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性灵诗人张问陶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与性灵诗人张问陶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性灵诗人张问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3

性灵诗人张问陶,本文是关于性灵诗人张问陶自考毕业论文范文跟张问陶和性灵和诗人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性灵诗人张问陶论文参考文献:

性灵诗人张问陶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答辩一般会问什么问题

清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所谓“有清一代,诗学鼎盛.分派异趋,超巅诣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清代诗歌以乾嘉时期的性灵派为主要代表.性灵派三大家袁枚、赵翼、张问陶,撑起了清代诗歌的天下.从遂宁走出来的张问陶诗、书、画俱佳,被称为“三绝”,他本人也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

张问陶(1764年- 1814年),字仲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清代杰出的性灵派诗人、著名诗论家.作为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诗人,张问陶在清代诗歌史和诗歌理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张问陶论诗主张写真情、反模拟、求创新,公开标举风雅精神,强调诗歌的经世致用功能,努力保持一种中正淳美的士大夫“性情”.孙桐生在《国朝全蜀诗钞·张问陶小传》中评价他“卓然为本朝一大名家”.

张问陶出生官宦世家,其高祖父张鹏翮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张鹏翮历任刑部主事、苏州知府、河东盐运使、通政司参议、大理寺少卿、浙江巡抚、刑部尚书、江南江西总督、河道总督、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时人称其为“遂宁相国”.张鹏翮为官清正,政绩显著,被称为“清代第一清官”.

张鹏翮恪守理学之道,勤勉务实,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张家世代的荣耀.张问陶的父亲张顾鉴也曾任山东馆陶县令、汉阳同知、云南开化府知府等职.张问陶出生于山东,跟随父亲在湖北长大.对于张问陶而言,读书、入仕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少年时,张问陶表现出极强的文学天赋,每每以诗言志,抒发自己的经世报国之念.他15岁时创作诗歌《壮志》,抒发自己的理想:“三十立功名,四十退山谷.不见两鬓霜,英雄死亦足.咄嗟少年子,如彼玉在璞.光气未腾天,魍魉抱之哭.”23岁时,张问陶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遂宁,与兄长张问安一起求学、应试.乾隆五十五年(1 790年),张问陶中进士,时年27岁.虽然比高祖父张鹏翮21岁中进士晚了几年,张问陶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渴望像祖辈那样建立不世功勋.

尽管年少得志,张问陶的仕途却颇为不顺.进士及第后,张问陶便在京城做官.乾隆五十八年(1 793年),张问陶授职翰林院检讨,嘉庆十年(1 805年)改官江南道御使,嘉庆十四年(1809年)选吏部验封司郎中.这些官职,俱为闲职,“朝参无分堂参少”.对于有较强参与意识的张问陶而言,身在朝堂,人微言轻,对国家的事没有发言的机会,迟迟得不到重用,无疑很是失望.

嘉庆十五年(1 81 0年),47岁的张问陶终于得到一个机会,被任命为莱州知府.这是他入仕20年来,第一次担任有一定实权的地方官,一度激起了他经世济民的热情.他离开京城赴莱州时,作诗《出守莱州九月二十日出都留别旧雨》,流露出承继祖业的欣喜和自豪:“一门四世宦山东,曾为趋庭念祖风.生小齐人惯齐语,此方原在梦魂中.”然而,迎接他的并非顺风顺水,而是更多的坎坷.新官上任的张问陶,接手的是一个民情紧急、十分棘手的烂摊子.嘉庆十五年(1810年)夏秋时节莱州发生水灾,所属五县大灾,两县歉收.张问陶请求上宪缓征,并借仓谷济民.到嘉庆十六年(1 81 1年)初春才得到回复,只允许借种子.而此时七县缺粮,民心惶惶,实不能支.张问陶只好亲赴济南,与上官反复交涉,终于获允借粜兼施,才渡过这一难关.然而,灾难并没有到此结束.嘉庆十六年(1811年),莱州因雨水不调,秋天又歉收.张问陶“首倡捐谷七百石分布七邑以赈灾黎”,然而终究杯水车薪.夙夜忧虑、心力交瘁的张问陶,在“救荒无策愧临民”的失望中,辞掉了官职.3年后,张问陶病逝.

“志士深心能养拙,好官奇节在安贫”,在诗作《寄怀孝丰令李许斋同年》中,张问陶算是总结了自己“冷宦”的一生.作为传统读书人,学成文与武,货与帝王家,乃修身本分.作为世代官宦子弟,张问陶踏上仕途可谓毫不犹豫.然而,仕途不得志,让他几乎耗尽一生,他只能用诗歌、用亲情力图抚平仕途带给他的失望和遗憾.

尽管出生官宦世家,张问陶家境并不富裕,在父亲辞官之后,经常“八口常日食一粥,且有断炊之虞”.他考科举屡试不中,结发妻子早逝,女儿早夭,仕途不得意,一生未曾得子……从世俗意义而言,张问陶的人生写满了失意.然而,世间少了一个平凡的官员,却多了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正因为独特的遭遇,张问陶在诗歌中找到了自己,并最终成就了自己.

张问陶与同为性灵派诗人的袁枚、赵翼相比,有不少自己的特点.袁枚、赵翼身处乾隆盛世,张问陶比他们晚近半个世纪,正处于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在个人追求上,袁枚不愿做官,愿意在个人的闲适世界里自得其乐,其诗也自然恬淡.在诗歌创作上,张问陶主张写真情、写天真,不模仿古人,不拘格套,如“仗他才子玲珑笔,浓抹山川写性灵”“不写性灵斗机巧,从此诗人贱于草”“关心在时务,下笔唯天真”.

张问陶诗、书、画俱佳,仅流传下来的诗作就有3500多篇,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船山诗草》收录张问陶大部分作品.从15岁到晚年,张问陶的诗歌创作理念都未曾变化.19岁时,张问陶在诗作《蟋蟀吟》的小序中说:“诗发乎情,情触于遇,哀乐殊自,比兴生焉.”晚年时,他仍持“直把浮生作诗料”的观点.

尽管才华横溢,诗句中金句频出,然而对于写诗,张问陶始终心存敬畏.张问陶曾说写诗有五难,其中三难为抒写天真难,写平常语难,写平常事难.“欲写天真得句迟,我心何必妄言之”,张问陶认为,“天真”是以真实感受为基础的既有意趣,有新意,又自然恰切、不矫揉造作的境界.“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功成始自然”,张问陶反对写诗“雕文镂采”“饤饾古人书”,用平常语写出诗的韵味是他毕生的追求.写诗用平常语言,也要写平常事,要把既普普通通、人人可感而又趣味盎然、特色鲜明的生活内容写入诗中,能容俗而又风雅无疑需经过潜心的选择和提炼.正因为这样,张问陶的诗虽然有许多着眼于身边平常的小事,但并不显得单薄、俗滥,而往往使人感到有情趣,有深意.张问陶坚信一个准则,那就是要写出真阅历、真感受,这是绝对个人化的,谁也无法重复的.正因为如此,张问陶能够在浩瀚的中国古代诗海中自成一家.张维屏在《听松庐诗话》中说:“船山诗生气涌出,生趣飞来.古体中时有叫嚣剽滑之病,当时随园名盛,以游戏为诗,船山亦未免染其习气.至近体则极空灵,亦极沉郁,能刻入,亦能清超.大含名理,细阐物情,或论古激昂,或言情婉曲,或声大如钟镛,或味爽如菘韭,几欲于从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

“历遍荣枯壮思沉,情多难废短长吟”,对于不得志的读书人张问陶而言,写诗成了自己的生命,诗人成为他的最终归属.张问陶有大量的诗描写亲情、爱情、乡情、友情、诗情.正是因为一个“情”字,让张问陶在文学史上卓尔不群,散发出真性情的光彩.

张问陶除了在山东莱州知府任职期间掌握了一定实权,其余时候,均在京师担任闲职.由于官位不高,张问陶一生均在寂寞和清贫中度过.君子固穷,最让张问陶难以忍受的是经世报国的愿望无法实现.官场无法施展抱负,退居江湖也不甘心,“渐觉名场是畏途”,但他仍不能下决心脱离窘境,于是在“江湖廊庙总徘徊”的矛盾中过完一生.

张问陶清正廉洁,在诸多诗画作品中,表现出清高孤傲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如“不应就热开如火,只恐迎风散作霞”.他不去精心算计和着意谋求,通常是“除却趋朝常闭户”,平日与他来往的人很少,这些人都是趣味相投、能从交往中得到乐趣的朋友,而非可相互利用、有所图谋的人.当时的京官每户有一门簿,专门用来记录来访的客人.张问陶在题为《自题门簿》的诗中这样写道:“当关气不扬,门簿殊草草.草草书客名,客名亦何少.主人日高卧,几不辨昏晓.偶然闻剥啄,竟以客为宝.客来时对饮,杯中不见斜阳影.客来或狂叫,各诵新诗呼绝调.主人不送客亦去,只当人间偶相遇.今日书其名,明日书其字.寥寥三五人,变化书之苦无谥.日计不嫌孤,月计不嫌复,翩翩三五人,已觉有余无不足.君不见翟公门外堪罗雀.此簿装成且高阁,当关莫叹门常闭,门前更有催租吏.”

由于孤傲的性格,张问陶自己也很清楚,这样做官做下去,自己一定高升无望.尽管对于仕途无所期待,然而身为读书人不能为国家建立功业,张问陶内心也很落寞.为了排遣这种情绪,张问陶将落寞转化为闲适的乐趣,努力去体味闲居乡野的安乐和超然,“保此清衔过百年,散朝时拂浣花笺”.每每郁闷之时,他便以祖辈廉洁为官、忠厚为人来勉励自己,并将维护家声、廉洁自律作为人生信条,如“廉吏儿孙贫不讳,先人清白世原知”“冷宦最难持晚节,清名容易慰高堂”.

张问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游宦漂泊,在家乡住的日子很少,直至客死异乡.对游子来说,故乡是心灵的安慰,是内心深处永远的归宿.在远离家乡的那些日子里,思乡之情是他吟咏不倦的内容.在考中进士的第二年,张问陶乞假还乡获准,回到家乡四川.此刻,他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少年意气,也没有煽情地描述别离之苦,只是平实地记录了自己的真实际遇和心境:“自为京朝官,忽觉故乡好.翩然归故乡,欲闲苦不老.家人各有求,神情颇烦恼.大者觅稻梁,小者索梨枣.驱我如磨牛,进退都草草.昔恐还山迟,今疑还山早.闭门独沉吟,此意堪绝倒.”家人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忧虑,还免不了对他这位官亲有这样那样的请求.故乡的生活他是融不进去了,还乡并不像想像的那样适意、安然.尽管如此,身在京师,却也时时梦见并不那么美好的家乡:“旧居亦可念,风雪椒山祠.窗间过僧帽,屋角露酒旗.到门无杂宾,醉语何神奇.别来一年余,落落谁相知.”

“故园无限好,回首叹尘埃”,对于张问陶而言,故乡如同自己的精神图腾,尤其是在官场失意的时候,思及故乡,多少有些温暖的意味.即便如此,故乡依然是回不去的地方, “故园无地可归耕”.他虽然羡慕陶渊明,然而人生如同一列轰然前行的列车,回不了头.所谓“一涉尘缘归不易”,故乡之于张问陶,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张问陶此次回乡之后,只在嘉庆二年(1 797年)父亲病故时,为奔丧又回过一次遂宁老家.直至他辞官,最后客死苏州,没有再回故乡.而他写思念故乡的诗,一直写到生命终止.

“开缄泪涴销魂句,药饵香浓手自煎”,这句流传甚广的诗,是张问陶写给继配林颀的.纵观张问陶一生,仕途坎坷,背井离乡,最大的慰藉是有一个懂自己的妻子林颀.林颀为成都盐茶道林儁之女,天生丽质,端庄贤淑,才华出众,书画俱佳,有“四川才女”之称.

张问陶在京城求学和考试的时候,异常思念妻子林颀,于是写下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大多数是情诗.这位大才子每天像发微博和微信一般写诗,以诗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得失从来过眼空,买车休笑太匆匆”“别久逾愁乡路远,情多真觉宦游非”,只要和妻子在一起,做不做官都不要紧.在那个年代,入仕和妻子相比,孰重孰轻,读书人比谁都清楚,张问陶能说出此话,难怪被称为“真性情”.

张问陶中进士之后,携林颀入京,二人夫唱妇随,传为一段佳话.有一日,张问陶闲来无事,亲手为林颀画了一幅像,虽然有人说这幅画像只是“得其神似而已”,但林颀已为夫君此举陶醉,因而在画像上题诗说:“爱君笔底有烟霞,自拔金钗付酒家.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张问陶马上和诗一首:“妻梅许我癖烟霞,仿佛孤山处士家.画意诗情两清绝,夜窗同梦笔生花.

“房帏何必讳钟情.窈窕人宜住锦城.小婢上灯花欲暮,蛮奴扫雪帚无声.春衣互覆宵寒重,绣被联吟晓梦清.”张问陶大量的诗作,用来描写和妻子、女儿相处的生活细节.作为性灵诗人,张问陶用诗记录下自己真性情的一生,倾心地品味人生,并且一直遵循有感而发、抒写“天真”的写作宗旨.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在当初给了他写作的快感,成为怀想助谈之资,也为后人提供了阅读的愉悦和人生的启示.

综上所述:这是一篇关于张问陶和性灵和诗人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性灵诗人张问陶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性灵诗人张问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用一张地图,将唐宋诗人请出格子间
想知道苏轼一生的故事,在百度百科输入“苏轼”,资料数万字 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里翻检半天,能七七八八地拼凑出——“出生眉州”,&ld.

沈从文:创伤的执著性灵的诗人未熟的天才
贾振勇摘要从心理学和精神科学层面介入沈从文研究,是探索沈从文及其作品独创性的崭新有效途径 在自我发现、想象和建构过程中,沈从文形成了自卑与自负氤氲互生的两极心理机制和精神结构 沈从文文学理想国的建构,.

颍川问黛
作者简介王亚航(1997),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本科生 颍川,郑人也,及冠而未尝彻读红楼,不知黛玉 适友邀谈,自惭,且惑之非常 夜深,入梦而得谒潇湘旧物,遂幸而.

书法养生乐陶陶
每个丽日晴空的上午,父亲神采奕奕地站在他宽大的书桌前,展平宣纸,饱蘸浓墨,躬身挥毫……不一会儿,一幅笔力道劲的书法作品便展现在了眼前 父亲今年已经八十岁高龄了,但他精神矍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