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材料浏览

当代美术专升本论文范文 跟广西当代美术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当代美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1

广西当代美术,本文是当代美术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和美术和美术发展和当代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当代美术论文参考文献:

当代美术论文参考文献 当代青年投稿美术观察杂志少儿美术期刊关于美术的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美术事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广西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6 年的发展,广西美术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走向辉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949 年至2015 年是广西当代美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广西现当代美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成长期、发展期.1949 年至1976 年是形成期,1977 年至1999 年是成长期,2000 年至2015 年是发展期.

在1958 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成立前,广西美术家参加区域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广州分会的会员只有36 人;2015 年,广西美术家协会共有会员2050 人,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64 人.全区各市及大部分县成立了美术家协会.1958 年广西艺专恢复时,全广西只有一所艺术院校;到2015 年,广西大部分综合大学都开设了美术院系和专业.专业创作研究机构有:广西书画院、桂林画院、梧州画院、柳州画院、北海画院、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桂林中国画院等,还有广西博物馆、桂林美术馆、广西美术出版社等展览场馆及出版机构,以及“石涛艺术学会”“桂林山水画研究会”“广西桂风版画研究会”“广西民族书画院”“广西大地水彩画研究会”“漓江画派促进会”等许多民间美术社团及研究会.

66 年来,广西美术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广西美术作品共入选全国美展2511 幅,获得了448 项全国美展奖项.

2003 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领导下,广西美术界提出打造“漓江画派”的主张.

广西美术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走向高速发展,成就了广西当代美术发展的辉煌历史.广西美术事业已成为广西文化事业和中国美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西文化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贡献.

一、初具形态(1949—1976 年)

广西当代美术的胚形应该上溯到20 世纪30 年代初和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1932 年在南宁成立的广西美术会应算是广西近现代最早成立的美术组织,会员20 余人.1936 年随广西省会迁往桂林.1937 年“广西版画研究会”成立.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云集到桂林的美术家如徐悲鸿、张安治、丰子恺、叶浅予、李桦、黄新波等,以及在桂林开展的抗战美术活动和美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对广西现代美术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广西早期美术创作以传统中国画为主,没有美术教育机构,西画的大量引进以及以西方美术教育为体系的美术教育院校成立,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榕门美专(前身为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和两者合并后的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还有岭南艺苑桂林分苑和阳太阳先生创办的初阳美术学院,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为广西现代美术的形成打下了基础.马万里、张家瑶、钟惠若、张在民(惠民)、徐杰民、帅础坚、林半觉、阳太阳、罗宝珊等广西美术家、教育家成为这个时期广西美术的代表人物和广西当代美术的奠基人.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广西美术事业在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逐步形成了美术教育基地和创作队伍,使广西美术事业的发展有了一个基础.这个时期,美术创作以反映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体现了对新生活和共和国的满腔热情.作品以朴素的阶级感情反映了社会的变革,政治主题在鲜活的生活内容及真诚的情感充实下,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富有感召力.20 世纪50 年代,广西美术创作逐步形成规模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可以这样说,50 年代到60 年代初是广西当代美术事业奠基和初具胚形的时期.

1950 年7 月成立的广西省文联筹委会美术工作部是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最早的美术管理机构.之后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成立了4 个美术工作者协会.美术工作部在1950 年至1951 年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组织画展.1952 年改为广西画报社,1953 年改为广西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1956 年并入广西群众艺术馆,改为美术部.其间,广西省文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广西省美术工作室和广西群众艺术馆美术部先后组织了大量的展览活动.1958 年12 月28日召开了第一次全区美术工作会议,成立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88 人,包括了汉、壮、侗、苗、傣等民族),郭铭任主席,陈烟桥、陈更新、何宣仪任副主席,郭龄任副秘书长.自此,广西美术事业有了组织机构保障,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广西美术事业发展,使广西当代美术的早期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得以健康发展.1958 年广西艺专恢复,1960 年改名为广西艺术学院,岳平任党委书记兼院长,满谦子、陈烟桥任副院长,阳太阳任美术系主任.广西艺术学院的成立,为广西美术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从此成为广西美术人才培养和美术创作的重要基地.

50 年代广西美术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广西当代美术的早期形态,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画家和作品,对未来广西美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阳太阳先生1951 年从华南文学院回广西接任广西艺专校长,1953 年广西艺专合并到中南美专,他赴武汉任副校长.1958 年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1959 年回广西艺术学院任美术系主任,为广西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间他创作的《人民热爱》《漓江木排》《武昌造船厂的建设》等作品,特别是《漓江木排》入选全国美展后参加苏联国际青年艺术节并获“造型艺术奖”,在当时及后来对全国和广西的美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62 年他提出创立“漓江画派”的学术主张.

陈烟桥先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版画家.1958 年他到广西后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主席,他的作品《放马》表现了少数民族生活,是20 世纪50 年代广西有代表性的木刻作品之一.

50 年代的广西美术事业,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发展,并形成了基本的创作队伍和整体的创作形态,为广西当代美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个时期,虽然美术为政治服务,但新的社会形态和高昂的精神状态,使广西广大的美术工作者以真诚、朴素的阶级情感投入火热的生活中,作品在表现政治思想、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呈现出朴实的艺术面貌和追求,表现了时代的风貌与特征.60 年代前期,广西美术在50 年代的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这种突破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成立后,使广西美术事业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中国美协广西分会不但在管理上,更重要的是在创作组织和创作思想的引导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中国美协广西分会每年1 至2 次的大型画展,给画家提供了很好的作品展示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创作的积极性并提高了创作水平;三是从省外到广西工作的著名画家和美术工作者对广西美术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马万里、黄独峰、凃克、孙见光、刘宇一、杨启鸿、邵伟尧、周楷、和铁龙等一批美术家到广西工作,给广西美术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全面地提高了广西美术创作的整体水平.加上50 年代广西的创作骨干如陈烟桥、阳太阳、陆田、朱培钧、陈更新、曾日文、徐杰民、张家瑶、帅础坚、龙廷坝、钟惠若、叶侣梅、易琼、姚秦、韦宣芳、刘锡永、陈禾衣、莫士光、陈素春、莫更原、雷时康等,以及一批年轻画家的成长,使广西美术创作队伍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合理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这一时期的作品少了50 年代浓烈的政治意识,而多了许多生活气息,共和国和广西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气象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作品的艺术性也因作者不同风格的追求而达到一定水平.孙见光的《碰头会》、刘宇一的《耘天》是这些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并在全国产生了影响的作品.

阳太阳先生除了在水彩画领域取得很大成就外,开始在水墨画方面进行研究和创作.他的中国画作品,融合了油画、水彩画整体、色块的语言特点,加上深厚的造型、写生基础,一一涉足便达到很高的学术水平.他坚持写生创作,思考广西美术发展方向,实践他关于“漓江画派”的学术主张.阳先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能站在社会、历史、学术高度上审视自己、广西乃至全国的美术发展方向.因此,他总能以大家气派创作出大气象的有时代和学术意义的作品.

马万里先生在传统中国花鸟画创作中继续发展他的风格,代表作《三松图》等一反其花鸟画清雅秀丽的风格,体现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气派.

作为高剑父、张大千弟子的黄独峰先生,从印尼回国到广西后继续弘扬岭南画派的传统,他除了在花鸟画领域成就突出,同时在山水写生中亦卓有建树,被齐白石誉为“写生圣手”.他提出“岭南画派西移”的学术主张,认为广西的中国画创作应在岭南画派的基础上结合广西的特点发展.黄独峰深厚的传统中国画功底及融会百家的学养,对广西的中国画创作及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62 年6 月4 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召开临时会员大会,选举陈烟桥为主席,阳太阳、黄独峰、陈更新为副主席.著名画家凃克从上海回到广西美协工作,不但在组织领导工作上给广西美术带来变化,而且在油画创作上也产生影响.他坚持采风写生,为他日后提出“亚热带色彩”学术主张,探索广西美术创作发展方向及他个人民族化艺术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一批老、中、青画家在60 年代初十分活跃,创作了大批作品.可以这样说,60 年代初是广西现代美术创作的一个高峰期,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 年代十年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文艺为政治运动和社会建设服务的阶段,真正进入艺术创作规律的阶段.阵容强大的老一辈美术家和伴随共和国成长的中、青年画家创作队伍,一直影响着广西现代美术的未来发展.但这种良好的势头没能延续,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方兴未艾的这种势头被扼杀了.

1966 年“”开始,广西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政治运动中,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需要使其前所未有地成为纯粹的政治宣传工具.很多老艺术家受到冲击和迫害,不少作品被毁;艺术创作规律被政治运动需要取代,广西的美术创作陷入了低谷.

196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随着广西文联停止活动而撤销.1966 年至1969 年,在广西当代美术史上是一个空白,我们看不到能代表这个历史时段的作品.大批判的宣传画和“红、光、亮”的表现成为画家唯一的创作形式.仅有少数画家在写生中留下了那个年代的片段记忆,如和铁龙的《“”组画》.刘鲁也、和铁龙、梁文江等画家的写生风景画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并有一定的影响.广西美术事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70 年代初,“”进入尾声,全国也逐渐恢复了一些文化活动.1971 年9 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委会批准,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美术、摄影艺术展览办公室”的临时机构.1973 年3 月正式组建“广西壮族自治区美术、摄影艺术展览办公室”,由凃克担任主任.1974 年年底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美术作品展览办公室”,负责组织全区美术、摄影艺术创作、展览、研讨活动.全区美术领导机构的恢复,对在“”中受到极大损害停顿了的广西美术事业来说是至关重要、意义重大的.即便仍是以政治挂帅,“红、光、亮”“高、大、全”作为创作模式,但恢复美术创作的组织、展览活动,使美术工作者有了创作的条件,一大批作者以极高的创作热情创作出了不少优秀作品.

二、成长期(1977—1999 年)

1976 年粉碎“”,广西美术界迎来了创作的春天.经过在“”后期5 年时间的酝酿,1977 年黄独峰先生创作了《漓江百里图》长达26 米的国画长卷,这幅作品充分展现了“写生圣手”的大家风范;黄独峰先生在写生基础上创作的这幅大作,形神兼备、气韵飞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他饱满的创作热情和经历“”后对艺术创作的渴望与冲动.李苦禅、何海霞等名家在作品上题了跋.这幅作品成为黄独峰的代表作品.1978 年至1979 年,广西美术界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一种积极奋进的创作势头.一方面是“十年动乱”后对创作渴望的迸发,另一方面是一大部分中、青年画家进入创作旺盛期,使得广西美术创作恢复了20 世纪60 年代初的状态并取得了新的发展.广西现代美术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

70 年代中、末期,对“”反思引发的“伤痕美术”在广西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时期广西的美术创作基本上处在复苏和跟随潮流的状态,处在恢复阶段.与全国一样,广大美术工作者像当时的社会形态一样,在逐步地调整自己,面对变化中的政治和社会,没有太明确的艺术走向是十分正常的.在“伤痕美术”走向“乡土美术”的过程中,广西的美术创作一直在潮流的背项下翘首蹒跚地盲目跟进,这种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状况,使广西的美术创作面貌单一,并因缺乏主动的觉悟而显得相对苍白.但老、中、青创作骨干在这个刚解禁的状态下表现出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广西美术创作队伍在这个阶段得到了重组和充实,形成了合理的结构和梯队,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以后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种结构的重要性.在乡土风的影响下,广西广大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了大批少数民族风情作品,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朝气和活力,创作的春天开始来临.这只是一种状态的恢复,这种激动并没能掩盖随从潮流的局限,虽有不少好作品诞生,那也只能算是我们在共性的追求中表现了某些个性的才华.但即便如此,这个时期仍是广西美术创作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没有这个阶段的积累,广西美术便不可能走向成熟.

1980 年,广西美术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凃克当选为主席,美协工作全面恢复运转,这给“”后广西美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经过70 年代以来的整理恢复后,广西美术创作开始进入规律性的发展轨道.全国的“乡土风情画”在广西得到了很大的响应和发展,这与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的原因有关.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资源给广西的画家提供了创作的沃土.孙见光在表现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上日益炉火纯青,他的油画作品《琳琅满目》《试新鞋》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孙见光的广西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成为他艺术生命的主要追求,也奠定了他在这个领域的地位,他对广西美术创作的贡献是公认的.孙见光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作品摆脱了一般性的表现民俗风情的手法,而在“二维半”的空间与平面装饰中探索油画的民族化.在整个80 年代初“乡土风情画”中,孙见光无疑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1982 年,“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生活美术作品展”先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广西美术创作有了充分展示自己长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机会.也是广西美术创作首次在北京展示整体面貌.全国少数民族美展中广西有25 件作品入选,其中10 件获佳作奖、1 件获表彰奖,显示出了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水平和在全国的地位.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生活美术作品展”,更是在北京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黄独峰的中国画《柳江新貌》《船》,谢森的油画《苗山十月》,周明、蒙显刚、郜建国、黄挺南合作的版画《边防卫士》《激战前夕》,唐石生的版画《苗山牧笛》共6 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表现经过这次大检阅在达到一个创作高峰后,突然在往后的创作中慢慢被淡化或弱化了.放弃这种创作资源的优势,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广西美术创作中的少数民族生活的表现,大多停留在民俗风情的表面表现上,没能从更深的精神、文化层面去挖掘和表现,同时艺术个性不鲜明;二是进入80 年代后期,全国“85 美术思潮”的冲击,创作观念的多样和创作形式的多元使画家拓宽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对广西美术创作在全国地位和个人艺术道路发展关系的思考,亦影响了广西众多画家坚持少数民族题材表现的决心.

“85 美术思潮”在全国如火如荼,而在广西却没引起太大的回应.一是地缘问题,二是远离文化主流而产生了观念滞后.“以太画展”和“开始画展”是广西美术界在这次运动的浅尝辄止的体验.肖畅恒、陈谨、黄小其、郭丹等几位北海青年画家在南宁市朝阳广场举办的露天画展,吸引了几万观众观看.这个广西首次的广场现代艺术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广西青年画家对现代艺术的思考和探索.刘绍昆、谢森、高峻、黄菁、刘晨煌的“开始画展”,在严格意义上讲,是广西美术界对“85 美术思潮”正式的正面回应,也是当时广西美术界对现代美术思考产生的最高学术水平的画展.《广西日报》发表了专题的争论文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开始画展”并没有像策划者们计划的那样进行下去直至“结束”,“开始”了一次之后再没有下文了,这也反映了广西美术界没有真正地卷入“85 美术思潮”中.“85 美术思潮”在80 年代中期到90 年代初在全国风起云涌,而在广西只是昙花一现.

1986 年,广西美术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黄独峰当选主席.

在“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刘绍昆的油画《亚热带·北部湾》获得铜奖,这是广西油画第一次获得全国美展奖项.刘绍昆1973 年到广西工作,毕业于美术学院附中,1981 年考入阳太阳研究生班.深厚的油画修养和很强的创作能力,以及长期在广西美协担任领导,使他成为广西油画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并极大地促进了广西油画创作事业的发展.

总体来说,广西美术界在80 年代末处在一种相对自闭、在困惑中自我摸索的状态.虽然有不少优秀作品产生,但总体水平在全国相对滞后.

广西美术在迷惑徘徊中观望了“85 美术思潮”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思想运动,不知所措的迷茫一直延续到90 年代初.

通过这次思潮,广西画家更新了思想观念,打破了单一的思维方式,同时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广西特殊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使广西美术创作既不能介入主流,更不可能在主流中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广西美术应该怎样发展,它的面貌应是怎样的?这种认识的出现是广西美术创作走向自觉的前奏.在不同的时期,老一代艺术家阳太阳、黄独峰、凃克等先后进行过这样的思考,并提出了“漓江画派”“岭南画派西移”“亚热带色彩”等艺术主张.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这些主张只停留在个人的艺术实践或小范围的探索里,没能真正成为广西广大美术创作者的自觉追求.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经历了政治动乱和各种思潮的冲击,广西美术开始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

1991 年,广西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邵伟尧当选主席.这一届广西美协领导班子面临着怎样在新的历史时期引领广西美术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广西美术创作研讨会、广西中国画创作研讨会相继在90 年代初召开.在两次研讨会上,全面总结了广西美术界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认为“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盲目跟潮”,缺乏理论自觉和创作自觉是困扰广西美术创作的症结,提出要“敞开门、请进来”,改变广西过去缺少与外界联系的状况,以开阔眼界“综合会诊”来探讨广西美术创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立足广西,走向全国”成为广西美术界的共识.大家认识到应冷静下来研究广西地域、文化背景的特点,寻找到各自创作的切入点,结合自己的艺术个性,以多元的形态形成广西美术创作的面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广西画家在探索地域特征和文化精神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成就增强了广西美术创作走自己的路的自信.这种在认识和创作上的自觉使广西美术创作进入了一种良好的生态并在艺术规律中健康发展.

经过探索,广西美术界对以下问题产生了初步的认识:

1. 广西美术创作只能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2. 广西美术创作的立足点是广西独特的地域条件和多元的文化背景;

3. 广西美术应追求地域特征、民族精神、多元文化结构、现代性和艺术个性相结合的审美品格,并以此形成广西美术创作的整体面貌.

这些认识虽然当时并没能在更深层面上挖掘,但对经历了混沌迷茫的广西美术界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觉悟,这种觉悟所产生的影响对以后广西美术创作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于广西美术界从来没有如此整体地在学术上思考广西美术创作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在学术层面上对地域美术发展的有文化意义的突破性认识.广西美术创作骨干队伍,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已开始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研究广西地域和文化审美特征的内涵,并根据各自特点寻找创作取向.

石向东作品《最后的防线》在1993 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得了“特别奖”.这是广西美术作品在综合性全国大展中获得的最高奖,并被国际奥林匹克总部永久*,这不但是广西美术界,而且是中国美术界和体育界的崇高荣誉.90 年代,广西油画界出现一股新锐的力量,从80 年代末到90年代初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的一些青年画家开始冒尖,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及富有现代精神的创作观念,以自身生命体验为创作主旨的艺术追求,使他们的作品比广西老、中年一代油画家更富有现代意识和活力.雷波、陈毅刚、黄少鹏、谢麟等是突出的代表.多元、多层次的结构使广西油画呈现出新的气象,广西美术创作开始在全国产生影响.

进入90 年代末的广西美术创作,逐步形成了多元的、有一定地域特征的艺术面貌.艺术家富有个性的艺术追求也逐步明确并形成风格.

广西美术创作在20 世纪90 年代得到迅速的发展,除了自身的反思及调整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走出去”的结果.刘晨煌、黄菁、何纬仁、祁海平、周度其、苏旅、刘新、肖舜之、张冬峰、何镇海、雷波、谢森、徐贵忠、刘南一、谢麟、陈毅刚、石向东、伍小东、黄月新、罗思德、李翔、孔庆坚等一批广西中青年画家从80 年代初到90 年代末,到美术学院及全国各大院校进修学习并学有所成,不少画家因此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并在全国产生影响.总体来说,广西美术创作在20 世纪90 年代得到了及时的调整,从反思中走出困境的状态使其步入了正轨,并逐步形成了有别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创作面貌.广西美术创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为取得更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广西美术创作在全国的影响大多是靠个别画家及其作品的影响来产生的,因此广西美术创作没能整体地树立自己的形象,这是进入新世纪广西美术创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1997 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上,石向东的作品《走向奥林匹克》再次获得特等奖,创造了在全国体育美展上两次获得特等奖的奇迹.并且作品再次被国际奥林匹克总部永久*,成为我国唯一被奥林匹克总部*两件特等奖作品的艺术家,萨马兰奇主席亲自为石向东颁了奖.石向东再次攀上了中国的艺术高峰,为广西和中国体育美术创作赢得了荣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在20 世纪末举办,张冬峰的油画《家园》获得银奖,这是当时广西美术作品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获得的最高奖.

理论的自觉也是90 年代广西美术得到很好发展的因素之一,美术理论、美术评论在这个时期受到重视并得到发展.

1999 年,广西美术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刘绍昆当选为主席.

90 年代,广西美术创作事业经历了“85 美术思潮”后的反思,调整和明确了发展方向,以地域和文化特征作为发展依据,逐步走出了困境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广西美术事业在新世纪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发展期(2000—2015 年)

进入21 世纪,广西美术创作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一届美协领导班子站在战略高度上分析了广西美术创作的现状,总结以往在发展的过程中偏重点的突破,重视整体推进不够,囿于广西的局限中寻求出路,没能站在全国的高度上判断发展方向的状况,做出了“走出广西、树立形象、积极参与、确立地位、全面发展”的战略方针,并以全新的思想观念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稳健地实施、开拓进取,使广西美术事业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跨越式地实现了预期目标,为新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美术创作极少在全国展示自己的面貌,几次小规模的画展在北京展出后没能造成大的影响,广西美术创作一直没能在全国确立自己的形象.走出广西,展示广西美术创作现状,是推动广西美术创作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第一步.2000 年,广西美术家协会与贵港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了“来自太平天国故乡的报告——广西贵港风情写生作品展”大型全国写生活动,并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三楼全层展出.刘大为、闻立鹏、戴士和等一批全国名家和广西知名画家参加了活动;程思远、陆兵、靳尚谊等领导和学术界代表出席了开幕式.这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第一个以文化建设宣传城市形象的活动,也是广西美术创作第一次大规模地在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学术界对这次活动予以了高度的评价,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专题评论中说:“这次画展,是多年来全国少有的大型的专题写生展览,作品反映生活、反映时代的追求,将对中国美术创作现状产生影响……这是鲜活的艺术.”广西美术创作在全国展现了自己的面貌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01 年,广西美协和《美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西部大开发——广西美术发展理论研讨会和广西美术精品邀请展”在南宁举行,《美术》杂志领导王仲及编辑部主任、著名评论家梁江,栏目主持刘建、黄笃亲临会议,对广西美术创作首次进行全国性的研讨.而后,会议的成果及广西美术作品、北海水彩画在《美术》杂志上大篇幅刊登,使广西美术创作第一次在学术和理论上在全国进行了宣传推介,全面地树立了广西美术创作在全国的形象.

广西美术创作,特别是油画创作在全国的影响,引起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的高度重视,指示要树立一面广西美术创作的旗帜,进一步推动广西美术创作事业的发展.在宣传部领导下,广西美协组织了两次广西美术发展理论研讨会进行研讨,总结分析了老一辈艺术家阳太阳“漓江画派”、黄独峰“岭南画派西移”、凃克的“亚热带色彩”学术主张及“八桂画派”“花山画派”等称谓,认为广西应有一个有地域特点的美术流派.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部长潘琦在第二次研讨会——广西美术界打造“漓江画派”研讨会上,做了“时代呼唤漓江画派”的重要讲话,指出:“今天我们在这里研究一个非常重要和非常有益的课题,这就是继广西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发展之后如何加快广西美术事业发展,也就是怎样着力打造‘漓江画派’艺术品牌问题.这作为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第五个战役,一直是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这次研讨会的目的就是要总结广西美术发展的历史,分析现状,交流经验教训,从而使我们的绘画艺术理论化、规范化、系统化.”正式提出广西美术界打造漓江画派.

2003 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广西文艺发展战略第五战役——打造漓江画派正式拉开帷幕.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广西美术家协会承办的“漓江画派”理论研讨会在桂林召开,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潘琦,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北海,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大为等领导、专家和广西美术界代表出席了会议.潘琦副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刘大为充分肯定了打造漓江画派的重要意义及影响,他说:“广西美术事业和创作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漓江画派的提出和打造,到最后形成,将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增添新的光彩的一页.它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我们中国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非常秀丽的奇葩.”广西美术正式在全国树立起自己的旗帜——漓江画派.这是广西美术创作事业的里程碑.各级领导在战略高度上审视和推进广西美术创作事业的发展,这在广西美术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建设先进文化的具体措施——广西文艺发展战略的第五战役打造漓江画派,使广西美术事业在新世纪的发展遇上了历史性的机遇.

漓江画派是产生于广西特定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创作现象的总称,是中国第一个由多画种组成,由地方党委、政府作为文化发展战略打造和培育的地方画派.

漓江画派的宗旨是“回归自然、回归精神家园”,是以阳太阳、黄独峰、凃克先生等为主要代表的地方美术流派.漓江画派的提出及打造和培育,是广西美术创作事业发展50 多年来的一个新的高峰和起点,是几代艺术家和广大美术工作者努力的结果,标志着广西美术创作将以全新的发展姿态走向新的辉煌.

漓江画派的提出及培育,是广西美术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漓江画派的文化主张,表明广西美术在创作和理论上走向了自觉与成熟.

2006 年11 月7 日,漓江画派开拓者、旗手和领军人物阳太阳先生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艺术界终身成就奖“2006 年中国造型艺术研究成就奖”殊荣,使漓江画派的培育在全国有了学术影响.

2007 年,广西美术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雷波当选为主席.这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大会,对深入培育漓江画派,推动广西美术事业的新发展意义重大.

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国美术馆等单位主办的“新时代·新广西·新画派——漓江画派作品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再次在首都展示培育漓江画派的整体成果并召开了研讨会.

“2008 漓江画派·北部湾画风─北海水彩画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北海水彩画是漓江画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北部湾的文化品牌,是漓江画派的发展形态之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阳太阳先生百岁庆贺暨‘人民艺术家’授予大会”在桂林举办,同时举办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名家——阳太阳作品集》首发式“阳太阳世纪艺术作品回顾展”“阳太阳世纪艺术理论研讨会”等阳太阳世纪艺术系列纪念活动,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专家在评论中说:“授予阳太阳先生‘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是给20 世纪中国美术史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给漓江画派的开拓者、旗手和领军人物阳太阳先生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是对培育漓江画派的高度重视.

2012 年,由广西文联主办、广西美术家协会承办的“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在广西博物馆开幕,共展出作品39 件.历经三年的“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广西美术家协会对广西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打造漓江画派的重大举措.这个工程,不但填补了广西没有整体表现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美术创作,在记录、表现广西近现代历史的同时,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广西21 世纪初的美术史,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广西美术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广西人民大会堂召开,谢麟当选主席.继往开来的广西美术家协会新班子,为广西美术事业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广西美协新班子注重在战略上推进广西美术事业的新发展,主动承办全国大展及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以此促进广西美术创作事业的发展.

2013 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广西文联主办,广西美术家协会承办的“丰域西南——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在广西美术馆开幕.广西87 件作品入选,是西南地区入选最多的.专家们在研讨会上评价:“出乎意料,广西油画上来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次展览,极大地推动了广西油画创作事业的发展.

2014 年,为了配合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倡导关注生活、表现时代,振兴广西人物画创作,广西文联、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办了“漓江画派·2014 关注时代——广西当代人物画创作作品展览”,展览展出200 件作品,其中20 件优秀作品,反映了广西人物画创作的现状和成就,促进了人物画创作.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上,广西入选作品79 件,取得了新的突破.

为了促进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广西美术家协会承办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广西文联主办的“美丽南方·美丽广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当代名家走进边疆壮乡美术作品邀请展”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主办的“第二届民族美术论坛”,举办了“当代美术名家走进边疆壮乡采风活动”.为了促进广西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展,2015 年,广西文联、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广西首届艺术设计双年展”在广西博物馆展出.参展项目有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艺设计.这是广西首次举办全区性设计大展.

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年举办一次广西艺术作品展—美术作品展,在2013 年至2015 年的3 届展览中,共展出600幅作品,其中60 幅优秀作品.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高层次的展示平台,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画家.

21 世纪初,广西美术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几乎所有大学都设立有美术院系,培养了大批美术专业人才,是广西美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美术专业在大学的设立有两个优势:一是留下一批美术教师,形成一支专业的创作骨干队伍;另外,各院校每年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很大的部分在各市县学校和社会发挥作用,特别是其中一些成为青年创作队伍的优秀代表,是广西美术创作未来的主力军.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等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影响.

广西各市、县美术家协会在地方美术事业发展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桂林市是广西中国画发展的重镇,特别是山水画创作成绩突出,2016 年花鸟画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北海市的“北海水彩画”已成为全国品牌;柳州市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水彩画创作,南宁市的工笔画群体等都取得突出的成绩.广西书画院近年在人才培养、画院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青年画家表现出良好的创作状态,改变了画院长期沉寂的状态,成为广西美术创作的骨干力量.

《美术界》作为广西美术创作的一个窗口,对宣传广西美术创作成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少社会美术团体也在不同的领域开展活动,丰富了广西美术的创作生态.

广西美术事业在新世纪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21 世纪初,广西美术创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广西美术创作事业的发展.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广西当代美术的发展,为中国当代美术事业做出了贡献.

四、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概况

广西美术创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独特的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现象.

(一)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发展概况

历代广西均有美术作品遗存,其中也有些作品有对本土人文的表现,但那些人物形象均只是作为装饰或作为陪葬等功能而出现的,并没有把人的现实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直到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1938—1944 年),人才真正成为美术创作的表现主体.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的美术创作,广西的少数民族形象有零星地出现在作品中,但只是作为抗战参与者之一,其主题是抗战.丰子恺1938 年6 月下旬至次年4 月初在桂林任教,他对广西的民风习俗、工艺品深感兴趣,画成了插图收入《广西所见》(1-4)集子中,他尤其是对广西妇女边干活边用背篼背看娃儿印象很深,进行了真实的表现.阳太阳于1939 年创作的中国画《农妇》等作品,是广西本土画家较早表现人物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对广西人民生活乃至少数民族的生活作为主体进行艺术表现的开始.

广西美术创作队伍的出现,是在1946 年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与榕门美专合并成立广西艺术专科学校之后.它所聚集的老师和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当时广西美术创作的主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广西进行土改运动,艺术家们与农民同吃住、同劳动,李可染、艾青、张光宇等也到广西来参加土改,次年举办了全省土改展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一个艺术家深入生活、表现生活的热潮.但是当时的视野主要聚焦在对新中国的建设中,并未关注到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1956 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广西有数幅作品入选,其中莫士光的中国画《山区道上》也入选,其内容是马帮运货走在山路上的情景,主要人物形象是典型的广西少数民族装束,可以说,这幅作品是广西美术早期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代表作品.

1958 年广西成立自治区,这一年,黄俭、丁光珠等创作了浮雕《民族大团结》,该作品表现了广西各少数民族高举像章的热烈场面,作品中少数民族形象具体生动,不仅刻画出各民族的服饰,还有芦笙舞等民族文化的展现.这件浮雕作品开启了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新篇章.此后,更多的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涌现出来,例如,翁乾礼的黑白木刻《收谷》(1958)表现的是苗族妇女收割的场面.金碧芬的套色木刻《芦笙舞》(1960)表现的是侗族人民跳芦笙舞的情景.后来又出现了表现少数民族形象的刘宇一的油画《女代表》(1961)、莫更原的中国画《路遇》(1961)、陈烟桥的版画《归途》(1961)、雷时康的版画《马帮曲》(1961)、陈更新的木刻《瑶山医生》(1962)、曾日文的油画《春晨》(1962)……此后,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就不胜枚举了.

1963 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全国公社风光画展”,广西曾日文的《壮乡十月》、韦宣劳的《晒谷场上》和孙见光的《碰头会》等作品入选,并发表于《美术》杂志上,这些作品表现的都是具有浓郁的广西特点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当时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态度是热烈而真诚的.韦宣劳曾在创作自述中说:“做一个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就必须表现这个时代的精神,表现这个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斗争.所以只有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才能达到认识客观实际的目的,才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从60 年始,他就在三江、东兰等地和农民同吃住、同劳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是经历过战争、奴役和穷困的一代人对新中国、新生活的向往、珍惜和无限热爱,以及对劳动豪情的热情讴歌.这一年,刘宇一的油画《耘天》、黎正国的中国画《一曲山歌一个坡》等作品,都是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优秀作品.这种表现新生活和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热情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其间虽然在“”早期有所停滞,但进入70 年代之后,这种创作热情又被点燃.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广西以少数民族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代表画家有油画家曾日文、韦宣劳、孙见光、姚秦、刘宇一,版画家陈烟桥、雷时康、杨照、郭龄、雷德祖、庞钟霖,国画家莫士光、黄旭、林令、覃忠华、陈素春、莫更原、梁荣中、张达平、黎正国,等等.进入80 年代,此时恢复高考后招进的大学生逐渐成为美术创作的第二梯队,而国家也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在美术创作上,80年代前期全国流行“乡土风”.广西的美术创作与其说与全国的“乡土风”一致,倒不如说他们是承袭了前辈深入生活的优良作风,他们也像老师、前辈们一样,深入少数民族山区进行采风,有时一去就是几个月,住在农民家.在题材上,他们的创作也基本是少数民族题材,而不同的是,他们的着眼点不再是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而是温馨、温情的生活点滴.例如,郑军里的中国画《金秋》(1981)表现的是一位苗族少女凑近竹筒水管喝水的场景,祁海平的油画《家在花丛中》(1981)表现的是一位苗族少女在低头绣花,张鸣的雕塑《银手镯》(1981)表现的是一位渔家少女在低头欣赏自己的手镯.一些老画家继续表现少数民族题材,例如孙见光,他的创作选取的角度也不再是热烈的劳动场面作品,而是《琳琅满目》(1981)、《三月三》(1984)等赶圩、集会的快乐场景.即使是表现劳动场面的作品,如黄文波的油画《金铺苗岭》(1981)、莫君良的油画《交粮日》(1984),已不再是以前那么忙碌、局促,而代之以气定神闲,甚至是轻歌曼舞,这是时代气象的不同.

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代表画家有油画家刘绍昆、尤开民、谢森、祁海平、黄菁、沈铭存、冼小前、谢麟,国画家郑军里、梁耀、魏恕,版画家雷务武等.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例如谢森的油画《苗山十月》(1982)以细腻的生活细节、准确的造型、灿烂而沉浑的色调,表现出苗家幸福的新生活.该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是表现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佳作.沈铭存的油画《新娘》(1982),描绘的是一位瑶族少女的肖像,她的胸前挂满了珍珠,眼睛低垂,嘴角露出幸福的笑容,流露出对新生活的向往.这幅作品曾刊登于《美术》杂志封底并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美术集》,是广西美术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优秀作品.梁耀的中国画《小河水涨大河满》(1984)表现的是三位瑶族妇女交公粮的场景,作品别致的构图、富有意味的造型、精到的笔墨,也是中国画作品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佳作,该作品获得了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这些作品都是广西美术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优秀作品.

进入90 年代,少数民族题材仍然是广西美术创作的重要方向,不过经过“85 新潮美术思潮”运动和“89 现代艺术”大展的洗礼,画家的表现主题和形式语言有了极大的改变,他们虽然坚持表现少数民族题材,但更多的是利用这一自己曾深入研究过和表现娴熟的题材,去思考和建立自己独具个性的艺术观和绘画语言,以表达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进行精神性、当代性的探索.这一时期,谢森以坦培拉技法和强烈的心理色彩表现的少数民族题材系列作品,黄菁以贵州蜡染风格表现的少数民族题材系列作品,谢麟以书写性黑白构成表现的少数民族题材系列作品,郑军里以大写意表现的少数民族题材系列作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一时期,第三代画家雷波、韦军、黄少鹏、陈毅刚等也逐渐成长起来了,他们的早期作品也是以少数民族题材为主的,不过表现手法则较为多样.21 世纪的前十多年,除了少数几个一直坚持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画家,如沈铭存、郑军里等,少数民族题材在绝大部分画家的创作中消失了.这有大环境的客观原因,在追求当代性、精神性和个性的现代艺术创作时期,少数民族题材可能被视为是束缚个性的,是落后而不具备当代性的,在精神性上也具有局限性.此外,也有小环境的主观原因,进入21 世纪之后,广西打造漓江画派,由于过于注重风景创作而忽略了人物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画创作更是不被重视,可以说这是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最为冷清的时期.

不过近几年这种现象又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主动把视角转向了少数民族题材的表现上,例如梁群峰表现侗族歌舞的系列油画作品,注重形式构成,多次入选全国性油画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韦明思以大场景、黑白色块表现侗族建筑与人的活动的系列油画作品,也开始在全国画坛崭露头角.文海红和黎冰颖均以工笔人物画表现少数民族题材,造型严谨,色调靓丽,具有各自的特色.陶义美以白描形式表现少数民族题材,也是独具个性.赵忠勤表现自己家乡人民侗族人生活的场景的雕塑,频频获得全国性展览的奖项,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应该说,少数民族题材是有个性的、有丰富表现力的、适合广西美术创作发展的题材,是可以与时俱进的、有丰富艺术内涵的;不应荒废,而应该大力发展,挖掘和展现它不同时期的艺术魅力.(二)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主题内容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具有以下主题内容.

1. 劳动场景

劳动场景是表现少数民族题材最早、最多的内容,这些劳动包括田间劳动:如曾日文的油画《春晨》(1962),一位少数民族妇女手握缰绳,高挽裤脚,站在田间犁田,她的腿上沾满了泥巴.有山上的劳动,如上文提到的黎正国的中国画《一曲山歌一个坡》(1963),一队瑶族妇女挑着稻谷从竹林间走过.也有海里的劳动,如雷时康的套色木刻《出巡》(1974),三位京族妇女推船下海,准备捕鱼.也有在家里的、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如帅立功的中国画《银波满瑶山》,一位盛装的瑶族妇女在师父的指导下,在修理彩色电视机.可以说,画家们表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各种劳动的场景,反映了他们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可贵品质,以及征服自然、建设家园的高度热情.表现劳动的内容主要在六七十年代,是与当时时代的精神相吻合的.80 年代也有表现劳动场景的作品,不过场面相对要温馨浪漫一些,少了高涨的热情.

2. 生活场景

80 年代艺术家在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内容上,主要注重生活场景的表现.艺术选取的生活场景往往细腻、温馨而感人.例如孙见光的油画《试新鞋》(1981),表现的是一对少数民族夫妇给要上学的儿子买一双新鞋,妈妈蹲下来帮儿子试穿的场景.画中夫妇两人却是赤脚的,它表现了为人父母对孩子的无限爱和希望,非常感人.郑万林的油画《新车》(1984),表现的是一位瑶族妇女买了一台新的缝纫机正在试机,几位姐妹凑近观看的情景,表现了生活的新希望.可以说,对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场景的表现,是艺术家深入生活,用心体验生活捕捉到的生活的细节,它反映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纯洁美丽的心灵.生活场景还有一种特殊类型,就是节庆活动.陈毅刚的油画《抢花炮》(1990)和《祭》(1992)就是表现这种特定场景的作品,《抢花炮》表现的是侗族“三月三”开展的一项体育运动,表现了一种勇敢的精神和竞争的精神,《祭》表现的是白裤瑶砍牛的仪式,表现了对生命的尊重.沈铭存的油画《黑衣壮婚礼》(2014)则表现了黑衣壮婚嫁的场面,富有喜庆的气氛.

3. 肖像

肖像是以特定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作为表现主体,通过个体的人物形象体现民族的气质.它需要画家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征和气质个性.前文提到的沈铭存的《新娘》就是其中的代表,此外,祁海平的油画《红衣服绿草地》(1988),以红绿的强烈对比,以及刻画出盛装、微皱眉头深思的新时代少数民族女性的形象.雷波的油画《绿云》(1989)也表现了一位少数民族少女活泼的形象.肖像画是要以一斑而窥全豹,这类作品较少.

4. 人与环境的关系

表现劳动场景和生活场景的作品,也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所表现,不过在20 世纪90 年代的美术创作中,人与环境是作为作品的主题进行表现的,它体现了画家对少数民族生存状况的思考.例如,谢森的《夕阳》,人物后面的背景是残阳如血火红山路,它反映了瑶族山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仍然乐观、坚忍地生活.黄菁的《南方》《山》《河边》等一系列作品,把人物与环境同样符号化、图案化,表现了人与环境的同化.刘绍昆的作品主题,则是人物与环境的分离,人物通常是戏剧化的动作,是悬空的行走或奔跑的动态,而背景是与动作不在同一时空的场景,表达一种人物与环境的时空背离,表现出一种人对环境的敏感与挣扎.尤开民的油画作品强调大的立体构成形态,呈现碎片化的形态,人物通常是超越时空地被放置在画面的各个角落,他笔下人物的奔走、呼号、悬浮等,反映了他对命运无常的悲痛与挣扎.画家对人与环境的表现,其实是画家自身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5. 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表现

表现少数民族题材,其最终的目的,或者说最高的标准,是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最好是能转化成视觉语言的呈现.谢麟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创作的《南丹组画》系列,以白裤瑶所崇尚的黑白两色构造具有书写性和构成感的画面,他画的是现实的劳动场景,其来源有在黑暗的屋子里看出外面的那种明暗强烈对比的黑白感受,这种感受被他转化成黑白构成和书写性,被定格成一种崇高感和永恒感.同时,这又来源于白裤瑶的服饰上色彩,并且这是他们对黑白两色崇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来源于老庄的哲学思想.因此,谢麟的作品是对民族文化品格的赞美,并把它转化成艺术的表现语言.

(三)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风格类型

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风格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每位画家的选材角度、表现手法和艺术个性均不相同,甚至有些画家不同时期的风格类型也不相同,以下按这几种大的风格类型进行划分,而在文中具体阐述不同画家的艺术特点.

1.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主要风格类型,也有的画家一辈子都在以这一风格类型进行创作,如孙见光、沈铭存等.这种风格类型是以具体的、真实的形象表现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其表现手法也是写实的.再具体细分的话,早期的油画家以印象派的光色表现手法为主,在艺术个性上个人特点不强,如曾日文、韦宣劳.早期的国画家则以线条表现人物形象为主,如梁荣中、张达平等.而稍晚一点的画家,则在写实的基础上努力追求自己的艺术个性,如孙见光发展出一种质朴无华的“土”油画气质的绘画风格,沈铭存则具有伦勃朗式的古典油画风格.

2.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主要是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风格类型,代表画家有刘宇一、刘绍昆、谢森、郑军里等.刘宇一于1962 年创作的油画《耘天》,以月份牌式的手法表现山区人民对劳动的热情和对生活的豪情,富有浪漫主义的情怀,是较早的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画家.刘绍昆的作品色调通常呈灰橙黄的色调,较为唯美,然后他的画面形象,却往往透露出一种忧郁的气质.他通常通过人物戏剧化的动作,并且常显示悬空的行走或奔跑的动态,而背景通常是与动作不在同一时空的具有鲜明的南方特征的场景,表达一种人物与环境的时空背离,表现出一种敏感与挣扎,或许这也是画家远离故乡、扎根广西的内心写照,是一种忧伤的浪漫.谢森在20 世纪90 年代创作的《夕阳》《远雷》等作品,虽然造型是具象真实的,但肌理又是粗粝的,色彩是主观的,营造出特别的氛围,作品的精神内涵也显露出强烈的隐喻性.其近几年创作的《收甘蔗》系列,以点、线、面的形式,以浓丽的色彩,表现壮族人民收甘蔗的场景,是光与色、点与线的合奏,富有浪漫气质.郑军里的水墨画则以大写意的手法,表现少数民族温情的小景,也体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

3. 表现主义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画家在注重内心表现和个性表现的情况下,走向了表现主义,代表画家有尤开民、黄菁、谢麟、黄少鹏等.尤开民在90 年代中晚期的人物创作,在大的立体构成形态下,人物超越时空地被放置在画面的各个角落,他并非有意识地表现少数民族人物,但画中的主角通常都被他画成少数民族人物的形象,他笔下人物的奔走、呼号、悬浮等,反映了他中年丧偶后对命运无常的悲痛与挣扎.黄菁的《南方》《山》《河边》等一系列作品,借鉴了贵州蜡染的元素,把人物与环境符号化、图案化,色彩也呈现出红绿等强烈的对比和民间色彩倾向,表现了人与环境的同化,以及蓬勃的生命力,极具内心化、抽象化,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谢麟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创作的《南丹组画》系列,把现实的场景,转化成具有书写性黑构成白,表现出一种崇高感和永恒感,这种具有强烈的内心符号和文化符号的艺术表现语言,也极具表现主义色彩.

(四)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文化意义

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是广西美术创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广西文化、全国美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顺应社会发展、经过艺术家审美创造产生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独特的、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

1. 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广西的少数民族处于受压迫、被歧视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落实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广西成立了自治区,一些民族聚居集中的县、乡也成立了自治县、乡.艺术家为了创作艺术作品,深入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山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少数民族人民同吃住、同劳动,增进了民族感情,让少数民族人民真正感受到了民族平等.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他们更加认同、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使得各少数民族文化更加繁荣,成为我国多民族文化大家庭中的灿烂一员,为我国的多民族文化增添更加亮丽的色彩.

2. 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

艺术家进行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深入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深入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使得少数民族人民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民族生活和文化的优点,从而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其实,广西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和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独具个性,是各少数民族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凝结下来的智慧结晶,具有不可复制性和比拟性,应该得到弘扬和发展.

3. 树立了广西美术创作的审美品格

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兴起与发展,都是与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脉相承的.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艺术家们响应国家的号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真诚的心态、朴实的画笔,表现劳动人民建设新生活的和豪情,建立起了一种质朴无华而又稍具浪漫的审美品格.80 年代的乡土风,广西的画家也没有去追求矫饰、无病的画风,而是诚挚地捕捉现实生活中温馨、感人的细节,去表现人性的光华.90 年代,艺术家们抵制住了商品经济的诱惑,坚守内心的安静与纯净,以画笔去追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追问生命的意义,从而发展出一种神秘而旷野的审美品格.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的审美品格,代表了广西美术的主要审美品格,这种质朴、温情和神秘的审美品格,是与广西的历史文化、地域资源和民族气质相契合的,应该发扬光大.总的来说,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是广西乃至我国美术创作发展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现象,对这种现象的梳理与研究,不仅对我们认识广西美术创作的发展过程有所帮助,还将对未来广西美术创作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参考与指导作用.

五、20 世纪广西美术教育

(一)抗战时期的广西美术教育

抗战时期的桂林是广西的省会,也是连接东南与西南的交通枢纽,由于日军侵略战争不断扩展,大批文人志士开始南迁,逐渐形成了以桂林为中心的文化艺术重镇.“据史料统计,当年在桂林较知名的画家就多达250 名,几乎集全国美术界高手于一地.其中,著名木刻家有:李桦、赖少其、黄新波、刘建庵、陈烟桥、温涛、杨秋人、杨纳维……著名的漫画家有:叶浅予、廖冰兄、余所亚、特伟、沈同衡、丁聪、刘元、汪子美、张光宇……著名国画家有:徐悲鸿、丰子恺、张大千、何香凝、赵少昂、李可染、关山月、马万里、周千秋、张安治、张家瑶、帅础坚、宋吟可、王焕夫、阳太阳、尹瘦石、黄独峰、冯法祀……其他著名画家有:李铁夫、曹若、符罗飞、沈逸千、艾青、黄茅、张仃、沈士庄、徐杰民、郁风、陈晓南、傅天仇、李白凤、林半觉、黄超、赵望云、梁鼎铭、梁中铭、陈海鹰、曾恕一、黎冰鸿、陈仲纲等.”①这些著名的画家在桂林举办绘画展览,成立美术团体,宣传抗战,为广西近现代美术教育的萌芽成长提供了师资力量,奠定了20 世纪广西美术教育发展的基础.

1.艺术师资训练班

这里的艺术师资训练班包括了: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广西省中等学校艺术教员暑期讲习班与广西省艺术师资训练班.这三个训练班勾勒出抗战时期广西美术教育的发展脉络与传承,体现了当时广西美术教育的大致情况.

2.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

1936 年7 月,时任广西省教育厅艺术专科视察员满谦子在视察全省中小学艺术教育时发现存在颇多问题,师资薄弱.据余武寿回忆:“当时在桂林的小学兼教音乐、美术课的都不是专门学过艺术的,各行其是.”②当局“为适应抗日宣传,造就小学音乐、美术师资人才”,③于是决定筹备成立专门的艺术师资培训机构.这一意愿与计划也得到了在桂林的著名画家徐悲鸿的极大支持.在广西当局的支持下,经徐悲鸿、满谦子、张安治等人紧锣密鼓的筹备与协调,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终于开班办学,地址定在原来徐悲鸿筹建“桂林美术学院”的校址.文献记载:“假桂林市中山公园美术学院,举办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调训桂林各小学艺术教师,分音乐、美术二组学员共83 人,6 个月结业.”④

《广西省政府公报》于1938 年1 月14 日刊出《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组织大纲》,《大纲》*绍了此次训练班的基本情况、办学意图、招生等相关事宜,并公布此次训练班的学习时间为6 个月,时间从1 月17 日开始至7 月17 日结束.⑤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于1938 年1 月16 日进行了入学考试后,正式开学.训练班的上课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晚上六点半至八点半,每天两小时.讲授美术的教师主要有徐悲鸿、张安治等人,徐悲鸿由于事务繁多,经常外出,美术教育主要由张安治来负责.虽然徐悲鸿外出活动较多,但还是积极投入教学,时常聘请自己的朋友、著名画家来给学员进行讲座式的教学.此次训练班于1938 年7 月20 日期满,美术组并于22 日举办了毕业画展,余武寿在《我所知道的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中记录了毕业典礼的场景,其记载到场领导、老师“有省教育厅长邱昌渭、市教育科长秦凤岗、各小学校长,发结业证书后全体在班大门外摄影留念,每人发一本同学录.同学录里有全体照,有满谦子、徐悲鸿、吴伯超、张安治的题词,有音乐、美术组同学姓名、年龄、籍贯住址”⑥,徐悲鸿还在第一期“艺师班”学习结业的同学录上亲笔题写了“亲爱精诚”四字作为纪念.

1938 年11 月,当时的广西教育厅又组织了第二期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学制为半年,该班于1939 年5 月17日到19 日,在桂林乐群路广西音乐戏剧馆举办了毕业画展,展出作品100 余幅.

3.广西省中等学校艺术教员暑期讲习班

由于第一期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的成功举办,社会反映较好.于是,当时的广西教育厅决定开办“广西省中等学校艺术教员暑期讲习班”,向社会公开招生,经测试合格后方能入学.测试的内容主要还是强调造型能力与写生能力.徐悲鸿非常支持此次活动,其在《西江漂流记》中记载:“余7 月20 日由渝返桂,炎暑蒸腾,又为广西中等学校艺术教师讲习班授课一月.”⑦当时曾就学于此班的学生徐杰民在回忆时写道:“1938 年暑假,广西曾以统一中学艺术课教材的名义,集中了全省八十多名艺术教师到桂林.其实是在徐悲鸿支持下搞的一次艺术教师讲习班.”⑧此次讲习班时间从1938 年7 月25 日至8 月20 日,分美术、音乐两组,学员为广西省、县立各中学艺术教员约70 人.讲习班美术组教师有徐悲鸿、张安治、丰子恺等.此次讲习班的教学,徐悲鸿几乎从头到尾没有离开,为学生授课一个月左右,画人体、画素描,并进行国画创作示范,还引导学生观看他带来的珍贵艺术藏品.

4.广西省艺术师资训练班

为进一步推动广西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当时广西教育厅的支持下,广西省立音乐戏剧馆开设了艺术师资训练班,并于1939 年7月开始招生.设一年学制的高级班与半年学制的普通班,每班招收学员40 名,学员不分科,兼修美术与音乐,旨在提高全省艺术工作者的综合创作能力.吴伯超任班主任,美术教师有张安治、黄养辉、张家瑶、徐杰民、林半觉、陆其清等.⑨1940 年2 月普通班毕业之后,又招收了一届半年制的普通班.

1940 年1 月,该班创办了《音乐与美术》月刊,旨在“介绍丰富有建设性的时代作品……供给青年艺术工作者进修的参考资料……辅助战时的艺术教育”.⑩该杂志刊发的很多文章都在关注抗战时期时艺术教育与艺术师资培养的诸多问题.

1940 年4 月,广西省立音乐戏剧馆升级为广西省立艺术馆,艺术师资训练班也随之隶属于广西省立艺术馆.1949 年7 月29 日,在成功举办了高级班与普通班的毕业典礼之后,广西省艺术师资训练班取得了行政上的独立,成为独立的艺术教育实体,校址迁到了桂林王城正阳楼,并公布了《广西省艺术师资训练班章程》,所招收第二届学员的学制也有所改变,高级班由原来的一年制改为两年制,普通班由原来的半年制改为一年制,延长学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员的艺术创作能力与学校的教学质量.此时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的规模与性质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系招收高级中学毕业学生来班受训,两年毕业,后担任各中学艺术教师,系属专科学校,并非短期受训”.1944 年5 月10 日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举办了“七周年庆典”,并在12 日、13 日、14 日举办改建礼堂艺术美展.1944 年6 月,日军逼近广西桂林,政府下令疏散,广西省艺术师资训练班被迫停办.

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为广西培养美术教育人才,促进抗战,宣传抗战.教学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写生、重视造型,倡导艺术创作为抗战服务,追求现实题材与现实意义.七年的时间,艺术师资训练班为广西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艺术师资训练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成为桂林抗战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20世纪广西美术教育的坚实基础.

5. 私立桂林榕门美术专科学校

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名人聚集广西桂林,他们在桂林举办艺术活动、展览,主办刊物、社团等,使桂林成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与文化艺术中心.

1941 年8 月,当时在桂林比较活跃的马万里、关山月、张家瑶、龙月庐、范新琼、林半觉、阳太阳、郑明虹等人发起并筹备成立了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学校开设有中国画、西洋画、美术教育三科.聘任李济深、雷沛鸿、郑明虹、龙月庐等13 人组成董事会.

桂林美术专科学校于1941 年9 月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学制3 年,中国画专业30 人,西画专业35 人.校董事会聘请山水画家郑明虹任校长,冯静居任教导主任,张家瑶任总务主任,马万里任中国画系主任,范新琼任西画系主任.学校开设初期,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教学硬件设备等也比较匮乏,但全校教师咬紧牙关,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美术人才.1942 年校长郑明虹辞职,学校由广西美术会接办,重新组建校董会,聘任李济深为董事长,龙潜为校长,增开了图音系,聘任林恒之做系主任.为解决办学经费问题,广西美术会在桂林乐群社举办了桂林美术专科学校教师美术作品展,展出中国画、油画、素描、水彩画等140 余幅,缓解了一时的经济压力.

1942 年秋,校长龙潜辞职,校董会聘任马万里接任校长一职,重新调整了各系部人员,龙潜为国画系主任,范新琼任西画系主任,李九仙为图音系主任,聘林恒之为教导主任,龚绍焜为总务主任,阳太阳为训导主任,并改校名为私立桂林榕门美术专科学校.1943 年春,学校三个系扩大招生,在校生规模已超过200 人.至1944 年6 月,私立桂林榕门美专走过了三个年头,举办了三次美术成绩展览会,两次旅行写生画展,培养数十名优秀的美术人才,丰富、繁荣了当时广西的美术教育事业.

6. 初阳画院

1943 年6 月,阳太阳创办的初阳画院(亦称为初阳美术学院)在桂林成立,阳太阳亲任院长、教授;李济深、茅盾、欧阳予倩、田汉、李文钊为该院赞助人;田汉、欧阳予倩、熊佛西、端木蕻良、孟超、周钢鸣、陈芦荻、黄新波、余所亚、盛此君、张家瑶、杨秋人、司马文森、胡明树、陈迩冬等文艺界知名人士都经常来院义务讲学指导.该院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有理想、求进步、爱祖国、爱人民,反法西斯、反侵略,爱好绘画艺术的青年.继承发扬我国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外艺术的精华,培养人才,创作出有时代特色、有艺术水平的绘画作品,满足人们美的欣赏需要.

1943 年7 月16 日正式招生,首期学生18 名,至1944 年学生增加至30 多名,初阳画院这个名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初阳’,顾名思义是指初升的太阳.是当时在桂林的一些艺界前辈,把青年文艺爱好者比作初升的太阳,并寄予厚望.记得‘初阳美术学院’招生时,对学生的要求是:爱国、爱人民、、求进步、作风正派,必须有志于美术工作,愿为抗战出力.显然,‘初阳美术学院’是适应抗战文艺工作的需要,为抗日救亡运动快速培养美术人才的.”初阳画院的院址设在桂林市建干路79 号.“在七星岩附近建干路旁的‘学院大厦’,是栋桂林式两层楼,连门前空草坪一起,总共占地不到200 平方米.用竹子搭起一个朴素而雅致的门架挂上一张引人注目的‘初阳美术学院’的小小招牌.楼下几乎全部用作画室.画室四壁糊了白纸,点缀些线条图案,白壁上悬挂着中西名画.室是‘模特台’或布置静物景的小台子.四周陈列着维纳斯、恺撒等人的石膏像和一些工艺美术品,显得整洁、高雅、别致,既不俗气,更无穷酸相.”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素描”“油画”“水彩画”“粉画”“中国画”“色彩学”“美术史学”“文艺理论”和“国外名画欣赏”等.由于经费的匮乏,初阳画院校舍比较朴素,甚至是简陋,讲课的教室也十分简单,“只有一个讲台和一块黑板供老师使用.学生坐在长条板凳上,没有桌子,只能把笔记本放在大腿上做笔记.但是老师学生的教和学的热情并不因此而有丝毫的减弱.老师讲课认真、内容丰富,学生都十分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个个如饥似渴,聚精会神地听讲,做笔记,向老师请教各种问题.学业的成就主要靠自己勤学苦练、虚心向上,同学们对此是深有体会的.勤俭办学,艰苦奋斗这种风气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一种优良的院风”.

初阳画院在教学方面强调现实主义,强调写生,强调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学院十分重视组织学生外出写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汲取营养,启发创作思路和.规定每学期要外出远足写生一次,一去就是一周左右……此外,也经常组织学生早出晚归,到附近的农村、工厂去,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考察社会,体会我国人民勤劳俭朴的本色和收集民间丰富多彩的民族形式的艺术.”

1944 年,日寇逼近衡阳,危及桂林,动荡混乱的湘桂大撤退便开始了.而此时,阳太阳带领初阳画院的师生们走出之塔,奔走于街头巷尾举办书画抗日宣传展览,鼓舞大众士气,他们高举着“保卫大西南”的标语和大幅漫画,在街头游行,为李济深、龙积之、柳亚子、田汉主持的“国旗大游行”打先锋,爱国热情高涨,情绪十分激昂.9 月12 日,当时的广西省政府发出第三次强迫疏散令,阳太阳、田汉、司马文森、黄新波、李文钊等文艺界抗战名士才撤离桂林,初阳画院也随之被迫停办.初阳画院虽然离我们已经远去,但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初阳画院走出的一批批学子,也分散在全国各地,从事艺术救国、艺术创作,将初阳精神发扬光大.

(二)抗战胜利至“”时期的广西美术教育1. 1945 年至1953 年

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取得胜利.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战后的重建工作,美术教育事业也逐渐开始恢复.10 月26 日,桂林私立榕门美专校友在中南路国花食堂聚会,商讨重新组建学校并招生的事宜,但由于战火中校舍与教学设备等资产已经损失殆尽,重办学校困难很大,后经当时广西教育厅批准,私立榕门桂林美专合并到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1946 年1 月,当时的省政府正式下文两校合并,改校名为“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聘请马卫之为校长,由徐杰民任教务主任,黄照熹为训导主任,龚绍焜为总务主任,并于1 月开始招生,招收了五年制新生33 名,其中美术专业20 名,音乐专业13 名.此外,原艺师班、榕门美专的未毕业的70 名学生复学,按三年制修满年限.

合并后的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完善,美术教师有:徐杰民、朱培钧、张家瑶、叶侣梅、龙廷坝、蔡迪之、林半觉、周叔雨等,涵盖了中国画、书法、油画、水彩画、版画、美术史等美术类各个学科领域,并且还邀请桂林当地的知名学者、画家来学校讲座、座谈,大大开阔了学员们的眼界.学校开设的美术课程有“素描”“色彩”“国画”“水彩”“基础图案”“美术史”“书法”“篆刻”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946 年,由于马卫之校长支持学校学生参与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政策,支持学生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活动,最终被迫辞职.其后,由原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务处长满谦子教授接任校长之职,学校也搬迁至了象鼻山附近的省府旧址,并从北平、上海等地聘请了不少美术教师,扩充师资力量,如留学法国的何之培、范新琼,留学日本的钟惠若等.学校为进一步发展广西的中学艺术教育,招收了五年制艺术师范专业,前两年综合课程一样,后三年分专业进行主修,美术类又分中国画、油画、雕塑、工艺四个专业班级.学校还敢为人先、突破禁区,开始使用人体模特进行教学.广西艺专的教学在探索中逐步完善,并得到较大的发展.1951 年,满谦子辞去广西艺专校长一职,当时的省政府聘请著名画家阳太阳接任校长一职.阳太阳在任两年后的1953 年,根据全国高校调整的部署,广西艺专被撤掉,美术类的师生合并到武汉的中南美专,阳太阳任中南美专副校长,音乐类的师生合并到中南音专.

广西艺专从1946 年成立到1953 年撤销,走过了7 年的时间,在学校师生共同的努力下,为广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他们分布在广西的各个单位与学校,担负起了广西艺术发展的重担,为广西美术教育的普及、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1958 年至1960 年

自从1953 年广西艺专被撤销、合并之后,广西的高等艺术教育就处于“瘫痪”状态.1958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随后,当时的自治区政府决定重建、新建一批高校,重建的高校有两所,其中一所就是广西艺专.经当时的自治区相关部门领导的协调,广西艺专暂时借用广西民族学院校园办学,聘任广西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袁似瑶任广西艺专校长,聘董启翔、满谦子任副校长.“在广西艺专重建过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和自治区文化局的人事部门领导做了很多工作,从四个途径逐步解决办学所急需的师资与干部问题:第一,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和自治区文化局派干部到京、沪、汉、穗请求支援;第二,请回原在桂林广西艺专任教的教师;第三,在自治区内抽调师资和干部;第四,争取自治区区外艺术院校分配毕业生支援.到1959 年夏秋,即第一学年办学结束时,广西艺专已经建立一支数量可观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办学队伍.”为了更好地办学,为了适应广西艺术人才的需求,1959 年暑假,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满谦子、岳平、陈良、陈烟桥等人便提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办学思想:艺专的教学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结合实际,使教学具有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艺术专业人才要从少年起培养,要延长学制,加强基本功训练”.在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广西艺专调整了招生专业与学制,美术类除了招收两年的大专班,还招收三年的预科班,招收对象为初中毕业生,预科三年内学习文化课与专业课,再升入大学继续学习.伴随着全国上下的“大跃进”运动,广西艺专也开始讨论“大跃进”的计划,大家普遍反映问题,两年制的大专班,学制短,学到的东西少.于是,有老师提出将学制改为三年或四年.在学校领导与自治区文化教育部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进行讨论,最终认为广西艺专应该办四年制本科班.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在全院师生的努力下,1960 年2月,自治区下发通知,新建、扩建9 所高校,其中包括广西艺术学院,至此,广西艺专时代宣告结束.

3. 1960 年至1979 年

1960 年9 月广西艺术学院正式成立,聘任岳平为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满谦子为副院长,并将校址从原来位于西乡塘的广西民族学院搬迁到了南湖北岸的广西教师进修学校.广西艺术学院于1961年秋天招收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1958 年、1959 年招收的专科生一部分在1960 年毕业了,另一部分组成本科班继续学习),美术类的招收专业分别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此时美术类的教师有陈烟桥、阳太阳等著名的画家,他们带领学生走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道路,经常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写生采风,锻炼造型能力,第一届学生中现在比较著名的有蒋振立、甘武炎、梁荣中、帅立功等.

1960 年至1966 年之间,广西艺术学院发展基本稳定,值得一提的是1963 年学院响应自治区文化局号召,抢救民族民间艺术遗产,由陆之昭带领美术组,李佳向带领音乐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收集、整理民族艺术作品.工作队本着能买就买,不能买拍照、临摹的原则,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民间艺术资料.少数民族的服饰、乐器、生活用具等都在收录之内,还采访了很多民间老艺人,整理出了很多珍贵的口述文献,为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受“四清运动”“”等政治运动的影响,广西艺术学院从1965 年停止招生.1972 年,学院恢复招生,派老师到各地宣传招生,学院设五大系:音乐系、美术系、革命文艺系、舞蹈系、戏剧系.当年招收工农兵学员大专新生131 人,其中美术系新生10 名、革命文艺系100 名.1973 年美术系继续招生20 名,并将三年的学制分为两个一年半,第一个一年半普修美术系所有的基础课,第二个一年半开始分为国画、油画、工艺三个班级,“”后期恢复的招生,虽然以“工农兵学员”名义,仍招收和培养了不少优秀学生,如谢森、李绍忠、柒万里、陈再乾、周度其等,他们成为承前继后的教学骨干,为广西艺术学院的教学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也成为广西美术创作的骨干力量.1974 年学院增设艺术师范系,并招生96 名;美术系继续招生50 名,其中第二个一年半的班级设置中,工艺又分为印染与装潢两个班.1975 年、1976 年的招生、教育大致延续这一体系,只是在1975 年学校增设了二年制的“社来社去班”,毕业不分配,哪里来回哪里去;美术系还到宜山县开办校外绘画班,派老师轮流去任教.伴随着“”的结束,广西的美术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7 年,广西艺术学院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当年招收三年制艺术师范大专新生100 名(不分专业),四年制本科新生81 名,其中美术系39 名;美术系下设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5 个专业,这一届不少的学生都活跃在当今美术界,如美术系的高峻、郑军里、黄超成、雷务武、沈铭存、陈中华、祁海平、李伟光、杨永葳等,已经去世的刘晨煌、梁耀也是这一届的学生.还有艺术师范系的刘南一等.1978 年的招生情况和1977 年大体相同,这一届学生中较为著名的有白晓军、吴明珠等.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广西美术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宽松的政治环境为全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也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广西的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在30 余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全日制本科教育.

1. 硕士研究生教育

广西的美术类研究生教育形成南北两大中心,南边是位于广西首府南宁的广西艺术学院,北边是位于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这两所高校是我国在广西仅有的在艺术学门类下有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是一所老牌的综合性专业艺术学院,其拥有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等六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其美术类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980 年,是全区最早招收美术类研究生的单位.1980 年,黄独峰、阳太阳开始招收研究生,第一届研究生有黄格胜、陈玉圃、、王立民、刘绍昆、尤开民、郭北平.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类研究生现有39 个招生专业方向,规模居全区首位,学科方向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美术史、艺术史、艺术学理论、艺术理论、环艺设计、视觉传达、艺术管理、艺术教育、书法、插图等领域.广西艺术学院拥有美术类硕士研究生导师近一百名,他们在广西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极大地推动了广西美术的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的美术类研究生教育成绩卓著,美术学一级学科下招收9 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分别是:美术史论研究、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油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水彩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版画创作与理论研究、雕塑艺术与理论研究、视觉传达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书法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影像艺术与理论研究.此外,广西师大还利用自身师范类院校的优势,在“教育学”门类学下,以一级学科“教育学”为依托,招收“美术教学论”方向的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在设计学一级学科下招收6 个方向的研究生,分别是:设计艺术史论研究、设计艺术应用研究、动画及数字艺术研究、视觉传达艺术研究、空间艺术研究、服装艺术研究,此外,也在“教育学”门类学下,以一级学科“教育学”为依托,招收“设计教学论”方向的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美术类硕士生的培养以桂林为中心,辐射全国,影响很大.

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美术类硕士点的高校以自身学科优势作为依托,走出了一条合作方式的研究生培养路线,如广西大学在“哲学”门类学下,以一级学科“哲学”为依托,招收“艺术美学”“非遗美学”方向的研究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工学”门类学下,以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依托,招收“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的研究生;以一级学科“机械工程”为依托,招收“工业设计”方向的研究生.

桂林工学院在“工学”门类学下,以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学”为依托,招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化传播设计研究”“装饰产品设计研究”“区域艺术与设计理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广西民族大学在“教育学”门类学下,以一级学科“教育学”为依托,招收“学科教学(美术)”方向的研究生.

2. 本科生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美术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个高校相继开设美术类本科教育,极大地丰富了广西美术教育的内容.有的学校依旧是传统学科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有的学校则侧重设计,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有的学校侧重艺术管理等.在本科院校的美术教学中,美术学与设计学两个学科均得到重视与发展的院校有广西艺术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其他高校则注重设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广西艺术学院下设的美术类教学机构主要有: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人文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漓江画派学院等,现有35 个本科专业,主要有: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绘画(油画、版画、水彩、装帧插图、实验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产品设计、工艺美术、中国画、产品设计(中国民艺设计应用)、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雕塑、公共艺术、美术学(美术教育)、美术学(文化艺术管理)、书法学、艺术史论、风景园林、建筑学、广告学等,学科齐全,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学校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拥有4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 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4 个自治区级精品专业、重点专业和优质专业,16 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 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 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广西师范大学于1994 年开始招收艺术教育本科生,现招收美术学、绘画、书法学3 个全日制本科专业.美术学院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外来艺术与民族特色相结合、基础教学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厚基础、重理论、精技能”的具有专业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实践应用型高级人才.学院现有“5 系、1 部、2 所”:中国画系、美术教育系、油画系、实验艺术系、美术史论与公共艺术系,基础教育部,书法艺术研究所和东南亚造型艺术研究所.学院硬件设施完善,开设有:丝网版画工作室、铜版画工作室、商业插画工作室、影像艺术工作室、雕塑工作室、中国画临摹室、油画临摹室、书法临摹室、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等实验室.广西师范大学于2011 年将美术学院中的设计专业独立,成立设计学院,现招收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公共艺术、工业设计7 个本科专业,拥有实验室21 个.学院注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树立鲜明特色的设计教学和研究格局,以“国际化、开放式、地域性”的特色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开拓、实践精神的创造性设计人才.

此外,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科技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钦州学院、梧州学院、玉林师范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河池学院、贺州学院、百色学院、南宁学院、桂林旅游学院等高等院校都以自身院校与地域资源为依托进行学科建设,发展美术类高等教育,比较典型的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工业设计,于1985 年开始招收设计类学生,是全国最早开设设计教育的高校之一.现主要招收专业有:工业设计、数字化艺术与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书法学等.其工业设计专业2006 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优质专业”称号,2013 年“设计学”成为广西区壮族自治区省级重点学科.

桂林理工大学在原桂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艺术设计教研室的基础之上,于2002 年成立艺术设计系.2009 年3 月,随着学校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学院现招收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设计专业(公共艺术方向)、工艺美术、动画7 个本科专业.学院依托理工科的优势,侧重设计专业的发展,建设有:陶艺实验室、雕塑与壁画实验室、漆艺实验室、纤维艺术实验室、产品造型设计与制作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三维动画实验室、印刷工艺综合实验室、服装实验室、服装手工实验室等12 个功能完善的专业实验室,较大地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梧州学院于2014 年成立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学院紧密联系梧州地方产业和人工宝石行业,以服务地方经济和提高地方人才质量为办学理念.学院现开设有: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等5 个本科专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首饰设计方向)被评为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学院现有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宝石设计与检测实验室”,以及图形设计实验室、影视制作部、演播室、动画数字设计实验室、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室、摄像实训室、摄影暗房、综合设计模型实训室、服装制作实训室等教学和科研实验实训场所,实验设备的完善和实验条件的改进,为梧州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

钦州学院在原钦州师专艺术系的基础上,于2006 年成立陶瓷与设计学院,学院现有:美术学、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广告设计、网络视觉艺术设计、包装设计、现代陶艺与装饰雕塑设计4 个方向)4 个专业.学院以产品设计为特色专业,以钦州坭兴陶艺传承与开发为切入点,建设有省级陶瓷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钦州坭兴陶艺术研究所等机构.

除全日制公院校之外,还有1 所民办的二级独立学院值得一提,那就是广西师范大学的漓江学院.它于2001 年创办艺术设计系,在民办高校中最早开设艺术类本科教育,目前该系设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两个专业,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平面设计、公共艺术、影像设计、动画设计6 个方向.该系凭借广西师范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广西培养了大批“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艺术设计应用型技术人才.

其他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情况大致如表格(见文后).

(四)其他层次的美术教育

广西近现代以来美术教育史中有两所专科院校不能不提:其一是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二是广西工艺美术学校.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38 年创立的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学校秉承“艺术兴学”的主张,在专科类院校中率先开设美术类专业,并将美术系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系部之一,并于1978 年开始招收美术师范专科生.目前美术系开设有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为广西培养了大量中小学美术教师以及艺术设计人才.

广西工艺美术学校成立于1983 年,当时是由原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和广西轻工厅牵头,在柳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办的广西唯一一所工艺美术类的全日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现学校开设有:工艺美术、民间传统工艺、动漫游戏(动漫设计制作)、会展管理与服务、服装设计与工艺、美发与形象设计等11 个专业以及装潢设计、室内设计、工艺绘画、工业造型设计、陶瓷设计、工艺品设计等19 个方向,为广西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

概而述之,20 世纪的广西美术教育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20 世纪广西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艰辛而又曲折,它已经摆脱了古代私塾教育的束缚,逐渐形成具有现代气息的教育体系.它走出了之塔,走向社会、走向人民群众,时刻与社会发展、变迁保持着紧密地联系,有时扮演着救亡图存的角色,有时承担着普及大众审美的任务,有时肩负着培养艺术人才的使命……时至今日的广西美术教育,已经进入了良性的发展状态,在学科探索与发展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为广西乃至全国输送着优秀的美术人才.

注释:

①杨益群:《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上册)[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年p3-4.②余武寿:《我所知道的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桂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6 辑)[C]. 桂林:漓江印刷厂印刷,1984 年p161.③余武寿:《我所知道的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桂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6 辑)[C]. 桂林:漓江印刷厂印刷,1984 年p161.④校史[A].《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师生通讯录》[Z]. 南宁:广西艺术学院档案室,1949 年p3-4.⑤《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组织大纲》[J]. 广西省政府公报,1938 年(54)p3-5.⑥余武寿:《我所知道的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桂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6 辑)[C]. 桂林:漓江印刷厂印刷,1984 年p162.⑦徐悲鸿:《西江漂流记》[A]. 王震:《徐悲鸿文集》[C]. 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年p97.⑧徐杰民:《徐悲鸿在桂林》[A]. 杨益群编:《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C].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年p661.⑨《广西省立音乐戏剧馆艺术师资训练班招生简则》[N].《广西日报》(桂林版)1939 年6 月28 日(1).⑩《音乐与美术》发刊词[J]. 音乐与美术,1940 年1 月(1)p5.奉转据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请准该班学生援照专科学生之例缓役核饬仰转知照由[Z]. 广西省师管区司令部.田武师管区关于兵役工作之代电,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1942 年L021-001-0022-0101.《艺师班成立七周年》:明日举行庆祝礼[N].《广西日报》(桂林版),1944 年5 月9 日(3).兰岗:《初阳美术学院》[A]. 广西美术出版社编,《阳太阳艺术文集》[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2 年p29.兰岗:《初阳美术学院》[A]. 广西美术出版社编,《阳太阳艺术文集》[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2 年,p30.林杨:《回忆桂林初阳美术学院》[A]. 广西美术出版社编,《阳太阳艺术文集》[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2 年p34.林杨:《回忆桂林初阳美术学院》[A]. 广西美术出版社编,《阳太阳艺术文集》[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2 年p35.《广西艺术学院院史》(1938-2008)[Z].2008,内部资料,p12.《广西艺术学院院史》(1938-2008)[Z].2008,内部资料,p14

该文总结:此文是一篇关于美术和美术发展和当代方面的当代美术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当代美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伤痕美术在当代美术中的新
吴明翰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530007)苏淑娴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530004)摘要“伤痕美术”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一股新的艺术潮流 “伤.

中国当代美术生产同质化中的模仿
摘要受到艺术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素的影响,中国当代美术经过几十年地“模仿”探索,在创作形式和展陈传播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同质化现象 现阶段的当代美术模仿探索大都还处于.

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展综述
时值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两周年及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召开之际,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