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职业教育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和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职业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3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和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该文是关于职业教育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和高等职业教育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侗族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职业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现代职业教育期刊经律论文化旅游小镇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根据国家“五个一批”的脱贫战略举措,高校在承载人才培育、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同时,应当充分调动高校办学资源和集聚多方办学资源,认真贯彻落实“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扶贫措施,这既是教育行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使命担当,同时更是精准脱贫、防止返贫的有效途径.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贵州省和黔东南州共管的地方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一直为黔东南乃至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自学校确立将民族文化作为办学重点以来,不断加大对旅游专业、民族文化创意相关专业的办学投入,在培育大批文化旅游人才的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当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

一、专业建设情况

(一)围绕地区谋发展,紧扣产业办专业

学校确立了“学校融入区域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教师融入行业发展,学生融入岗位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将“民族文化、医药卫生、生态农业”作为学校的3个办学重点,不断优化办学专业,从原来的58个专业优化到37个专业.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加速,越来越多的乡村空间正成为新的城市范畴,而多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仅仅是城镇化建设的前奏和保障,并不能深层次地发掘乡村文化的优势.黔东南结合发展实际,确立了“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围绕这一发展战略,目前开设涉及文化旅游领域的专业有旅游管理、管理烹饪与营养、工艺美术品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产品艺术设计等.

(二)引进行企入学校,共商标准育人才

为了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学院与州旅发委、州农委、州卫委等10多个州直部门建立了人才培养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商议人才培养工作.学院与港中旅集团共建了港中旅旅游学院,实行理事会管理模式,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理事长,酒店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生进校即作为企业员工,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培养.在文化产业办学方面,围绕黔东南银饰、刺绣、蜡染等优势传统工艺,引进了宁航蜡染公司、国春银饰公司、太阳鼓刺绣公司和黔山锦绣服饰公司等企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是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教师加入企业设计工作室参与企业产品研发,企业技师参与课程教学,学生在校期间的课余时间可以参与企业产品生产,许多贫困学生可以进行勤工俭学,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树立自信.学校提供平台,帮助企业技术人员提升学历,提高了传统手工艺技术人员的理论和研究水平,有效推动了产品设计理念创新和开展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极大地壮大了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宣教传播队伍.

二、存在问题

就黔东南州而言,民族村寨“空心化”的问题是制约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大批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文化旅游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目前文化旅游发展不同程度地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一方面,密集的宣传营销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匹配,另一方面,因旅游IP不够突出,一些大量投入、精心打造的景区、景点不同程度存在门可罗雀的现象,出现了一部分所谓的“空城”.在传统手工艺方面,黔东南底蕴深厚,技艺传承人群广泛,但是精品、佳品不多,产品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很多地区的传统工艺还停留在社区日常使用的层面,没有上升到时尚、现代、现代生活上来.因对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缺乏充分认识,一些年轻人不愿意继承和学习传统工艺,导致一些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困境.

三、集聚资源开展人才培养

(一)建立中心聚资源,技术服务领发展

通过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学院建立了黔东南州导游服务中心、苗侗银饰刺绣蜡染研发中心、非遗传承人群技术服务中心等,以银饰刺绣蜡染为主题的黔粹传人众创空间是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贵州省经信委还投入资金在学校建设了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实训平台.依托建立的服务中心,学院积极开展各类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近3年来累积培训和服务文化、旅游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万余人次,极大地提升了区域文化旅游产品质量和整体接待服务水平.学校申报和实施贵州省“锦绣计划培训项目”——蜡染、刺绣、民族服装服饰等民族手工艺技能提升及运用培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刺绣、蜡染、银饰普及培训项目,在传承教育培训活动中坚持民族文化本真性、完整性及核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努力开展蜡染、刺绣、民族服装等的抢救、保护、传承、教育、研究、宣传和合理利用,如通过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训计划培训学习后,学员经过培训后,纷纷创建和壮大了自己的公司、民族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己的家乡积极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刺绣、蜡染传统工艺培训活动.

(二)民族村寨建基地,文旅实践显生气

传统工艺形成于民间,服务于民众生活,与时代保有紧密的联系,从来都未处在凝滞状态中,因为它是以适应和满足人的需求来实现自身的功能和价值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传统工艺形态,它因生产力变革、时代变迁、民众审美旨趣,甚至政治因素的介入而发生变化,并适时地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状态.黔东南有中国传统村落309个,在全省所有村落中占比达到60%以上,在全国传统村落中占比近10%,传统村落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是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地区,但这些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资源往往最为丰富,品位较高.学院在积极主动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特别注重对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的保护利用和合理开发,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针对性开展智力和技术帮扶.首先,明确民族旅游村寨和传统村落作为学院文化和旅游相关专业的创作基地,如锦屏文斗村、台江长滩村、雷山报德村和麻料村等,定期安排师生深入村寨开展文创主题教学,一方面集聚旅游人气,同时还结合村寨特色开展文创产品研发和协助开展村寨风貌设计改造,将学生的作品创作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为当地设计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其次,送教下乡,定期选派旅游项目策划、旅游接待服务和经营管理的骨干教师、刺绣技艺大师等到村寨开展培训,提升村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最后,结对开展精准帮扶,明确旅游类专业教师分别联系一家农家乐和客栈,明确一个工艺品设计类专业教师联系一个作坊和工匠,切实强化院校专业技术人员和村寨从业人员和贫困户的联系、合作,为今后的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技术活力.

(三)产教融合立品牌,复制推广添活力

为更好地开展企业孵化、技术服务、产品研发等工作,学校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实行公司化运营管理.通过不断的总结积累,在传统工艺创新和推广方面,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中心+传承人”的工作模式,即以苗侗银饰刺绣蜡染研发中心(非遗传承人群技术服务中心)为核心,结合国家非遗研培项目,建立与传承人的长效联系机制,在经营管理、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标准化的硬软件支持.这样一来,既通过抱团发展壮大了传统工艺产业基础,又通过长效联系搭设了创新创意平台,在高校资源的助力下,传承人可以不断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切实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生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更加时尚化、国际化.

文化认同是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社区原住民开始就应该深刻理解和熟悉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去自信地展示和推介,而不是停留在口头的传承弘扬.在这一过程中,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创意也必须与文化认同同步同频,人们要在历史长河奔流的进程中,汇入新的源泉,孕育新的生命,激发新的活力,顺应时展.

(作者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总结,上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高等职业教育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侗族方面的职业教育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职业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职业教育产教对接制度建设的问题和
摘要制度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产教对接的重要保证 对学校、企业、行业、政府……职业教育产教对接利益相关方的调研表明,现有制度建设与职业教育产教对接的时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在制度的层级、制度的保障……方面已不.

不同利益相关者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影响效应与
摘要当前,产教融合作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在产教融合中扮演不同角色,他们的参与和支持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教融合的实际运作.

三晋文化旅游产业技术转移服务模式与商业模式
摘要研究提升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研究产业技术转移服务模式,建立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的科技服务链,搭建高新区技术转移服务联盟,促进服务业和企业集聚,构建协同商务模式及商业模式,从而提升领域服务.

文化旅游产业的最新动向
根据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和合并,成立了文化和旅游部,这在国家行政管理模式上肯定了当前文化与旅游两种产业形态的融合趋势,也在宏观经济层面支持了文化旅游产业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