永之后“忽飞而去”的情节.

原榖拖舆谏父:图中右侧一山崖边,一老者裸身抱膝而坐,左前方有一中年男子穿圆领窄袖袍,腰束带,大步向前走,一小儿左手拖舆尾随其后.见《太平御览》卷519引《孝子传》:

原榖者,不知何许人.祖年老.父母厌患之,意欲弃之.谷年十五,涕泣苦谏,父母不从,乃作舆舁弃之.谷乃随,收舆归.父谓之曰:“尔焉用此凶具”?谷云:“后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惧,乃载祖归侍养,克己自责,更成纯孝,谷为纯孙.

此幅画面表现的是原毂的父亲弃老父于山崖后转身离去,原毂拿回抬祖父的舆以谏阻父亲的场面.

郭巨埋儿:图中左侧郭巨左手拄锹站立,右侧其妻左手拉一小儿,郭巨与其妻之间地上有一“十”字形雕刻,表示掘出的黄金.鲁迅先生编录的干宝《搜神记·唐宋传奇集》中记载:

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 ,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供)养.

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与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 ,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于是名振天下.

孝经图:画面中间摞放着几本厚厚的像书一样的东西,两边分别站着两男子,手指同时指向中间的书籍.左侧的男子比右侧的年长,似乎在向比自己小的青年男子训示着什么.《太平御览》卷610《学部四·孝经》:

王隐《晋书》曰:皇甫谧《督终论》曰:气绝之后,以蘧蒢裹尸,择不毛之地葬焉,皆无以自随,惟赍《孝经》一卷,示不忘孝道也.

吴均《齐春秋》曰:沈士字云祯,临终遗命曰:“棺中依皇甫谧,用《孝经》,既殡,不须立灵.士安亦然也.”

从这两个例证我们得知,皇甫谧和沈士都是要求子孙在自己死后,随葬品除却《孝经》外别无他物,表示不忘孝道也.

《齐书》曰:顾欢字景怡.有病邪者问,欢曰:“家有何书?”答曰:“惟有《孝经》.”欢曰:“可取《仲尼居》置病人枕边,恭敬之,自差也.”病者果愈.后人问其故,答曰:“善禳恶,正胜邪,此病者所以差也.” 

萧方等《三十六国春秋》曰:汉大将军东平王约,汉王聪戏之曰:“汝诵何书?味何句也?”约曰:“臣诵《孝经》,每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至於‘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未尝不反覆诵之.”聪大悦.

而这两个例子表明,读《孝经》可以给人带来功利上的好处.故此,笔者不慎揣测,此图应该表现的是规劝子孙读《孝经》,行孝行,是《孝经》的传承问题.

孟宗哭竹:图中一男子跪地双手掩面哭泣,左侧地上竹生枝叶茂盛.《太平御览》卷963引《楚国先贤传》:

孟宗,字恭武,至孝.母好食竹笋,宗入林中哀号.方冬筍,为之出,因以供养.时人皆以为孝感所致.

此幅画面正是表现上天为孟宗的孝心所感动,冒出竹笋的场面.

王祥卧冰:图中一树杈从右下角伸出至画面中间,上面挂着一件衣衫,衣衫下面的冰面上一男子赤身侧卧.右侧树干边有两条鲤鱼跃出.其本事见《晋书》卷33《列传第三·王祥、弟览》: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 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奈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该画面表现的是王祥裸身卧冰,冰面解冻,双鲤跃出的情景.

四、礼仪中的墓室空间

“自汉代以来人们便已将墓葬视为地下宅第、死后居所.这是中国墓葬文化的重要传统,同时也决定了墓葬空间与内部装饰的基本设置以及特征.宋金时期北方地区的墓葬采用了较为独特的方式创建仿现实生活建筑样式的空间”.但中国墓葬在实践中始终以“藏”为根本原则,《礼记》中写道:“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反壤树之哉.”巫鸿指出:“建墓的根本目的是将死者和墓内随葬品‘藏’于人类视线之外.这一目的的实现通常经过一个相当长的礼仪过程.”“‘藏’的观念在中国墓葬实践的发展中始终是一个根本原则”.

那么既然墓室的整体装饰设计不是向世人公开展览为目的的,却为何要煞费苦心地设计呢?笔者认为,朱家湾金墓是一个礼仪性的建构,“为了营造墓室内死者所向往的人间生活气氛,设计者调动了建筑上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的构件和组合方式,以斗拱、屋檐等建筑的外部构件重新建立了一个内部的生活空间,这也许是人间与阴间在空间结构和视觉感受上的区别.”其礼仪程序是从墓室空间的设计布局、陪葬物及砖雕图案的选择上反映出来.“墓葬的设计是‘多中心的’(polycentric),死后世界被认为是诸多部分的集合体,而这些部分是由墓葬各单位中的随葬品和图像来象征的.”尽管笔者在考察朱家湾金墓时自始至终没有见到陪葬物,但在宋代时,随葬的铜钱中有避邪求吉的压胜钱.至于整个墓的造型从立体的角度来分析,墓室基部是接近方形的长方形,顶部是逐级叠涩的八角形穹顶,呈现出 “天圆地方”的造型特征.这种砖室墓造型可追溯到汉代.“这个集‘天圆地方 ’造型于一身的穹窿顶砖室墓本身的神圣符号或许就是东汉时期流行仙界思想的图形化表现.”李晟先生在他的《汉代墓葬图像仙境的象征符号研究》中认为这种造型“在汉代葬俗中,墓葬背后寄寓的宗教观念发生了变化,仙境观已在汉人丧葬观中占据了重要的、甚至是主导性的地位.”所以朱家湾金墓这种造型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它肯定是传承了“仙界”意义的宗教情结.

从进入墓室的布局来看,墓室门正对着的便是墓室西壁,西壁八字形龛之上是楼阁,楼阁正中间的门(假门)上浅浮雕一妇女,正探出半个身体向门外张望,这种图像在发掘的宋金墓中多有出现.宿白先生在《白沙宋墓》中就提到:“唐、宋时代,凡墓室、与墓同性质的佛塔以及佛塔式的经幢,多雕或绘作‘妇人启门’装饰.及至南宋、金时,此种装饰更为通行.按此种装饰就其处位置观察,疑其取意在于表示假门之后尚有庭院或房屋、厅堂,亦即表示墓室至此并未到尽头之意.” 并且考证到:“妇女倚门在宋时是极为流行的一种幽美动人的题材”.韩小囡博士在《图像与文本的重合——读宋代铜镜上的启门图》中认为,启门图是“解读中国古代丧葬艺术及观念演变的一个重要线索”.我们从整个墓室布局可以看出,从墓室门进入到墓室室内,三面墙壁雕刻的是亭台楼阁,让人感觉只是进入到另一个庭院空间,三壁的房门之后还有无限延伸的空间.只是这个空间给人在视觉感受上完全迥异于地面上世人的生活空间,令人遐想无限.设计者的安排便是将死者的尸体放入墓室后,并非有孤零零的冷寂感,而是具有人间温情的四合院.而西壁八字形龛之上的启门女子抑或是引路仙子,她可以引领亡者灵魂从八字形龛门进入到仙界,或佛教里面所谓的“净土”.如此,“一座墓葬便成为进入仙境的入口,而它本身的实际和装饰也开始表达对永恒的追求”.墓室西面墙壁除了最具中心位置的“妇女启门”图像外,左右两侧略下部便分别是“持巾侍女”和“端盆侍女”的砖雕图像,这无疑更增添了人间生活的景象,这种设计安排无形中减弱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朱家湾金墓室内装饰设计以“孝”为主题,墓室四周的人物砖雕图像,除了“妇女启门”、“持巾、端盆侍女”等图像外,其余都是反映孝行的故事.林圣智先生在其《墓葬、宗教与区域作坊——试论北魏墓葬中的佛教图像》的前言中写道:“墓葬中的任何装饰或图像往往具有特定的功能,其制作的目的,与如何安顿死者身体与灵魂等问题密切相关.由于墓葬图像的主題往往会牵扯到他界的表現与生死观的问题,因此这层意义而言,墓葬图像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宗教性.”巫鸿先生认为:“中国的墓葬传统不但锻造出了一套独特的视觉语汇和形象思维方式,同时也发展出了一套与本土宗教、*,特别是和中国人生死观和孝道思想息息相关的概念系统.”关于孝悌文化,在敦煌遗书中也有记载.魏文斌教授结合墓葬、文献及敦煌遗书,对甘肃省出土的宋金墓葬中的“二十四孝图”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指出:“至宋金元时期,孝子图大量地出现于这一时期的墓葬砖雕或绘画中.甘肃目前发现的孝子故事图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并大量流行的.究其原因,当与宋代高度发达的理学有关.孝悌观念一直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历代统治者也把提倡孝道孝行作为立身教民之本.”由此可知,在宋*学中,作为儒家文化修身治国之本的“孝道”思想,仍然居于核心地位.孝子传故事被历代史书载入正史中,被统治阶级大肆宣传,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牛津大学东方学系的邓菲在其《关于宋金墓葬中孝行图的思考》中进一步考证到:“北宋中后期开始流行的孝行图也说明儒释道三教的孝亲观在丧葬习俗中逐渐合流,并在民间被广泛接受.我们可以设想当这些孝子故事被绘制在墓中时,墓主人的亲属或建墓者期望它们引导或辅助墓主,为其带来最完满的死后世界.”

中国古代“丧俗丧祭的主题是死者灵魂不死,生命永生.”好多被发掘出土的墓室装饰也无一例外地体现出这种主题内涵和艺术形态特征.榆中县朱家湾金墓墓室砖雕中出现了大量的祥花瑞兽图案,有鹿衔灵芝、奔马、牡丹、莲花、缠枝花等,它们被饰以墓室门、砖床须弥座之束腰部位、人物砖雕图像上部、八字形龛内外以及靠近八角形穹顶周遭一圈.其中瑞兽图案鹿和马,它们都是昂首挺胸,四蹄做奔腾状,富有运动感和生命的张力.其中奔鹿,口衔硕大一棵灵芝,灵芝形状似“三伏云”,灵芝枝干上的叶子又似“如意”,末尾系着飘带,鹿儿圆目直视前方.在传说中,灵芝可起死回生,象征着长寿永存.“三伏云”取“福”之意.这种图案在民俗中之寓意为“福、禄、寿”和“吉祥如意”.此外,在我国北方草原民族远古时代,就有“反映太阳观念的鹿图腾崇拜符号,现在仍然是北方草原文化民间美术的图腾符号”.

在古代,马作为运输工具在日常生活和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朱家湾金墓中的天马形象,作飞腾状,身带火焰纹.在墓室中出现马的形象,其功能寓意是不言而喻的.

祥花瑞兽成了墓室装饰常见的题材,这些装饰纹样是随意性的吗?回答是肯定的,不同民族、宗教、地域所采用的纹样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当然,被视为表示吉祥如意、生命长青的植物和动物被不同地域、不同信仰的民众约定俗成地拿来装饰自己的墓室.比如:莲花象征纯洁,牡丹是富贵之喻,缠枝花则代表生命生生不息等.而这些祥瑞放在地下墓室中,其意义应该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吉祥如意,祈愿已逝亲人在他世过得平安幸福,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罢了.二是表达驱邪避害,以此来保护墓主人的安宁.三应该还是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永恒追求吧.

综上所述,朱家湾金墓的建筑装饰设计,从根本上有三重含义:一是为死者在地下安“家”,这个“家”应该是死者在世时对自己的墓葬提前做了安排,其活着的亲属或可遵照遗嘱,或可按照当时当地习俗里被认为最厚重的葬丧礼仪,采用当地风俗里常用的图像和器物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孝道.在中国的丧葬艺术中,“孝子图像持久的生命力证实了儒家*在中国社会中的主导性”.二是死者亲属从内心深处希冀自己的亲人在当行的葬俗仪式下真的可以进入到所谓的“仙界”,从而可以抚慰生者失去亲人的痛苦.三是通过对死者墓室空间等的设计安排,也希望能取悦死者,并且可以得到死者灵魂对子孙后嗣的保佑.

辽宋金时期的兰州榆中地区经历了民族大融合,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发生了碰撞交融,“当宋之世,虽在战争中屡败于辽金,而在文化上则辽、金节节俯首于汉族.”并且“金以武力与中原文化接触,十余年后亦步辽之后尘,得汉人辅翼,反受影响,乃逐渐摹仿中原.”故金代墓葬的形式主要还是承继北宋汉人的文化习俗,从整个墓室空间的设计上来说:一是遵循了当时孝悌文化的推行,二是和逝者死后升仙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的理想有关,当然还和此地不同民族文化碰撞中糅合到新的流行主题——即丧葬习俗相关.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基金项目: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阶段成果之一.)

结束语,此文是关于礼仪空间和朱家和榆中方面的孝文化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孝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第三届孝文化论坛暨首届弘孝公益盛典圆满举行
本刊讯“孝行天下 让爱回家”第三届孝文化论坛暨首届弘孝公益盛典于2018 年1 月22 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 此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

家庭文化建设中礼仪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但近年来频频爆出的一些新闻,却似乎给礼仪之邦的光环上添了些许阴影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丢掷垃圾,任意插队不遵守公共秩序,在景点墙壁上乱涂乱画…&hell.

福州拗九节倡导孝文化
福州‘‘拗九节”倡导孝文化2月25日,农历正月二十九,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敬老.

文化分量和知识障碍龙榆生友朋手札读后
龙榆生其人龙榆生,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箨公 1902年4月26日出生于江西万载,1966年11月18日病逝于上海 系当代著名学者、词人 其词学研究成绩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 当代著名学者汪晖先生.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