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农民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职业道德缺失成因与对涉农高校农民教育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主题:农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2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职业道德缺失成因与对涉农高校农民教育,本文是关于农民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跟城镇化进程和职业道德和涉农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农民论文参考文献:

农民论文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职业道德的论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会计职业道德论文

摘 要:城镇化既是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也是从业者素质的一次提升和自我完善.然而,农民的职业道德在内外因的作用下,出现了诸多缺失.因此,分别从狭隘功利性主义驱动、行业监管保障体制不健全、职业认同感丧失、科学农技水平偏低四个维度,探寻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职业道德缺失的归因,并提出了营造风清气正,重视道德育人环境;创新行业监管人才,健全行业监管体制;弘扬亲农、事农、兴农的校园文化,提高职业认同感;加大创新科研技术服务,提升农业科学技术等措施,以期为提升农民职业道德水平,助推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和城镇化的实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涉农高校;农民职业道德

在城镇化进程中,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民”转变成了“新市民”,同时,一批致力于新农村建设、热爱农业的人们转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在不断的变革和进步,对农业从业者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然而事实上,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与市民的不断分流、融合和转变;农村和城镇距离拉近,甚至边界模糊;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强化的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变化的农村经济形式及主体关系,都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农民的道德观念和职业规范受到的巨大的冲击,传统农民的传统观念逐渐被淘汰,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观念尚未形成,农民的职业道德规范缺失的现象凸显.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职业道德缺失的归因

(—)狭隘功利性主义驱动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强化了人们的效率意识和竞争意识,也在无形中滋生了制造“急功近利”思想的土壤,浮躁、唯利是图的心态日趋凸显.一部分群体,只追求“多快省”地获利,而忽视产品质量保证;只追求个体经济收益,而忽视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一方面,为了最大的经济利益化,农民在种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农兽药、化肥、生物激素等.例如,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农民在生鲜乳中违法违规添加“三聚氰胺”等物质导致.该事件发生后,国家质检总局对相关奶制品进行检验,发现包括伊利、蒙牛、光明等在内的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都有违规添加现象:2009年1月19日,广东省农民在养殖生猪、肉牛、肉羊过程中饲喂“”,导致70人中毒.

另一方面,在在农业产品销售中居奇、、充好.近几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新名词在网络上迅速横空出世,诸多的农产品不断轮番上演“过山车”,且大有愈演愈烈的势头.究其原因,不仅是物价的上涨或货品的稀缺.还因为在农产品经销链条上,从业者通过囤货、鼓动农民惜售等方式人为抬高物价,然后伺机抛售,牟取利润,使得真正种植的农民及消费的人们付出了高额的代价.

还有一些农业从业者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栏内到消费者手中的多重环节中,违反国家标准和要求,使用添加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注水猪牛肉、打蜡苹果、染色橙子、注胶虾、敌敌畏保鲜蔬菜等等,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重大的损失.

(二)职业认同感丧失

恩格斯认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道德建设实际上是一种反应时代要求和特征的具体实践活动.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逐渐从“世袭”身份,转变为主动性的职业选择.因此,农民重视和强调经济的增长,而传统农民的职业道德未得到很好的传承和重视.

同时,由于一直社会对农民甚至农业存有偏见与歧视,在城镇化进程中并未完全消散,导致农民无法在农民职业身份中获得认同,包括自我的职业认同,使得农民很难在职业身份中将良好的职业行为与获得“尊重”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建立积极良好的行为驱动力.

(三)科学农技的水平偏低

在城镇化进程中,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脱离土地,进城务工,真正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较大部分为老人和妇女,这个群体普遍具有年龄偏大、体力偏弱、知识水平偏低等特点,导致面临较为繁重的农事劳动中,不会使用甚至不愿接受新型快捷的劳动工具和新的种养殖方式,导致劳动效率不高、事倍功半.加之农民知识水平偏低,对滥用化肥、农药对生命健康、环境带来的危害认识不到位,极其容易在无知、无奈的情况下使用见效快的化肥、农药,甚至由于承担风险小而滥用化肥、农药等.

二、对涉农高校农民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当代高校的三大职能.在城镇化进程中,涉农高校应当在三大职能的履职尽责中,关注并强化农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助推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和城镇化的实现. (一)营造风清气正,重视道德育人环境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改革开放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深化扩大,社会风气发生了较大变化.

高校的育人环境属于社会大环境的一个重要分子,同时也是多元化文化思潮的聚集地,必然深受社会环境影响并反作用于社会环境.因此,社会对高校的期待,并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场所,更是思想形成的摇篮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高校不仅依靠知识渊博的教师传播知识,更依靠校园师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工作风气习惯等构成的无形育人环境,用规范、暗示、潜移默化等形式,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产生巨大影响.

其一,以身作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占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阵地.身正为师,学高为范.高校做人的工作,特别是思想的工作,必须要以对自己是高标准严要求的状态下,以“打铁还须自身硬”的态度,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模范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所以,高校的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力量,就需要自觉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践行,自觉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能力,才能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入耳、入脑、入心,让大学生真正的认同并愿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二,弘扬正能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舆论氛围.高校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代,个人的精神世界及理想信念还处于生成阶段,并受到其所处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极大影响.因此,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当社会中各种思潮得到快速传播的同时,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宣传和引导,用积极地、正面地方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去芜存菁,引导其树立并践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创新舆论宣传核心价值观的方式,用学生爱用的语言方式、文字形式、传播途径等进行宣传,增强舆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树立榜样和典型,用具体的人和事进行宣传和指引,增强舆论宣传教育的说服力.同时注意关注和把握舆论宣传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使真正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凝聚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在校园中得到有效传播.

其三,强化道德教育.坚持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形成全程化的职业道德教育.涉农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农业职业道德,是学生未来能够在农业行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展现专业技能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没有职业道德,终将会被行业遗弃、社会淘汰.因此,一方面,涉农高校教师不应该把农业职业道德教育看成是空洞的、不必要的,而应将其看作是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农业专业教学过程中,关注并强调农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农业专业技能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结合,潜移默化地让涉农学生受到农业职业道德熏陶,使学生在农业专业技能知识习得的同时,也掌握了农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另一方面,涉农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当中,要坚持把道德作为衡量或评价学生素质水平、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再一方面,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学生不仅筑牢思想防线,能够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也使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掌握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和基本规范,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二)创新行业监管人才,健全行业监管体制

行业监管包括有监管主体、监管环境和监管标准、监管法律四个要素.涉农高校而言,助推农业行业监管体制的建立创立,主要可以从监管主体的培育着手.监管主体是指政府的相关监管机构、更细化就是指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工作的人.而事实上,通过对农业监管部门公招考试信息可以看出,招收的专业方向均为与农业相关,监管部门从业者缺乏专业监管人才.对涉农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并没有专门的农业监管专业设置,故而,农业行业监管缺乏专业人才.

首先是制定农业监管人才培养计划.涉农高校要注意关注农业行业的发展,把握农业监管行业的人才缺口规模、分析农业监管人才的现行组成结构,思考农业监管的知识技能需求,积极探索农业监管人才培养新路,科学制定农业监管人才的培养计划,

其次是拓展农业监管人才培养渠道.一方面要开展农业监管人才的学历教育,培养专业农业监管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从事农业监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通过组织行业会议、开办研修班、学位攻读班等多种方式,给从事农业监管的人员提供多种学习机会,使得农业监管人员,掌握更多、更为先进、适应农业行业特点的农业监管知识与技能,让专业队伍逐渐庞大并日趋专业. (三)弘扬亲农、事农、兴农的校园文化,提高职业认同感

校园文化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育载体,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职业认同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涉农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去有效提升学生对农民这一职业的认同感.

首先是创建具有农业职业特色的高校物质文化,增强学生职业感知.涉农高校要积极创建具有农业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在日常生活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在校园文化长廊、文化墙、宣传展板等处宣传有关农业的职业道德的名言警句和文化标语,在校园塑造行业领袖雕塑,张贴行业著名企业家的画像:经常性开展学生展现专业技能的活动、经常性宣传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大力营造正确的农业职业场景和农业职业氛围.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职业认同感,增强职业自豪感.

其次是开展具有农业职业特色的校园行为文化,帮助学生对职业认同的内化农业职业特色的校园行为,可以让学生体验农业职业生活,形成真切的农业职业的感悟和认知,逐步形成对农业职业认同的内化.一是要丰富农业职业体验和熏陶的校园活动.例如,设立农业相关的专业社团,将社团活动与农业紧密联系,并积极推动社团深入农业、走向社会,既巩固专业知识,也可以直接体验到作农民的“酸甜苦辣”:开办农事主题相关的校园活动,通过校园的舞蹈里、歌曲中等多种形式,努力为学生创设亲农、事农、兴农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要充分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提高学生对农民这一职业的认同.通过邀请成功的农业从业人士和优秀毕业生来校,用自身经历和收获来影响并鼓励学生树立对职业的自信和向往.三是把职业认同教育与农业技能实训、农业技能竞赛紧密融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农民职业认同感的引导,实验实训项目选择上要以实际地域、实际问题等主,要积极组织开展具有农业特色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农业技能大赛,关注学生的农民职业获得感、成就感,同时注意对学生实践领悟的引导,从而形成稳定的职业认同感. (四)加大创新科研技术服务,提升农业科学技术

涉农高校不仅可以通过教育教学,系统培养未来从事农业的农民,还可以通过科研与技术服务,帮助现有农民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一是重视增收增产新技术的科研研究和示范推广.涉农高校在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及示范推广上,可以向增收增产新技术方向倾斜,如,品种选育、种养殖模式等等,并做好与当地政府、农广部门的沟通衔接,政校合力,引导农户增收增产、技术提升.

二是建立立体化、公益性的技术服务体系.涉农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等方式,面向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另一方面,可以搭建农业技术推广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再一方面,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专家大院、专家服务团,直接参与农民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是加强农业技能继续教育和培训.涉农高校可以加大对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技师、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等的指导和培训,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有效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科学农技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高涉农高校农民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是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建设、和谐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对涉农高校开展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呼唤,是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基金项目: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三五”科研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135- Y-250)

此文结论,本文是一篇关于城镇化进程和职业道德和涉农方面的农民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农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山东省农村流通网建设策略*
李逾男,孙 伟(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11)摘 要本文从提高农村流通网流通效率的角度研究了山东省农村流通网建设策略,总结了现阶段山东省农村流通网的建设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产生.

城镇化莫以农民住进楼房为终极目标
城镇化的大潮正在不断推进,在广阔的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县级城市的版图正在迅速扩展,县城四周的农民纷纷进城购房 但是,分布在县域内各处的乡村小集镇由于农村居民迅速减少而正在加速凋零 这些处于中西部地区的.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专题调研报告摘要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部分地区已超过70,但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平均能耗增加18,对环境影响也呈增加趋势 为此,在沪全国人大代表组成“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利用文化古迹
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物大省山西文化古迹遇到种种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文物数量多、品质高、体量大,13 的国保省保位于城镇,保护任务十分艰巨;文物保护专项经费逐年递增,主要用于本体保护工程,而无力保护周边.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