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mpa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海德格尔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与存在作为无论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回隐特性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海德格尔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6

存在作为无论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回隐特性,本文是海德格尔类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和海德格尔和概念和特性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海德格尔论文参考文献:

海德格尔论文参考文献 手写论文摘要顶格写吗堂吉诃德论文

谭佳远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阳 550025)

摘 要:海德格尔思想的最核心词汇首推存在,其哲学之所以难以理解就是因为存在概念含义之隐晦.而对存在概念理解的关键就是对其回隐特性(即存在作为无)的把握,通过对海德格尔无的含义的揭示来增进对其存在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存在;无;形而上学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073-02

海德格尔思想的主导问题是存在论差异;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海德格尔穷其一生追问存在这个概念,而在这个过程中亦包含着其对形而上学传统的精深分析.存在作为海德格尔思想的最核心概念既有“显”(在场)的一面又有“隐”的一面;这其中存在的回隐特性是最难被传统形而上学式思维模式所经验到的,回隐的特性精确地被海德格尔的一句话道出:“作为‘存在’的无”[1]123.关于作为“无”的“存在”海德格尔在其1929年教授就职讲座即“形而上学是什么?”中有详细的讲解,此讲座现收录于《路标》一书中,同收于此书中的还为此文所做的后记和导言,可见海德格尔本人对此文的重视,也即是对存在作为无即存在的回隐特性的重视.本文就是以上述讲座为主要依据来论述作为无的存在.

海德格尔特别钟爱莱布尼茨的一句话,也是《形而上学导论》的第一句话,“究竟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在?”[2]1这个问题是首要问题,是最广泛、最深邃、最源初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这个问题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疑问句,只有我们迫使自己进入到这个问题的真正情景中去此问题才真正得以成立;是否进入此问题情景的关键就在于对“无”的理解.关于“究竟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个问题的提问海德格尔也说即使不问这个问题日月照样运转、万物生灵同样生灭;但海德格尔又说:“从问之所问与问之所及的东西那里,生出一种向着发问活动自身的反冲.这一发问活动本身因此也就根本不是什么任意的进程,而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事件,我们将之命名为历事〈Geschehnis〉”[2]6.这个翻译为中文“历事”的德文表达的意思就是对历史的本质性理解,也就是对无即存在的理解.

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还是抱有一定期望的,他曾说过要回到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内部完成超越.对无的追问亦是首先使自己投身到形而上学之中.这其实也是海德格尔对待思想传统一如既往的态度,即批判地继承;海德格尔从不轻易完全否定某一哲学史上的传统,而是深入分析其中思想自身暗含的力量,无论学说以何种方式呈现,思想自身的力量却始终存在,比如说西方思想史上根深蒂固的形而上学传统.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致使我们思之所及总是存在者整体,当然也包括人即海德格尔语境中的此在.所以追问形而上学的问题前提是必须对此在的根本情况有本质性的把握;我们当代人探究问题的方式乃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科学思维总是思及某个对象,不存在没有研究对象的科学,所以说“恰恰从诸科学出发来看,没有一个领域对另一个领域具有优先地位”[1]120.这样看来数学、历史学、化学等等不同学科所研究的对象都在存在者的意义上具有了相同的属性.但海德格尔认为“有一种与世界的关联(Bezugzur Welt)贯穿并且支配着一切科学本身”[1]120,这个关联即是存在与人的关联,也可以说就是存在,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也叫作“无”.人在科学存在之前和科学领域之外也与存在者发生关系;但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科学吸引着人对存在者根据的探索,并把探究的结果当作人取得对世界领导地位的可能性因素.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人作为存在者在存在者整体中寻求突破;海德格尔把人的这种属性叫作“此之在(Da-sein)”即“嵌入到无中的状态”[1]121.人在存在者领域探究其最终根据,除了存在者无其他,前文已经说了科学是不会研究无的,这在科学看来是可笑的,但当说研究存在者不研究无时,我们已经承认了“无”的存在;科学只是以一种不愿知道的态度来面对无.但正如上文论述正是这个科学不愿知道的无即存在支配着科学对其自己本质的认识.海德格尔认为不能以传统的行而上学方式问无是什么?而只能说无的情形如何?

以传统的思维模式来问无是什么,那么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若得出结论,那么无就成了存在者了,而无恰恰是与存在者完全不同的.因为“思维本质上总是关于某物的思维;若作为无之思维,它就必定要违背它自己的本质了”[1]124,此在的思维模式是以逻辑为基础,理智为手段,思维为途径的,这样思维就必须要有个对象被思维,而无作为对全体存在者的否定是不能被当作对象的.那么我们要怎么对待无呢.无是怎么出现的呢,是对存在者的否定才有无的吗?海德格尔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还在这个关键节点给出了一个论断,“无比不和否定更为源始”[1]125.由此我们便获得了对无追问的全新向度.

若上述论断成立,无成了否定和不的根据,那么无一定就是存在的,我们必须能够预先知道无,只有要追寻的东西存在我们才能追寻,但无本身就是对存在者的否定,以至于不具备存在者的特性,为此海德格尔说:“我们甚至可以干脆把它安顿在一个‘定义’中:无乃是对存在者之全体的完全否定”[1]126.我们能够确定是存在者全体是被给予的,那么作为对存在者全体的否定就相应地呈现出来.依据上述的临时定义,我们是能够在理念中设想存在者整体的,在思维中再把设想的存在者整体加以否定,我们似乎就获得了无的概念,但海德格尔说这样的无绝不是无本身.若是通过对存在者的否定才获得无的规定性,那这个无并不是无本身,而是使无又成了一个存在者.海德格尔认为无是无法被表述出来的,只有通过对无的经验才能证明其合法性.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从来未曾也不可能绝对地把握到自在的存在者整体,但是我们经常确凿地发现自己置身于以某种方式被揭示出来的存在者中间.后一种情形经常发生,这种揭示并不是在我们专注于某事或某物时才发生,而是在我们并没有特定的关注对象时且恰恰是在这样的时候存在者整体向我们袭来,袭来这个词意指一种突兀和无原因性.海德格尔给出一个例子,如我们对某本书或某个戏剧感到无聊时,那这还不是真正的无聊,但当某个人没有任何原因莫名其妙地感到无聊,这时真正的无聊就开始了.这种无聊把人以及与其共在的万物都置于一种奇怪的冷漠态度之中,这种无聊便启示出了存在者整体.类似于无聊的这种情绪并不是随思想或意志行为而来稍纵即逝的现象,而恰恰是这种情绪把我们牵引到了存在者整体面前,这种情绪启示出无.

通过一种情绪人与无相互来到彼此面前.这样的情绪表现为“畏”,在畏的基本情绪中人对无的体会才是可能发生的,虽然这种经验很罕见.海德格尔认为畏不同于怕,怕总是以某个具体的存在者为怕的对象,不是对这个怕就是对那个怕,怕是由于这个或那个在某个具体的方面威胁着我们,怕一定是有某个具体的对象,为摆脱怕的情绪人们对其他东西也变得惶恐不安,也就是说人被其所惧怕的具体存在者抓住了.但什么是畏呢,“畏之所畏不是任何世内存在者.因为畏之所畏在本质上不能有任何因缘”[3]125畏不同于怕,畏不但不会给人带来惶恐和迷乱甚至自身反而带着一种宁静,畏也是对……的畏,但却不是这个或那个即某个存在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畏或为之而畏的东西缺乏确定性,而是因为这种东西之本质不允许其拥有确定性,因为由畏的情绪所揭示出来的是无.在畏中我们会体会到一种不同于怕的惶恐不安,是一种使存在者整体脱落掉了的情绪,脱落掉存在者整体之后的“没有”即“无”向我们袭来,使我们猝不及防.这种莫名的畏是我们每个人在生命历程的某个时刻都有所体会的,这种畏启示了无,畏在这个意义上把无敞开出来.我们漂浮在畏之中,在这种漂浮状态中我们经验到无,因为畏使存在者整体脱落了;当然这个脱落了的存在者整体也包括你、我、他等此在,所以畏完全地把无呈现出来了.在畏的基本情绪中,我们达到了此在的发生(即形而上学思维在此在中的运作),由此无得以敞开,在此在的发生的向度上我们再来追问无的情形如何.

此在在畏的情绪中揭示了无,在这个无并不是存在者,并不能把无当作对象,畏也并非是对无的把握,但无的确是通过畏而敞开自身的,也不能把无与存在者整体对立区分开来,正确的理解应是无与脱落了的存在者整体一道向人袭来.无通过脱落了的存在者给作为此在的人以指引,这种指引即是无的本质,即是无化.无化即是照亮存在者的根据,无化使存在者是其所是并源始地敞开.海德格尔对人即此在这种特殊的存在者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存在与存在者相关联的枢纽,“只有基于无之源始的可敞开状态,人之此在才能走向存在者并且深入到存在者那里”[1]132-133.“此之在意谓:嵌入到无中的状态”[1]133.此在把自身嵌入到无中,从而与其他存在者区别开来,此在的这种存在状态海德格尔称之为“超越”,也正是通过这种超越此在才得以与其他存在者发生关系.在此我们就获得了关于无的描述,“无乃是一种可能性,它使存在者作为这样一个存在者得以为人的此在敞开出来”[1]133.

上文中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人即此在只有通过畏揭示的无才能与其他存在者发生关系,而之前我们又说这种畏是很罕见的,那么我们是如何能在这个世界生存呢.事实上我们一直在生存,其实无作为存在的一个特性其自身总是对我们伪装起来,即是存在的回隐.这种情况使我们不得不引入海德格尔思想的主导问题即存在论差异,存在论差异即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是把存在当作一个普遍的不言自明的最高存在者,由此就对存在不闻不问,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成了存在者,也正是因为存在作为无喜欢躲藏,才会使存在论差异成为可能,回隐正是存在的特性,因为“存在——随其本质一道,随其与存在者的区分一道——抑制着自身”[4]355.而人具有形而上学的本性,即遗忘存在(回隐为无的存在)的特性,所以无很难被我们所经验,但无即存在却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作为此在的我们.正是由于人的形而上学本性,所以海德格尔才会说回到形而上学来考察无,“无之问题把作为追问者的我们本身置入问题之中.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1]140.形而上学是人的本性所以只要我们生存着,我们就是已经置身于形而上学之中,在这种情形中,海德格尔认为若使真正的哲学得以运转,此在就必须完成前文中所说的“超越”,即此在自行脱落而进入到无即存在之中.即从非本真的存在论差异(即遗忘存在,把存在当作存在者)的遗忘回归到本真的存在论差异(即已意识到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之后遗忘这一差异而按着先行洞察到的存在之真理来理解世间万物)的遗忘中.正如赫拉克利特的箴言所说:“事物的本质喜欢躲藏起来”[5]295,海德格尔把希腊文physis没有译为自然而说“事物的本质”其实就是意指使存在者是其所是的存在.存在喜欢躲藏起来,存在喜欢自行回隐.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4][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5][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归纳上述,这是关于海德格尔和概念和特性方面的海德格尔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海德格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海德格尔我为什么住在乡下
南黑森林一个开阔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 小屋仅6米宽,7米长 低矮的屋顶覆盖着三间房间厨房兼起居室,卧室和书房 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

海德公园王子(中篇小说)
我,禾笑语 禾苗的禾,欢声笑语的笑语 右边脸上有个酒窝 外人面前,我是双面夏娃 平时,我在伦敦著名的小报联合报上班 英国的小报,可不……于花边新闻报纸 联合报内容杂七杂八,也关注严肃的社会问题 比如,.

尼采和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哲学的任务
摘 要作为德语世界的两个伟大哲学家,尼采和海德格格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的观点大相径庭,前者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价值问题;后者则认为是存在问题 尽管如此,两位哲人却在一个观点上有着惊人一致,那就是苏格拉底.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