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道德修养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和叙事传输说服策略: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道德修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21

叙事传输说服策略: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本文是道德修养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思想道德修养和课程教学和法律基础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道德修养论文参考文献:

道德修养论文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论文思想道德论文道德的力量论文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摘 要]叙事传输通过故事的形式吸引人们高度的认知、情感参与,与故事世界中的态度产生共鸣,并把它带到现实世界,进而促使人们现实生活中态度转变的一种说服机制.文章从严肃与趣味并存、与学生认知相匹配、采用多种媒介等方面探讨叙事传输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启示作用,有助于增强对大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的说服效果.

[关键词]叙事传输;故事;说服;态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 09-0088-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促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当前大学生关心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法规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与解答,吸引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参与,从而改变现实中的态度,达到指引与教育的目的?

从观众喜爱与感动的几则央视公益广告中深受启发,如《打包篇》《筷子篇》《时光倒流篇》等.这几则广告避免用生硬空洞的口号向大众灌输道德观念,而是用叙事传输的说服策略,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生动故事引发人们内心的感动与共鸣,达到指引和教育的目的.

一叙事传输说服策略优势

叙事传输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吸引人们高度的认知、情感参与,与故事世界中的态度产生共鸣,并把它带到现实世界,进而促使人们现实生活中态度转变的一种说服机制.它是一个“整合了注意、情感和意向的独特心理过程”,当人们传输进叙事之中,因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叙事描述的场景身临其境,随着叙事情节的发展体验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即使当事人从叙事世界回到现实生活,其态度、信念,甚至自我概念都发生了改变,变得与叙事中相一致[1].在“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叙事传输可增强对大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的说服效果.

1 减少心理阻抗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论灌输遭到学生的抵抗,拒绝改变或者接受,甚至引发惯性的心理阻抗.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神情激昂,无比投入,学生无动于衷坐在下面,甚至玩手机、睡觉.已有研究表明,隐含在故事中的说服目的人们很少能感知到,这使得采用故事的说服方式不易引起人们反感.如果在课堂中,教师把要讲解的观点用叙事的方式传输给学生,当学生没有意识到叙事的说服影响时,就不会对暗含的信息产生怀疑,自然而然少些抵抗情绪.

2 认同叙事角色

对叙事角色的喜爱和认同可增加叙事的说服效果,并可以加强或减弱人们已有的态度[2].Cohen 定义认同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自我意识逐渐丧失,暂时被强烈的情绪所取代,并且与角色产生了精神上的联系[3].本质上,对角色的认同意味着将角色的观点看作是自己的,以及分享角色的生活,这种意识状态的改变是依靠传输进叙事世界实现的,当重新回到现实世界之后,人们因为和叙事角色发生了融合而改变了态度[4].社会认知理论观点认为,对于喜爱的人,人们更容易接纳和认同他的观点,甚至会模仿他的行为,纵使这个人物是虚构的角色.选择恰当的叙事传输,会增强人们对叙事中人物角色的认同和喜爱,不由自主接受了角色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甚至去模仿.角色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得被传输进的个体越来越和叙事人物相似.

3 强烈情绪反应

研究者认为,当人们的情绪状态与信息的情绪框架相匹配的时候,更容易被说服,传输可以使读者的情绪与叙事中蕴含的情绪高度保持一致[5].当人们集中精力对叙事进行理解,或完全被吸引进叙事世界,会使得个体暂时脱离现实世界,达到忘我境地,强烈体验着故事角色的情感.例如,有学生上课津津有味阅读小说,丝毫没有注意到老师走到身边,甚至已经下课都不知道,即使小说读完了,还半天回不过神,依然沉浸其中.当我们的情绪状态与叙事说服信息的情绪框架高度匹配,也增加了叙事的说服效果.

4 临场感的体验

Fazio 和Zanna 研究表明,如果个体直接体验了态度对象,则可以产生强而持久的态度[6].虽然读者知道故事并不真实发生,但传输进故事世界的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亲身经历故事中的事件,这种近乎真实的临场感在态度改变上具有强大的力量.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验:观看影视剧时,跟随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然而生活中的自己根本没有这样神奇的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一定亲身经历各种环境情景,通过不同媒介的叙述传输,可能觉得它描述的比现实更生动、更现实,我们正在身临其中.

二影响叙事传输效果因素

1 叙事的质量

叙事质量是叙事的结构、语言文采、呈现方式等是否有利于人们形成传输[7].在其它的因素都被控制的情况下,叙事质量越高,人们的传输程度将越高,传输的发生,必须要创造一个故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不仅能唤起人们的情感,故事人物和情景也必须被唤起[8].如果所选故事时间混乱,结构松散,逻辑关系不清楚,或者画面音质瑕疵太多都是叙事质量差的表现.比如,叙事角色的行为动机差异明显,叙事情节和人们常识相违背或者不符合当前人们的认知就很难达到传输效果.另外,叙事情节紧凑,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表达清晰,画面质地感强,所传达的信息具有时代感等能带来好的传输效果.

2 个体因素

若个体之前的知识或经历与叙事的主题相关则会有更高的传输性,并且个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叙事世界中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近的话也可以对叙事产生更多积极的评价[9].以“基础”课程为例,所选择叙事描绘的场景,叙事所传达的主题必须与当前大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和行为动机相匹配.此外,个体在想象力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叙事传输效果,如有的擅长以文本信息形式呈现叙事方式,有的偏好画面展开想象,有的侧重于声像资料.因此在课堂上,宜采取多种形式的叙事传输方式.

3 情景因素

叙事的媒介类型、题材形式、表达方式等情景因素也会对传输有一定的影响.依赖不同的媒介会有不同的传输效果,例如,文本类型的可自由控制阅读速度,能充分满足个体的想象空间,声像视频类的更容易吸引个体的注意力,带来丰富的视觉表象.因不同的个体对不同媒介类型的偏好程度不一样,至于哪一种更加优越,目前还缺乏实证研究.此外,人们对自己喜欢的叙事题材形式更容易传输进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学生们更偏好短小精悍的幽默喜剧、动漫等.还有研究表明,叙事的表达方式也可能影响传输程度,如果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可以增加对叙事角色的认同感.

三课堂教学中叙事传输的启示

1 严肃与趣味并存

“基础”课程有严谨科学的理论学习.理论学习只有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生动而具体,特别是知行结合,应用于生活实践方能凸显该课程的意义.叙事传输是一种有趣和令人愉悦状态,人们渴望获得传输体验[10].将教材内容有机的融于叙事中, 可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学习到相应的理论知识,并且由叙事创造一种态度改变的契机,促使在生活实践中行为、立场的转变.例如,在“基础”教材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制体系”,为了更好地理解宪法的涵义,培育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播放了时长5~6 分钟的动漫视频《动画宪法》《法治路,中国梦》《不做沉默的羔羊》等,画面精美,语言通俗易懂,叙事情节生动紧凑.通过长长尾巴,萌萌的大眼睛卡通形象———阿普,用第一人称方式把严肃、枯燥的理论阐释出来.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宪法的含义、地位、作用,理解了中国梦与法治的关系,感受到了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体会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与学生认知相匹配

传输相关理论表明,个体先前知识储备,经历背景会影响传输质量.“基础”课教材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有密切联系,有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如一些基本概念:宪法特征原则、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内涵、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等,还有一些与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的内容: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等.在选择叙事材料时,既要参考已有的知识基础,又要避免简单重复,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思想特点.“基础”课程是大一新生的必修课,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存在一定程度差异,特别是文科和理工科专业之间,普通专业和艺术类专业之间,这要求教师在组织和选择叙事材料时,充分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掌握其认知特点.

3 采用多种媒介叙事传输

罗兰·巴特曾说:“这个世界的叙事数不胜数,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述.”《基础》课程授课内容既要讲清楚每一章节的重难点,还要了解青年学生成长新特点,体现党和国家的新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育的新需求.叙事传输的媒介多样化有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例如,用文字材料形式呈现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让大学生体会自己和外部世界是紧密联系的.在学习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因内容和中学有一部分重复,学生有疲倦感,“爱国”只是停留在表面.在观看了动态图片《国家地理》航拍的《鸟瞰中国》,航拍了大半个华夏,悠然发现中国是最美的国家,一定要去祖国各地大好河山看看,尤其看到自己的家乡原来在空中看是那么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统一”的使命感油然而生.BBC 派几个英国人来中国体验了一把原汁原味的春节,以他们的视觉拍了一部《中国春节》的纪录片.看完后,很多学生泪奔,泪水中有民族自豪感,文化的自信.因为个体的差异性,不同媒介进行的叙事传输带给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是不一样的.课堂是差异性与共性并存,采用多种媒介进行叙事传输有助于提高受众面.

4 课堂教学叙事传输面临的问题

什么样的叙事可以引起更高的传输水平,达到更好的说服效果?已有研究表明,叙事的质量,即精心设计的生动故事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经典文学作品、电影、优秀纪录片等都是质量很高的故事材料,教师如何利用它作为介质传递自己的观点?教师自己在创造含有目标观点的故事时,能否找到一个通用的模式?即故事的时间、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述等哪些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哪些可以忽略,在故事中占有比例如何?这需要在日后课堂教学中深入探讨、研究.

本文结论:此文是一篇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课程教学和法律基础方面的道德修养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道德修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考核方式改革实践
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功能
王若宇  蒋 捷(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120)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普通高……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基础载体,承担着传授法治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培育法治情感的重要使.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
摘 要随着经济增速加快,推动社会各行业发展,同时对大学生也有全新的思想要求,需要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自我自主、自信自重的思想意识 而传统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模式存在局限性,无法在新时代下承担起教育使命 因.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应加强民族法制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民族地区高校,这门课的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大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相关的民族地方法.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