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总体规划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生态型地区总体规划以上海崇明2035总规编制为例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主题:总体规划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7

生态型地区总体规划以上海崇明2035总规编制为例,该文是关于总体规划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和生态型和上海崇明和总体规划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总体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总体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职业生涯和规划论文城市规划毕业论文城市规划杂志社大学生涯规划论文

我国生态型地区在发展理念上经历了消极对待、被动式保护、生态强管控、生态文明建设4个阶段,并逐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关注焦点.同时,传统规划编制缺少对生态型地区的关注,需要探寻不同于城市地区的规划编制思路.结合上海崇明总体规划的编制进行创新探索,首先梳理崇明生态岛建设历程与历版总体规划,基于上海对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新定位,剖析本轮总规面临的核心问题,提出战略引领、两规合一、实施管控等技术路线.进而提出崇明总规编制的4个技术创新探索:规划理念方面,倡导“+生态”与“生态+”,探索生态地区发展新路径;空间模式方面,关注全域空间谋划,突出城镇空间减量与增量管控,推动乡村地区存量活化;特色管控方面,塑造崇明特色风貌,推动交通布局模式转型,强化导则管控与创新;成果表达方面,从技术文件转向“政策报告”,更加便于公众参与.

生态型地区 | 总体规划 | 生态+ | +生态 | 崇明

文章编号 1673-8985(2018)04-0056-08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180409

1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生态型地区价值再认识

1.1 国家转型发展背景与新要求

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深度的转型发展阶段,城市发展从强调经济增长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城乡空间关系也由土地空间快速扩张转向以人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强调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和“五大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并强调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成为转型时期国家与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在这一时期,探索作为生态资源要素核心承载空间的生态型地区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2 生态型地区发展理念演变

生态型地区是指处于城市集中建成区,生态本底脆弱、生态功能重要、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的区域,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一般较低,往往肩负着生态保育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目前,我国生态型地区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大致经过4个阶段演变.

(1)改革开放以前的“消级对待”.无论是建国初的“优先发展重工业”,还是时的“城市工业大规模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集中在资源型地区和城市.也正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破坏呈现出局部性、影响小的特征[1],城市建成区以外的生态型地区往往成为“关注盲区”,被消极对待.

(2)改革开放初期的“被动式保护”.在“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导向下,生态环境让位于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生态侵蚀频发,生态型地区受到明显破坏.这一时期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国家逐步有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办法,如1983年将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1984年出台《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89年出台《环境保护法》等,生态型地区开始作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得到重视,但本质上仍是“先污染、后治理”.

(3)1990年代后期的“生态强管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不仅关乎环保,更是“要用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2].而后,国家也开始通过一系列政策实现对生态型地区的强管控,如1995年开始编制《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分7批将528个区(县市)纳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许多省市也开展了生态控制线规划的探索①:2002年颁布的《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明确将省(市)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作为强制性内容;2006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划定4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强管控”成为这一阶段生态地区发展的重点.

(4)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型地区的战略价值进一步突显.一方面对生态型地区的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刚性管控要求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绿色发展,生态型地区不再是简单的“绿色保护”,而是具有更丰富层次的功能内涵,是代表未来的新兴战略性空间,有着不一样的发展模式.

1.3 生态型地区规划编制的再认识

1.3.1 生态型地区规划存在问题

传统城市规划关注重心大都表现为“重中心、轻”,大多以城市建成空间为主,而对以非建设空间为主导的生态型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则鲜少涉及或过于原则,通常只有简单的城镇体系点状式指引.在生态让位于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生态型地区的规划采取与城市地区类似的规划方法,仍将城镇建设用地作为规划对象,即便运用了某些生态规划理念,也多为“戴上高帽”来谋划城镇空间布局,更有甚者以生态之名行开发之实.生态型地区规划缺少成熟的理论支撑与方法研究,规划成果往往流于空泛;忽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3];也忽视生态格局构建和生态工业合理布局等生态方面的问题[4].

1.3.2 生态型地区规划编制的再认识

生态型地区由于要素构成、责任要求和发展模式与传统城市型地区有很大差异,因此其规划编制思路也应当不同于城市型地区.新的价值导向,由追求空间经济效益最大化转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型地区的空间规划,重点在于“建设用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因此空间经济效益也就成为衡量规划的核心标准.但对于生态型地区而言,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往往更为重要,规划如何避免过度人工干预、减少生态破坏,通过适当的规划手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核心要义.

新的规划重心,由关注城镇为主转向对生态、农业、乡村等非建设空间要素的共同关注.生态型地区往往城镇集聚能力不强、乡村建设空间较分散,生态及农业用地比重高.因此规划中既要强化生态底线管控的严格要求,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探索适应于生态地区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既要关注生态型城镇地区的空间新模式,避免过度新城化;又要突出乡村地区自组织规律.本文以上海市崇明区为例,探索生态型地区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和方法的创新.

2 新一轮崇明总体规划编制要求与定位

2.1 崇明特征认知与规划演变

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拥有上海近1/4的森林、32%的基本农田,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建国后崇明围垦开沙,兴建农场林场,是典型的农业岛.20世纪80年代崇明也经历过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时期,但是工业生产对岛上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90年代上海明确要求崇明建设国际生态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成为崇明发展的主线.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崇明区逐步建设成为风清水洁岛绿的生态净土,空气质量全市最优,水体质量全市最佳,绿量规模全市最大.

自明确生态岛建设目标后,崇明共编制了3版总体规划.第1版《崇明县县域结构规划(2000—2020)》提出“具有上海国际大都市远郊特色、面向21世纪的生态型海岛”的建设目标,初步谋划了全岛横向分区、城桥新城及5个中心镇的规划布局.2005年编制的《崇明三岛总体规划(崇明县区域总体规划)2005—2020年》②,不仅提出“现代化生态岛区”的总目标及森林花园、生态人居、休闲度假、绿色食品、海洋装备、科技研创6项功能,还细化明确了崇南、崇东、崇中、崇北、崇西、长兴、横沙7大功能区,提出“一城九镇”的城镇空间格局.《崇明县城乡总体规划(2010年梳理版)》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基本延续了2005版总规,并结合交通区位、功能集聚要素变化而将城镇发展重点转向城桥、长兴、陈家镇3大重点城镇地区,结合全市两规合一要求划定160 km2集建区,基本稳定了城镇发展空间格局.

2.2 崇明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的本底特征分析

崇明呈现出与上海其他郊区不一样的特征.基底上以规模化与分散化结合的农田为主,耕地占据全域面积的74%,呈现出“一林一水八分田”的本底特征;建设上以高密度、分散型的乡村为主,乡村地区建设用地占总建设用地比例高达70%,村落呈现出间隔200—300 m的纵横棋局分布特征;人口上以流出型、老龄化为主,近1/3的户籍人口进入上海市区,近1/3的常住人口年龄在60岁以上;特色上以带状格局、板块集聚为主,呈现“南镇中村北田园、东西湿地北林湖”的资源集聚特征.因此,新一轮崇明总规应紧密结合生态型地区本底特征,探寻生态发展的问题、定位与规划技术路径.

2.3 崇明新一轮总体规划的再定位

2.3.1 上位规划对崇明总体规划的新要求和新目标

2016年12月上海发布的《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功能定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提出上海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总体目标和“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发展愿景.崇明区作为上海市最核心的生态空间,应承担起引领上海绿色生态发展、体现上海生态建设高度、支撑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重要使命.由此崇明的总体目标基本明确为“把崇明区建设成为在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人居品质等方面具有全球引领示范作用的世界级生态岛”.

“世界级生态岛”目标定位要求崇明未来发展必须立足全球视野,将世界标准作为生态岛建设的出发点.一是自然生态上的“世界级”,应不断增加生态资产,减少生态负债,提升生态品质,突显生态魅力,在自然生态意义上做到世界级的水准.二是生态发展上的“世界级”,应在城乡发展、人居品质、资源利用等方面体现“中国智慧”,探索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径,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2.3.2 本轮总规面临的核心问题

对标“世界级生态岛”的发展目标,本轮崇明总体规划还需解决其现状在发展动力、空间模式和特色塑造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

(1)自上而下保护与自下而上发展诉求的不适应

生态型地区面临的共性矛盾是如何在生态保护的同时找到地区发展动力.崇明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生态岛的建设关闭了大量污染型企业后,相应的就业岗位也随之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71.6万下降到2016年的69.9万.人口结构严重老化,社会老龄化率高达29.7%.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于上海市末位,与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差距显著拉大.虽然上海市对生态岛保护制订了诸多转移支付政策,在设施建设上一定程度弥补了生态保护的代价,但却无法解决生态地区内源动力不足的问题,难以实现经济活力与生态保护的共赢,也难以实现居民共享发展果实.就业岗位的下降和补充不足是崇明岛面临的核心矛盾.崇明岛居民一方面对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比较满意,另一方面又期盼能将生态环境的成绩转换成发展动力.因此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要兼顾以为本地居民创造更多福祉为重要目标.

(2)“大集中”规划空间模式与“均质化”现实格局的不适应

崇明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型生态岛,全岛一半以上的人口(35万人左右)居住在乡村,67%的建设用地分散在开发边界以外的乡村地区,可以说均质化的乡村布局模式是崇明生态岛构成的主体空间.上版崇明总规提出的岛屿空间模式还是强调城镇建设向新城集中,重点建设城桥、陈家镇、长兴3大地区,占据了52%的规划建设用地、76%的年供给指标.但是经过10年的集中建设,3大地区仍然表现为活力不足,乡村地区也并未按照规划实现大规模拆并.总规调研发现岛域特色强化了村民安土重迁的情结,迁村并点工作困难重重.村民问卷调查中78%的村民满意于现状居住环境,57%的村民愿意留守宅基地.因此,崇明生态岛不宜采取以牺牲乡村为代价的“大集中”建设新城模式,而应以乡村环境生态化、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作为核心任务.

(3)传统城乡建设模式与生态岛特色塑造要求的不适应

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无论对于崇明还是对于上海都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既没有现存的模式可以遵循,也没有直接的理念支撑.但是崇明现状城乡建设模式基本模仿传统大城市地区,“宽马路、高层林立、风貌缺特色”,显然无法满足生态岛特色塑造的要求.在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起步阶段,如何制定它的建设标准、模式,需要在本轮总体规划中研究并明确.

2.3.3 崇明岛总体规划技术路线

本次总体规划强调战略导向、空间导向和实施导向.一是支撑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为目标的战略规划,严格落实国家及上海对崇明生态建设的要求,突出规划的战略性、引领性,成为崇明区城乡规划建设的总体纲领.二是以空间整合为导向的“两规合一”,将基本农田保护、林地建设、生态空间管控、开发边界管控等落到空间实处,加强多规衔接,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充分发挥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的综合统筹作用.三是以专项统筹与路径指引为导向的实施规划,充分对接生态、交通、产业、住房、公服等专项规划,共同研讨明确重大专项要素的发展要求,从全区层面提出下位规划编制的核心要求,保障总体规划的战略落位与空间落地(图1).

3 崇明总规编制的技术创新探索

3.1 规划理念创新:“+生态”与“生态+”

本轮崇明总规提出以“+生态”与“生态+”为核心的创新理念,不仅关注对于生态本底的大力保护,也关注对于生态型新功能的培育;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同时,提升人的获得感.

3.1.1 “+生态”战略

面对崇明河口冲积岛生态环境脆弱、部分水体富营养化、林种单一等问题,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生态保护理念,厚植生态基础,大力实施“+生态”战略,突显自然生态的“世界级”.

一是“+生态底线”,将72%的陆域划为生态空间,实施严格的生态管控.

二是“+生态资源”,提高自然湿地保有率与森林覆盖率,推动缘冠、季相调整,塑造本土化的自然生态群落.

三是“+生态网络”,连通水系与绿道,构建全岛生态网络框架.

四是“+生态节点”,构建国家公园、郊野(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等多层次公园体系.

五是“+生态修复”,减少生态负债,加强水系、土壤等生态要素的修复,引导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1.2 “生态+”战略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其本质是关于“家园的学问”.本次规划充分关注人在生态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激发本岛居民自主参与建设生态岛的热情,稳妥推进“生态+”,突显生态发展上的“世界级”.一是“生态+活力”,完善就业政策和设施环境,谋划生态友好型活动与赛事,吸引年轻人的回归和集聚.二是“生态+动力”,注入农业科技、休闲旅游、艺术创新等生态型功能,拓展文化、大健康等多元创新产业体系,创造生态型就业机会.三是“生态+魅力”,提升全域风景品质,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打造特色精致的城乡空间.

3.1.3 生态型指标体系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指标体系具有定量评价、动态监测、预警响应和决策支撑的重要作用[5],是落实规划目标、确保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6],有必要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目标与生态发展理念引领下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指标体系.本轮崇明总规在充分对接上规、上海各区总规编制规范及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从“更加韧性的生态环境、高效集约的资源利用、睿智发展的城乡空间、幸福宜居的人居品质、低碳集约的基础设施、更可持续的绿色发展”6大维度入手,构建形成含45项核心指标的“一张表”(表1),其中约束型指标32项,引导型指标13项;具有崇明特色的指标有14项,包括新成陆区域规划河湖水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以AQI表征)、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绿色食品认证率等.

3.2 空间模式创新: “减量”与“全域”

崇明上版总规主要是以城镇地区为核心、以新城新区为重点,缺少对于城镇以外地区的关注与引导,但在全域建设生态岛、乡村价值日益彰显的趋势下,崇明亟需转变空间关注的重点,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和减量,从城镇规划走向城乡和全域.

3.2.1 空间重心,从关注城镇转向关注全域空间

转变以城镇为主体的规划思路,依托生态、城镇、乡村3类空间,实现全域空间管控.生态地区应是和谐自然的,重点依托基本农田、林地、河湖水系、滩涂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强化对各类生态空间的严格管控.城镇地区应是紧凑集约的,重点塑造为本地人生活服务的传统城镇和为外来人群服务的特色小镇,形成城景交融的小组团式布局.乡村地区应是有机舒朗的,形成有机分散的郊野空间布局.规划结合“南镇中村北田园、东西湿地北林湖”的基底资源特色,构建形成“三区两带两片”的全域空间结构(图2).

3.2.2 空间布局,从“大集中大分散”转向“相对有效集中”

崇明空间布局呈现现状用地大分散、规划过于集中的问题,规划的城桥、陈家镇、长兴3大重点地区整体呈现建设缓慢、“只长骨头不长肉”的特征,如规划10 km2的城桥工业园用20年仅建成4 km2,规划2 km2的智慧岛产业园至今开发不足0.1 km2.因此,规划顺应现状用地分散的特征,提出以组团分布、有机生长为导向,优化城镇单元开发模式,由“新城、新区”转变为3 km2左右的“小镇、小组团”布局模式(图3),降低建设空间对生态的干扰.

3.2.3 用地布局:突出减量为先、增量管控、存量活化

一是优化城市开发边界.对城市开发边界进行整体瘦身,全区城市开发边界由现行规划157 km2压缩至133 km2;重点压缩开发边界过大、发展动力不足的城镇地区开发边界(图4).

二是推动城镇建设空间腾挪.预留一般城镇民生服务设施供给与农民进城定居的空间需求,预留国际体育基地等具有重要战略功能的市区级功能板块,明确“生态+”新经济空间载体的8个特色小镇布局,适度增加崇西崇北等有风景和潜力地区的城镇建设空间.

三是促进乡村地区存量活化.转变“拆村并点”思路,从原规划拆除80%的乡村,转向保留开发边界外50%的乡村.延续“沙、河、滧、港”的水网格局及“沿路沿河、局部集聚”的乡村格局,构建水宅相依、绿树延绵、农田万顷的崇明图景.遴选有特色、有基础、有能人的村落推动乡村复兴,打造成6个主题型特色村区;划定8个特色庄园,基于存量用地活化,打造乡野魅力空间,建设比例严格控制在5%以内.

3.3 特色管控创新: “刚性”与“弹性”

从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2个视角,从风貌特色塑造、交通规划转型、建设导则管控3个维度,探索具有崇明生态岛特色的管控体系.

3.3.1 风貌特色塑造

基于崇明生态、乡村、城镇等本底条件,探寻具有崇明特色的风貌塑造路径.充分体现“中国元素、江南韵味与海岛特色”③的总体风貌引导要求.强化特色风貌塑造.以海岛为基,形成北部现代田园风貌带、中部传统乡野风貌带、南部生态城镇风貌带;以水系为脉,彰显“两横十二纵”的风景河道;以文化为核,打造4大古镇及2大历史风貌区;以阡陌为径,打造崇明“最美公路”(图5).

3.3.2 交通规划转型

提出崇明生态岛“快到慢行、减少穿行”的发展理念,推动交通规划从增量供给转到生态型交通模式打造.其一,对外交通强调轨道引领、快速通达,预留到达城桥的西线高速、城际、轨道复合通道,强化东西双通道建设,保证崇明到上海主城区60 min可达.其二,岛内交通提倡公交优先、慢行主导.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建设快速公交局域线;结合风景公路、河畔等,建设环岛自行车道和城乡绿道等多元慢行系统.其三,道路系统突出以需定增,局部优化.路网密度上,加强对现状道路的充分利用,结合实际需求有限增加干线公路;路幅宽度上,收窄道路红线,一般道路红线宽度按15—20 m控制,乡村道路宽度不超过6 m;断面形式上,干线公路断面拓宽慢行道,两侧绿化隔离带按10—20 m控制,一般公路以单幅为主,2车道为宜.

3.3.3 建设导则管控

基于崇明总规编制的《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规划建设导则》,是崇明总规在规划建设管理层面予以落实的重要支撑文件.一方面,明确开发高度等建设管控要求,如乡村地区建筑高度不大于10 m、城镇地区建筑高度不大于18 m,严控大尺度、宽马路,城镇街道高宽比一般情况下宜为1:1—1:2,街区内建筑覆盖率不超过50%.另一方面,提出基础设施微循环系统建设要求,如提出以1—1.5 km为半径,结合地区中心和乡村居民点构建多点分散式的微循环系统;建立废弃物多途径利用模式,结合乡村打造若干生物质能资源化处置,向附近村庄提供集中供气.

3.4 成果表达创新: “公众参与”与“政策报告”

传统总体规划采取文本与说明书的表达方式,内容表述比较专业,不便于其他部门及公众阅读理解.未来,城市总体规划应逐步由“技术性规划”向“政策性规划”转变,从专业性的用地规划逐步向综合性的公共政策发展[7].因此,本轮崇明总规尝试对成果表达进行了创新,以更加便于公众阅读,更加偏重政策性文件.

打破传统规划文本条文式的表达方式,形成综合报告形式的法定文件.一是简化成果形式,综合传统文本、说明书、图纸内容,用1个报告将问题、思路、规划予以完整呈现.二是突出可读性,报告内容简明扼要,规划内容清晰明确,文字表述通俗易懂但又专业规范.三是凸显崇明生态特色,在封面、扉页、排版设计中引用崇明本土摄影展中具有生态岛意向的照片,在框架组织中将生态与管控章节整体提前,在各部分表述中首先突出规划目标、理念、原则等内容.

4 对其他生态型地区的总规编制启示

“崇明2035”是生态文明发展背景下对生态型地区总体规划编制与城乡治理方式的一次创新探索,结合崇明基础分析与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重点在规划理念、空间模式、特色管控、成果表达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为我国生态型地区总体规划工作的改革与不断完善开拓了新空间,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4.1 理念上, 坚持“+生态”与“生态+”

生态型地区总规编制相比一般城镇地区具有生态本底限制较多、生态发展优势明显等特征,应基于生态做好“+生态”与“生态+”.一方面,大力推动“+生态”的战略,保护和扩大现有高价值的生态空间.另一方面,关注人的获得感,稳妥实施“生态+”战略,让生态型地区成为留守及返乡人员生活的家园.引入“生态+”功能,激发生态型地区内在活力;顺应“有风景的地区兴起新经济”的新趋势,引导生态友好型功能的合理布局.

4.2 空间上, 重塑城镇与乡村

生态型地区总规编制应强化全域统筹,关注生态、城镇、乡村空间的协同发展.生态空间应加强底线划定与管控,推动多样化的生态要素修复,提升全域生态品质与价值.城镇空间应结合增长与衰退并存的特征,明确精明增长与合理收缩的范围,将有限的增量用地向潜力型地区倾斜,并强化小镇、小组团的开发模式.乡村空间应结合村庄分散、难以拆并的特征,探寻分类引导、特色彰显的乡村整治路径,并结合现状基础打造多元魅力型乡野空间;强化存量活化,探索乡村地区设计引领、价值提升、生态化打造的路径.

4.3 交通上, 关注快到与慢行

生态型地区应倡导生态型交通理念,形成低碳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一是满足民生、旅游等对外联系需求,建设对外快速联系通道.二是构建生态型交通网络,以现状道路为骨架结合实际需求有限增加,以生态景观建设为要求严控各级道路红线宽度,确保新增道路不破坏景观功能.三是打造生态化交通模式,建设生态透水性景观路面,打造快慢结合的道路断面,完善全域城乡休闲绿道体系,形成宁静优美、适宜漫步的生态型交通系统.

4.4 管控上, 突出刚性与弹性

生态型地区应加强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一方面,构建底线管控、建设管控、指标管控等管控体系,形成“空间一张图”与“指标一张表”的多规合一的空间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城乡风貌等引导,彰显生态型地区的特色与魅力.此外,聚焦与生态发展高度相关的生态、经济、社会、空间等维度,形成与生态型地区相匹配的管控导则.

总之,生态型地区总体规划应有不同于传统城市规划的方法路径,需要明确生态保育与价值彰显的战略路径,探寻增减并存和存量规划的技术路径,挖掘适应生态型地区的规划、建设与管控新方法.

归纳上述,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生态型和上海崇明和总体规划方面的总体规划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总体规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以桂林兴安界首时空王国为例
一、基于反规划视角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与城市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空间,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城市在出行、健康、舒适度……方面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 桂林兴安界首乡村旅游规划、开发过程中,要尽量.

地产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与以上海市崇明区向化镇为例
上海市崇明区向化镇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202161)摘要 本文结合上海市崇明区向化镇地产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所采取的措施,探究农产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地产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对策.

专家视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35年)》解读
上海2035有诸多亮点和突破 首先内容更全面 规划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国际化提升到了更高层次,同时涵盖了科技和文化的内容 另外,过去的总规只是从城市自身角度来看,而这一.

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运营策略分析以上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例
摘要科技在不断地发展,现代化已经成为各项建设的首要目标 现代化对基层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开始,分析了进行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运营项目研究的重要意义,使更多人认识到进.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