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材料浏览

关于人才培养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基于校企协同机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主题:人才培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5

基于校企协同机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是关于人才培养方面本科论文范文跟校企协同机制和人才培养和探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激励机制论文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期刊协同采编系统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摘 要]由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给不足与供给需求错位的现象愈演愈烈,因此有必要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目的的改革.论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理念,并结合青岛理工大学与青特集团密切联系的优势,建立了一套适用于青岛理工大学的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人才体系.在该培养体系的指导下,高校结合企业项目成立相关课题组,提高了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也从中获得了良好的效益.

[关键词]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2-0140-04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社会及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高校对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供给却显得后劲不足,高校与社会之间人才供给不足、供给错位的矛盾日益尖锐,[1]高校的培养教育创新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严重错位脱节.[2]

为解决研究生培养与社会企业之间的供需矛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协同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呼之欲出.协同培养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了高校科研人才与企业科研资本的优势,两者共同参与组建一种就业需求与培养相辅相成的培养体系,来适应国家经济与企业的发展需求.其核心是革新原有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密切联系企业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工程分析能力及结合实际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达到双赢.[3]

目前发达国家如美、英、德、日等国的校企协同教育体系都形成了一套符合各国国情的典型及代表性的模式.美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在美国校企合作中,最具影响力的培养模式为学工交替与注册学徒制.[4]德国政府对人才培养及科学技术的重视与建设是德国经济发展迅猛的主要原因,其中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经济的复苏起到毋庸置疑的作用.“双元制”教育模式就是企业与有对口专业的高校定向培养人才,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及实践能力.[5]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的“TAEE”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俄罗斯的“学院—基地企业制度”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都硕果累累.[6-8]

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开始于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创新教育试点工作,近年来研究者对高校如何实施协同创新进行了论述[9-12],提出了“订单培养模式”“学校服务企业”“企业支撑学校”等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

二、应用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研究生要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严谨缜密的科学思维与良好的科研态度.创造性思维与应用能力是研究进步的核心力量.应用型研究生是为实际工作岗位培养的人才,其培养模式应与企业、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

为了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切合社会需求,高校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改革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适当修改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高校应该将培养应用型及技能操作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对课程的教授应参考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更加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导师向“双师型”转变.提升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一)理论课程改革

在课程的设置中,符合本专业培养需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及专业基础类的课程学分应大于学生应修学分的三分之一.[7]对专业基础类课程和工程基础类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打好本专业基础知识功底.专业类课程旨在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及时了解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专业类课程应体现系统设计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且需要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实验、实习、实训教学环节,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注重文科类课程和理工科类课程的交叉渗透,增加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打开创新能力的大门.比如:理工科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而对语言的感知与驾驭能力较弱,可以加强理工科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对文科类学生则需要加强其逻辑思维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校企协同培养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设专业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目前,有些高校的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出现了一些问题,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不能深入到企业员工与高校师生,仅停留在领导人员及部分其他人员上,这样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会有较多的主观色彩,往往存在所设置专业方向与企业需求不符的情况.应建立起便于高校、学生及企业管理人员及时沟通的桥梁,让师生能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及时改进学生的培养计划,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符合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并引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工程实践建设

在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中,企业给出具体项目与高校合作,高校根据项目的需求开设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实训课程,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研发,学习分析及设计的相关课程,同时加强企业员工与高校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跟进项目研究,同时受到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育,在实践中激发创造性思维与提升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高校在校企协同培养人才中可以将参加项目研究作为一项奖励政策,即在奖学金评审过程中对参加项目研究的学生给予一定的份额,从而提高学生对参与校企协同创新项目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学校应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开设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课程,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所学知识的作用,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双导师教学

双导师教学是双导师联合指导学生,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能够弥补传统教育忽略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的缺陷,有利于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参与工程实践的能力.在校企协同创新中,高校能够派遣优秀教师到企业的研发中心指导并解决产品研发过程的难题.这些教师在参与企业研发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发展趋势,将项目带入课堂,将自身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体验分享给学生,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切合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真实的素材.

三、协同创新培养机制的建立

校企共建的协同创新培养机制是指高校、企业共同培养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研究生人才的机制.

(一)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是建立在整个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教育质量监控应是针对学生所学的全部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计划管理、教师教学质量管理与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其中教师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加强对教师教学计划质量的管理.教师教学质量管理,主要是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质量与学分的合理分配.学生学习质量的管理,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与监管.

(二)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在原有的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校企协同培养的教学评价制度.在校企合作中,需要对参与的师生、企业人员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制度能够引导教授更为关注教学工作,使得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按照协同培养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建立基于校企协同培养的教学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

在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中,建立与企业科研项目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的指标纳入整个院校的考核指标中,真正将学校创新创业的目标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提升.激励机制的创建目的主要在于奖励参与项目研发对项目推进起到重要作用的学生与教师,尤其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参与项目研发的积极性.

(四)建立校企协同培养制度

打破校企间的隔阂,构建人才共育共享机制.例如,高校里科研能力强、熟悉行业前沿研究的教师可以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及培训.而企业技能型人才可为学生传授实践经验,促进高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当前,校企协同培养的重要手段是以攻关企业项目为纽带,建立共享平台,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为培育和选拔在校的优秀研究生参与企业产品研发与创新,来达到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这种培养方式要求所培养的研究生,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信息.

校企协同培养对一线的专业教师必然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先进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毕竟唯有双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高校教师应积极深入企业进行实践进修,高校也应引入企业高级管理者、高级工程师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建设专结合的教学团队.[13-14]不断强化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实现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将学校的科研项目和企业实际相结合,提高先进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能力.

四、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的培养方式设计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的培养方式,要求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企业积极参与,双方协同确定培养对象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同时建立实践基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制定.在高校,在读研究生应具备本门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在企业,研究生要按照企业未来发展对员工的需求来培养相应的能力,以成长为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因此,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同时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校企协同培养课程体系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管理及质量监控三部分构成.

1.理论课程设置

理论课程的设置要注重教学内容、模式及手段的多样性,它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拓展模块课.前者是研究生达到本学科专业知识要求所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在不同学期应当具有相应的层次递进性;后者要体现校企协同培养机制的特色,联系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应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融合,优化研究生的吸收效果.理论课程的设置方面,必修课要体现其必要性和基础性,选修课要更注重个性发展需求和专业性,保证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与完整性.

2.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是理论知识验证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要深入企业研发、生产的多个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3.校企协同培养方案的实施管理及质量监控

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质量的评价及组织教学等提供依据.因此,为了保证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够与时俱进,需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制度,并定期根据企业需求变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校企协同培养的过程中,要以企业实际应用和资源建设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导师导学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的双重培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修养,不断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

(三)将工程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能力的培养

对于在读研究生来说,将工程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是研究课题“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体现.将工程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是研究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要求.

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通过对企业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的参与,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通过与企业研发人员、生产人员、管理人员的交流,确定需要解决的存在问题及研究问题解决方案.

研究生结合在校所学理论知识,运用资料查阅、讨论交流等手段,初步确定一套将工程问题转化为研究问题的方法.导师对研究生将工程问题转化为研究问题的过程进行指导,研究生对不当之处加以校正,对考虑不周之处进行改进,逐步完善问题研究方案.研究生将拟定的研究问题同企业研发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优化研究问题,使研究问题更符合客观实际,实现研究问题价值的最大化.

(四)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

论文撰写是科学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学习任务.美国科学技术委员会认为“研究成果的发表是研究过程的精髓”.

让学生在论文写作的实践中学会写作.学习写作科技论文的最好方法是学生对企业实际存在的工程问题有一定的研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先独立完成一篇科技论文.论文的题目可以由导师指定或者学生自己选定.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己收集资料,写作论文并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从而得到论文的初稿.初稿完成后,导师让学生将其拿到课堂进行讲解,并让其他的学生参与讨论文章的优缺点,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修改后,再让课题组师生来评议文章,直到内容和格式都符合要求后投稿.等编辑部回馈修改意见后,再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修改,然后发表出来.

五、应用型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方案实施案例及其效果

青岛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采用上述方案与企业进行合作,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青特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特种车和汽车零部件的大型企业集团,涉及特种车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国际贸易、工程施工等多个领域,具备年产特种车1万辆、支撑桥10万支和各种驱动桥45万套的能力,而且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理工大学与青特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和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

基于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青特集团未来实际需求设置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这是一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应满足实用性、创新性和先进性,同时充分考虑研究生素质基础、兴趣、自身能力及实际工程的需要.青岛理工大学为青特集团设置了与汽车研究及开发相关的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的学术讲座及专业选修课,最大限度地满足青特集团的实际需要.高校根据项目要求成立课题组,进行人才选拔,设置单片机编程、汽车电子、计算机软件等课程,进行专项培养.

由于青特集团选送的工程硕士多为企业的业务骨干,他们日常的工作任务重,工学矛盾较为突出.为此,学校采取集中授课与周末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从而避开企业生产的高峰期,按照企业要求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同时改革教学手段,除了传统的面授方式以外,导师将学位课或重要的课程制成PPT课件后放在网络平台上供研究生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其学习效率.

青岛理工大学通过遴选聘请了青特集团一些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从事工程研究的专家担任工程硕士导师,让他们同校内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教学计划制定、论文选题、课题研究等指导培养工作.工程硕士研究生进行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和论文评阅人必须聘请企业中长期从事工程研究和实践的高级工程师参加,严格把控各个关卡,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六、结论

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了对有潜在培养特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探索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思路,形成新的纽带,强化了校企合作;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有效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研究生论文撰写、科学研究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提高了实用型研究生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高俊国.基于校企双导师制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C].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提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实证研究(上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5.

[2] 解万翠,高倩,杨锡洪,等.理工科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模式下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5(6):86-88.

[3] 黄正夫.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4] Allan, Taylor. Bring Together Industry and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hools in Getting More out for R&D and Technology. The Conference Board, Research Report,1987(904).

[5] 陈悦.德国技术创新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借鉴[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3):4-5.

[6] 李宪春.人力资源视角下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5.

[7] 张兰.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8] 刘影.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9] 杨思帆,梅仪新.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意蕴与意义[J].教育评论,2014(2):12-14+24.

[10] 陈万强.创新校“区”合作机制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2(8):13-15.

[11] 薛娇,陈礼达.高校应如何推进协同创新?——专访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教授[J].中国高校科技,2012(7):4-6.

[12] 梅士伟,丁洪浩.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3(9):131-133+158.

[13] 沈金荣,曹世敏,常雪琴.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生态系统的构建与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5):79-83.

[14] 张乐,李佳洋,肖倩.基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转型发展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沈阳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辽宁经济,2016(10):76-78.

[责任编辑:庞丹丹]

结束语,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人才培养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校企协同机制和人才培养和探索相关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在大学英语学习教学中,对学生们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亟需把学生们从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教学泥潭中解脱出来,养成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一、培养应用能力对大学英语学习教学的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乔 丹 任 彦 蒋晓薇(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 · 绵阳 62100)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12 039摘 要.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改革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为例
【摘 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任务来看,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显然存在诸多问题,毕业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要着眼全局,从局部到整体有序推进,要体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