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到灯塔去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和对比《到灯塔去》和《生死场》中战争背景下的人文关怀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到灯塔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3

对比《到灯塔去》和《生死场》中战争背景下的人文关怀,该文是到灯塔去方面毕业论文范文跟《到灯塔去》和《生死场》和战争背景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到灯塔去论文参考文献:

到灯塔去论文参考文献 去哪里找论文找论文去哪个网站好发表文章去哪里投稿国家人文地理杂志

课题项目:本文为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校级教学团队建设(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教学团队,负责人:李薇)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文选取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和萧红的《生死场》为分析材料,从中挑选代表人物和小说章节来分析与对比这两部作品中的战争背景下的人文关怀主题.对于战争,两位作家依靠篇章布局和文学手段的运用表现出一致的冷漠与痛恨,而分别采用意象和象征,反复的文学手法体现充满女性主义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战争背景,人文关怀,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毕琳娜(1982-),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8-01

对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评论家研究的方向多种多样,包括其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深刻的意象与象征,精妙的审美理论,以及广泛认可的女性主义,意识流的现代主义小说特征等,萧红的《生死场》中所反映的战争主题,启蒙思想,女性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精神也被广泛讨论,而将两部作品放在一起讨论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战争背景

《到灯塔去》这部小说的第二部分主要展现了战争主题,这一部分的时间跨度是全文之中最长的,然而篇幅是最短的,体现了意识流影响下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巨大差异.对于所有人来说,战争都是残酷而痛苦的,所以这部分被作者处理的非常短,很多的生离死别也没有详细描写,均以冷漠的口吻一带而过,体现了在战争的背景下生命显得多么渺小和卑微,同时作者描述了极压抑的黑夜,这种无边的暗夜象征了战争.这样的处理并不意味着这一章不重要,它在整个小说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

《生死场》在发表初期引人关注的是其中的抗战思想,很多评论家都认为该书的主要目的是号召老百姓抵抗日本人的侵略.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作者描述了村民的生活和日军的残酷镇压.在敌人的暴行之下,村民逐渐觉悟到抵抗的必要性.比如书中的人物王妈,就是在自己的儿子死去后开始采取行动反抗日军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抗战的队伍中来.当然认为这本书只有抗战思想很明显是片面的.

对于伍尔夫而言,战争是带给人类无尽伤害的恶魔,她在行文中拒绝直面战争,因而关于战争的描述是少之又少.对于萧红而言,她在战争的描述中缺乏对阶级和政治的理解与分析,故而也未能找到命运悲剧的根源所在.

二、人文关怀

《到灯塔去》的情感力量的源泉有一个重要的象征——灯塔.书中人物的精神寄托和力量源泉都来自这个意义非凡的灯塔.大海象征着错综复杂的人类现实世界,灯塔象征着人类的灵魂.它既不能净化整个世界,也不能给社会带来任何变化,只能给人们带来一些慰藉和鼓励,亦能在噪杂中给人们一个安静的庇护.在小说的第一部分,拉姆齐夫人经常透过窗子注视着远方的灯塔,灯塔赐予她精神力量,仿佛暂时脱离了生活经验和逻辑思维给人类自由灵魂套上的枷锁.灯塔象征着人类精神中的理性和心中情感的结合,而后者更为超脱,可以脱离前者的存在而存在.

《生死场》中作者也讨论了精神的存在,生死命题等抽象概念.萧红本人生活中遇到了不少挫折和磨难,这使得她能够关注到普通人在压迫中收到的摧残和伤害.在小说中她提到,在农村,人就和牲口没什么异同,他们急匆匆的生孩子,急匆匆的死掉.她在小说中给出了大量关于死亡和濒临死亡的细节,展现了人站在死亡边缘的时候流露出多么可怕的动物性.比如当王妈在农场里劳作的时候,她三岁的儿子被铁棍刺穿死亡,她对孩子的死并没有流露出多大的悲伤,在她眼里,孩子的生命还不如一块麦地值钱.不仅是王妈如此,很多村民都是如此冷漠.

伍尔夫在作品中选择回避死亡,但她并没有对世界产生失望的情绪.她在作品中探讨人类灵魂深处的爱与怜悯之心,并视其为拯救所有人类的良药.整个小说体现的是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和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诉求.灯塔市拉姆齐夫人的精神力量的源泉,而拉姆齐夫人是拉姆齐先生,拉姆齐家庭,众多朋友的精神力量,直到艺术家莉莉脱离了对别人的精神寄托,找到自己的力量所在.萧红对于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在于理解死亡并探究人类的精神世界.一方面她的作品关注了在生命的荒原中扭曲的人性,揭示了人们除了物质生活的匮乏之外精神世界还空洞的可怕.当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人物面对死亡的时候,人文关怀往往遇到的是不可预知的人性.另一方面,她又积极强调了任何关注死亡的人内心世界都是充满了爱与同情.

三、结语

《到灯塔去》和《生死场》这两部书的作者同为女性,作品中都含有战争的北京,二人处理的方式不同,前者是文字上回避,精神上深受其困扰,后者是详细描述,精神上予以漠视.作品中都有对生死的思考,对人性的思索,得到的结论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前者更多的出于理解和美好的向往,后者有冷酷的批判也有期待觉醒的愿望.

参考文献:

[1]D.Trilling. “Virginia Woolf’s Special Realm.”[J].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948-03-01.

[2]M.Yaseen. “Virginia Woolf’s Theory of Fiction” in Virginia Woolf Critical Assesent:Vot 2[J]. Mountfield:Helm Information Ltd, 1994.

[3]季红真.《萧红传》[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4]摩罗:《<生死场>的文本断裂及萧红的文学贡献》,《社会科学论坛》[J]. 2003.

评论,此文为关于《到灯塔去》和《生死场》和战争背景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到灯塔去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到灯塔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女性视角下的移民和人文关怀论严歌苓的《扶桑》
摘要严歌苓是当代著名的旅美作家,其大多数作品均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创作的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严歌苓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女性生命存在的一种关怀 本文以扶桑为例,通过分析作品中严歌苓对女性移民生存方式、爱情以及.

卡夫卡犹太背景下的原罪观以短篇小说《司炉》为例
摘 要弗朗茨 卡夫卡是20 世纪最著名的德语作家之一,他身为一个犹太人,深受犹太文化的影响,犹太人的集体无意识给他的作品打上了烙印 本篇论文以卡夫卡的著名小说司炉,也就是他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的第一章.

山河深处的故人记忆《山河故人》的底层视角和人文关怀
【摘 要】山河故人是一部典型的贾樟柯式的电影,影片聚焦于商品化浪潮下社会底层的生存境遇;关注时代更迭对于故土、故人的深刻影响 本文试从底层视角下的时空镜像和不断裂变的城市格局出发,反观当代城市人文精神.

教育不能简单迎合读《两个老师的战争》有感
教育不能简单迎合——读两个老师的战争有感□ 彭建生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首先是育人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理想,追求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