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武术文化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和传统武术文化的道家渊源和精神相关本科论文范文

主题:武术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4

传统武术文化的道家渊源和精神,本文是武术文化有关本科论文范文和道家渊源和传统武术文化和精神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武术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武术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王纳新1,2, 于秀3

WANG Na-xin1,2,YU Xiu3

摘 要:道家文化催生道教,道教是实践“道”的探索,道教造就内丹术,内丹术孕化炁功(气功)和内家拳;传统武术以道家文化的“道”“德”“阴阳”“五行”等为理论渊源,彰显了其“尊道贵德”的精神价值;武术“天人合一”的形构隐含道家文化基因和精神编码,内家拳桩功、套路的最高境界是道家的“天人合一”,“以武入道”是传统武术文化的终极精神.

关键词:传统武术;道家文化;渊源;精神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3-0059-04

Abstract: Opinions are divid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Wushu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By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data and dialectical logic analysis, we explore the origin and spiritof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from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morphology,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religious stud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aoist culture has created Taoi and Taoi is the practice of "Tao" exploration; Taoi has created Internal Alchemy, which thenhas made Qigong and inner boxing;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based on theoretical origin of Taoist culture, i.e., "Tao", "De", "Yin and Yang," "Wu Xing", highlights the spiritual value of respect for morality. Wushu´sstructure that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implies Taoist culture gene and spirit coding. The highest realm of inner boxing´s power of stake and routines is Taoist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and to become a Taoist by way of Wushu is the ultimate spirit of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Key words: traditionalWushu;Taoist culture; origin;spirit

传统武术文化渊源与精神的研究,基本有三个路径:一是渊源说.如孙岩成认为,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广博,基本能够覆盖传统文化的全部领域[1].刘鑫等认为,中国武术凝聚着儒释道的*,武术文化之精神价值是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2].二是武德说.如蔡仲林等认为,武术文化尚武崇德的精神,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3].郭玉成等认为,爱国主义、厚德载物、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文化基因,从武术中都能体现[4].三是武道论.如刘玮等认为,侠义精神彰显习武之人崇德尚义、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5].杨建营认为,武术精神集中体现于《周易》中的“刚健自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备[6].武术渊源考据艰难繁琐,多数学者侧重社会关系视角,即“*—道德”意义分析模式,赋予传统武术以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与担当.对于道德模式分析框架中道德的生化关系分析却鲜有论述.少数学者关注武术文化的个体价值,但是又多重视“刚健、自强不息”等意志层面,往往忽略其个体修行成就价值.本文着重从传统武术“本体—拳理”视角,挖掘其深层的文化渊源与精神,关注和强调传统武术文化的个体修行成就及价值.正如老子所讲“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7].探武“道”之根本,济事救物,达至无为而无不为.

1 传统武术文化释义

1.1武术概念梳理

武术有技击、武艺、国术等称谓.“武”为象形字,兵家征伐之意. “技击”最早见于《荀子·议兵》,指战国时齐国的一种兵制.“武艺”一词难考,孔子六艺之“射、御”是武科、 兵家之意.《三国志·蜀·刘封传》中有这样一句话 “武艺力气过人”[8].武艺一词明清时期使用普遍.“武术”最早见于南朝刘宋颜延之的四言诗《皇太子释奠会作》,“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此“武术”亦指兵家.“武术”一词在民国初盛行.1915 年教育家徐一冰等人倡议将“武术”列为学校的必修课.1927 年张之江向国民政府申请设立国术馆,建议将武术改称“国术”:一是标示武学的中国文化个性;二是表达政治意义——强种强国,御侮图存.以后台湾沿用国术至今.可见,技击、武艺、武术在明朝以前多为兵家指称;元末明初,武术开始普遍用作搏击技术的称谓.其源起有“军事征伐、民间私斗”两说,解释外家拳尚可勉强,对于明清兴盛的内家拳则有牵强附会之意.

自民国以来,武术发展受到西方体育影响,日益体操化、竞技化.改良的武术称为“新武术”——竞技武术和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现代散打.改革开放以来,境外技击和综合格斗逐步引入国内,与武术形成技术混合,并日益技术化、外家化和产业化.传统武术是指通过桩法、套路、心法、器械、攻防技术,实现防身、技击、养生和悟道的拳术,讲力重劲、内外兼修、术道并重的人体文化.以武当、太极、形意、八卦等代表的内家拳是武术发展的巅峰,中华独有的武文化现象,标志着中国进入武学精奥和武文化个性化时期.

1.2武术的文化释义

武学是人性的折射,其中不乏鱼目混珠,真实与欺诈、超凡与平庸共存.传统武术生态变迁,时移世易,历经沧桑.

克利福德·格尔茨“深度描述”理论指出,不同人的同一动作和行为表象上可能是一致的,将其动作和行为分别记述、分析,其背后的成因可能迥然不同.从文化形态学和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武术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深描”,涉及 5 个基本问题:1)外来与本土的关系.传统意味“本土”,原创、原生态与渊源.综合格斗是外来,内家拳是本土.佛教是外来文化,少林拳作为外家拳代表,盛传达摩创拳说事实上子虚乌有.佛家的“禅”与道家的“定”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近现代有八卦、太极名家吸收佛家禅定、密宗心法或大圆满法融合于内家功夫殊胜者,如董海川、杨良方等.追本溯源,方能充分挖掘本土武术文化的潜在价值. 2)本土文化的内在维度关系,是符号还是民间符号.新武术属于国家叙事,其有文化退化的“浅描”现象,往往导致忽略武术文化深层精神与价值;传统武术更多体现民间话语,有其自生、自发及自组织的演化特性,这一特性又往往导致其渊源难考.3)民族个性、独特性.技击、格斗、摔跤世界各国都有,炁论、经络、丹道、桩法、套路为武术所独有;硬木矛槊中外均有, “百兵之王”白蜡杆大中国独有;内家拳器械秉承内家功夫的阴阳之理,以根劲为基础,化发一体,攻防一家,是冷兵器艺术的顶峰和绝学,其拳理极具道家义理特性.4)终极精神.斯宾格勒认为,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其心灵和精神呈现明显的认知递减效应,即文化的递进式误读.早期的创造物在后来文化中的持续只是表面现象,然而,年轻的存在只与古老的存在建立了很少联系,并不关心致使其成为自身东西的原始意义[9].怀特认为,“良知是文化变量”[10] .任何文化都要考量善与恶、真与假的边界、体系和分辨机制,而不是简单地用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二分法来简单替代.终极精神决定普世、持久和永恒性.内家功夫是传统武术文化的表象与外化,是入道求真的一个方便法门与路径,世事变迁却模糊了其初衷和本意.道家文化实乃修炼文化,参悟证验,体之于身,以武入道是是剥丝抽茧,明心见性,返本归真的文化还原逆向程序.5)光复价值.传统武术文化属于中华根文化的支系,其形态和精神的整体系统是民族瑰宝,其盛衰演化折射着传统文化的变迁,是文化断裂的晴雨表,接续与还原其精神是消除文化衰落、文化传承递减效应,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复兴与重塑.传统武术在与新武术、外来技击文化融合与冲突中彰显光复价值.

武术作为肢体语言符号,几千年来与中国古典哲学是两条并行线,且应早于哲学系统的起源.传统武术其动作符号的背后,蕴藏着复杂而深奥的文化符号及精神意义,从文化人类学、文化形态学、宗教学等研究视角,探索传统武术的文化渊源,还原其本真精神,是文化分析的核心意义.

2武文化渊源探究

2.1道家文化奠定传统武术理论根基

《》开篇以“修真”为缘起,视人体为小宇宙,系统提出生命微观全息理论,揭示人体身心、生化之机.道教吸收了《》的“形神、情志”理论,构建形神统一 生命观.《》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11].”又进一步提出 “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五行相克的方法论.《太极拳谱·人身太极解》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中云 “喜心、怒肝、忧脾、悲肺、恐肾.……明斯理, 则可与言修身之道矣”[12].内家拳以练气、养气和行气为主,须明了四肢百骸、经络穴位和 五脏六腑的结构与功能,掌握习练的法要,方可练出高深功夫.形意拳以“阴阳五行”理论指导,劈拳练肺,崩拳练肝,钻拳练肾,炮拳练心,横拳练脾内外相应,天人合一.《》的“气论” “阴阳五行”“经络穴位”等理论,成为内家拳养生、技击等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的微观理论基础.

《易经》广大精微,以“易”悟“道”,细述“道”之运化.易理思维注重从身体经验出发思考天地自然、建构世界图式,《易经·系辞下传》曰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1],“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11].清末陈鑫太极拳论著中云 “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12].太极拳行拳过程,是用人的肢体来体现动静、刚柔、虚实等阴阳互变、互为其根的哲学原理.《太极拳谱·太极拳释名》又讲,太极拳又名十三势,掤、捋、挤、按、采、列、肘、靠为八卦,为太极拳的方位,进、退、顾、盼、定为五行,为太极拳的步法,是《易经》的五行八卦理论.太极拳以其形与神,表达着阴阳理论,践行着宇宙是一大太极,人体是一小太极的“天人合一”理论体系.道家哲学及内家功法为中华文化独有的智慧, 道之玄妙,妙在阴阳[13] .《易经》的“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成为太极拳运动训练学的微观理论指导.

老子《道德经》实际上是内观体悟、自身成就、度世修炼根本理论,为武术提供了终极价值指引.老子指出了人的“身—心—神”系统,修行理论有三个层面,一为宏观,悟道; 二为微观,修性蓄德;三为技术,命功—本体转化.命功论述虽少,其营魄抱一、槫气致柔、虚极静督、长生久视理论成为修道、习武者的圭臬.后世道学家不断探索命功理论,谭峭讲“忘形以养气, 忘气以养神, 忘神以养虚”[14],比内丹修炼三部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更加强调心念的作用.正念正行,不执外相即为练功.呼吸、意守为有为下等诀窍,虚极、静督乃无为上等心法.孙禄堂、杜心武、万籁声等晚年均表达过渴慕“神还虚”,练出“身外身”的问题,不愿做“与草木同朽的技击家”[15].

2.2道教内丹术孕化内家拳

道教是纯中国宗教[16] .葛洪讲“夫有天地则有道术”.《道藏》虽卷帙浩繁,教理、教义为宏观理论,道术是其方法论的核心,包括行炁、入定、筑基、结丹、周天、内景、化炁、出神、还虚、元婴、神通、飞升、羽化等.道教门派众多,其上层丹鼎派中内丹派注重道术,戒律繁苛,内丹修真,度善济世.道教是道家文化的践行、修证.“道”之成教,一因“法脉”,玄机致深,千古之谜.道术的演化将内丹学理论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成为内家拳理的根基.

唐代崔希范《入药镜》开篇四旬曰:“先天炁,后天氣,得之者,常似醉[17].”将炁与氣分出泾渭.道教伍柳派曰“炼己还虚,静机生动,便可阳生调药,然后运药行小周天功夫”[18].阳生即是炁动,先天炁为药,后天氣为火,以火熬药,周天运转.修道中命即肾、 精、炁,炼精化氣,氣化神,神还虚,以后天补先天[15].张三丰曰“寻真要识虚无窍,功夫只在意所到”[19].内丹修持到一定阶段道术演化出内景,内景之一为自发动功,自发动功沿自有套路轨迹运行,道教中称为“打神拳”.道是宇宙万物所共有,法是人类智慧所修证, 术是依法证道或护法行道之手段,武学是修道的支流.

内家拳起源是谜,考证困难.自三国华陀“五禽戏”始,南朝梁人韩拱月,唐代道人许宣平、李道子,明代张三丰、王宗岳,明末清初陈王廷等无极、太极(功、拳)沿革颇有争议.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讲内家拳“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明史·方伎传》亦记载张三丰.内家拳基本分成两大派:一派是武当内家,主要为四明内家、功家南派等,习者以道士为主,重修炼、轻武道,拳术为内丹、养生、气功的产物.代表人物张三丰、张松溪、王征南、邓中山多为独身.元末至清末兴盛,至民国衰落.武当内家是修道的辅助技术,处于修道的支流.另一派是太极、形意、八卦三大内家拳.习者以俗家为主,重武道、轻修炼,相互融合,传播广泛,传承、门派、师徒在儒家礼教影响下形成特有的亚文化结构,明末至民初逐步达到高峰.从传承上这两派公推武当道士张三丰为内家始祖,足见其内在理论技术的一致性.三大内家独立于道家及道教母体,成为完整的武术文化子系统.

3“道”的精神价值传承

3.1尊道贵德

“道”本自在,真、善特性,宇宙本源,无极状态的生命,生万物.人体是小宇宙,与道相通;先悟道,再修本体,修性修命,同化并回归道的本体,人本体与道本体合一.修炼是生命的本质,“德”是悟道、修道的自然结果,而修炼正是逆转心性迷失的过程——“返本归真” .

“天地无为,万物自然化育”[20].“道”本自性,法则自生,因果相随,循环往复,不止不休.其精神价值为素朴、寡欲、无私、利他;觉悟、包容、谨慎、蓄德;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以和为贵等精神价值文化.道家“天人合一”就是悟道和证道无限可能的成就.“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1].道家乃内求文化,老子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21].道家所讲“德”乃守道、身心与“道”合体的必然结果,而非人定的标准,是精神价值本体统领器物技术.长生久视乃千百年来人类的不懈追求,同化宇宙的特性——真与善,修性修命,返璞归真.

3.2“以武入道”

道教认为,脉是人体小宇宙能量管道,百窍就是生命与道(宇宙本源)的联接点.人后天六尘迷窍,七情封脉,断了与道脉的联接,背道而驰,真性迷失.通过修炼筑基,通脉、开窍;脉通成周天,结丹出元婴,法术变神通;人本体与道本体无限趋近,精化炁、炁化神、神还虚; “虚”就是无极、 “天人合一”的最终状态.内家大师无不深谙道学,上乘功法无形, 即为“大道无形”,拳道合一[21].与道的合和向度,决定着内家功夫的高低与深浅.

武术义理讲“天人合一”.武术之桩,站桩、行桩均要求肌肉、意念放松,神敛则气荡,身体出明劲、暗劲、化劲、整劲,惊弹抖炸劲、透劲,皆随气机饱满逐级而上,气不练自在,劲不练自长.如形意拳经所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变心念为体悟,身—神、心意—神意与先天本真合一,脑波(心念)与筋络的脉动会无限趋于一致,成就小、大周天.

内家拳修炼,本质在于借行功走架来体悟丹道,丹道有次第,心法有高下.从人体层面讲,丹道就是一种世界观,先天炁、后天氣和混元气在穴位、经络的循行、生化是方法论.后天混元气只可健身、技击和养生;与虚空一体、无形无相的先天真炁才能使得人体身心易质换形.武术的“天人合一”就是打开人体百窍,实现人体与宇宙神秘能量的补充、交换与和合.气功、内家拳习练正是积聚能量、保持元气,炼谷化精、炼精化气,高深者可“以武入道”,归于无极.

4结论

道家的本质是修炼文化, “道”本自在,只须证悟、修练,德是守“道”后的自然产物,证到哪个境界,成就哪个境界的生命,证不到,健康长生,广种机缘.是谓上武得道,中武安身,下武防害.这是道家文化的个性,普天独有,中国之根.道家文化催生道教,道教是道家文化的践行、修证,衍化出浩繁的命功修法.道教造就内丹术,内丹术孕化炁功(气功)和内家拳,内家拳是动气功修炼的一个分支.传统武术参悟证验道家文化的“道”“德”“阴阳”“五行”“经络”等理论渊源,彰显了其“尊道贵德”的精神价值.终极精神决定传统武术文化的普世性、持久性和永恒性,内家拳桩功、套路的最高境界是道家的“天人合一”, “以武入道”是传统武术文化的终极精神.

参考文献:

[1] 孙岩成.武术教育由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3):89-91.

[2] 刘鑫,胡玉玺.奥林匹克文化价值论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5,4(8-9):96-99.

[3] 蔡仲林,施鲜丽,葛耀.论高校武术文化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6):107-109.

[4] 郭玉成,郭玉亭.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6):70-72.

[5] 刘玮,高稚静.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的历史演进与精神特质[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4):94-96.

[6] 杨建营.传统武术文化精神的当代价值[J].中华武术·研究,2015,4(8-9):6-10.

[7]老聃.道德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76.

[8] 方金辉,等.中国武术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12.

[9]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 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47.

[10] 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153.

[11](上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2]王宗岳,等.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13] 王纳新.内家拳与中国传统文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5):57-58,71.

[14]谭峭撰.化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96:1.

[15] 万籁声.武术汇宗[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16] 柏杨.中国人史纲[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19.

[17]傅金铨.道家养生秘诀真传[M]. 杨刚,注释.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2.

[18] 徐兆仁.道教纵横[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116.

[19]张三丰.张三丰全集[M]. 方春阳,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96.

[20]王重阳.王重阳集[M]. 白如祥,辑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306.

[21]胡海牙.仙学指南[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31.

该文评论:此文是一篇适合道家渊源和传统武术文化和精神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武术文化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武术文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位视野下传统武术文化资源
郭发明1 王龙飞21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23;2 南京邮电大学体育文化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比分析……方法,借助生态位理论.

多种文化传统并存下的传统武术困境
摘 要传统武术深植社会文化,受社会文化影响,并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反作用于社会传统文化 现今传统武术在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现代体育冲击下,传统武术消退流失严重 如何实现武术自信、自觉、自强,成为我国民族.

传统武术文化的碎片整合和
一直以来,传统武术的研究备受诸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不同维度的剖析,然而对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看法却纷纷不一 传统武术经历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熏陶,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它以丰富的技击体系和文化内涵为主要.

小说中武侠精神对传统武术传播的影响
摘 要传统武术是我国武侠小说创作的源泉,同时,武侠小说亦促进了武术在民众中的传播,成为传统武术发展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 武侠小说中的武侠精神深深影响着一代代读者,作为民众了解武术的窗口的同时,也促进了武.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