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时代文学方面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跟论后文学时代文学艺术品格的提升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时代文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3

论后文学时代文学艺术品格的提升,本文是时代文学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和文学艺术和品格和时代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时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时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时代文学杂志社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文学杂志排名

吴小华 重庆理工大学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后文学时代”文学误区与复位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SKGH146.

摘 要:立足后文学时代的文学生态,从作者、读者、美学三大角度,分析数字媒体时代文学的现状,审视文学在创作、阅读、审美三个方面存在的误区,研究误区产生的原因,探索文学革新的理念、原则、主要方法、具体路径以及保障措施,重构当代文学的文学性和经典性.

关键词:后文学时代;文学;艺术品格

作者简介:吴小华(1977.4-),女,汉,四川德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34-02

“后文学时代”是一个数字媒介主导的信息化文学时代,随着数字媒介力量的强势浸入,文字或者说纸质的作用力越来越有限,文学的经典性也在逐步衰退,文学进入了艺术性大不如前的后经典时代.传统文学的方方面面即从文学的创作、生存到传播、阅读都在发生着变化.文学进入了“读图读屏时代”,变得更具有直观性、更具视觉冲击力,而其艺术性、文学性却正在削减.文学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数字化生存”状态,写作已转向“以机”、“比特叙事”、微信互动等技术方式,阅读也走向网上阅读、掌上阅读的信息获取与休闲范式,文学的生存境遇也陷入了“数字化生存”的危机.随之而来的就是新时代文学的诟病,文学生态环境的净化需求迫切.

当然,在数字传媒时代文学并没有“终结”、更没有“消亡”,而是发生了“转型”.随着后工业化、经济全球化、文化消费化、后现代主义等时代现实的到来,与之相关的文化学术研究也应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探究文学的创作、阅读与审美的三大领域,提升文学的艺术品格是当下文学研究新的历史使命.

一、后文学时代文学创作的提升:商品化、功利化、媚俗化反思

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是“诗言志”、“文载道”,文学充满着个人理想和家国情怀,有着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美学功能.传统文学以典型丰满的形象为视角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并借以传达作家对生命、世态的解读,表达作家深刻、细腻的精神世界.他们把文学的审美价值当作自己作品的生存魅力,把其放在自己创作的核心地位.而在后文学时代,一些网络作家在写作中侧重商品化需求、功利化满足,追求的是表面、直观和卖点,而非深度和意义.其作品失去了应有的审美内涵和神圣意义,往往不以追求崇高和经典为目的,而以点击率、人气为目的,也不追求艺术高于生活,而常常以商业价值为宗旨,作品审美价值含量不高.一些畅销作品作者和发行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产神话,这就是“消费培训”、“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1],这样的作品往往避不开媚俗化的趋势.

还有的网络抱着一种游戏、玩乐、盈利的心态来进行写作,其作品“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它是游戏性的,往往从别处借来的观念和意象加以折衷调和”[2]就像唱卡拉OK,自娱自乐、没有了神圣感、丧失了严肃性,更难以保证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人的感觉,人的虚构与幻想,已经到了随意在虚拟空间里发表,并且无限繁殖天下的时代,无论如何,剥夺着旧定义的‘作家’的生存,人人可成作家,当即发表.”[3]其创作常常有两个特征:求异和悬念.追求新奇是为了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期待,他们爱写读者以前从来没见到过的和从来没听说过的,这样读者就会以看稀奇的心态不自觉地看下去;制造悬念是为了让读者放不下,总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于是又不自觉地往下看,这样网络们轻松地赢得了广大读者,也就获取了经济效益.这种只考虑注意力经济的作品,其审美内涵和思想意义可想而知.

作家是创作的主体,看问题、观世态、写作品都应有人格上的独立性,其作品才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作家的人格独立问题往往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然而在文学生态环境日趋恶劣的氛围中,作家很难不受到其影响.丰厚经济效益的诱惑,使得他们愿意去创作一些文化商品,并把其作为自己的战利品,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创作习惯,而所谓的作家的人格独立性也就被他们抛诸脑后了.作家也要讲求物质的基础性,这无可厚非,但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把人格独立性和文学的高贵性放在一边,这就可怕了.作家的人格独立,在于个人对文化历史、现实社会的了解、理解程度,和建设性的传达个体感悟与思考,这样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提升.

二、后文学时代文学阅读提升:快餐化、物欲化、低俗化反思

数字生存空间已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精神生活.当今读者们经济能力、物质基础日渐强大,而精神境界的高度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或者说下滑.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步入了相对缓慢甚至艰难的步调,传统中经典概念、永恒追求、精神田园也在承受着种种考验,都市文明进步也着实在付出惨痛代价.人们崇尚“一种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4]作为文明人的高级精神需求即审美需求正在被另一种消费性需求所取代,而这种需求以感性快感获取为特征.

伴随着信息获取环境的变化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阅读方式发生着极大的转变,在“超量供给”的时代,人们或打开电脑或拿着手机就能进行轻松阅读、随意选读或跳读,这就是所谓的“后阅读方式”,那种夜下孤灯苦读赏读、灵魂契合式的“神圣阅读方式”已然成为过去了.传统阅读的深度性、系统性、思考性和批判性正在逐步丧失,而碎片化、浅层次、消费性阅读正在成为普遍现象.从阅读媒介使用的看,出现了文字阅读到图片阅读的转变;从对经典的接触方式看,读者逐渐远离经典和原典,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他人代读”、“二次阅读”,而这些阅读很大程度都是误读.

“后阅读方式”倾向于一种大多数的甚至整体性的阅读功能下滑,使得传统的文学阅读活动变成一种浅层次快餐式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一次性的消费.无疑这个时代正在丧失有耐心并执着于经典的读者,社会阅读状况也反转影响了孕育文学经典的环境.因此“后阅读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快餐化、物欲化、低俗化的阅读,文学阅读已陷入极大的误区,亟待提升.相信人类文明在经历大众化、狂欢化演进后,又会回到经典化、艺术化的道路,继续探寻文学应有的艺术真谛与崇高思想,而能被称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也必然能够禁得起时间和空间的磨砺.

三、后文学时代文学审美提升:直感化、扁平化、狂欢化反思

中国传统文学特别追求艺术性,文学的美感、诗意是其归属艺术领域的标志,审美是文学必然要体现的美学功能.但随着经济利益的驱使、消费性阅读的迎合以及网络文本超量供给,部分作家趋于那种能够被直接接受并引起感官愉悦的平面化、扁平化的书写,痴迷于消遣式的狂欢化的表达,快乐甚至娱乐至上,对审美价值的承担那是其次的事,文学作为艺术的终极价值和审美追问也往往被泛情的世俗表达所取代.

在读屏时代,网民趋于追求直感审美,因为“图片阅读”远比文字阅读来得轻松,“屏幕阅读”显然也比纸质阅读来得方便,殊不知在这种轻松、便捷中,文学欣赏所必须的沉思已被直观所忽略,变得多余,美感也被快感所取代,被人遗忘,完全变成了感官和视觉的消费,今天读者再也不能像以往欣赏传统文学经典那样清心静气并心无旁骛去品鉴、赏析作品了.

其实网民在阅读网络作品时根本无需静心思考、细心体悟,就能很直观地获得审美享受,只是这是一种太过直观、想象缺失、思考也不在场的纯视觉审美而已,期间还伴随着随意性、片段性,这种由图片、声音和画面营造的审美空间,使得个人想象、内省自知、深度追问都成了多余,符号的所知无法上升到主体感悟思索后的能知,这只能是灌输式、被动式接受,上升不到审美层次,久而久之读者也被钝化了,显然直观、简单和快捷的背后会带来某些功能的自然退化.随着这种审美欣赏能力的退化和要求的降低,传统文学经典那种韵味和涵养也就渐行渐远,当代作品要想达到严羽提倡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耐人寻味的美好就太难了,读者想要达到那种“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审美体验也几乎成为难以企及的了.这样文学从创作到欣赏,再如此往复,似乎进入了一个难以提升的循环怪圈.因此这种审美误区亟待纠正,审美格调更需提升.

四、后文学时代文学艺术品格提升:立体化、本真化、经典化

“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5]这是文学经典捍卫者哈罗德?布鲁姆教授的著名论断.文学经典性的永恒意义不言而喻,对大众而言经典情结也一直藏匿于灵魂深处,“我们都是文学经典主义文化‘泡’大的,都是事实上的文学经典主义者.”[6]审视后文学时代的文学创作、阅读与审美三大误区,发现文学急需革新并着力提升艺术品格,回归到艺术的立体化、本真化、经典化的轨道上来.

首先作家要坚守艺术创作的操守,实现艺术回归和救赎.关于文学艺术的超越性,康德有著名的论断和判断标准“审美非功利的原则”[7]物质和精神有协调的一面也有背离的一面,作家追求文学作品的审美品格和艺术高度时,在艺术操守得到捍卫的同时,经济利益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正如我们知道的纯文学作品向来“叫好不叫座”.纵然如此,作家艺术操守的坚守是文学艺术回归经典的基石,文人应当有必然的担当,如果出于经济的目的而迷恋创作低俗、恶俗、媚俗的“三俗”作品,那么要创作出格调高雅的文学作品太难.

其次要加强普遍的审美教育,注重社会的审美引导.广大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最终检验者,其审美需求、素养和能力在很大程度影响着作家的创作.要净朗文学生态空间,读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让读者接受良好的审美教育至关重要,这样可以提升大众的审美品位,进而他们会形成较高格调的审美期待.读者审美情趣的提升需要正确的社会引导,特别是一些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和较多话语权的公众人物,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可以不失时机地利用大众媒体向人们推介高雅、健康和纯正的审美格调.

最后要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维护文学经典共识的形成.仅仅呼吁完全不够,相关法律部门和仲裁机构要加强监督和整治.完善文学作品的评审机制,对于作品的传播授权要严加监管,对于文学艺术格调高的作品要设立专门的奖励机制.专家和学者的评论要杜绝功利的眼光,督促文学艺术品格的回归与提升.

结束语:

我们应当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以创新为指导思想探讨后文学时代文学的误区、复位和创新.致力于发现、论证文学的不良发展态势,承担起推动其重回经典的迫切任务.如此以期在理论上进一步开拓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新视觉,在实践上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有效推动文学的新发展.为切实推进文化创新提出新的理论见解、做出新的实践尝试,进而推动当代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本文点评:此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学艺术和品格和时代方面的时代文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时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高中阶段开展高雅文学艺术教育的尝试
【摘 要】本文论述在高中阶段开展高雅文学艺术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以语文课为主要阵地,以课外竞赛、讲座为延展,引导学生接触、亲近高雅文学艺术,引导学生辨识、欣赏高雅文学,引导学生切磋、形成高雅纯正的文学艺.

全媒体时代驻站记者素质提升路径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新闻行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传统的新闻媒体企业纷纷进行转型,加快了我国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尽管媒体企业实现了向全媒体企业的转变,但是企业驻站记者本.

全球化时代下艺术通识教育教学录
通识教育是东西方文化演变的产物,融汇东西方文化之精髓 纵观通识教育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与历史传承的时代要求 究其发展源头,在中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六艺”教育;而于西方则.

数字技术时代电影艺术 趋势
【摘 要】在计算机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电影也被深深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 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但是在艺术领域,电影的口碑和影响力还是依靠其艺术性 .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