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浪漫主义毕业论文范文 与生教育的浪漫主义气质方面论文范文集

主题:浪漫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4

生教育的浪漫主义气质,该文是浪漫主义论文写作资料范文跟浪漫主义气质和研究生教育和浪漫主义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浪漫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浪漫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生教育期刊教育杂志社医学教育管理杂志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张晋王云贵

摘 要:考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的大学观念,集中表现为通过科学而达至修养;将学术研究视为艺术创造;追求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坚持学术研究与适当教育的统一这几个方面.浪漫主义的大学观念构成一种新型学术卡里斯玛,奠定研究生教育的精神基础,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价值,催生研究生教育的一系列制度形式,推动研究生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时至今日,研究生教育仍需秉承浪漫主义的大学理想,坚守对于学术研究炽热的情感;坚守对于学术研究原创性的痴迷;坚守“全人”的研究生教育;坚守学术自由和适当的学术寂寞状态.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浪漫主义;大学观念;学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7)05-0001-08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作为一种对于启蒙思想的反思,出现了浪漫主义哲学思潮,并在德国达至.正是在这个时期,以哈勒大学(MartinLutherUniversitt HalleWittenberg)和格廷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y of Gttingen)为代表,研究型大学的萌芽发端于德国各邦,并于1810年诞生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柏林大学(Universitt zu Berlin),成为大学科学研究的中心和发源地.虽然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研究生教育”的概念,而是代之以“博士教育”或者“博士学位教育”,但是,通过研修班、实验室、博士论文等一系列制度和组织形式,特别是其独特的教育观念,表明现代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正是在此期间的研究型大学中诞生,并发展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的主导模式.然而,按照普遍意义的理解,现代科学研究和学术体制本应是伴随启蒙思想所带来的理性化和官僚化的产物,而这正是浪漫主义所反对的,这就形成一种看似矛盾的状况.那么,浪漫主义哲学思想是如何在研究型大学的诞生中发挥作用,浪漫主义的大学观念是如何与研究生教育联结起来,并成为催生研究生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精神基础,成为一直影响至今的宝贵思想遗产.反观今日,浪漫主义的大学观念在现代性的进程中不断消解,研究生教育在实用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大步向前,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学术研究的功利主义、原创性不足、学术诚信缺失、道德水平下降等危机.在现实条件下,重新思考研究生教育的浪漫主义气质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浪漫主义哲学思想

从文艺复兴的复杂母体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潮流,或者说是两种对待人类生存的不同气质和态度.一种在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中显露出来,推崇理性主义、古典主义、唯物主义[1]231.另一种则与前者正好相反,往往体现被启蒙思想压倒一切的理性主义所抑制的各种人类经验,被称作浪漫主义的气质,“最早出现在卢梭那里,经18世纪后期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思想力量”[1]227.虽然浪漫主义被当作启蒙思想的反动,但是简单地将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当成势不两立的两极其实是一种误解的看法.浪漫主义对启蒙思想“绝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截了当的反对,而是一种微妙的、复杂的正反感情的并存”[2]329.“浪漫主义既是对启蒙运动的确认又是对它的拒斥”[3],一方面它坚定地认同启蒙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在批评和反思中试图消解启蒙思想的危机,实现对于启蒙思想的超越.毋宁说,浪漫主义思想和启蒙思想是彼此互补的两个极端.

在某些方面,浪漫主义对于启蒙思想是坚定支持的.首先,浪漫主义高度重视人的力量,把这个世界作为人的舞台和活动的中心,十分关注人类意识现象及其隐秘结构的本质,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其次,浪漫主义认为自由是实现人类理性的前提,始终处在对于实现人类自由的不懈追求之中.再次,浪漫主义崇尚批判的精神,不断反抗传统的结构,把批判视为个体能够借以把自己从那个时代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习俗中解放出来的工具,认为批判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就是对于个体至高无上权利的确认.最后,浪漫主义高度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社会和政治变化的先决条件,“通过公众教育,可以使公众的道德、知识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2]333.

浪漫主义在对启蒙思想的反思与反抗中也表现出独特的超越性.首先,与启蒙思想的过分强调客观的、机械论的、如实的和单一的观点不同,浪漫主义强调主观意识,蔑视粗鄙的物质主义,重视精神的观念的力量,认为“世界不过是人的灵魂或者人的想象的放大”[1]225.其次,浪漫主义推崇艺术的创造性以及个体自我创造的能力,认为“艺术创作是最高的人类成就,正是在艺术创作中,有意识的力量和无意识的力量融合成一个合题”[1]226.浪漫主义试图用艺术的力量来补充理性的权威,将世俗凡庸和寻常事物变成艺术,在日常经验里察觉诗意.浪漫主义的艺术家认为“实在不是被复制出来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4].再次,浪漫主义颂扬不可言喻的灵感而不是唯理性是从,在理性和知觉中加入了情感和想象的空间.浪漫主义倾向于把理性限制在抗击偏见、教条和迷信中,认为理性必须是在某种其他源泉的支持下才能够发挥作用,而这个源泉就是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并且以“自然情感的内在性”[5]为特征,认为想象力、情感与理性一起给予关于世界的深刻认识.第四,浪漫主义把世界看作是统一的有机体而不是原子的机械装置.浪漫主义反对把人从自然中异化出来,使自然因为理性的审视而丧失它的美丽、神秘和魅力.浪漫主义者尽管强调个体主义的价值,但也强调参与和认同共同体的价值,认为自然不是那种完全不同而要对它进行冷静分析的对象,而是人类灵魂努力进入并且与之相融的对象.最后,浪漫主义强调对于美的追求.在一个由科学所造成的机械的、没有灵魂的世界中,对美的追求由于其本身的缘故具有特别的重要性.生活的目的应该是每个个体的道德、知识和审美能力的总体发展,也就是造就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人,而“审美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核心”[6].

二、浪漫主义的大学观念

张晋王云贵:研究生教育的浪漫主义气质18世纪,在启蒙思想的孕育下,德国哈勒大学、格廷根大学出现了有关现代大学观念的萌芽,集中体现在对于学术自由和学术探索的追求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的思想家如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等将大学观念进行系统化,“反对伴随启蒙运动而出现的功利主义知识观念”[7],形成浪漫主义的大学观念系统,并在柏林大学的创办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通过科学而达至修养

在浪漫主义的大学观念中,大学是一个为科学而存在的研究机构.“科学”和“修养”是影响19世纪德国大学的主流意识形态[8].这里的科学一方面指有别于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纯科学[9],是一种有机整体的科学;另一方面指一种精神活动的过程,即是研究的过程.谢林认为[10]:

在大学中富有精神的知识传授必须具有能够正确、全面理解过去和现在他人所创知识的能力,所以必须具备知识创造的内在精神,且亲身参与知识的研究创造.

费希特把大学规定为科学地运用理智的艺术学校,在大学里,学生尤其应该学会科学的判断能力.“大学不再以博览群经和熟读百家为能事,却要求学生掌握科学原理、提高思考能力和从事创建性的科学研究”[11]125,换句话说,就是形成一种科学精神.而大学教育的目的,按照洪堡的观点,就是通过探索新知而达至修养.人的价值就体现在修养中,是精神的、内在的东西,而非外在、功用的成就.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处于自由探索的情境之中,而非迎合某种外在的力量从而束缚探究活动.科学本身不应作为手段而存在,而应作为目的而存在.能运用科学精神从事科学,科学便必然使人趋向高尚和道德,或者说,真正的科学活动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服膺修养、科学观念的人,也自然会在国家和职业生活中有所建树”[12],这样的研究活动不仅能够促进个人发展,也最终能够实现知识的增长和国家民族的进步.

(二)将学术研究视为艺术创造

席勒在对康德理性的批判中承认理性的自主性,具有反思和解放的功能,但必须借助于审美的过程才能在不毁掉自然本性的前提下从“‘自然状态’走向‘理性状态’”[13]64,并将艺术性看作连接自然天性的无序状态和纯粹理性严格结构的*,从而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生命.施莱尔马赫发展了这个观念,认为大学也应该作为一个审美的*而存在,从而将大学学术的艺术性提升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学术研究即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把知识建立在有机整体原则的基础上,是对知识的统一性的思辨性的追求,正是这种艺术的创造性赋予了大学学术研究以有机的生命.施莱尔马赫认为[14]114:

大学中的人们,在自己和他人看来更像是艺术家,而非承担技术性工作的人,带着命中注定的先见、对正确事物的感觉,他们依据自己里面所固有的一种原型,无意识的产生并形成了充满技巧的手,就像任何一位其他艺术家那样…….

按照费希特的观点,学术生活要将整个人吸收入内,以自身为最终归宿,而这种学术生活与公民社会和公共服务的实用主义、商品性要求截然不同.费希特将学者作为艺术家加以崇拜,认为“一名教师必须是一位自主的艺术家”[15]41,而学术研究也就成为艺术创造.这种观念支撑起费希特将博士学位当作一种现代的“大师之作”的看法,将学者送上真正的学术界祭司职位[15]84.洪堡在阐述学术研究的本质时强调,大学教育要求一个人掌握学术知识的整体,并加以推进,因此就要求具有创造力,必须永远把学术知识当作有待解决的东西,当作一项从未完成的任务.

(三)追求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

在哈勒大学、格廷根大学时期,学术自由就已经上升为德国大学的基本原则,随着柏林大学创办,这一观念已然成为那个时代无法撼动的核心价值.施莱尔马赫强调大学必须唤起学生的科学精神,使他们独立地深入到科学中去,但强迫并不能做到这一点,科学要从对任何一种外来权威的屈从状态中解放出来,所以大学就要有一种精神上完全自由的气氛[16].洪堡将学术自由视为其大学理念的根本,科学研究的目标和对象以及方法和途径,必须留给研究者去自主的解决[11]125.研究者如果没有无情检验一切和无畏地进行尝试的权利,便无法发现真理.浪漫主义大学观念认为国家和大学之间是一种合作的默契关系,国家应向大学保证学术自由和必要的自治,但也包括有限度的干涉.大学与国家的关系必须是间接的,“大学的建立与正常发展虽然离不开国家与政府的支持和保障,但以求知、求真为目的的科学活动不应该受到国家的过多干涉”[17].知识的习得“应在研究的过程中产生,而不是作为一种产品而存在,变成了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变成了主体的一部分”[13]68.洪堡也支持这种态度,认为大学应具有独立于国家和社会的自主地位.但是,洪堡也认为大学在某些方面有赖于国家的支持,国家可以对大学有限介入.因为大学内部存在学术和思想上的门户和宗派观念,因此他为国家保留了聘任教师的权利,作为使学术自由不受宗派利益侵害的制约措施.

(四)坚持学术研究与适当教育的统一

在施莱尔马赫看来[14]134:

德国大学的本质就在于科学和适当教育的统一,甚至在专业化的学科中也是如此,斥责那些“受到非德国、腐败的精神污染的人,他们建议将大学改造为专业化学校并推广之”.

费希特认为,大学应该学习和培养运用科学的艺术,应以独立的学习为主,但要在导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而导师应不断地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他强调师生之间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式的关系,这其中交谈和写作都占有重要地位,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或者说运用理性的艺术[15]3637.只有导师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作为知识加以传授[18].大学导师已非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学生也非真正的学生.学生不再仅仅被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进行研究,而导师只是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研究活动.导师和学生将共同探求真理,“导师不是为了学生而存在,导师和学生都有正当理由共同探求知识”[19].学术研究与教育的统一,实际强调的仍然是研究,而教学贯穿在研究的过程并服务于研究.相比之前突出教师的权威和强调学生的遵从,浪漫主义的大学观念推崇一种更加平等的师生关系,从教师的单方传授到师生共同研究,从突出“教”到强化“导”,真正的“导师”概念也在此时确立.

三、浪漫主义与研究生教育的联结

浪漫主义哲学思想在研究型大学的诞生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浪漫主义的大学观念与研究生教育相联结,成为催生研究生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并且一直影响至今.

(一)形成一种新型的学术卡里斯玛

“‘卡里斯玛(Charia)’也称作‘魅力’”[20]241,该概念是韦伯(Max Weber)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他一开始是从划分统治类型的角度提出[20]241:

相对于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所规定的制度的合法型统治和建立在神圣性、权威性的传统型统治,卡里斯玛型的权威秩序因领袖人物的某种特殊的魅力而被信从者信赖、追随和拥戴,是一种建立在信念、精神及之上的革命性力量,并由此形成卡里斯玛型组织.

后来卡里斯玛的涵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引申为一种独特的观念力量,并以其强烈的信仰和信念为基础,由内而外发挥作用.在1798年之前的德国,现代学术体制就已经开始建设,但是至关重要的观念体系还是在1789年之后才开始形成,这种浪漫主义的观念体系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学术卡里斯玛,从传统的大学组织和结构中产生强烈的示范性改革能量,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并唤起信从者内心使命感,使之坚持并实践其信念.在研究生教育诞生的过程中,浪漫主义观念体系构成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价值,奠定研究生教育的精神基础.首先,浪漫主义的科学观念将科学研究神圣化,将科学精神上升到信仰的高度.科学的崇高地位使研究者形成一种特有的使命般的,将批判思考、探索新事物、增加新知识上升为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层次,具有一种神圣性.其次,浪漫主义对于原创性的颂扬使研究活动艺术化,并将原创性与学术声望紧密关联.浪漫主义将研究者当作艺术家来加以崇拜,将研究活动比作艺术创造,将研究成果看作大师之作.“创造性的研究以及发表新知识的理想逐渐形成,这种理想日益成为衡量教授和优秀学生荣誉的尺度”[21],成为形成学术声望的唯一依据.最后,浪漫主义将学术自由作为一种信念来支撑和保障研究活动的进行.研究的自由成为科学首要的和神圣的权利,学术研究不应受到任何外在的规则和制度的限制,必须在自由的状态下展开,按照其特有的规律自由发展,“科学精神成功强化了一种将传统大学的法人自治与其成员在教学、学习和研究中的自由相结合的模式……,长远来看,这为摆脱政府对学术自由的干预提供了保障”[22]14.

(二)催生研究生教育的一系列制度形式

在18至19世纪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浪漫主义的大学观念催生一系列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形式.有学者认为[22]13:

科学精神把学生引向大学的研修班、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对博士论文的科学内容提出了要求,开办了专业的科学杂志和学会,举办了按学科召开的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产生了同行和公众对这些新鲜事物的反应.

这其中研修班制度、博士学位论文制度等浪漫主义的学术生活方式构成了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基础.一方面,浪漫主义的观念促进了一种新型的研修班制度的构建,构成了研究生教育最核心的教学组织形式.研修班“为献身科学的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浪漫的生活方式,成为浪漫主义的原创性精神仅仅抓住学者们的中心场所”[23].18世纪海内(Christian Gottlob Heyne)在格廷根大学改组的研修班以及沃尔夫(Christian Wolff)在哈勒大学创立并指导的研修班成为研修班制度的雏形.以19世纪柏林大学的研修班为标志,研修班制度正式确立.作为“发现、培育和训练科研才能”[24]的一种制度,研修班制度通过强调方法论训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的讨论、原创性的写作以及主任导师制度.研修班的目的是使学员具备一种带有卡里斯玛气质的原创个性,并在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使学术兴趣个人化,以供他人评价,造就一种具有个人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计划,寻求合作同时又参与竞争的人,并在竞争中培养一种既特立独行而又相当专业化的学术人格.通过研修班这个环境,大量培养独立的学术人员,并形成教授人格.在研修班中,导师和学生互相帮助,“这种关系能够获得一种无形的东西,可以称作为一种‘灵魂的辐射’,其影响力之深是学生生命中从未有过的”[25].这种关于原创性的卡里斯玛式研究作风,构成了研修班的主要特征,而原创性的学术工作成为研修班及后来的实验室对研究生的核心要求.另一方面,对博士角色和作为研究成果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浪漫主义的重新界定.博士被定位为一个现代的学术身份,即一种浪漫主义的著述者的身份,“必须具备一种浪漫主义艺术家的品质,通过‘原创性’、‘创造力’与‘个性’,以审美的方式得以展现”[26]244.博士角色的表现形式就是博士学位论文这一杰出作品.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必须体现出作者的天赋之光,一种艺术天赋和创造性,而非一种对于博学和技艺的展示.博士论文的选题可以由导师和候选人共同选择,但博士候选人需要保证自己对于论文的原创作者身份,为其合法的著作权宣誓,并以公开辩论的形式对自己的著作予以辩护.

(三)推动研究生教育现代化进程

浪漫主义将启蒙时期的声望观念转变为一种新的对研究者著作原创性的强调.简单说来,启蒙时期的声望观念根子上具有不顾脸面的政治—经济性.对国家来说,著名学者就意味着金钱和信用.而浪漫主义的原创性观念“通过将经济标准替换为一种文化标准而对声望的观念实施了神秘化”[26]523.“学术卡里斯玛不是从声望,而是从作者的天才原创性,从对产生声望的源头的承认中流溢而出,并且金钱、信用也随之滚滚而来”[26]523.浪漫主义的思想观念把学术自由视为非政治化思考的本体,即纯粹的精神.而研究者的著作一定会闪现出卡里斯玛式的天才火花——也就是原创性.虽然浪漫主义者反对启蒙运动对文化和学术所实施的粗俗商品化,但同时,他们对作为作者的学者所进行的崇拜,又使这种商品化形成了体系.对于19世纪德国大学科学研究的增长而言,“科学”与“修养”这种“文化—认知性”因素成为了德国大学科学增长的基础性要素[27].将科学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的思想为科学的职业化提供了道路,从而使科学具有了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土壤[28].浪漫主义的观念与官僚制国家的理性主义相结合,通过研修班、哲学博士以及新式的博士学位论文等一系列的创造性实践,使这一时期德国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成就,“直到大约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大学世纪是世界上学生能获得如何进行科学研究训练的唯一的大学”[29].“德国大学是一个特殊的地方,一块名副其实的磁铁,吸引着其他国家希望学习科学研究的学者”[30],从德国归来的美国学者将德国模式引用到美国,并很快风靡美国大学,开创了世界研究生教育的纪元.

四、理想的坚守——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应然之道

在浪漫主义观念的指引下,富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在德国大学诞生,“无疑19世纪的德国大学是世界上强有力的新机构之一”[31].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继承德国浪漫主义观念,通过以研究改造大学的学术革命,以仿照德国模式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建立的研究生院为标志,逐渐形成世界上最为完备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20世纪后半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潜在的消费者和使用者开始影响并决定研究创新的方向”[32],大学开始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而研究生教育也“开始遵从于市场法则”[33],“培养职业化的科学家代替了培养通才”[34].如今,面对着知识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冲击,浪漫主义的理想在当代研究生教育中日渐式微,实用主义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种种危机.但是,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浪漫主义的某些观念在当代研究生教育中从未过时.在当前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研究生教育的背景下,浪漫主义的理想可以克服实用主义研究生教育观的种种缺陷,能够有效应对研究生教育的现代性危机.我们应该秉承研究生教育诞生之时的本真理想,继承并坚守浪漫主义研究生教育观念中的优秀精神品质,使研究生教育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更有利于服务国家需求,促进社会进步.

(一)坚守对于学术研究炽热的情感

学术研究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本质属性,是一项需要和情感来支撑的思维活动.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对于学术探究充分的兴趣和热情,学术的“灵感”和“想象力”就无从谈起,也根本无法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无法真正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正如韦伯所言[35]:

没有这种圈外人嗤之以鼻的奇特的“陶醉感”,没有这份热情……,将永远感觉不到学术工作的召唤,因为凡是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从事的事,都是不值得的事.

有学者指出,博士生教育质量危机的根源在于被剥去了卡里斯玛的色彩,在规训社会中被纳入“理性化”的轨道,并成为“审计”的对象[36].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面对工具主义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市场化的冲击,研究生教育更须继承并坚守浪漫主义的学术理想,摒弃功利主义和浮躁之风,从名与利的漩涡中抽身出来,将学术本身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属性.如果过分追求外在目的,就会沦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只有坚守根本,才能由内而外的实现目的.无论导师还是研究生,作为研究者,必须将学术生活上升为一种精神活动,把追求真理当作一种内在的需要,将整个自身融入其中.正如雅思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所言[37]:

只有当他把追求真理当作一种内在需要时,才算是真正参与学术研究,科学的危机就其实质是人们不能以无限的求知欲面对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危机.

(二)坚守对于学术研究原创性的痴迷

原创性是学术研究的灵魂,在这一点上,学术研究和艺术创造具有共同之处.学术研究的意义便在于其创造性的知识再生产,学术研究的魅力便是其有如艺术创作的感觉.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灵感和想象力,会给人一种愉悦的审美的感觉,作品也是超凡脱俗的,这也应是高水平研究所应具备的.研究者要把学术永远当成有待解决的问题,从未完成的任务,永远保持创作的状态.跟踪模仿永远不是学术研究的真正目的,只有在对于原创性的深刻体会和不懈追求中,学术研究才具有了生命力.在当代研究生教育中,应坚持把原创性作为追求知识过程的第一要义,作为形成学术声望的惟一依据,作为判断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标准.在设定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及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过程中,不应过分追求所谓的政治—经济性的声望,如影响因子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将政治—经济性的声望观念作为起点的话,就会产生仅仅为了经济利益或者社会效益而牺牲研究原创性的情况,如果这种风气扩散开来,就会有学术垃圾和资源浪费的风险.如果坚持将原创性作为衡量水平高低的首要标准,并以此作为声望观念的源头,这样不仅维护了学术研究的本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能随之滚滚而来.

(三)坚守“全人”的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归根结底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培养人的活动,其根本目的还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是通过科学而达至修养.通过科学而达至修养,其归宿还是实现个人修养,即个人天赋完全的发展,各种潜能最圆满协调的发展.修养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是人本身,而不是功利观念下的专门人员.修养必须是全面的和普遍的,而非专门的或职业的.当然,如果个人全面发展得以实现,那么对于社会、国家和人类都是最大的益处.因为修养不仅意味着充分的才能,也意味着人的道德化,而有修养的人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前提.如果抛开培养人的属性,那么将背离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现代性发展至今,浪漫主义渐渐让位于实用主义和对待生活的一种工具主义态度,研究生教育愈发趋向“异化”、走向片面,把学术研究仅仅当成生产劳动,将培养活动寄于科层制的管理主义之下.研究生承担的是专业技术工人的角色,而导师也理所当然的变成了专家和“老板”.导师和研究生只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感兴趣,渐渐失去社会使命感,变成追名逐利的庸人,“知识不再是他们探索真理的武器,而变成买卖的资本,他们为了个人利益投靠政治集团或商业机构,对既定的社会秩序丧失了批判的锋芒……”[38].这样或许会产生大量的具有高超技能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但也有可能会产生具有更大破坏力的“异化”的人,可能会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不仅破坏学术风气,而且对社会健康发展造成威胁.因此,当代研究生教育必须坚守“全人”的培养观念,立足于培养人的本质属性.研究生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不应仅仅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应是掌握一门专业的通人,具有广泛的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知识,特别是具备从更大的知识背景下从事本专业工作、进行思考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文化的、哲学的素养及特定的人生态度.

(四)坚守学术自由和适当的学术寂寞状态

自由和寂寞是大学赖以生存的两大基本法则,大学的整个组织应以此两点为根本出发点.19世纪的德国大学正是在“自由和寂寞”观念的指导下,创造出惊人的学术成就.学术自由是研究活动得以达成的首要、必备的条件.科学是理性的活动,科学首要的和神圣的权利便是研究的独立和自由,任何来自国家、社会或个人职业方面的限定和影响都会损害科学.而寂寞则是一种必要的学术工作状态,包含着适当的孤独、充分的自由掌握时间、宁静恬淡的心理状态和对于学术研究的高度认同感.一方面,研究作为一种思维型的活动需要一种自主和专注的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孤独”,虽然学术交流和交往也是必要的;另一方面,研究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活动需要充足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和充分的认同感.对于当下而言,学术与政治经济生活联系日益紧密,学术工作向企业化转变,学术机构也趋向科层化,学者们相互协作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可以说“处于一种与离群索居相对立的喧闹的状态之中”[39].尽管如此,学术工作仍然需要坚守自由和寂寞的理想,这样才能避免学术研究中的短期行为或急功近利的做法,维护学术的自主性,创造有利于学术自身的制度安排.对于当下研究生教育而言,政府、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要共同创造和维护一种宽松的研究生教育环境,保证研究和教学的自由,对于破坏学术自由的行为进行干预,尽量让学术研究在自身的轨道上运转.导师和研究生也需适时从纷繁喧闹的外部世界抽离出来,秉承“对学术的坚定信念、执著的追求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心态”[40],在适当的寂寞中享受学术生活.□

参考文献

[1]斯特龙伯格,R.N.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编译出版社,2005.

[2]施密特,J.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M].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Beiser, F. C. The Fate of Reason:German Philosophy from Kant to Fichte[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165-225.

[4]塔纳斯,R.西方思想史[M].吴象婴,晏可佳,张广勇,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412.

[5]Schiller, J. C. Letter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M].Wilkinson, E. M., et al., tra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67: 93.

[6]Lovejoy, A.O.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M].Oakville: Capricorn Books, 1960: 619.

[7]德兰迪,G.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

[8]Ringer, F.K.Comparing Two Academic Cultures: The University in Germany and in France Around 1900[J].History of Education, 1987, 16(3): 181-188.

[9]陈洪捷.观念、知识和高等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17.

[10]谢林,F.W.学问论[M].胜田守一,译.:岩波书店,1957:38.

[11]鲍尔生,F.德国教育史[M].腾大春,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2]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6.

[13]Readings, B. The University in Ruins[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4]Schleiermacher,F.Gelegentliche Gedanken über Universitten in deutschem Sinn[M]//Weischedel, W., MüllerLauter, W.,&Theunissen, M.Idee und Wirklichkeit einer Universitt: Dokumente zur Geschichte der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t zu Berlin.Berlin: de Gruyter, 1960.

[15]Fichte, J.G.Deduzierter Plan einer zu Berlin zu errichtenden hhern Lehranstalt[M]//Weischedel, W., MüllerLauter, W.,& Theunissen, M. Idee und Wirklichkeit einer Universitt: Dokumente zur Geschichte der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t zu Berlin.Berlin: de Gruyter, 1960.

[16]卡芩巴赫,F.J.施莱尔马赫[M].任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0.

[17]张斌贤,王晨,张乐.柏林大学建校史:1794-1810[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87.

[18]贝格拉,P.威廉·冯·洪堡传[M].袁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81.

[19],B.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

[20]韦伯,M.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1]贺国庆.近代德国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发展和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12.

[22]吕埃格,W.欧洲大学史(第三卷)[M].张斌贤,杨克瑞,林微,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

[23]Veysey, L.The Emergency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5: 156.

[24]方彤.略论19世纪德国研究生教育的诞生、发展、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38.

[25]Russell, I. C. Research in State University[J].Science, 1904, 19(492):853.

[26],W.塔的变迁:学术卡里斯玛与研究型大学的起源[M].徐震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7]冯典.促进19世纪德国大学中科学增长的制度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7):73.

[28]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5:187.

[29]Did, J.B. Centers of Learning: Britain, France, Germany, United States[M].New York: McGrawHall,1977:22.

[30]Clark, R.B. Places of Inquiry: Research and Advanced Education in Modern Universitie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8.

[31]Kerr, K. The Use of the Universit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10.

[32]Hippel, E.V.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79.

[33]Cabal, A. B. The University as an Institution Today[M].Paris and Ottawa:UNESCO and IDRC,1993:130.

[34]Wittrock, B.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Since 1800[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316.

[35]韦伯,M.韦伯论大学[M].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97.

[36]Gin,K. The Crisis in Doctoral Education: A Sociological Diagnosis[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2,21(2): 131-141.

[37]Jaspers, K.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M].London:Peter Owen,1960: 141.

[38]蒋凯.知识的商品化及其对高等教育公共性的侵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63.

[39]Gibbons, M.,Limoges, C.,Nowotny, H., et al.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M].London:Sage,1994:23.

[40]陈洪捷.论寂寞与学术工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141.

(责任编辑张少雄)2017年第5期现代大学教育学术争鸣

此文评论,这是适合不知如何写浪漫主义气质和研究生教育和浪漫主义方面的浪漫主义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浪漫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当前高校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教育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报考研究生,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同时,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校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简单.

职教教师单亲家庭问题生教育
摘要单亲家庭作为一种模式在现代家庭模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活在单亲家庭的青少年,他们具有一定的特点 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来自单亲家庭的青少年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为教师做好“问题生”.

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和学困生教育
摘 要 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相对城镇而言,有一定的距离,本文将对造成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相对较差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农村教师素质、业务能力、观念相对陈旧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二是城乡家庭环境和.

借助信息化平台推进生培养工作建设生教育培养信息系统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应用
借助信息化平台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建设——研究生教育培养信息系统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探索与应用张翠翠 陈长颖 周 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研究生处,上海 201620)摘 要近年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