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德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中国传统德育的理想体系与基本切入相关论文范本

主题:德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4

中国传统德育的理想体系与基本切入,该文是德育相关论文范本跟切入和中国传统德育和理想体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摘 要:现行的传统美德教育机制不健全,尚未找准切入点,内容又多流于形式,导致学用脱节,因此不能取得明显教育成果,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悠久的教育历程,从中可获得启迪.先贤为我们提供了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同时更指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切入点———“孝”(家庭*道德教育之根本).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教育;理想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1-0263-02

在社会上近年来传统美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内容呈现于中国教育的主流平台上,尤其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以《弟子规》、《菜根谈》等古代幼学规范读本为代表的大批蒙学图书更是充满德育课堂,但考察传统美德教学实践结果,却并非理想,不说劳而无功,至少也是事倍功半.结合自身教学,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我们现行的传统美德教育机制不健全,甚至可以说尚未找准切入点,内容又多流于形式,导致学用脱节,因此不能取得明显教育成果.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悠久的教育历程,从中当可获得启迪.

一、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教育实践

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教育几乎是伴随着中华古代文明史的进程而存在的.古圣先贤通过艰辛刻苦的实践,奠定了中华道德基础,构建了完整的人伦道德体系,追溯其经验,首在教育目的明确:

中国古人重教,“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而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传播“明德”,改造种群,达到“至善”之境界,用我们现代教育概念来表述就是造就有道德的合格公民.用我们现代对学生的要求“德、智、体、美”等,“德”永远处于教育的首位.只有先明确目的,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实践.

先贤在明确目的导引下,构筑了由自身到社会的道德辐射体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先人用简明的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构筑道德社会的指向图.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讲话中所说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一点,古人表述为“格物致知”,这里作为德育体系起点的“格物”之“物”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物质”之“物”,而是指作为道德文化的“礼”———礼仪礼节、行为习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主要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礼仪礼节、行为习惯上.

中华先哲把教学体系科学地划分为“小学”(七至十五岁)和“大学”(十五至三十岁)两个阶段,“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设计为:礼、乐、射(yi)、御、书、数六项.其中把“礼”的教育放在首位,这是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重点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育文明的礼仪礼节入手,这就是先哲所谓的“格物”.

第二步的“致知”也就是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情感认同”.

受教者对教育内容达到“情感认同”的程度后,就会从本心自然加以接受,这就是先哲所谓的“诚意”.

先贤在个人“修身”的德育实践中,发现了德育的基础———“诚”:“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礼记—大学》)

古人是如何解释“诚”的呢?“毋自欺也”———不要自欺,引申开来是不要欺人,这是接受道德教育的根本条件,一个阳奉阴违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道德教育的,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篇》)

二、中国古代传统德育基本内容

先贤由个人的道德修养发明于家庭,再由家庭而发明至于国家社会,构建出一套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基本内容的德育体系:

先哲所谓的“忠”不应该狭隘地理解为“忠君”———忠于某一个个人,先哲所谓的“忠”其实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爱国”,只是囿于当时的社会构成体系而采取的一种表述,中华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如文天祥等也用自身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先哲所谓的“悌”在《弟子规》中表述为:兄则友、弟则恭,而古人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悌”的观念推广开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友善”;

先哲所谓的“礼”强调的是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先哲所谓的“义”讲的是大义、正义,强调的是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我们日常处事中有一句俗语“帮理不帮亲”揭示的正是这种品质;

先哲所谓的“信”与我们现在讲的“诚信”有所不同,古人强调个人层面的“诚信”观时一般只用一个字“诚”,而“信”字则是指社会、国家层面而言.先哲强调文明发展的大环境,所以极其重视作为“政治诚信、司法公信、商业诚信”的“信”的确立,孔子说“国之大事‘食’‘兵’‘信’,万不得已而去,去兵;再万不得已而去,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先哲所谓的“耻”有点接近于“诚”这一概念,讲的是一个人要确立正确的是非观,所谓“知耻近乎勇”;

先哲所谓的“廉”强调的是一种清洁简约、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攀比、不贪婪.《弟子规》举出的实例是“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趁家”.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建单位,道德教育体系的根本单位在于家庭而非学校,一般而言个人作为社会个体,家庭是其主要活动场所(对于青少年尤然),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受家庭影响最大.因此古人在总结德育基本内容时把“孝”、“悌”这样的家庭*道德摆在前面,这是古人对于道德教育行为研究的精深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思考.

先贤为我们提供了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同时更指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切入点———“孝”(家庭*道德教育之根本),笔者想就此做一重点探究,以求就正于教育同事.

三、《孝经》———古人对“孝”的探讨,传统德育的切入点

我们现在流行的传统德育教材,以《弟子规》最为代表,书中首先提出“孝”为教育基础,这种思想直接来源于儒家:“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我们现代所说的传统道德,其大概均源于古代儒家,通过孔子及其后学弟子的总结发明,流传至今,成为基本准则.孔子学说中有一部重要经典———《孝经》,阐发了古人对“孝”这一道德概念的探讨,并揭示出“孝”这一道德概念作为传统道德教育切入点的重要作用.

古人评价说“(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由十八篇短文组成.在《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编著者借孔子之口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就是“孝这一道德规则是道德建设的根基,也是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下各章大部分是编著者借孔子之口对这一命题的论述:

首先,《孝经》编著者从生命的来源揭示出“感恩”和“自爱”这两重道德规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其次,从“报答”角度出发,自立自强,“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其三,由“孝”出发,推导出自尊,“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用《弟子规》中的话说就是“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当然,以家庭荣誉而导出家庭成员的自尊,这是古人的思维方式.

古人认为“孝”还可以比附推广至其他诸多方面:“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一个人由“孝”的感情出发,可以推演出尊重他人、敬爱长辈等感情,最终达至社会和谐.

《孝经》是一部对传统道德教育、道德建设极有益的书,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美德,深入开展传统德育教育.笔者认为有条件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研读这本书.

综上所述,我国古圣先贤通过不懈的实践,为我们确立了以“诚”为基础,“孝”(家庭*道德)为切入点,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基本内容的德育体系,作为一笔宝贵文化财富供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

括而言之,上文是关于切入和中国传统德育和理想体系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德育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多元视角下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传承和传播
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一种是民族民间唱法;另一种是戏曲、曲艺唱法,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文化艺术,这两种唱法伴随着历史的年轮,加之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努力探索,逐步融会贯通于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使之成为.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语言记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专题讲座
由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培训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将近一周的时间 前期有授课专家项阳教授、张大新教授为学员们梳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和豫剧源头.

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失和
【摘 要】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但是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却存在着文化的单向输入问题 本论文主要讲述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与相关对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缺.

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
一、展览视觉与叙事思想在当代艺术生发的轴线上,艺术展览对于当代艺术现象与文化形态的塑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展览传播的系统与方法上,场域线索的特征疏导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观念与作品呈现方法的走向 展览中.

论文大全