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期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社会文化类论文范文检索 跟这所美国学校给我们读《教育的社会文化土壤》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主题:社会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9

这所美国学校给我们读《教育的社会文化土壤》,本文是有关社会文化论文如何写和《教育的社会文化土壤》和启示和美国学校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社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学校管理方面的论文学校教育论文中小学学校管理杂志读写算杂志

编者按:

随着国际化的步伐推进,国内许多家长都选择将孩子送到欧美国家接受教育.然而,有多少家长真正了解国外的学校教育呢?《教育的社会文化土壤——基于美国费城安卓学校的教育人类学考察》(文中简称《教育的社会文化土壤》)是一部优秀的教育人类学探索性研究作品.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刘谦教授,在其深耕的田野工作基础上,以其足见功力的人类学笔调,展示了一幅幅美国学校教育的真实图景.

《教育的社会文化土壤》对坐落在美国费城中心的一所贫困社区的公立学校进行了详细的民族志描摹和较为深入的文化分析.整部作品,既没有一味鼓吹美国教育如何“先进”,又看到了美国教育对中国的有益启示.它尽量以理性、冷静的方式,在安卓学校素描式教育实践描摹的基础上,渗透着跨文化的阐释与理解.这份独特的理解,是作者作为在中国成长又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典型知识分子,以无声渐进的方式遭遇美国教育场景下的文化冲击,所形成的思考结晶.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恰到好处地渗透在民族志描述与评述中,而非明确的中美教育比较,因为两个国家在历史积淀、文化脉络、现实资源方面大相径庭.基于个案的中美比较,也许并不是明智的策略.正如作者在开篇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喂养.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认为自己的教育一无是处,就像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在服毒中长大.那么,他很可能怨天尤人而缺乏精神上的自信.其实,正如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璀璨隽永之处,才孕育着生生不息、生动鲜活的生命;也正如每一种文明必然包涵着种种压迫与张力,才使得世界总在斗争中无法掩盖人类的苦难.附着在具体文明形态之中的每一番教育实践,也一定有其促进人类福祉的意义,同时,又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于是,带着文化的视角,去分析那些具体的教育实践,将其复原到它所依存的社会文化土壤中,显得十分重要.”这是本书中最耐人寻味的一段话,也统领着全书的思考.

一、走进安卓学校

教育叙事的描述旨在表明一种客观中立的立场,使研究具有可信度.日常生活中的世界既不是由帕森斯式的社会学概念组成,也不是解释人类学家格尔茨诗意想象的图景,而是由普通人的活动、言语、思想、情感所构成,是一幅复杂交往的画卷.人类学者所擅长的是以自我亲力亲为、深入参与的方式,体会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这首先体现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如实地描绘一幅幅充满生活场景细节的画卷,展现那隐藏于人们习以为常的实践惯习下的“真实”.用人类学的方式观察学校是教育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人类学以不同的视角发现教育的目的与实质,分析教育的功能与症结,其最大特色是将对(学校)教育的探讨放在文化的底色上去观察.

人类学试图将教育理解为根植于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的过程,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安卓学校是坐落在美国东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市中心的一所公立小学.在美国,城市常常成为劳工阶层集中聚居的地方,而中产阶级通常会因为新鲜的空气、丰富的社区生活选择居住在郊区.因此,和中国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布局相反,城市中心的学区主要招收居住在附近的贫困社区的学生.安卓学校所处的费城学区成立于1818年.从学生容量上,在全美是第八大学区.安卓学校当时共有400余名学前班至8年级的学生.学区报告显示,安卓学校有89.4%的学生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同时,它是一所具有多元族群构成的小学,学生中35.4%为拉丁裔,28.6%为非裔,16.2%为白人,13.5%为亚裔,5.9%为其他族裔.多元族裔的构成,正是可以观察不同族群亚文化的有利条件.从学校质量评估上看,在2013年-2014年对费城学区200多所公立学校星级打分中,安卓学校被评为1.5星,五星为最高.该学区至少还有80所学校被评为1星.由此可见,安卓学校在该学区并不算一个极端个案,并具有一定典型性.安卓学校周边有破旧的公寓和衣着邋遢的行人,更有乱窜的老鼠,显示了安卓学校环境的差强人意.虽然安卓学校的条件看起来不是那么优越,甚至有些边缘和弱势.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卡普顿校长带领全校的共同努力下,安卓学校的形势得以扭转并有所发展.

二、安卓的教育图景与真实面貌

在美国安卓学校教育形态的图景中,作者着重提取了在中国读者看来可能会更感兴趣的四个重要场景进行描摹与分析.它们是课堂教学、考试活动、特殊教育和公民教育.贯穿在四个重要场景描述之中,作者心中萦绕的主要研究问题包括:美国典型的公立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场景是怎样的?那里的教育活动最终指向的目标是什么?是一幅怎样的人性图像?人们以怎样的方式来模仿这幅人性图像?在实施过程中,呈现了怎样的时间节奏?这样的时间节奏意味着什么?它与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之间是否存在着模式的一致性?是否可以从以上几组关系中,实现对这所学校所植根的社会文化土壤的标定与描述?

作者带着如此之多的问题,到美国安卓学校开展田野工作.她在访学期间,义务为安卓学校提供了一个学年的中文俱乐部教学和组织工作,每周深入到三年级凯文老师所在班级,担任课堂志愿者,帮助班级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为华裔家长提供翻译,参与学校外出活动、监考活动等.研究计划获得*审批后,作者还对那里的部分老师、行政人员、家长进行访谈.相对持续、深入的田野工作,为这部作品细致的民族志描摹和较深入的文化分析,提供了坚实基础.

1. 活泼灵动的课堂教学.在安卓学校小学三年级凯文老师执教班级的日常教学中,作者果然看到了想象中的美国课堂的一派活泼与轻松.不像在中国小学中我们所熟悉的情景:手背后面坐好;班级所有学生练习同一套练习题.在安卓学校,学生可以打开IPAD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数学游戏;根据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围在一起席地而坐,形成小组进行讨论.在教师自由实践的空间里,每个老师都有对课程体系的独特理解,自己对教学内容、进度进行把握,学校、学区不强调在教学上保证整齐划一的进度.

学生个体的诉求很重要,它可以超越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被名正言顺地提出、讨论和解决.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频繁地被学生的个体需求所打断.比如,一会儿达利亚举手,眼泪汪汪地指着自己起泡的嘴唇;一会儿阿里因为没有带铅笔而举手;一会儿又有同学举手报告萨利哭了.二是教学中会花相当比重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尝试体会书本知识:如拉芙缇老师花了两小时组织学生进行植物模型的手工制作,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根、茎、叶作为植物的核心构造.在中国课堂上,这恐怕是老师强制要求背诵、默写的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教学中教师必须付出时间成本和课堂管理成本.教师也会凭借自身的肉体、声音、行动承载着所要教授的书面知识,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潜入小学生对世界感知的框架中,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书面知识.老师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出发,形成与课本所带来的新知识对接.在那里,书本知识并没有超越学生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体系的特权.在课堂中,学生个体实践、学习的自由空间实际上是承认个人需要的必然结果,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美国社会的个人主义,以及杜威实用主义在课堂中实现的形式.

2. 庄严且宽松的考试活动.作者在参与到安卓学校参与的州立统考时发现,那里有庄严的仪式感,相应纪律要求及相关核查,程序化的考试流程和一丝不苟的监考标准,频繁的监测以及将考试成绩录入学生档案构成终生教育记录的一部分,等等.这些构成了考试的庄严.与此同时,那里的考试又有着宽松的一面.比如,只要家长同意,学生可以拒绝参加州立统考;考试没有时间限制;五年级的数学题可以使用计算器;考试中学校还免费提供薄荷糖.考完试后,作为奖励,学生还能领到兑换券,可以到学校领礼品.考试结束后,也没有任何人再去议论考题或分数.

在州立统考以外的日常考试活动可以看到更灵活的考核方式,比如,根据自然课所学内容制作火山模型,构成平时考试成绩;平时考试中,同在一个班里,却经常有两个版本的试卷——一个版本是标准试卷,一个是在标准试卷基础上精简了问题和选项的调整版试卷.调整版试卷专门为英语不是母语的学生或者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准备.

这套考试机制直接体现了21世纪美国科技水平、物质基础和科学理性.而在标准化面前,即使是庄严的考试制度,也为承认个人在认知水平、语言能力、社会态度等诸方面的多元存在提供了对话渠道和机制保障.同时,那里的考试活动既需要满足为国家培养公民的统一要求,又承载着美国文化中对书本知识权威性的质疑;而严密的跟踪和程序,并不能对抗坚硬的阶层固化.这一切贯穿着美国历史中走来的对差异的承认与应对,反映着美国当下的社会特征.

3. 个性化的特殊教育.在安卓学校,特殊教育项目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特殊教育最初源于公立教育为身有残疾或发育迟缓的孩子提供更平等的服务.如今,特殊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更具普遍意义的一类教育支持项目.这类项目主要针对的是在身心发展方面明显偏离同龄学生中处于主流状态的学生,既包括明显低于主流学生水平的情况,也包括明显高于主流水平的情况,即天才学生、学习能力不能跟上正常教学的学生,以及心理状况、健康状况、行为状况偏离主流水平的学生.在美国教育体系中通常设立专门机构,提供人力财力资源,为这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

作者在宾州统考的监考中遇到了五位参加特殊教育项目的考生,在此,主监考老师可以按照规定为考生读题.但也只能读题,不能有更多的解释.在本书中,这些特殊教育项目中的孩子与其他同学往往有着不同的时间表和活动内容.如学习困难的学生亚奎林和芙楠达需要语言支持以及英文、数学课上的特殊辅导,他们每天有两个时间段被特殊教育项目的老师带出教室进行特别辅导.这为中国读者带来了明显的文化震撼.在中国,少有专门的特殊教育项目支持.当然,在特殊教育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经费问题、评估问题以及特殊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形式与常规教育融合等问题.首先,它存在着加重特殊教育项目中学生的标签化意向,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情况.其次,从特殊教育项目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态度来看,教师对特殊教育项目的实施效果并不乐观,而家长和班主任通常将特殊教育视为对这些学生唯一可行的支持手段.但无论如何,这套体系的设立,从制度上鲜明地承认着学生个体发展偏离主流状态需要更具个性化支持的教育诉求,也是美国教育中拒绝以主流状态淹没不同学生特殊需要的个体主义的声张.

4. 默然贯穿的公民教育.一所学校不可能不为传递所在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素养服务.而特定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社会公认的制度与价值观在行为规范上的体现,从而构成了每个社会不同的实践习惯.那么,安卓学校在促进学生社会化、强化美国公民意识方面的实践场域又有哪些呢?首先是课堂教学,在三年级的课程安排中,有两门课直接涉及美国历史、制度安排等方面的知识:一门是社会学习课,配发的课本为《人与社区》;一门是写作课,配发的阅读材料是少儿版的《泰晤士》杂志.其次是课堂活动,除了凯文老师在学校中强调的礼仪、尊重、纪律以外,学生的契约精神在游戏中也得到强调,大卫老师的游戏课以浓重的方式体现了师生在游戏中贯穿的契约精神.再次是课外活动中贯穿的多维与多元,让孩子们更好地从活动中认识自己.安卓学校的课外活动主要有西班牙语俱乐部、中文俱乐部、科学俱乐部以及有关节日、风俗安排的庆祝活动或派对、社会宣传、艺术推广等活动.最后是日常生活,人们似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却总被它消磨与塑造:润物无声的学校规矩、司空见惯的多元文化、发人深省的突发事件.这些都在无形中滋润着学生的成长.

美国公立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担任着塑造美国公民的明确使命.可以看出,公民教育是美国教育的根本目标.然而,公民教育并非某一门课程或者专项领域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习惯养成与心性塑造中分布着通过学生社会科学、写作课上信息的传递、游戏的贯穿、学校中规中矩的行为规范、课外活动活泼的形式与弹性的管理,以及突发事件促人的深思.这林林总总的活动,共同表达着一个学校对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期待与要求.

教师对课堂时间的主动权、学生有大量时间参与投入到课堂活动中、课堂时间被切分以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教师对有限时间资源的压力、考试没有时间限制、特殊教育项目的不规则时间与长时间的投入、心性塑造中既有专门的时间又有零散的时间,这些贯穿于安卓学校日常活动中方方面面的“时间”展现出美国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当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和实用主义精神气质投射到教育领域时,势必又会带来教育服务的个体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尽管如此,以阿什利、芙楠达为代表的贫困非法移民家庭的孩子们,虽然可以不问出身,来到住所附近的安卓学校上学,得到特殊教育项目的支持、考试中使用更简单的试卷,但是,以她们的状况仍然难以和大多数美国中产阶级精心教养的孩子竞争.因此,《教育的社会文化土壤》为我们揭示了美国基础教育并非“完美无缺”,其蕴含着内在张力:阶层固化、如何关照多元个体的情况、兼顾标准与效率,等等.安卓学校教育背后的问题引发我们对美国社会具体场域下的教育实践的社会文化土壤予以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三、田野中的智慧与文化震撼

全书遵循“理论探讨→场景展现→文化分析”这一逻辑结构写成.其中对课堂教学、考试活动、特殊教育、公民教育四个重要场景的描述和记录是本书的亮点.这些素描式的勾勒笔触,详细而不啰嗦,冷静而不失温情,体现出作者较为深厚的人类学功底.作者在国内教育人类学领域以关注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获得业界认可.难能可贵的是,她利用在美国访学的一年时间,将自己的田野工作本领在异国他乡也扎扎实实地演练了一番.

可以想象,在海外开展的人类学调研会遇到很多困难与阻碍,但是在观察与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始终以理性和智慧把握着田野工作者的角色.首先,“我”是一位参与观察者,怀揣着研究问题,带着一双思考的眼睛注视安卓学校的种种细节,然后把它日复一日地认真记录下来;其次,“我”是一位志愿者,义务为安卓学校主持了一年的中文俱乐部工作,为处于困境中的安卓学校提供力所能及且最直接的帮助,在和学校各位老师的日常合作中,“我”以勤恳工作和真诚为人,获得了校方的认可与信任;再次,“我”有着亚洲人的面庞与带着中国口音的英文,这无疑是东方文化作为美国学校多元文化符号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我”观察“他者”时的视角之来源;最后,“我”是母性的角色,更是“我”作为母亲所具备的天然气质,所散发出对学生的爱与情感.这种爱超越了国籍、种族、地域.“我”用母性欣赏、爱护、关心安卓学校的孩子们,将孩子们天然的笑容自然唤起.美国安卓学校的一切在给研究者带来“文化震撼”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文化震撼”.

这是一部克服了语言、文化、资源,甚至学术*审查障碍而写成的一所美国公立小学的民族志.对于中国家长来说,它是中国家长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中小学上学之前,对美国公立学校的课堂教学与文化差异得以深入了解的一个生动读本.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它是研修基础教育教学场景中教学设计者对时间把控、游戏规则设计、知识传授等环节富有教学智慧的可资借鉴参考的实践性著作.对于中国的学术研究者来说,这是一本鲜明的具有跨文化比较视角的海外教育民族志佳作.

(作者系民族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刘谦.教育的社会文化土壤——基于美国费城安卓学校的教育人类学观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2] 袁同凯.教育人类学简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3]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 巴战龙.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罗 佳

归纳上文:上文是一篇关于《教育的社会文化土壤》和启示和美国学校方面的社会文化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社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美国学前学校的早期读写教育访罗格斯学前学校校长安娜丽丝女士
2016 年3 月至2017 年3 月,我获得国家出国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 我所在的克莱恩幼儿研究与政策中心(Crane Center of E.

当神权超越了人权看人们的疯狂和迷失读《萨勒姆的女巫》剧本有感
贾冰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北京市 100000)【摘 要】萨勒姆的女巫其实是一个反映社会现实的剧本,它取材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 这个故事在现在看来似乎有一些不可思议,但是却又是那么的真实 本篇文.

教育不能简单迎合读《两个老师的战争》有感
教育不能简单迎合——读两个老师的战争有感□ 彭建生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首先是育人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理想,追求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