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欧洲文学史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和拾补《欧洲文学史》碎片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欧洲文学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9

拾补《欧洲文学史》碎片,该文是有关欧洲文学史论文写作参考范文跟《欧洲文学史》和碎片和欧洲文学史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欧洲文学史论文参考文献:

欧洲文学史论文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史论文欧洲论文

[摘 要] 民国文献形成于1911 - 1949年,此间政治经济风云变幻,思想文化流派纷呈,著述兴盛.但目前由于纸质原因,大量民国文献书叶酸化脆化严重亟待修复.国内对于民国文献修复技术研究鲜有涉及,远不能满足图书馆开展修复工作的需要.文章介绍五四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周作人《欧洲文学史》的文献价值,从修复角度分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民国文献的装帧、纸质特点及破损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提炼修复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民国文献修复原则的制定、书叶脱酸处理、碎片拼接等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促进我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进行和发展.

[关键词] 民国文献;欧洲文学史;碎片;酸化;修复

引言

我国大型图书馆民国文献藏量合计超过300万册(件),但80%的文献纸张酸化脆弱一触即碎.如不进行抢救性修复,将再难以拿起翻阅.国家图书馆2012年启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抢救处于濒危状态的民国文献资料,为珍贵文献典籍续命.目前民国文献的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分类整理、历史价值、数字化等方面,我国文献保护界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线装古籍的保护与修复,对于民国文献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因大批量脱酸技术没有解决而发展缓慢.一些图书馆已着手开展此项工作,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很缺乏.有关民国文献的定级、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还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周作人《欧洲文学史》的文献价值、装帧特点、纸质破损特点等诸多方面具有民国文献的典型特征.本文通过实际操作,分析研究民国文献的修复过程,提炼经验教训,为民国文献资源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民国文献特点

1.1 民国文献概念

从清朝末期闭关锁国被打破,至中华民国乃至今天,此百余年值得后人记述的历史时段,也是距离当下最近,对于当今中国的发展,仍具有历史启迪的时段.其间各种政治利益抗衡,文化思想冲撞,西方新思潮蜂拥而至进入中国,虽然时事兵革满道四方离乱,但社会思想、文学学术传播空前繁荣.民国文献的概念国内目前没有严格的书面定义.国家图书馆2012年5月在西安举办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中,多数与会专家认为:民国时期文献指的是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包括图书、报纸、手稿、期刊、票据、舆图、档案、电影、老照片、唱片等.

1.2民国文献纸质特点

公元19世纪末,西方机械造纸、新式印刷术回传人中国.“纸寿千年”的传统手工纸演变为大量的以稻草、木浆为原料的机械造纸,因其制造快捷,成本低廉,极受时人推崇.西方现代印刷式工业平装、精装书逐步替代了中国传统手工线装书.这些机械化大生产的洋装书经济适用,双面印刷节省纸张,非常适合当时新文化的传播.在这一过渡时期,制桨工艺尚未成熟、造纸材料混杂.廉价快捷大批量的机械造纸生产中,纸张成分里的木质素,没有经过传统手工造纸的日光氧漂这一环节,在造纸过程中始终无法去除而一直残留在纸张中.由于木质素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被氧化后会形成酸性物质,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使纸张中纤维素的氢键断裂,从而破坏纸张的强度.添加的明矾、松香、氯等化学物质,加速了纸张的酸化脆化.致使百年后的民国文献,比留存年代久远的古籍线装文献还脆弱,一触即碎.

1.3民国文献装帧特点

受西方图书装订影响,民国时期文献最常见的是平装订书钉打穿式装帧.封面封底用较厚的机制纸包裹式粘贴书芯外部,有彩色印刷封面,文字竖排居多.书芯装订位在书脊处用铁质或铜制订书钉穿透整本纸张,使之固定成册.但这种装订占用书叶版面,使书籍不能完全平整地打开,短期内较固定,时间长了纸张和金属的强度不匹配,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装订处纸张的破损,铁钉生锈产生锈渍并腐蚀书叶.还有的在书脊处施粘结剂,时间长了粘结剂失效干裂,封皮部位经常受力被牵扯,容易与书芯分离,使该部位书叶朽烂,装订部位失去固定书叶的功能,稍经翻动书叶就会一片片散开.精装书一般是皮革加机制纸或布包裹纸板做封面,数叶对折成为一帖,贴与帖折叠处敦齐,有多种缝线方式将每帖连接加固做成书芯,用环衬连接封面与书芯,书背有圆背和紧背两种.

1.4民国文献破损特点

由于战乱、保存不当等诸多原因,导致百年后当我们翻阅这些民国文献时,它们的封面封底均与书芯分离脱落、书叶四周边缘变成黄褐色发黄发脆、书脊残损或遗失.一部分西式半皮装书背处残缺、与封面封底纸板分离、封面版残缺断裂、书芯散开不成贴、书脑处有锈渍污渍并撕裂破损、书脊处原动物胶失效、书叶表面有污渍、折痕、水渍、撕裂变色等状况.纸张脆化酸化严重、翻动起来碎片纷纷掉落.目前,国内藏量较多的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等,80%的馆藏民国文献都亟待修复和保护.鉴于民国文献的时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各大媒体相继发声,国家图书馆及各大型图书馆馆长振臂疾呼:保护民国文献迫在眉睫!

2《欧洲文学史》的文献价值

2.1 《欧洲文学史》写作背景

周作人(1885 -1967)现代作家、翻译家、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与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民国时期的《新青年》、《语丝》、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论文《平民的文学》、《人的文学》、诗歌《小河》等均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振聋发聩之作.1917年周作人受聘于北京大学,教授学生“欧洲文学史”课程,撰写《近代文学史》与《希腊文学史》讲义,合为《欧洲文学史》.作者在他的《知堂回想录》中回忆此书的创作说:“课程上规定,我所担任的欧洲文学史是三单位,希腊罗马文学史三单位,计一星期只要上六小时的课.可是事先须得预备六小时用的讲义,这大约需要写稿纸至少二十张,再加上看参考书的时间,实在是够忙的了.于是在白天里把草稿起好,到晚上等兄树人修正字句后,第二天来誊正并起草,如是继续下去,在六天里完成所需要的稿件,交到学校里油印备用——”.1918年此书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三”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分希腊、罗马、中古与文艺复兴十七十八世纪三卷,全书约十万字.

2.2《欧洲文学史》的文献价值

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吴宓评价此书说:“盖自新文化运动之起,国内人士竞谈‘新文学’,而真能确实讲述西洋文学之内容与实质者则绝少(仅有周作人之《欧洲文学史》,可与谢六逸之《日本文学史》并立)”.著名学者陈平原评价本书说:“毕竟是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欧洲文学史,它借‘调古和今’而寻求新生命的文学理念,在其日后的社会及文学实践中,得到自觉地凸现”.基于作者十余年间大量译述工作的积累,此书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欧洲文学史的著作,堪称文学史构建之典范.它展现了作者所具有的更广阔的文化视野,被誉为“走进周作人思想世界的金钥匙”,而周作人以提倡“人的文学”和“思想革命”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此书不无关系.

3《欧洲文学史》修复记述

3.1修复前原书状况

书为左开本,文字横向排列.3 -4叶为一帖.书叶长22. 5cm,宽15cm.原为三眼骑马钉线装,装订线已断裂.受民国机制纸无法长久保存影响,封面封底与书芯完全脱离,80qo的书芯散开不成贴.全书书叶已变黄,四周lcm - 2cm部位向书叶中心产生黄褐色渐变.书口处脆化断裂,天头地脚部位均已磨圆有平均直径1cm的缺角破损,翻动时有碎渣纷纷掉落.前环衬、书名页、目录页已脆化撕裂成块状碎片,无后环衬.经ph测试计测试,书皮、前环衬、书的前五页、中间页的ph值分别为5. 25 ,4. 53 ,3. 55 ,3. 83 ,3. 95 ,4. 08 ,3. 72 ,3.9,平均ph值为4.1.书叶纸张酸化老化严重,机械强度明显降低.此书若不及时进行修复,恐日后再拿起时则落英飘摇碾作尘,无法翻阅了.

3.2书叶脱酸的处理

毋庸置疑,民国文献修复对脆黄书叶的脱酸处理一直是整个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绕不开的难点.目前国家图书馆正组织团队,针对批量书籍脱酸处理研发机器,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古籍保护中心也正对其进行研究.相信不久大批量民国文献的脱酸问题会得以解决.经PH测试计测试,本书的PH平均值为4.1,纸张酸碱值小于5,每翻动一次都会有碎渣掉落.如不脱酸,下面的诸多修复工序则无法进行.为稳妥起见采取水溶液脱酸法进行脱酸.全书116页分三次进行.将拆开的书叶天头错开依次放人0.15%的氢氧化钙溶液中,用毛笔轻轻按压,浸泡15分钟倒掉,沿容器边缘加入清水(以防水流损伤书叶)摇晃冲洗书叶,去除氢氧化钙残留,再放入0.15%的碳酸氢钙溶液中按压浸泡15分钟,倒掉溶液成沓取出,夹入吸水纸中压平,过两小时换吸水纸并翻动书叶.使用这种去酸方法会在纸张纤维上残留少量的碳酸钙颗粒,有观点认为它具有缓冲剂的作用,能防止纸张酸度增高,是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脱酸后经测试,纸张ph值明显提高,书叶变得柔软平整颜色较修复前浅了一些,不再一触就碎.

3.3碎片书叶的修补

由于封面封底残缺并与书芯完全脱离,书叶纸张纤维素的氢键断裂,书名页、目录页缺乏外部保护,碎成大小不等的块状碎片,如不及时拼接,文字内容恐有遗失.拼接复合这些碎片更须考验修复人员的耐心、眼力,只有进入敛容屏气临深履冰的工作状态,才能使碎片连接处文字的横竖撇捺、表格的粗细线条、文字间的行距等拼接复原得天衣无缝.修复进度缓慢繁琐,喷湿书叶用水稍多一点,会导致书叶膨胀卷曲变形;毛笔涂浆稍一用力,会导致书叶撕裂成更小的碎片.由于书口完全断裂,修补时需要在塑料保鲜薄膜下垫一张有色卡纸,在书中选一张没有破损的最完整的书叶,在卡纸上画出书叶四周边框及中缝,断裂残缺的单页进行拼接时要以此为依据.溜口时两张单页拼接太紧,会导致对折书口出现毛口、不平整;拼接太松太开,会导致对折书口有缝隙不牢固.民国文献书叶较厚于古籍线装书叶,而且是双面有字,破损情况基本是书叶有字部位撕裂,四周边缘残缺.此书采用轻薄透明度强的双面修复用纸,厚度为0. 02mm双面粘接有字的撕裂部位,采用质地柔软的民国文献修复用仿古纸正面补缺残缺边缘.碎片多,不一定都是需要修补当前页的内容,看到一堆碎片,有时会烦躁坐不住.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傅曾说过:“状态不好的时候不要动文物,你端着它的时候,中间容易出问题.有时候可能一上午就工作一两个小时,心里很焦灼.心情烦躁的情况下工作,容易出篓子,弄不好一个毛病没有解决,又添一个毛病”;每逢这种情况心里暗暗告诫:别着急慢慢来,一切言行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沉下心静下气,用镊子轻轻捏起片片碎片,比对文字内容、拼接方位角度、粘贴复原.

3.4总结与反思

修复中每一道工序采取的处理措施,材料的选配,都在保证被修复文献的安全性、适当性、可逆性、再处理性下,严格按照《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进行操作.修复后还原了它的原始风貌.在书叶脱酸过程中,由于单张书叶薄且脆弱,脱酸后成沓拿出,放在吸水纸上,两小时后换吸水纸,这样可以避免操作时书叶受水再次被撕裂;由于纸张脆化,溜补中缝开裂的书叶,两张单叶拼接,要对好事先画好的色卡纸上的版框和中线,如果太挤或太松,在折叶时都会有毛茬或缝隙,导致整本书口无法装订整齐;审视修复好的书籍:叶面干净平整柔软无死折,但有少许水渍出现;补纸的选配虽然遵循宁浅勿深的原则,但补纸稍浅于原书叶,颜色有点差别;嵌补部位迎着光亮处审视无缝隙无重叠连接妥帖;书平口正,页码顺序正确无颠倒书页.此外针对民国文献纸张焦脆的特点,浆水的稀稠调制,溜口纸厚薄的选配,双面文字的修复,书叶成帖的装订等问题还需在修复实践中日省月修刮摩淬励.

结语:

南京师范大学曹辛华教授曾呼吁:“尽管民国文献距今并未超过百年,但民国原版书远比几百年前的明清线装书还脆弱,其中尤以民国著名文人墨客、教授名流所著的文学、文化类书籍最为珍贵,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进步思想和革命求索内容.遗憾的是,由于古籍*市场贵古贱今的心理,不少民国原版书品种已成孤本,很容易破损、继而散落湮灭”.民国文献的修复,目前还没有系统规范的操作标准,其修复研究与技法实践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不停的探索积累经验,才能更好的为其续命,避免我国悠久的文献历史出现民国时期的断层.

总结:这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欧洲文学史》和碎片和欧洲文学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欧洲文学史本科毕业论文欧洲文学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碎片化时代时政新闻的微以央视新闻《V观》栏目为例
当前,新媒体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特点,用户接受信息的过程也呈现出碎片化、个性化特征,微视频是继微博、微信之后的又一新媒体形态 在微视频的带动下,央视新闻客户端开设了V观栏目,利用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特性,以.

民国文学史著作中的李杜优劣论以曾毅《中国文学史》中李杜优劣论为中心
民国时期的文学史著作对“李杜优劣论”这一公案进行了书写 一些文学史著作在继承古人的相关论述中偶有新见 曾毅中国文学史中的李杜“比较论”因其独创性与合理性.

土司文学史上的又一颗璀璨明珠读田永红新作《丹王》有感
郭玲珍作者简介郭玲珍(1987),女,河南南阳人,铜仁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传媒与中国文学 (铜仁学院 学报编辑部,贵州 铜仁 554300)摘 要田永红的新作丹王,是继阿来尘埃落定,阿寅土司和他.

《学衡》中的古希腊以吴宓《希腊文学史》为中心
余婉卉(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关键词学衡;古希腊;吴宓;新人文主义摘 要学衡杂志涉及古希腊的篇章蔚为大观,而吴宓所撰希腊文学史尤为引人注目 吴宓既肯定并借鉴周作人欧洲文学.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