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风俗文化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跟海州喜歌所体现的风俗文化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主题:风俗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7

海州喜歌所体现的风俗文化,该文是关于风俗文化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跟海州喜歌和风俗文化和体现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风俗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风俗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喜福会论文谷歌论文翻译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摘 要】喜歌是婚礼上的一种仪式歌谣,是传统婚嫁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主体多为普通百姓,所以它所包含的民间风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江苏海州地区的喜歌为载体,结合具体内容,探讨其中蕴含的地方风俗文化,并进一步分析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海州喜歌;婚俗;求子文化;祈福文化;孝文化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052-03

喜歌①指在婚嫁、生子、建房、开业等场合,即兴表演的具有祝颂、祈福(包括去煞、感恩与惜别)性质的仪式歌谣,又称喜词、喜话、四言八句、大四句等.[1]本文所说的喜歌多指婚嫁类喜歌.海州地区的婚姻仪式基本还墨守着从周代传承的“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全过程.婚礼仪式到了“亲迎”这一天,礼节更加繁琐,从前一日晚上的“压床”,到第二天婚礼正朝的催妆、上轿、下轿、拦门、拜堂、送房、闹房、戳窗、撒帐等,有数十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有对应的仪式喜歌,因此形成了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婚嫁喜歌类别.

关于歌谣,早在先秦就有种种论述,《诗经·魏风·园有桃》中即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之说.喜歌是歌谣的一种,海州喜歌的创作主体多为普通百姓,创作素材也大都来源现实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地方风俗习惯.本文以具体喜歌内容为切入点,结合地方婚俗习惯,研究地方风俗文化以及其现代意义.

一、求子文化

从古至今,人们从对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美好祝福,到已婚夫妇希望“多子多福”的迫切期盼,以及中国人一直以来对子嗣问题的重视,形成了地方丰富多彩的求子文化.求子习俗也应运而生,这一习俗体现在婚礼的方方面面,如在铺床②婚俗中,就有《套喜被子歌》[2]:八个栗子八个枣,八个小子满床跑,四个去,四个去赶考.

套被子时,会在被子里放上栗子和枣子,寓意着“早立子”,并且被子的一头不缝起来,据老人说,这是为留着钻小孩的,婚后再由新娘自己缝起来.

铺完床就是压床习俗,压床时,要找一位全福的童男子陪新郎睡觉.压床的男孩要在床上摸被角里的栗子和枣子吃,最好能在床上尿尿,尿床是喜讯,意味着新娘当年就能怀孕,有俗语说:“童子压床,子孙满堂.”

求子习俗在撒帐③婚俗中也有较好体现,《戊辰杂抄》记载:“撒帐始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坐,饮合卺酒,预告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衣裙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五色果,“五”表示多,“五子”寓意连绵不绝,即得子多也.如《撒帐歌》[3]:一撒,一元入洞房,一世如意百事康/二撒,二人上牙床,二人同心福寿长/三撒,三朝下厨房,三阳开泰大吉祥/四撒,四德配才郎,四季花开满园春/五撒,五子下天堂,五凤楼台读文章/六撒,六六大顺,六龙捧日放霞光/七撒,七子团圆庆,七夕织女配牛郎/八撒,八仙来庆寿,寿比南山不老松/九撒,九世同居住,九世儿子伴君王/十撒,十子登科,一年一个状元郎.

撒帐人手拿笆斗④,笆斗里盛有白果、莲子、栗子、桂圆、大枣、花生等喜果,边撒边唱,这些彩果均带有美好的寓意,大枣、花生、桂圆、栗子,即“早生贵子”.莲子带有“多”的意味,是对多子多福的祈盼.

另外,在海州区传统婚礼中还有“传袋”习俗,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云:“新妇进门,以布袋铺地,犹言传代也.”如《踩口袋》[4]:贵人下轿来,抬步荷花开,荷花结莲子,全家喜开怀.一步二步海棠笑,三步四步踏金阶,五步六步成燕翼,七步八步彩凤来,九步十步花自舞,步步喜讯频频来.

“传袋”与“传代”谐音,寓意“传宗接代”“代代相传”.

求子习俗在摸马桶⑤婚俗中也有体现,如《摸马桶》[5]:桶盖一拎,养儿文曲星/桶盖一掀,养女像天仙/桶盖一响,黄金万两/桶盖一拽,养儿当元帅.

马桶又名“子孙桶”,过去是分娩用具.桶内放一些吉祥果和筷子,寓意“诞子”于桶,“早生贵子”.筷子又意“快子”.再如喜歌中养儿、养女等皆是人们“求子”的心理表现.

海州人民将求子习俗和婚俗礼仪融会贯通,十分具有地方特色.人们通过种种方法,表达对新生命的渴求,盼望家族兴旺.直到今天,这些习俗仍然保留在当地人的婚礼当中,这不仅增添了婚礼的趣味性,更促进了地方风俗文化的繁荣,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于“求子”的愿望表达.

二、祈福文化

祈福文化同吉祥文化一样,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祈”,《说文解字》曰:“求福也”,福,佑也.传统文化中,“福”不仅指物质上的满足,还包含精神层面的满足.古代社会,人们在追求幸福、美好等愿望时,吉祥文化被创造出来,通过一定的载体,如祭祀、图腾文案、花草等,表达人们对长寿、发财、加官进爵、子孙满堂等美好事物的诉求.

婚礼,无论是过去还是如今,都是一场非常重要、充满喜庆色彩的仪式,人们通常会通过这样的仪式,来祭祀祈福.如迎接新娘时,新娘会挂发禄袋,还有踩红砖、叉火盆、等婚俗,皆寓意吉祥.花生、栗子、枣子等喜果,均有祈福之意.婚礼上贴的“囍”字,包含着丰富的吉祥色彩,称“双喜临门”,象征着大吉大利.祈福文化在婚礼中有多方面的表现.

首先,“祈福文化”在婚礼物品上的表现.如《垫砖歌》:垫金砖,垫银砖,四个墙角都垫有.铺上大红纸,压上喜岁钱,福禄寿喜都占全.

“金砖”“银砖”“红纸”“钱”等物品都是婚礼中常备的吉祥物品,金银砖是垫在床腿下面的,寓意财运;“红纸”在婚礼中用途极广,如贴窗户、剪“喜”字等,随处可见,增强喜庆氛围,代表一种美好的祝福.从《垫砖歌》的内容上也可以明显看出,人们通过这些物品,来表达对金钱、长寿、运气的祈盼.另有《开脸⑥谣》:手里拿着红棉线,来跟新人开个脸.一把栗子配成对,二把白果多昌荣,三把枣子早生子,四把花生落凤凰,左刮三下得状元,右刮三下福满堂.

《礼记·礼运》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孔丛子·记问》又曰:“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古代中国将龙凤视为吉祥的最高代表,龙为阳,凤为阴.在婚礼上,带有龙和凤的图案随处可见.龙和凤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吉祥物,最具祥瑞,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的向往和期盼.

除了以上这些图案和物品,人们在婚礼上还会使用一些花草,也极具祈福意味,如人们会在婚礼用品里放上千年蒕,即一种常绿植物,又称“神仙草”,期望延年益寿;还会放艾草,寓在辟邪免疫,等等.

其次,“祈福文化”在婚礼仪式上的体现.据《海州文史资料》记载,在很久以前,海州地区就有关于太阳崇拜和土地崇拜的记载(详见《海州文史资料》之《海州民间太阳崇拜》P81;《海州民间土地崇拜》P86).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为本,土地是农民的衣食之源,而天空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所以人们的土地崇拜情结十分浓厚,更有专门的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婚礼作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仪式之一,通常会通过这样的喜庆方式来表达对天地的感谢,如《敬天地酒起首》[6]:诸公不必太过谦,我来放肆读先贤;倘有言语未到面,诸公不可当面言.还有一首《敬天地酒》[7]:此酒酌来喜连连,小子虔诚先敬天.时沾雨露恩非浅,风调雨顺乐安然.此酒酌来笑嘻嘻,小子虔诚后敬地;太平世界人民喜,国泰民安家又齐.

以上两首敬酒歌皆是在铺房时唱的,可以明显地看出,人们通过婚礼仪式来举行祭祀活动,感谢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另外,在婚礼上,还有祭灶君的习俗,保佑五谷丰登,等等.

最后,“祈福文化”在口彩和数字吉祥语上的体现.这一点在喜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喜歌内容处处充满口彩意味,如人们贴“福”字时,要将字倒过来贴,意味“福倒(到)了”.最常见的还有一幅图片,即画面上一个胖娃娃抱着个大鲤鱼,旁边有荷花莲子做点缀,寓意“莲(年)年有余”.另外,人们喜欢用数字表示吉祥,在《撒帐歌》《踩口袋》等喜歌里均有表现,如一心一意、和合二圣、三阳开泰、四四如意、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仙过海、九子十成、十全十美.

祈福活动在当今社会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并且不断与时俱进,新的活动形式层出不穷,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如海州区苍梧绿园每年举办的元宵花灯会,点灯祈福.另外,祈福文化更与地方庙宇完美结合,如海州云台山,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往烧香拜佛,从善如流、与善结缘等精神深入人心,净化心灵、美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疏导心理的积极作用.

三、孝文化

孟子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可称为“孝的文化”.[8]于是,在求子文化的基础上,本文将继续展开论述另一种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孝文化.孝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更是突出强调了个人对家庭或家族生殖繁衍的职责和义务.

中国人向来重视家庭观念,人们的社会活动也多围绕家庭展开.在氏族社会,婚姻无论对于家庭还是家族来说,都是一件大事,这不仅关系着家族的繁荣,还象征着上一代人对于下一代人培养的完成,同时意味着下一代即将肩负赡养长辈的职责和义务.婚礼,是婚姻的一个重要的象征仪式,代表着一对新人完成了心理上、文化上、社会角色上的过渡和转换,从而实现真正成家的目的.古代社会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父母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新娘,因此,父母更看重女子的品德.在这里,“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当然,“孝”不仅仅针对女方,对男方也有要求.婚礼上,作为刚成家的子辈,要通过某种特定的仪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感谢.

海州地区,在婚礼当天晚上有一项特有婚俗,名曰“坐堂席”.新娘迎进门,意味着父母对于儿辈培养的完成,为了表示对父母操办婚事的感谢,婚礼当天的晚餐,新郎新娘和男方父母要共坐一桌,同时还会请一些没有出嫁的姑娘作陪,名曰“陪新娘”,席上新人双方要向父母敬酒,杯数为双,“酒”与“久”谐音,包含着亲戚朋友对新人的祝福.同时,新人敬酒时要说一些感恩的喜话,如《敬父母亲》[9]:为人最重是父亲,养育成人费尽心;今将喜酒来奉上,报答昊天闺极恩⑦.父亲饮酒笑盈盈,我今前来把酒斟;今宵饮了杯中酒,富贵荣华万代春.我有一言劝新人,父母恩情似海深.今将喜酒来奉上,报答提携养育恩.母亲饮酒笑开颜,我今前来把酒筛;今宵饮了杯中酒,千代儿孙乐满杯.

这是新郎说的感恩喜话,是对父母表孝的一种方式.中国是一个不善表达“爱”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会把对亲朋好友的爱说出来,尤其在古代社会,“爱”甚至是一个敏感词,难登大雅之堂.只有在这种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仪式上,才会把对父母的感情表露出来.孝文化指出,父母对子女有三方面的“恩情”,即生育之情、养育之恩、教育之泽.如喜歌中“报答”“恩情”“养育”等充分表达了这三方面的内涵.

紧接着,新娘也会来一段喜话敬父母,嫁入婆家,以后就将和丈夫一起担负起孝敬父母的职责,如《敬公公婆婆》[10]:今日喜气冲,奉酒敬公公;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今日喜气和,奉酒敬婆婆;桃开鹤算三千岁,榴献龙标百子图.

古有婚俗,新郎新娘第二天早上起床后,要奉茶敬父母,并说一些吉利喜话,这种婚俗在海州一些地方仍有保留,也有的地方已把“敬茶”婚俗转变为当天晚上的“坐堂席”习俗,两种婚俗异曲同工,皆为表孝.

为何古人如此重视“孝”呢?《诗经》曰:“夫孝,德之本也.”《礼记·大学》又曰:“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欲齐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必先行于孝.“孝”有利于维持家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使家庭得以薪火相传,不断壮大.婚姻乃组家之根本,所以就不难理解古人为何在婚姻问题上十分重视对“孝文化”的传承.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弘扬孝文化,发挥孝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不仅对社会、对人民,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首先,孝文化起着稳定社会的作用.“孝”维护了家庭的稳定,使幼有所长,老有所依,进而缓和社会矛盾,增强民族凝聚力.

其次,对于地方而言,可以充分发挥孝文化的影响力,大力开展与孝文化相关的旅游产业.在海州,流传有东海孝妇窦娥的传说,当地有一座“汉东海孝妇祠”,人们称之为“娘娘庙”,明清两代地方官吏及文人骚客对东海孝妇多有题词,如洪武年间海州举人刘昭的《东海孝妇祠记》;明嘉靖年间海州知州王同的《重建英烈祠碑铭》;清道光年间淮北盐务海州分司同濂的《重建汉东海孝妇祠记》等.在这些孝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地方可以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段,利用流传下来的“孝文物”,营造孝文化氛围,开发建设孝文化旅游休闲景点,不仅可以加强地方文化建设,丰富文化内涵,还可以吸引海内外讲“孝心”的炎黄子孙加大对家乡的投资.

四、结语

喜歌伴随传统婚礼仪式而产生,是婚礼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史素材,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从研究风俗文化的角度来看,喜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人当时的婚姻状况、婚俗习惯,真实塑造了人们的生活面貌,为研究社会生活变迁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其次,从喜歌本身来看,研究它的创作形式、类别,包括题材,可以给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灵感,比如对于一些儿童文学来说,把一些难懂的知识,编成歌谣,更容易上口,增强趣味性,方便记忆.最后,喜歌具有诸多积极意义,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第一,歌谣内容零散,整理起来难度很大,为系统研究带来不便.第二,歌谣多游离于社会生活表层,无法真实区分其形与质、真与伪,所以它是否能成为社会史文献,争议很大.第三,有的喜歌内容庸俗不堪,毫无鉴赏性.

加大对喜歌的保护力度,挽救岌岌可危的重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每位社会公民身体力行,付诸行动,积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倡导大众保护地方文化,这样才能为后辈人民留住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释:

①海州喜歌除“参考文献”标注外,其余均为暑期社会实践乡野采风所得.

②铺床习俗就是婚前由舅父母或全福之人到男家铺床,一边铺床一边念喜话.套被子时放吉祥果,数字要成双.当晚的压床孩童可任意摸找.

③“撒帐”为新人入洞房后的一项婚礼仪式,新婚夫妇交拜毕,并坐床沿,妇女手撒金银彩果,叫“撒帐”.

④方言,用柳条编制的一种盛物容器,底为半球形,形状像斗.也叫“栲栳”.

⑤新娘入房后,看新娘之前,找一对童男摸新马桶内的糕、果、花生等,全福奶奶在小孩抓摸时说喜话.

⑥婚前,由一妇女用棉线替新娘绞去脸上汗水,并用两个红鸡蛋在脸上滚动,并说喜话“滚脸蛋/滚脸蛋/今年吃喜果子/明年吃喜蛋”,称“开脸”.

⑦昊天闺极:比喻恩情深重.见《诗·小雅·蓼莪》.

参考文献:

[1]周玉波.中国喜歌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4][5][6][7][9][10]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江苏卷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江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

[3]辛子方.海州童谣民歌小调集锦[M].台北:辛氏书房,2000.

[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本文点评,此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海州喜歌和风俗文化和体现方面的风俗文化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风俗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为贵:汉朝接管河西体现的玉文化精神
摘要河西是历史上多民族你来我往、居无恒主的地区 匈奴浑邪王率众归汉,是西汉历史上的大事,是抗拒单于苛暴枉诛而采取的求生之举 河西之纳入汉朝版图 ,本是得之于匈奴浑邪王的献纳;汉朝和平接管河西,并非.

将北部湾海歌引入地方高校音乐课的探析
摘要我国拥有5000年的文化传承,诞生了很多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其中北部湾“海歌”题材广泛、丰富多彩 把北部湾“海歌”引入地方高校音乐课程中对保护和传承.

杜甫《夔州歌》中百牢关地理位置考述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一“夔州险过百牢关”句中百牢关之地望,依据杜甫之行踪和武元衡、郑馀庆、元稹、于邺……人诗之意境,以及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记载考证,当在梁州三泉县西南之嘉陵.

传承广西北部湾海歌意义深远
【摘 要】广西北部湾海歌在中国享有盛誉,数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海滩风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加深了民族底蕴;加强了民族归属感,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更好地融入地方高校音乐艺术教育.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