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外宣翻译类有关论文例文 跟基于翻译能力培养的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外宣翻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6

基于翻译能力培养的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该文是外宣翻译类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跟民俗文化和侗族和外宣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外宣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外宣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民俗文化论文关于民俗文化的论文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论文

王瑶微 陈敏/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 要:本文以侗族民俗文化外宣为例,在介绍侗族民俗文化特点的同时,归纳出在其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机器翻译、生硬翻译、文化差异等现状,分析总结出影响翻译质量原因分析:文化背景差异、民间风俗与民族学的专业知识缺失、翻译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等原因.提出趋同类比法,增译、删、改写重组等策略进行侗族民俗文化翻译实例以及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译者翻译能力的培养,进而达到跨文化交际交流和扩大侗族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族向心力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能力培养侗族民俗文化

外宣翻译

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外传播发展本民族文化,而只有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侗族作为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支,沉淀了浓厚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对外翻译过程中有助于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跨文化交际,扩大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国内外许多的研究学都针对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对于翻译能力并没有一个宽泛的认知,国外一些研究学者将其称为:转换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译者能力(translator competence)、翻译表现(translation performance)、翻译技能(translation skills)等(Orozco & Albir 2002: 375).当中德国的Wilss(1976)是国外研究学者中最早使用翻译能力这一概念的研究学者,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能力这一概念的研究,经过了一个惭行惭变的过程中,大致上认为翻译能力等于双语能力.我国研究学者金萍(2011)基于能力结构的角度认为翻译能力包括三个要素,其中有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认知能力三大要素.可以看出,翻译能力概念十分复杂,其中不仅包括一个译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文化知识能力、文化认知能力以及许多相关的子能力等.本文依据上述理论基础,提出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培养译者的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认知能力,进而提升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能力.

一、侗族民俗文化

侗族自治县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的湖南省怀化市的南部,向来有“南楚极地、北越襟喉”之称.在侗族自治县中有24个民族其中有77.9 %的是侗族人口,同时侗族自治县也是湖南省建立最早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侗族自治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侗族自治县内被群山围绕,植物茂密,有清澈的山河,茂盛的三省坡,还有国家4的生态风景区是一个非常适合养生居住的地方.根据相关调查统计侗族县内保存着117座风雨桥、267座鼓楼、118座寨门、256座凉亭、92个戏台,其中芋头侗寨古建筑群等6处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横岭鼓楼等4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2012年11月17日将侗族村寨列入预备名录.

侗族是一个生活在湘黔桂边界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稻作耕种民族,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支,沉淀了浓厚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其民俗文化含有原生态特征.侗族的语言文化、侗族服饰、侗族歌舞、侗族文化习俗都保存的十分完整.在侗族自治中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其中包括侗族芦笙、侗锦织造技术、侗戏,还有五项省级非遗项目.侗族礼仪文化经过历史发展,行为习惯而形成,其中主要包括侗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习惯、婚姻习俗、饮食习惯等一些方式表现出来,侗族礼仪文化可以最直接的反应出其民族民俗文化.侗族人民久居山间,在农业劳动过程中常常大声喊话,长期下来形成了通过山歌进行表达的方式,同时也造就了侗族人民唱山歌的习惯,每当节日到来时,侗族人们就载歌载舞,辛勤善良的侗族人民在经历了长久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在侗族的民俗节日中,例如侗族百家宴、行歌坐夜、多耶节、侗族大歌等都十分具有代表性.“萨”神是侗族人民社会生活的文化符号.侗族人民将“萨”作为生活化的人,也同时将它称为“保护神”.侗族人民在饮食方面尤其喜爱吃一些酸菜、糯米、腌鱼、腌肉、苦酒和油茶,在侗族人民的家中,几乎每户人家都会通过腌制、酿制和烹制做一些美味,并且还通过合并宴的推广方式宣传开来,进而形成了独具侗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习俗.侗族人民经历了长久的历史发展,其社会形式形成了以“款约制”的方式,其中对侗族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正是如此,使侗族人民在长久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真心待人、善良纯朴、热情好客的优秀人格,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宣传了一种重品德、善交往、讲礼仪的传统文明.至到今天,在侗乡村寨中的社会治安保持的十分良好,“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平安祥和,被称作是和谐社会的“原始版本”.

随着全球化进展速度的加快,以及我国对外开放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侗族民俗文化也紧追时代的发展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近年来,在宣传侗族民俗文化过程中,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一些与侗族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词语翻译以及一些旅游手册,并且这些翻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侗族文化的传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传播作用,但是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译文比较生硬,翻译出来的语句较为刻板,缺少对侗族文化的深入了解,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明确等一些问题.例如,侗族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翻译出来的语句结构不准确,翻译语法不对,失去了原来语句的意思和情感内容,所以翻译出来的语句不尽人意,有一部分翻译语句中甚至对一个民俗名称进行了两种翻译版本.因而,对于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研究十分重要,通过对侗族民众文化外宣翻译的研究不仅可以推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还可以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交流,提高世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加快侗族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进程,本文从翻译能力培养的层面对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具有指导的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

二、侗族传统文化外宣资料翻译现状

对外宣传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交流过程中的交流现状以及一个国家整体的人文环境,全球化的发展提高了对外交流的地位和作用.翻译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状态,翻译工作极其重要(黄友义2008:4).也可以说,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全球化发展不仅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外宣翻译并非一种单一的翻译学科,其包含范围十分宽泛,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它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外宣翻译中,其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一个信息通过另一种语言传递出去,外宣翻译重视的是翻译效果的传递,与文学翻译并不相同,相较于文学作品,对外宣传资料翻译更注重及时性.外宣翻译的受众主要是针对一些对于源语国文化不了解,或者是对源语国文化充满好奇的受众,通过外宣翻译让他们能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特色,吸引他们去参观侗族地区,从而更好地加快少数民族旅游的对外发展.

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和社会的巨大差异,给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带来了一定的翻译困境.长久以来,侗族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发展过程中的翻译质量较差,可以说,当中一些外宣翻译只能被称为是对侗族民俗文化承载词的一些简易的表达,又或是是一些对描述侗族民俗文化语句的生硬、机器翻译,进而加大了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难度,提高了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困难.由此,可以看出,侗族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具体的翻译缺失的体现:对于侗族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缺少统一性和任意性;其二,对于侗族民俗文化的了解过少,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其三,在侗族民俗文化翻译过程中过多的机械翻译、生硬翻译现象.

三、影响翻译质量原因分析

(一)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

语言以文化为载体并由多个文化组成,翻译过程中是由语言完成的,而语言体现了各种文化中的差异性以及影响性.外宣翻译过程中,由于每个国家的生活方式不同、对待事物的看法不同、生活价值观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等文化差异是长期以来外宣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困境.在对侗族民俗文化进行外宣翻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文化的不同,只考虑到两种文化对立的一面,并没有从受众的角度去考虑,此外还出现了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局限于原文的句式结构,造成不能准确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尤其是由于侗族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口口相传,对于了解其文化更加增添了困难.因此,在对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正是因为文化的不一样,所以我们在进行外宣翻译过程中,不能只考虑到两种语言在形式的对立,为了更加方便受众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对原文进行注释.对于各种文化之间的表示方式不一样的情况,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不一样的修辞方式进行翻译,此外在进行外宣翻译过程中,有的情况下需要将原句的句式结构打破,不能仅限于原句结构,需要根据英汉表达方式的习惯进行词语的重组进而进行翻译.因而,一句合格的外宣翻译人才是需要掌握源语和译语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作为一名侗族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人才员不仅需要深入掌握侗族民俗文化,还要熟知侗族民俗文化承载词.

(二)缺乏了解侗族民俗文化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句合格的外宣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对源语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在进行侗族民俗文化翻译过程中,首先是要熟悉侗族民俗文化,并且同时要掌握民俗学以及相关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跨文化能力.例如在翻译侗族民俗文化过程中,如果不能深入掌握侗族民俗文化,对于该民族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以及历史不能做到充分掌握和了解,在翻译过程中就会丢失源语文化的本质,只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不仅语言表达不清楚,语义表达不准确,还会出现译文翻译错误与原文不符合现象.例如说侗语中的lagx表示“儿子”、“孩子”的意思.

比如:

lagx bias雷公lagx Bees羊羔lagx dogc独生子lagx mal菜秧lagx banl男子lagx liix青年lagx yaoh蛹 lagx nyil一点儿lagx ogl星宿lagx bieec批把

当然,由“lagx"构成的反映侗族人民映象的类似以上的例子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树有根,水有源,由“lagx"构成的以上词组和句子都是有它的一定历史渊源的,它同侗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当时的经济生活、社会习俗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译者对这些历史、宗教、经济生活、社会习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完成一个翻译者所承担的翻译任务.正象关国著名汉学家约翰·丁·迪尼在谈到“熟悉两种文化与翻译”时所说的:上下文对于如何翻译一个词儿的意义是很重要的,但是翻译本身则是一种广泛的上下文的一部分,这个更广泛的上下文就是“文化”,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取生命和营养.这种生命和营养就是语言的真正的深层含义,也就是文化映象在语言中的表现.

(三)翻译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外宣翻译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未形成一套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使一些所谓的翻译家盲目追求金钱利益,而忽略翻译质量,进而对我国翻译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宣传外宣翻译的重要性,提高国人对外宣翻译的认识,并同时成立一些专业的外宣翻译机构来培养一些专业的外宣翻译人才,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外宣翻译奖励惩罚机制.

四、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实例

地方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质量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质量的好坏.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最终要实现的翻译目的是对外交流,而实现有效的对外交流目的也是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最终目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一个准确的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可以传播民俗文化原文的深刻内涵,还可以同时被译语受众者接受.在针对民俗文化进行外宣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以下原则:

翻译过程中传播准确的文化内涵和意向;坚持民族文化身份特征;建立正面文化形象;翻译语言简单明了,意思准确,语句紧凑.根据民俗文化的语言特点,在对其进行外宣翻译过程中需要把握源语特点与源语文化特点并存.翻译过程中不但需要翻译出民俗特点还需要富有民族地域特色,使译语可以充分表达出源语的文化内涵,并且实现有效传递文化的目的.民俗文化翻译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这是由于民俗文化名称是通过长久以来的文化沉淀和积累而形成的.词语内涵十分丰富,特点较为突出,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笔者认为在对侗族民俗文化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可以应用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比如analogy(趋同类比),addition(增译),deletion(删减),restructure(改写重组),音译,直译,意译等方法.

例如:在对侗族“芦笙节”进行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名称在侗族语言中的汉语拼音结构和读音进行翻译,音译为“Lusheng day”,翻译成英文后与汉语的拼音读法一样.如对侗族“风雨桥” 进行翻译过程中,可以利用直译方法,即是把汉语挨个翻译成英语单词,直译翻译为“wind and rain bridge”;如对侗族“百家宴”进行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可以通过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通过自己对侗族民俗文化的理解翻译为“Public dinner”.此外,不同翻译环境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也不一样.如在旅游宣传册里“侗族大歌”大多意译为“ The big songs of Dong”,但在一些政府文本却将其音译为“Kgalaox”.

例子1:吊脚楼是一个非常具有侗族民俗特色的建筑,下面是几种不同英译版本:

(1)Legged pilion腿的大帐篷

(2)Elevated garrets提高的顶楼

(3)Pile-dwellings of Dong堆—住处

(4)Hillside pile—dwellings 山坡堆—住处

(5)Legged building长腿的建筑物

(6)Dongs Wooden House 木制的房子

(7)Diaojiaolou 吊脚楼

要翻译好这个“吊脚楼”,首先要了解侗族的这个建筑特色,然后才能翻译准确,但是为了保持译文原味,我们可以先讲其翻译成Dongs Diaojiaolou,然后补充说明这是一种Dongs wooden house.这样的翻译在保持原味以外,也能解释其用途,使外国游客能理解.

例子2:侗族的一种祭祀活动,叫做“祭萨”.要翻译好这个词,就要对侗族的民俗风情有所了解,这里的“萨”是侗族人民普遍祭拜的始祖母,祭萨节食有母性崇拜和祖先崇拜而衍生出来的祭祀节日.了解了这个节日的由来以后,我们可以翻译如下:Worship ceremony of Sa (the ancient grandma of Dong people)

例子3:侗族有两种新年形式,一个是侗族新年,一个是中华新年.可以翻译如下:Two new year festivals: Dong/Kam New Year,Chinese New Year

例子4:深蓝色的琉璃瓦,6组金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脊等,隐含着当代园林风味.悬柱、悬瓜、柱脚、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

在例子4这个对外宣传资料中,有许多关于侗族习俗与建筑特色的词,比如双龙抢宝,兽头,檐口、脊,悬柱、悬瓜、柱脚、石鼓.我们可以翻译如下:Ssangyong grab the treasure,the beast head,cornices,ridges,hanging column,hanging melons.

例5:下文是对侗族人民的“殊鼓节”场景的一段描述.

译文:“Caigujie” (Drum festival),is.festivalof the Miao and the Dong people in the southeastof the Guizhou Province.The celebration of thiestival is held in June of the lunar calendar.Tocelebrate the festival,the Miao and the Dong peo-ple bum joss sticks、candles,paper money,and offerwine and meat to the Dragon ghost to show theirrespect.The Miao and the Dong people wearstraw rain capes and bamboo hats.I3y holdingthese activities,the Miao and the Dong people prayfor forable weather and good harvest in the tom-mg year.

下文描述的是侗族的“踩鼓节”.外宣翻译人才在译文中,通过对原文“踩鼓节”采取了原音保留的方式,并且添加了英文注释.此外,以上译文中还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地名,由于外国人员对于地名的不熟悉,在读起来会感觉非常生僻,因此,在进行翻译过程中,对地名进行了特别的处理,只保存了一些较大的地名,对于一些小的地名采取去除的方式.同时在下文中还包含了一些如“卯日”“丑日”的纪年方法,外国读者对于这些纪年方法难以理角,所以在翻译到这些内容时,顾将其省略.还有对“香、蜡、纸、酒、肉”词进行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对应的动词进行翻译,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外国读者对于内容的理解.内容最后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并”的翻译方法,这样可以更加简化译文,使译文更加简单易懂.

综上所述,外宣翻译人员在翻译侗族民俗文化期间,不仅需要将源语与译语的文化特征与行文习性掌握清楚,还可以重视译文的可读性以及交流性.英语与汉语作为两种在风格上和文化上完全不同的语言,汉语讲究的是语调的协调,表达的意思较为含蓄,词语十分的凝练,而英语更加注意的是结构上与组合上的协调.所以说,对于外宣翻译人才来说在翻译过程中要摆脱源语在结构形式上的局限,灵活使用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与方法,使翻译出来的英文译文可以更加的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要求和习惯,可以更好地达到文化信息传播与交流的目的.

五、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译者翻译能力的培养

(一)对译者异化意识的培养

外宣翻译人才能力的培养较为复杂,并且在外宣翻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学者唐艳芳提出,作为一名外宣翻译人才所具备的素质:需要有广泛文化认知层次、对双语语言驾驭能力较强以及优良的专业素养.外宣翻译人才需要同时有专业的学科素养、较高的语言文化素养以及专业的职业责任感,只有以上三种条件同时具备,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外宣翻译人才,以上三个条件一样重要.新时代外宣翻译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跨文化意识还需要有熟悉的翻译技能同时还要有专业素养.只有具备以上三种条件的外宣翻译人才才算是具备了外宣翻译要求的基本条件.

翻译教科书中时常会将翻译人才的专业素质与文化联系在一起,提出作为翻译人才不仅需要全面掌握源语文化,还需要通晓译语文化.这种说话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注重对于文化的理解,而并不是注重对于文化翻译能力.新时代的翻译标准需要翻译人才具备文化翻译能力,将文化适应能力与文化能力两者通过异化策略结合到一起.所以文化翻译能力的先行是异化意识的培养.在进行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作为译者首先要全面了解侗族民俗文化,要增加译语国对于侗族文化认知的空缺,当中文化差异是影响外宣翻译人才发挥译者主体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对于文化差异的正确理解和处理不仅关系到西方国家对于侗族民俗文化的正确理解,还影响到是否可以正确的将侗族民俗文化正确的译介给西方国家的读者.

在对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作为翻译人员需要全面理解侗族民俗文化,并且在尊重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注重由于文化差异而对外宣工作产生的影响,并且需要加强自身有关翻译理论知识的掌握,熟练应用各种外宣翻译中涉及到的翻译策略,这将有利于提高在外宣翻译过程中翻译效果,进而促进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水平.

(二)翻译策略

侗族民俗文中多种多样,每一种文化所代表的社会功能和表征形式都蕴含着不一样的文化内容,这也是进行外宣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所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对源语文化的保留还同时需要注意译语方的可接受性,因为在对侗族民俗文化进行翻译过程中需要采取不一样的翻译策略,如:意译与注释结合、直译+注释翻译策略、音译加注释等翻译策略来实现外宣翻译.

对侗族民俗文化翻译过程中采取意译与注释结合到一起进行翻译中,通过对词语翻译后添加英文注释来方便西方国家读者的理解,如“龟婆”、 “乡间祖母”、 “储水祖母”等侗语都可以采取意译与注释结合翻译,依次翻译为:“龟婆”翻译为“Great Paternal Grandma”,同时需要添加 “in Dong culture,it is the grandma of humanbeing”作为英文注释.“乡间祖母”翻译为“Goddess of Worldly Affairs”,并附加英文注释“in Dong culture,Goddess of Worldly Affairs is agoddess who is in charge of the affairs in the world”.“储水祖母”翻译为“Goddess ofWater”,添加英文注释“in Dong culture,it is anature goddess who governs rivers,lakes and sea”.其中还有一些“萨”神也可以采取音译与注释方法结合一起进行词语的翻译.

在侗族民俗文化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通过音译与注释结合到一起进行翻译,如侗族文化中“天姑祖母”代表着女天神的意思,当对此词语进行翻译过程中,使用音译与注释方法结合,将词语翻译成“The TianguGoddess”,还需要添加相应的英文注释“in Dong culture,it is agoddess who protects Dong Peoples villages”.

基于文章上面有关侗族译例的分析,可以通过直译与加注释的方法以及音译加注翻译策略对侗族“萨”神进行翻译,这样不仅可以对“萨”神原有的文化意象予以保存,还可以增加译文的可接受性.有关“萨”神形象的翻译过程中可以利用直译+音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如果想要提高译语的可读性可以添加一些注释,使西方读者更加方便理解.

侗族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资料的英译是一个正在研究当中的课题,还有待于继续深入和完善,很多问题仍然需要探讨和解决.比如,该研究的语料仍然需要大量增加;搜集的语料需要一个系统的分析;课题还需要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撑.但随着一批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相信能更好地做好侗族传统文化的资料翻译,从而将这一少数民族的风情介绍给全世界,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参观旅游,拉动少数民族的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东波,文菲,赵巧男.旅游景区外宣翻译对旅游文化传播的影响及策略[J].考试周刊,2017(58):182.

[2]杨年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01):159~163.

[3]陈敏.基于传播的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策略——以侗族文化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03):135~138.

[4]杨玲玲.民俗文化翻译中的缺省与补偿——武陵山片区侗族饮食民俗翻译的个案研究[J].民族论坛,2016(02):74~7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翻译能力培养的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1710548008).

作者简介:王瑶微(1996-),女,浙江丽水人,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陈敏(1971-),男,贵州天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本文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对写作民俗文化和侗族和外宣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外宣翻译本科毕业论文外宣翻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基于创客文化开放实验室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
摘要当代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验室教学,开放实验室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针对金陵科技学院当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

卓越工程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王亚光(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沈阳110870)收稿日期20160417基金项目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卓越工程师外语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
1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强劲发展,文化产业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表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制定了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文.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俗文化翻译探析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起来 基于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背景下,为了实现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播,国家政府部门要切实.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