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格式>材料浏览

关于中华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跟甘肃: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中华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0

甘肃: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本文是有关中华自考毕业论文范文跟中华文明和甘肃和发祥地有关论文范文集.

中华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少年杂志中华肿瘤防治杂志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华物理医学和康复杂志

甘肃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 ,在文明的里程中长期占据着主流位置.甘肃大地为中华文明做出持续的、从未中断的贡献,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尘雾,在细致的梳理中还原其被掩埋已久的光华.同时,不同历史时期,甘肃大地为中华文化奉献的精神产品,总是成为 个时代的标志,牢牢镶嵌在民族记忆当中,成为中国人灵魂的部分.

甘肃大地上的灿烂文明

在周口店“北京人”被发现的当年,沉迷于考古发掘的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兴奋中沿黄河向西,继续他的仰韶文化探寻之旅.以兰州为中心,甘肃、青海河湟流域的二级台地是他的目标.在甘肃临洮马家窑,发掘出大量堪称绝品的彩陶,和仰韶文化年代相近(前3300—前2050).这让安特生惊喜万分(1945年,我国学者夏鼐把安特生在马家窑的发现命名为“马家窑文化”),同样也是他与甘肃因缘的开端.随后,他于1924年发现齐家文化(前2100—前1600)和辛店文化(前1600—前600).

单纯从时间意义上说,揭开中国1日石器时代研究序幕的功劳,还不应该归于安特生,而是另 个西方人——法国神甫兼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并且,中国最早发现1日石器标本的地点也不是河南仰韶,而是甘肃庆阳.

1920年6月4日,桑志华神甫在甘肃庆阳的庆城县辛家沟发现了 块石英岩石块,它的形状像 个锥状的手斧,高4 5厘米,称之为石核,年代为距今1 8万年.8月1 0日,他在赵家岔又发现了两件石片刮削器,石片距今约1 0万年.桑志华在庆阳的发现,比安特生在仰韶的发掘早了年.

根据后来甘肃境内的大量考古发掘证明,远在二十万年前的1日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而在人类活动之前,这里就有蓬勃的生命记录:1947年,在兰州红古发现马门溪龙;1 973年3月,庆阳合水县发现黄河象;1 978年4月,庆城县发现环江翼龙;1973年,和政县发现和政羊;2000年,发现兰州龙、甘肃乌、恐龙足印……

这些直上溯到侏罗纪的发现,可以证明甘肃大地孕育生命的土壤极其肥沃.远古时期的甘肃,气候温暖、湿润.低凹地丰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丛,台地上疏松的黄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种动物,为原始人类生存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正因此,这里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安特生将在中国收集到的大量彩陶带回瑞典后,与东南欧及中亚带文化进行了简单类比,得出“中国彩陶源于西方”的结论,直到晚年才改变自己的观点.但他的说法最终被大地湾的考古新发现所推翻.

1978年,甘肃秦安大地湾发掘出比仰韶文化和半坡文化更早的文化形态——大地湾文化.其中,大地湾期文化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的三足钵等200多件紫红色彩陶,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说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是中国彩陶的起源地.从探究文明进程的角度来说,这惊人的发现,让中华文明可以确切证实的历史提前到了8000年前.

大地湾的考古发现还有更多兴奋点,包括农业、文字、建筑、绘画等有关华夏文明进程的重要内容:

——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大地湾期出土的炭化稷标本,将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时间上推了1 000年.

——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大地湾期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10多种彩绘符号,这些符号与过去国内最早发现的西安半坡陶器相比,刻画符号的时间早了1 000多年,且有些符号与半坡符号基本样.虽然这些神秘符号的意义至今未被,但专家们认为,它们可能就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

——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距今5000年的大地湾四期文化发掘出的 座编号为F901的建筑,是目前所见我国史前时期面积最大、工艺水平最高的房屋建筑,开创了后世宫殿建筑的先河.

——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F901宫殿式建筑主室,全部为料礓石和砂石混凝而成,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这与古罗马人用火山灰制成的水泥同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

——中国最早的绘画.大地湾编号为F41 1的房址地面上发现的幅黑色颜料绘制的画作,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独立存在的绘画.这幅长约1 2米、宽约1 1米、保存大部完好的地画,改写了中国美术史,将其前推了2000多年.

令人惊叹的是,如此众多惊京人发现还只是大地湾遗址总面积1.34%的发掘成果.

甘肃境内的考古发现,从大地湾文化到马家窑文化,再到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火烧沟文化,所呈现的是甘肃大地上曾经灿烂的文明,是个被湮没在历史记忆深处的文化源流.而敦煌遗书、居延汉简、西夏碑、天水秦墓等伟大发现,又使模糊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在传说与信史之间

和世界其他古老的文明 样,中华文明也是从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开始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伏羲、神农、黄帝、蚩尤、大禹、西王母……这些文明萌发阶段的神话和传说,大多数发生在甘肃地域或者与甘肃大地密切相关.在考古研究的佐证下,缥缈的传说渐渐清晰起来,让我们看到了 条可辨的脉络——中华文明在甘肃大地生发和传承的过程.

让我们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形象,来检索文明的履历. 伏羲 中华文明的第缕曙光是从甘肃大地上升起的.其标志就是伟大的伏羲,而证据就是大地湾的考古发现.大地湾文化的另 个重要意义,在于使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忽然找到了 种几乎可以触及的实证对应.

与此前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主角不同,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人文体系的建立自他开始.传说中的伏羲,蛇首人身,能呼风唤雨.这个形象与从天水出土的两件人面鲵鱼(原始龙)彩陶瓶上的形象惊人地相似.而去除神异的成分,把他还原成人的时候,我们看到,传说中的三皇之首伏羲出生在甘肃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静宁县南带),大地湾恰好就在古成纪地域,周边沿革下来的地名、地貌与传说也非常吻合.因此,可以认为,这里就是伏羲部族曾经活动的主要区域,他的主要贡献就完成在这片土地上.

关于伏羲的年代,传说中的时间跨度非常之大.而把传说中的主要事迹与文化分期对应分析,我们可以把伏羲看作是新石器时代的个部落领袖.他的生活年代可能就在大地湾文化时期.这就让我们完全有依据展开美好的想象,把大地湾的发现与伏羲的传说对应起来.

他是个思想者、行动者和建设者.他带领先民在艰苦的实践当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他看到蜘蛛结网,就教大家用绳子做成网罟,打鱼方便了许多;他把野地里的谷物拿来栽培,发明了农业种植;驯顺的猪、羊在附近的草滩上养起来,比捕猎要轻松很多;脚底下的黄土和泥烧制成了陶,盛水、煮饭就有了器物;谷物、肉食要用火煮熟来吃,不再茹毛饮血……文明的形态在漫长的日子里形成了.

生活慢慢改善了,人民依然蒙昧.伏羲于茫然之中盘坐于卦台山,仰观天象,俯察地形,观察乌兽文采,体味草木荣枯.忽 日,眼前河水中 匹龙马负图而出,直落河心分心石上.分心石幻化成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卦爻分明.伏羲据此洞察天地玄机,创制了八卦图: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震为雷,巽为风.以此反映世间万物的形状变化,解释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八卦后来衍生为影响中国文化体系的奠基之作-《易》.

成纪的天地,看得久了就太局促.于是,伏羲带着族人向东迁移,经由三迁,从渭水之滨走向黄河平原,最后在陈(今河南淮阳)建都.三迁的过程就是文明传播的过程.虽然没有考古证据明示这个过程,但是可以认为伏羲部族的影响是极大的.这个部族在迁徙流转的过程中,把文明和血脉播撒到了广大的地域.直到今天,汉族、苗族、彝族等都视伏羲为共同的祖先,可见其影响之广.

常常与伏羲相提并论的是女娲.在上古神话传说中,女娲是创造人类的伟大母亲,也是三皇之 .传说在伏羲之世,她辅佐伏羲治理天下.伏羲之后,群臣推举她即位,号娲皇.相传,今天水市秦安县陇城乡就是她的诞生地,谓“娲皇故里”,就在伏羲出生的成纪地区.从其嫁娶婚配之神的地位看,女娲的生活年代也是在大地湾文化时期.

关于女娲的传说,最重要的是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这些传说是人类创世纪的东方版本.而伏羲兄妹成婚的故事则和西方诺亚方舟的故事属同类型.

伏羲、女娲的神话与传说,是人类早期记忆的口头遗传.这些传说与神话,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发展方向.尽管其中有许多荒诞不经的成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文化的最早成就出现在西北黄土高原的渭河流域.甘肃大地是中国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 .从大地湾的发掘可以看到,距今8000年前,这里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明.而在仰韶时期的大地湾,文明已经比较发达了.

位列三皇最后位的神农氏,很明显已经是成熟农业时代的象征.有的说法里,把他和炎帝合为身.神农氏的出生地在今陕西宝鸡带,他的部落活动在今渭水下游,与伏羲、女娲的活动地区相邻.

黄帝 当时间进入距今5000—4000年的时候,五帝的时代来临了,这可以对应到考古文化分期的仰韶文化中期.这个时候,神话的成分已经淡漠了许多,很多传说已经有可能验证了.原始氏族公社开始解体,新的社会形态出现.

黄帝为五帝之首,姓公孙(说姓姬),名轩辕,号轩辕氏、有熊氏,传说诞生在今甘肃清水县轩辕谷.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说: “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邦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他的部族兴起的地区就在甘肃庆阳 带.而他的归宿也在甘肃境内.根据典籍记载和学者们的研究结论,真正的黄帝陵在子午岭西侧的甘肃正宁县五顷塬乡,而不是陕西的黄帝陵.

黄帝时期,生产力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个个部落崛起于丘陵、河谷和平原.当弱小的部落需要结合成强大的群体的时候,黄帝应运而生了.他先以战争的手段将炎帝的部落统 ,从而形成了华夏族.在经过“涿鹿之战”消灭蚩尤后,平定了天下,形成了个早期国家的形态,获得了对广大地域的统治权.他的疆域西至平凉崆峒山 带,东到大海,南面到了长江沿岸,北面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黄帝身上还有“人神合 ”的成分,相传他最后乘龙飞升,位列仙界.在和炎帝的战争中,他统帅10万神兵、10万鬼族、10万人众,以天上的猛禽作旗帜,以地上的猛兽作前驱,战于阪泉之野,经三战而得胜.但是很明显,他自身人间君主的形象已经远远大于神异色彩了.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4000年,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1923年,瑞典人安特生最早对马家窑遗址进行调查发掘,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存和广河的半山遗存合称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也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20世纪40年代,临洮寺洼山遗址被发掘,马家窑文化才得到学术界承认,向世人展示达到世界巅峰的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经历3000多年的发展,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文化类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相承、相似的因素很多,关系密切.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其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广河地巴坪以及兰州的青岗岔、花寨子、土谷台、白道沟坪与永昌鸳鸯池和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

1 988年,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在成为天下共主19年后,黄帝西行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如今,崆峒山还有摩崖石刻“黄帝问道处”,以示纪念.

这是段有意味的对话.黄帝问: “我听说先生明达大道,故愿请问道的精粹.我想取得天地之精华,以佐助五谷生长,而养育人民.我又想获得掌管阴阳的本领,以利群生.怎样才能达到我的愿望呢?”广成子说: “你所要的是事物的本质,所追求的乃是事物的残渣!如此多欲,怎能与你交谈道的精义呢?”黄帝大为惊讶.回去居别室静思三个月后,恭恭敬敬地再次到广成子修行的石室外,膝行而进.问: “听说先生明达道的精华,请问怎样修身才能长生久视(”广成子回答说: “好吧!来,我告诉你.道是没有穷尽的,但人们误以为它有终结的时候;道没有法则可以衡量,但人们却以为他有极致可以探究.”问道的结果是黄帝由此获得养生和治理天下的致道——以人为本,天人合 ,和谐共生.

这段传说还有另个版本:黄帝上崆峒山是为了向广成子问医.晋葛洪《抱朴子·登涉》记载: “昔圜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也.”美国学者W.爱伯哈德将此说编入《中国文化象征词典》,认为历史上黄帝的部族发生了瘟疫,从广成子那里寻求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也是西方人对中国传说故事的认同.

去除神异的色彩,黄帝的人间形象被学者们认为是早期北方强大部落联盟的领袖.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巨大,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诸多:炼石为铜,造指南车、舟车,做宫室、瓦甑、旃冕;他的正妃嫘祖教民栽桑养蚕,抽丝制衣;臣大挠制定天干地支历法,俗称“黄历”;史官仓颉始制文字……

“歧黄之术”是对中医的别称,也是黄帝时代最重要的创造之 ,是后人根据黄帝和大臣歧伯的对话整理成书的.虽然传说还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说明在很早的年代,中国医学就已经诞生,并且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

歧伯就出生在今甘肃庆阳,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原始宗教大师,又是博学多才的博物学家,辅佐黄帝成就大业.皇甫谧在《帝王世纪》里说: “歧伯,黄帝臣也,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而褚证《褚氏遗书》中说: “素问者,黄帝与歧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歧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出于歧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 《》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古代众多医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歧伯的贡献最大.所以,中医又称“歧黄之术”,歧伯也被尊为中医鼻祖.

可以认为,黄帝时代农耕文明邦国的基本形态已经具备,社会运行的基本组织元素——文字、历法、医学、社会机构等已经建立.虽然这当中有的是后世附会在黄帝身上的,但是可以确定,黄帝开启的时代完成了伟大的跨越,进入了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的青铜时代.

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大幅提升,对美的追求也因为衣食足而生发.艺术出现了,伶伦作律,荣猿制钟和五音,人民有了音乐生活.正如把切发明创造归功于黄帝 样,古人也将铜镜的使用说成起始于黄帝.对镜贴花黄,镜子出现了,人民的爱美之心也可以体现了. 《轩辕黄帝传》说: “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1975年和1976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承马台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先后出土了两面铜镜,其年代据碳十四法测定,距今4000多年,属原始社会的解体时期——正是黄帝的年代.

同样,在距离兰州很近的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的世界唯 的面条遗迹,也证明了同时代农业文明已经发展到的高度.

自黄帝始,先后传颛顼、帝喾、尧、舜,是为五帝.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以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分为七星墩、秦魏家、皇娘娘台三种类型,因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其主要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境内黄河沿岸及渭河、洮河、大夏河和湟水流域,南达白龙江流域,宁夏南部、内蒙西部也有发现,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四省区.共发现遗址350多处,除了广河的齐家坪遗址之外,较著名的有甘肃永靖大河庄遗址、秦魏家遗址、武威皇娘娘台,青海乐都柳湾遗址、神木石卯梁遗址等.

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已相当发达,各氏族都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手工业生产比马家窑文化有很大发展.制陶技术和纺织业进步明显,制陶工匠已掌握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窑技术.青铜冶炼技术开始推广,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在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内,尤其甘、青境内,曾出土有数量众多、质量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器类在30种以上.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

大禹 大禹的时代在距今4000年左右.除了出生的神异色彩,大禹已经完全是个群众领袖的形象,完成了神话传说主角从神到人的转变.到了大禹的时代,传说的核心是治水.他继承了父亲鲧的事业,但是把父亲“堵”的方式转化为“疏”的办法.

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关键工程主要在甘肃境内.

首先治理的是水患最烈的黄河.大禹循河而上,至积石山,见河被高山阻挡,壅塞漫溢,他率万民凿开河道,引河水入大海.又说他梦中得神仙授予宝剑,劈开了积石山.这条凿开的河道就是今天的积石峡——条长25公里的峡谷,两岸壁立干仞,崖壁上斧凿之痕历历可见.积石峡中有禹王石、大禹斩蛟崖、天下第石崖等,作为见证.这道峡谷后来被称为“积石锁钥”,是汉地进入青、藏的主要孔道,也是丝绸之路的要道.

导河积石之后,大禹又找寻源头开辟水道,将渭水导入黄河.典籍中还有他“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番冢导漾,东流为汉” “导弱水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等记载.岷江、弱水(今黑河)以及漾水(西汉水)都在今甘肃境内.

以当时的生产力,借用简单的工具实施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可以设想,在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以大禹为首领的人民与水患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个时期的入民开始了与自然的自觉斗争,摸索并掌握了 些自然规律;生产力水平也大幅提高,依靠群体力量,有组织的生产行为已经成为社会主流,并且取得了伟大的成果.而大禹在这个过程中也建立了绝对的权威.

大禹治水的传说,还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精神成果: 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领导者勤政风范;二是变“堵”为“疏”的治世态度.这些都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血液当中.

远古的传说,今天无法验证.但是可以确认的是,从伏羲到黄帝,再到大禹,完成了中华文明的创世阶段.华夏民族形成,华夏政权的基础已经确立,中国的国家形态出现;在社会生产和人文精神上都确立了规范和准则;形成了生产的基本形态和精神形态;已经有了比较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西王母 在神话与传说的时代,西王母这个形象不可回避.西王母与甘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关于西王母的传说,在历史上的跨度大概有3000年之久.黄帝时代, 《山海经》说她: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法戴胜.”到了周穆王的时代,她成为能歌善舞的美妇人.而在汉武帝时代,她已经是高高在上的神仙了.西王母的传说最后和三皇五帝起,构成了中国的神话传说体系.这说明在很早的古代,文化交流就已经非常频繁.华夏文化在起步阶段就呈现为多种文明因子的组合.

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最著名的是作为战争同盟者,助黄帝打败蚩尤.相传黄帝与蚩尤交战,陷于烟雾迷阵.西王母派使者送来符,上书: “天在前,太在后,得之者胜.”这个人首乌身的妇人还给黄帝传授了兵符战法,最终帮助黄帝在涿鹿战胜蚩尤,平定天下.

西王母与周穆王的瑶池相会,是人类历史上次伟大的约会,是两种不同文明形态的交会,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西王母作歌日: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作歌日: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传说中的瑶池就在甘肃泾川县.县城西2里有回中山,泾河与洇河会合处的山嘴上,北魏时期建有王母宫石窟.山阳有瑶池,泉出石窟,滴沥如雨.相传周穆王曾驾八骏游此.泾川古称回中,王母宫之山因名回中山,简称回山.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称: “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当地民间至今仍然盛传西王母故事,每年都到西王母宫庙会朝拜、许愿.

吴晗先生认为,西王母应该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 带的戎族或西戎的别名.另有学者认为,西王母应该是祁连山、青海湖 带部落的女性首领.那里的文明也延续了3000年之久.

透过美丽神话与神奇传说的表象,可以明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进入奴隶制国家形态之前,中华文明的基本架构已经明晰:政治体制、婚姻制度、农业生产、畜牧养殖、哲学体系、医药、冶炼、文字、历法、音乐、艺术、建筑……都已经建立或者成形.而中华文明的根基有很多就是在甘肃大地上建立的.

对于上古文明,我们只能凭着已有的知识判断,很大程度上是保守的思维,湮没了先民的智慧和光辉——他们甚至有我们今天无法达到的智慧.即使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先民创造的生活技能,还在直接惠泽当地的人民.有时候,会恍然觉得人类的进步步履其实很慢,我们比几千年前的先民,并没有智慧多少.这让我们有理由怀疑,历史的记录虽然在某个时段被中断了,但是那些传说并非都是荒诞不经的.考古发现虽然还不能完全对应支持美丽的传说,但是可以证明那些传说不是空穴来风.越来越多的发现,让模糊的故事变得逐渐清晰.按照这样的思路看待传说,会发现甘肃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国历史文化建设的过程、文化品格的形成都极其重要.

四坝文化

四坝文化是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的一种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因其首先在甘肃山丹四坝滩发现而命名,距今4000年左右,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东部哈密盆地一带.其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生产工具有打制石斧、石锄、盘状器、石球及磨制的石刀等.在甘肃民乐东灰山、西灰山遗址中出土了炭化麦粒,在玉门市火烧沟墓葬中的大陶罐中贮藏有粟(小米)粒.其墓葬的形制与葬式多种多样,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及二次(乱骨)葬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以双耳彩陶罐、四耳带盖罐和腹耳壶为代表.彩陶豆、双耳彩陶尊、方鼎、长方形多子盒等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并且普遍发现陶埙.随葬青铜器也较为普遍,以火烧沟墓地最为突出,清理的312座墓葬中有106座随葬有青铜器,有斧、凿、蠼、刀、镰、锥、针、锤、矛、、镞、钏等.此外还出土了一些金、银、玉器、海贝以及玉石权杖头等,反映了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并且还发现了一些有人殉或人祭的墓葬,说明当时可能已经进入初期奴隶制社会.

两个王朝的根基 功勋卓著的大禹,在他的晚年不再延续先贤禅让的美德,而把天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创立了夏朝——中国历史上第 个见于典籍的奴隶制国家.但是夏的面目是模糊的,至今依然没有关于夏的确切的、有足够说服力的考古证明.在殷墟发现之前,商朝的面容也是模糊的.甚至周的面容在相当长的时间也是模糊的,只存在于典籍当中.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始于公元前841年周召共和时代.也就是说,直到这个时期,才有确切的记录证明那段过往的历史.

但是,周的历史是鲜活的,在亲切的故事中,在伟大的诗经》里. 周道始兴之地 周人的起源是带有神异色彩的传说,是母系社会人伦关系的反映.但是周的兴盛强大却是在今甘肃陇东带的黄土塬上奠定的.

在夏王朝的孔甲年间,主管农事的不富丢掉了“农业部长”的职位,带领部族奔向戎狄之间.这里古称北豳,曾是黄帝部族生息繁衍之地,也是周人远祖的栖息之地.不窑统领周人在豳地休养生息,发展壮大.先后历1 2代,凡400多年.这里因此被称为周道始兴之地.

从不窑开始,居泾河、渭河流域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的周朝祖先改善耕作,开拓了我国最早成熟的农业.不窑率众实行定居农耕畜养,改变了这里以牧为主的格局.不窑的儿子鞠陶斩龙脉、治洪水,实行陶复陶居.陶复就是崖壁挖窑,陶居就是现在看到的地坑院.这两种根据黄土直立性特点发明的居住方式,冬暖夏凉,成为北方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的主要居住方式, 直延续至今.

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的发展序列和分布区域基本清晰,其范围主要在黄河、洮河、大夏河、湟水的交汇地带,向东可达渭河中上游.最早的山家头类型彩陶较少,主要分布于黄河、洮河、湟水的交汇地带,向东可达渭河中上游,时间不晚于距今约3400年;第二阶段为姬家川类型,即典型的辛店遗存,彩陶比例增大,主要分布于洮河、湟水以及黄河沿岸,分布面偏西,时代为距今3400~3100年;第三阶段为张家嘴类遗存,包括唐汪式陶器,分布区域更为偏西,已达湟水中上游一带,彩陶纹饰更为多样化,时代为距今3100~2800年前后.整个辛店文化从商代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

辛店文化早期遗存与齐家晚期遗存有十分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同时,辛店彩陶也接受了不少马厂类型彩陶的文化因素.另外,辛店文化的某些特征也被沙井文化吸收.

第三代公刘,也是第个出生在庆阳的周人领袖,是周先祖中功劳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他的主要功绩是率领北豳人南迁到公刘邑,大大拓展了豳地的疆域,在自然条件更好的董志塬、早胜塬发展了农业经济,并正式立豳国.这意味着周人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后群族实力增强.《诗经·大雅·公刘》《诗经·豳风·七月》记述了豳地农耕繁忙、欣欣向荣的景象,赞颂了公刘的功绩.公刘已经是个有着明确政治抱负的领袖,他以生产大发展——“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为目标,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为周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前后1 2代周族领袖前赴后继,完成了邦国经济实力的积累和农业文明的积累.

直到古公直父因避戎人侵扰,南迁下周原,称周人.后来文王治歧,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即使南迁之后,周人依然把这里作为战略重地.在关中平原迅速强盛起来的周人,反回头来征伐这里的方国部落.周文王灭商以前,战胜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扩展到密(今灵台县).这时期,甘肃境内有羌方、共(今泾川县北)、密(今灵台县西)等方国部落.通过征伐,周统治了这些地域,巩固了自己的后方.

更重要的是,周文王在灵台祭天,从*道义上确定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为以后灭商奠定了舆论基础.根据推算,灵台祭天的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1 1 27年.

周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成熟的农耕文化.周人发明的犁铧和“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直到今天还在偏远的农村使用.

这些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方式,保证了周的崛起,也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的中国农耕文化.

秦人崛起之地

周朝的终结者——秦,也同样崛起于甘肃大地.

秦的先祖最早要追溯到山东曲阜的东夷人.在商与夏的战争中,秦人的祖先费昌为商汤驾车,以战功封侯.后来被派去“保西垂”,西迁到陕、甘交界处.在场反叛周的战争失败后,东地的秦人又被迫西迁,与“保西垂”的西地秦人合并.赢姓秦人崛起于西方,从此开始.

非子是秦人中兴的关键人物.秦人本以游牧、狩猎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善于养马,“好马及畜,善养息之”,所以,他的首领非被周孝王后来封为“附庸”, “邑之秦”——在秦亭(今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南)箐城建邑.周孝王同时允许他们恢复姓氏: “号日秦赢”,这有非同小可的政治意义——他们的身份地位得到了承认.秦人称秦,由此开始.秦以此为基地,历经几代逐步发展起来.至秦襄公,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赐岐山,实力壮大,地位也进步得到提升.1919年,甘肃礼县出土的秦公簋,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先秦时期最著名的青铜器之 .1 923年,王国维为其书写跋文,自此名扬四海.簋盖及器身有铭文1 04字,记述秦人在此地已历1 2代.研究认为,其制作时间就在秦襄公时代.

公元前770年,刚刚立国的秦为了扩充势力,把它的视野对准比邻而居的西戎各部落.但秦襄公几次伐戎都以失败告终.到秦武公时,由于集权的加强,势力迅速扩展,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为了控制新开辟的地区,秦国开始在这些地区建立政权.秦武公十年(前688)秦国在已被征服的邶戎、冀戎地区,设邶县(今天水北道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甘肃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县建制.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已拓展到今甘肃东南部的整个地域.但直到秦昭王代,才完全巩固了对这个地区的占领.在礼县大堡子山挖掘的秦墓被认为是秦仲、庄公的,墓葬格局显示秦政权的雏形已经出现.

甘肃省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地图,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实物地图.地图共七幅,分别绘在四块大小相等的木板上.它的绘制时间为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后期.该地图包括今甘肃天水伯阳镇西北的渭水流域和部分放马滩周围水系.地图中有关地名、河流、山脉及森林资源的注记有82条之多.令人惊叹的是,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该地区的许多峡谷在该地图中都可以找到,与《水经注》 书的记载相符.图中标明的各种林木,如蓟、柏、楠、松等同今天渭水地区的植物分布和自然环境也基本相同.该地图的出土为我国先秦发达的地图学文献资料提供了实物佐证.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秦人在甘肃发展阶段,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郡县制度.为封建制集权的政权治理结构奠定了基础.

■(作者系兰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归纳上文: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华文明和甘肃和发祥地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中华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中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一带一路和中华文明:从兼济天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万众瞩目中在北京如期召开 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来自130多个国家.

走进临沂东夷文化博物馆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编者按2016年11月28日,中国收藏家协会成立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中国收藏家协会东夷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仪式暨东夷文化博物馆开馆一周年纪念大会”在山东临沂东夷文化博物馆举.

犹加敦半岛:玛雅文明的源头
一直以来对玛雅文明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向往和崇敬 她如古埃及文明一般神秘,又似古罗马文明一样永恒,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璀璨的文明之一 甚至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玛雅人的文化及智慧也依然闪耀光辉,未被遗忘.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