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结构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A是B之父隐喻结构的认知构建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结构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5

A是B之父隐喻结构的认知构建,本文是结构论文写作技巧范文跟隐喻和父隐喻结构和认知构建研究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结构a类期刊有哪些毕业论文结构b站投稿

摘 要:“A是B之父”隐喻在汉语中使用广泛,它蕴含着丰富的隐喻内涵.文章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收集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A是B之父”隐喻表达的语料,将汉语中“A是B之父”隐喻分成三种类型,从词源、认知、文化等角度探讨该隐喻结构的认知构建,以及其背后的认知理据.研究表明:该结构的每种类型都有其特有的认知理据.

关键词:“A是B之父” 隐喻 认知理据

一、引言

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或者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2012).人际间的相互称呼语(也叫称谓语)(addressing terms)是日常交往中最经常发生的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语音符号,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综合体现,暗含着一个民族历史的、文化的积淀(赵亮,2003).“A是B之父”(本文的“A是B之父”结构也包含“A被称为/誉为B之父”“为……之父”)隐喻是涉及称谓语的隐喻结构之一,其运用相当广泛.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A是B之父”隐喻结构的认知构建,包括目标域A的选择规律,“B之父”与A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A是B之父”隐喻的分类

本文的语料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由于该语料库不是专门的隐喻语料库,本研究首先通过人工将“A是B之父”结构中的隐喻结构识别出来.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隐喻识别的误差,确保语料的权威性,研究人员交互对其进行了识别.

从该语料库中,我们发现“A是B之父”的语料总数达到1486项,其中常规意义,即A与B之间在生物学、社会学或法律上存在父子关系,共计312项.然后,根据剩余的1174项隐喻表达中目标域的特性将其分为人物类、事物类以及抽象概念类等3种目标域类型;最后,对“A是B之父”隐喻的目标域进行分析和阐释.

为了就“A是B之父”隐喻中的映射关系进行探讨,我们从语料库中搜集出所有具有典型代表的语料进行分析.

A.人物类

(1)被称为“美国金融之父”的汉密尔顿继承了莫里

(2)同时诞生.社会学之父——孔德创立第一社会理

B.事物类

(3)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

(4)金沙泉水比作为茶之父,把阳羡茶比之为子女,

(5)祁连山是河西大地之父,它那宽阔雄厚的山体是

(6)为“王国一切栗树之父”的那棵印度栗树,正是

(7)峰,被誉为“万山之父”.乔戈里峰山区气候多

(8)昆仑山号称“国山之祖,冰山之父”,长江黄河

C.抽象概念类

(9)牢.——权力是真相之父,说权力就是真相也行

(10)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二者的“离异”,是

(11)副官说,战争是万物之父.“每一代人都要经历

从这些例子中,不难发现,它们结构相似,内涵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在前人对称谓语隐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A是B之父”隐喻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发展称谓语隐喻研究.

三、“A是B之父”隐喻的认知构建

“A是B之父”隐喻是从具体隐喻表达中抽象出来的结构,在日常运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结构是借用称谓语中“父亲”的概念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来理解和体验其他概念.这是属于不同概念系统的跨认知域映射(李文中,2015;孙毅,2013).目标域A和B之间彼此关联,它们之间存在某种“父子”或者“父女”关系,而这种“父子”或者“父女”关系与生物学、社会学、法律学上的“父子”关系是有所区别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隐喻包含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蓝纯,2005).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是系统的,且是受“恒定原则”(Invariance Principle)制约的.该原则的内容是“隐喻映射以一种与目标域的内在结构相吻合的方式保留了始源域的意向图示结构”(Lakoff,1993).因此,在运用“A是B之父”概念隐喻时,人们通常将“父亲”这一形象的相貌、神态、情感等特征投射到目标域A当中,也就是说,“父亲”这一概念的文化、社会、认知背景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目标域A的选择.表一显示,“A是B之父”的隐喻意义中,目标域为人物的种类占据了75.8%,而事物类和抽象概念类分别占总数的2.6%和0.6%.下面将探讨不同类型“A是B之父”隐喻结构的认知构建.

(一)目标域为人物类

生物学上,子女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Y染色体是严格的父子相传的基因组片段,Y染色体上稳定的SNP突变可以永远在父系后代中流传,可以构建可靠的父系基因谱系.社会学上,父亲代表了养育与教养子女成长的男性;法律上,男性也可以经由合法的渠道,领养子女,或与有子女的女性结婚,进而成为该子女的法定父亲.

在例(1)和例(2)中,其隐喻的结构分别为“汉密尔顿是美国金融之父”和“孔德是社会学之父”.在这两个例子当中,他们的目标域是“汉密尔顿”和“孔德”.汉密尔顿与美国金融,以及孔德与社会学之间都不存在生物学、社会学、或者法律上的“父子”或“父女”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人们在表达这两个隐喻时,将“父亲”的概念投射到了汉密尔顿和孔德身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是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他提出整顿财政,带领美国从混乱不堪的财政危机中走出来,他为美国财政状况的恢复做出了卓越贡献.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他为社会学理论开拓了道路,在学术研究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汉密尔顿是美国金融之父”隐喻中,将社会学上“父亲”养育、培育子女的特征投射给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他提出整顿财政,构建美国货币金融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培育”了美国金融,推动其发展.孔德作为社会学的创始人,是社会学“生命”的创造者.子女是父母共同孕育的生命,父亲是子女生命的创造者之一,没有父亲的存在就不会有子女的出生.基于这一性质,人们认为没有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就不会有社会学的产生,因此将孔德隐喻为社会学的父亲.综观语料库中所有目标域为人物类的“A是B之父”隐喻结构,都属于上述映射.

(二)目标域为事物类

“A是B之父”隐喻的第二种类型为目标域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体的、有形的事物.隐喻是以相似性为基础,是由一个范畴映射到另一个范畴的过程.人们按照完形心理学的相似性原则,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看作是一个单位,从而使得本体和喻体从一个域向另一个域投射(束定芳,2000).

在事物类型之下,我们将“A是B之父”隐喻分为两种不同的次类.第一类是,A与B属于不同范畴的事物;第二类则为,A与B属于不同范畴.上述例句中,例(3)至例(4)属于第一类.受喻者要正确理解施喻者的隐喻,就必须借助自己的世界知识、对社会常规的把握、人生经验、记忆以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洞察力和感悟力(王文斌,2007).在甲骨文中,“父”字的右边是一只手,左边是一根手杖,因而,汉语中有“执杖者为父”的表达.“五十而杖于庭,七十而杖于乡”,凡是执杖之人,都会备受尊重,这是中国尊老的一种传统.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地”具有神圣性,“天地”的最大功能就是孕育生命,具有生态的意义(陈望衡,2014).将天地看作是世间万物的“父亲”,实际上就是将“父亲”生物学上的概念映射到了“天地”之上.天地浩瀚,古代中国人以“拜天地”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尊敬.因而,“天地”如同“父亲”一般受人敬重.在人类文明早期,人们探讨世界的组成时,认为“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龙王”就是古代中国百姓对水的神化.“金沙泉水”对于“茶”而言,就像是“父亲”对于子女,在其人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角色.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山岳有着无限的崇拜.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山峰具有高大雄伟和人们难以接近等神秘性,二是山林为人们提供了丰厚的猎物和其他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李元元、刘亚,2011).将祁连山隐喻为河西大地之父,是因为对于河西大地而言,祁连山宽阔雄厚的山体就像是父亲厚实的肩膀,而它丰富的物产资源养育了河西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人.

在例(6)、例(7)和例(8)中,A与B属于同一范畴.“那棵印度栗树”“乔戈里峰”和“昆仑山”在它们自己的领域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那棵印度栗树”是“其他栗树”的源头.在这一类型中,“父亲”域中的尊重和孕育概念被映射到其目标域中.

(三)目标域为抽象概念类

“A是B之父”除了能表达人物类和事物类隐喻外,还能通过“父亲”概念对抽象概念进行隐喻.“权力”一般与强制性和惩罚性相关联.现代汉语词典对“权力”的定义包括,政治上的强制力量以及职权范围内的支配力量(2012).然而,在“父”字的甲骨文写法中,左边的杖代表着威严.一方面,父亲的威严强制子女遵照其要求,以达到某种目的.另一方面,“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对子女的管教属于其“本职工作”. 在表达“权力是真相之父”隐喻时,将“父亲”的文化概念中所具有的“威严”“强制”以及“职权”投射给“权力”.“权力”与“真相”的关系就像“父亲”与子女的关系,“真相”服从于“权力”.

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出“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者精神财富的活动(2012).“劳动是财富之父”所表达的内涵意义即为劳动创造财富.从生物学角度而言,就像“父亲”与母亲共同创造子女一样,“劳动”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创造“财富”.

战争是不同集体之间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等目的发动的武装斗争.在原始社会中,战争是部族与部族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山林等自然财富而引发的冲突.凡战争的目的都是为集体和组织获取“财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父亲”是整个家族的主心骨,承担着供养家庭的责任.在“战争是万物之父”中,战争为集体所获取的财富被看作为父亲为家庭提供的收入.在这个隐喻表达中,“父亲”所蕴含的家庭以及获取收入的意义投射给“战争”中所涉及的集体和收获.

四、汉语 “A是B之父”隐喻理据分析

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然而,这些认识方式都是基于人类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受心理和文化的影响,不同的认识主体会形成不同的隐喻表达.“A是B之父”隐喻结构看似简单,但背后蕴含着人类概念与感觉之间的联系,其形成过程其实折射出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陈晦,2016).一个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与其基本概念的隐喻结构有着密切联系(Lakoff、 Johnson,1980).因隐喻“既包括认知主体对外部环境的直接感知,也包括人与环境长期互动而形成的主观经验”(Evans,2009),所以通过隐喻表达出来的语言现象都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

(一)与自然互动的结果

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农耕文明的发展与“山”“水”“天地”等自然事物密切相关.因此,这些自然事物对文明的重要性就影响着人们如何认识这些事物.在目标域为具体事物类型时的“A是B之父”的结构中,基于对自然界“山”“水”“天地”等形状以及对“父亲”外形特征的感知,将“山”“水”“天地”等某一方面的特征与“父亲”的特征联系起来,把“父亲”的特征映射到自然界中不同事物上,借“父亲”的概念来描述其他事物,用大脑认知系统中对“父亲”概念的各种经验和认知知识用来构建自然界中其他的概念域.中华文化中对“山”“水”“天地”的理解中大都有“宏大”之意,这与我们视线中的此类事物相吻合.

(二)受思维习惯影响的表现

隐喻除了反映民族与自然互动,还体现出了民族思维习惯.“A是B之父”隐喻结构的构建反映一个民族对“父亲”的态度、观察视角、传统观念等.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父亲”作为一家之长,受家族成员尊敬,具有不可违背的权威.所以,在运用“父亲”这一概念作为始源域时,目标域一定与“父亲”在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意义相一致.

(三)大众心理特性的呈现

大众心理特性是普通人们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内在形成的对外部客观存在和相互关系的心理反应和行为特点(陈晦 2016).譬如,人物类隐喻占所有“A是B之父”隐喻类型的70%以上.因为人类社会发展以来,不同的人为各个科学领域、各个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了解和认识不同的理论或领域,人物类“A是B之父”隐喻便成为了认知媒介,这表明“A是B之父”隐喻的选用与大众的心理特性相一致.

总之,“A是B之父”隐喻的形成,既体现出民族文化的丰富,语言表达的多样,也让语言使用者对目标域的特征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五、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发现“A是B之父”隐喻结构背后承载着汉语深厚的文化、社会内涵.该结构中目标域和始源域的选择绝非偶然,它们是语言使用者的大脑认知系统从历史、文化等角度对其进行仔细比对后产生的,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全过程.直到今天,“A是B之父”隐喻结构仍在不断发展中,人们根据自身所处情况运用该隐喻表达.语言学习应该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真正掌握语言的内在规律,从而达到将语言“内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赵亮.试论“语言是社会的镜像”——称呼语的社会语言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2):51-53.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16.

[4]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2-251.

[5]孙毅.基于语义域的隐喻甄别技术初探——以Wmatrix语料库工具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4):10-16.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72.

[7]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25.

[8]陈望衡.“天地”与“自然”——中国古代关于“自然”的概念[J].世界建筑,2014,(2):22-23.

[9]李元元,刘亚.中国古代的“山岳崇拜”及其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J].建筑与环境,2011,(1):8-10.

[10]陈晦.“植物是动物”概念隐喻在英汉植物名中的投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3):70-77.

[1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22.

[12]Evans,V.Semantic Representation in LCCM Theory [J]. John Benjamins,2009:27-55.

(朱雅婷,徐李洁 湖南湘潭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411201)

评论,该文是一篇适合隐喻和父隐喻结构和认知构建研究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结构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结构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汉语语言中有A无B构式新解
作者简介徐爽(1991),女,汉族,辽宁省凤城人,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16202“有A无B&rdquo.

二维码之父王越:15年造一个小巨人
1994年, 日本DensoWe公司发明了QR码,它的名称来自英文“QuickResponse”的缩写 QR码由于免费开放授权,在应用端得以流行,后来成为二维码的代名词 年轻.

张小龙:微信之父的起承转合
程序员的转折点张小龙1969年出生在湖南邵阳,研究生毕业刚好赶上国内互联网行业刚起步,斗志昂扬的张小龙并没按部就班到国家电信机关工作,而是低调地选择前往广州,投身互联网大潮 张小龙在上班之余完成自己的.

田家炳:中国百校之父将慈善视为毕生事业
166所中学、90余所大学、40多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有这样一位老者,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在中国捐献了300多所学校,他就是田家炳 7月10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